北大原校長丁石孫去世引無數人追憶,他為什麼這樣值得懷念?

2020-12-05 騰訊網

「在北京大學的歷史上,

有兩位校長值得記住,

一位是被稱為『北大之父』的蔡元培,

另一位就是丁石孫。」

著名學者季羨林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曾在報上發表過這樣的感慨。

10月12日,著名數學家、教育家,北京大學原校長丁石孫在京逝世,享年93歲。

儘管丁石孫先生的身上,有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主席等諸多顯赫、閃耀的頭銜與光環。

但當先生去世的消息傳來,有如雪片飛來的悼念與追憶,大多數都在緬懷他在北大的那段時光。

教師丁石孫

認真負責:帶困難學生念課本,一個年級出了7個院士

1950年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後,丁石孫留校任教。兩年後,院系調整轉入北大數學力學系。

「對學生非常認真負責。」如今已是北京大學教授的趙春來,回憶起導師丁石孫仍難掩敬佩。

1954年,北大數力系招收了二百四十名學生,其中有高中生,也有工農速成中學的畢業生,成績也參差不齊。

丁先生除了講大課之外,還擔任了一個「慢班」的班主任。部分學生因為缺乏小學和中學的系統訓練,基礎比較差,許多數學專業的問題不能理解,甚至看懂教科書也存在困難。

於是每次講完大課後,丁先生晚上就把少數困難學生叫到辦公室,領著他們像念課文一樣念教科書。其中有些學生教科書看得實在吃力,丁石孫就逐字逐句地給他們講解,直到弄通為止。

經過幾年的努力,其中一部分同學慢慢趕了上來,後來到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搞數理邏輯研究的張景文就是其中之一。

對於基礎好的學生丁石孫也給予了特殊培養。第二學年,丁先生組織「跑得快」的學生成立代數小組,每周活動一次。丁石孫定期從《美國數學月刊》上挑選一兩篇論文讓大家討論,引導學生發散思考。丁石孫說:「這些同學很努力,思想相當活躍。」

在丁老師的培養下,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一年多的時間裡,寫成了不少小論文。學生們還辦出了自己的刊物,專門發表研究成果。

提到教書的體會,丁石孫說:「教師有熱情,才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一年元旦,學生給他寄了一封信,說在習題課上,丁老師的教學不僅僅給了很多專業上的指導,更極大鼓舞了同學們的信心——讓大家意識到「這些題目原來我們的能力都可以解決」,在調動學生的學術積極性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除了上大課和習題課,丁石孫還負責起全年級的答疑工作。每周專門抽出半天的時間來回答學生們在學習上遇到的各種問題。

因為和同學們關係融洽親近,大家都把丁石孫當作朋友來「諮詢」。問題不限於數學課,還有生活問題,甚至戀愛問題也要來找丁老師問問建議。

這些努力使得北大數力系54級不但整體上學習較好,而且思維活躍,眼界開闊。後來這個年級湧現了胡文瑞、劉寶鏞、王選、張恭慶、張景中、朱建士和周巢塵7位院士和兩位衛星、飛彈總設計師,在我國數學史、力學史、計算機科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還有相當多的學生畢業後在各自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績,成為了各行各業的高手。

2014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54級同學入學60周年聚會合影

2004年,在北大數力系54級入學50周年的同學聚會上,這些年近70歲的學生說,當年不僅是從老師的學問中,更是從老師治學的態度中學到了很多很多,要像丁老師一樣「對待工作竭盡全力去負責好」。

校長丁石孫

平和民主:「沒人認為我是校長,這是我很大的成就。」

1984年3月,57歲的丁石孫上任北京大學校長。

在就職講話中,丁石孫說:「我只希望能夠做到,下一任校長接任的時候,比我現在接任的時候,條件要好一點。這就是我的目標。」

丁石孫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在學生們的印象裡,丁校長總是穿一件洗得發白的藍色或灰色衣服,騎一輛舊自行車,穿行在校園裡。

他強調從嚴治校,但希望能給學生營造寬鬆的成長環境。有人想找他說話,直接把他的自行車攔下來就是。

「大學沒有一定的規則和約束就沒法進行管理,可學校的產品是人。個人的特點又不相同,如果我們總用同一個模式去要求人,往往是不成功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大規模生產中給他們的成長提供一定的自由度。」丁石孫後來如此回憶當時的治校理念。

丁石孫與當時教務長王義遒商談學校工作

為了了解學生們的思想動態,他公開自己家裡的電話。學生提出的一些建議,在丁石孫看來,並不是無理取鬧,有的還有助於他了解校園中存在的問題。

有一次學生直接打電話到他家,向校長「投訴」食堂的飯菜難吃。誰都沒有想到,這位新任校長的改革就是從食堂開始的。

丁校長對學校食堂的飯菜質量專門組織了調研,發現缺乏競爭機制是主要問題。於是食堂改革從引入競爭機制開始:飯票各個食堂通用,學校根據飯票的多少給食堂補貼。

有了競爭,各個食堂的積極性都上來了,迅速提升了飯菜質量。過了兩年多,北京大學的食堂在全北京市都可以說得上。

因為珍視同學們的想法,在其他人不以為意的食堂「小事」上,丁校長真切付出了努力。

丁石孫給北大帶來的改變,不僅是吃飯喝水,更有涉及學術前途的重大變革。

一位84級計算機系的學生回憶說,進入北大不久,就意識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在中文系,沒想到大二那年北大就允許學生提出轉系申請。一夜之間,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就變成了現實。在當時的環境下,堪稱奇蹟。

而這個奇蹟的實現,得益於校長丁石孫。

丁校長上任後不久就讓教務處做過調查,發現北大理科各系畢業生當時仍在從事本專業工作的並不多。他由此意識到,本科階段不應過分強調專業教育,而要拓寬學生的視野。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這位成功轉系去讀中文的同學,在畢業時,從圖書館往勺園走的路上,碰見了騎在自行車上的丁石孫校長。他說,那時很想攔住校長道一聲謝謝——「感謝你允許北大學生轉系。因為你的改革,讓我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後來常常有人追憶,說「那時的北大就是心目中大學的樣子」。人人心懷理想,覺得自己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承擔著使命和責任,心懷熱情和希望。

丁石孫只是笑笑:「我運氣比較好,因為1988年確實是北大達到很高水平的一年。」他覺得,那種精神的魅力,是「不太容易消失的」。

「普通人」丁石孫

真誠謙遜:「我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教了四十多年書的老教師。」

「這是我最敬重丁校長的一點,他願意耐心聽別人把話說完。曾在丁石孫身邊做了十年秘書工作的劉聖宇說。

1998年3月初,正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讀博士的劉聖宇,被丁石孫的好友——曾在北大中文系任教的張景德帶到了丁石孫的面前。

彼時的丁石孫已經卸任北大校長近10年,正擔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希望從北大中文系中尋覓一個人來幫助自己操持秘書工作。

「我一個學生,要被帶去見一個這麼高職位的領導,當然有點緊張。」結果沒想到的是,丁石孫在簡單詢問他學習工作經歷和家庭概況以後,只問了一個文學層面的專業問題。劉聖宇當時覺得,這或許是丁石孫對自己的測試,「但是現在回想起來,丁校長或許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多了解我一些,拉近與我的距離。」

在回答那個文學專業問題的時候,劉聖宇講了很多,也講了很久,但數學系出身的丁石孫一直耐心聽著,自始至終都沒有打斷,也沒有表現出不感興趣的神情。

丁石孫在與任何人談話的時候,都會把話聽完再來表達自己,不管對方說的觀點他是否贊同,也不管對方說的話題他是否感興趣。劉聖宇覺得,這不僅體現了修養,也體現出他的一種民主作風——尊重每個人表達的權利。

他很真誠,既對別人,也對自己。」劉聖宇記憶裡的丁先生總是真誠地和周圍人溝通。「他很少會去談論和評價自己不懂的事物,別人如果問起來,他就會真的告訴對方『我不懂』,而不是去講一些大而化之的空話。」

劉聖宇坦言,自己年輕時其實有些粗枝大葉。在擔任丁石孫秘書期間,他也會犯一些丟三落四的錯誤。有一次,劉聖宇忘記了寫一份材料,丁石孫只是擺了擺手,說「沒事,來得及,來得及」。丁石孫常對外人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他認真做了一件事,無論結果如何,都不要苛責。

劉聖宇擔任丁石孫的秘書多年,卻幾乎沒有料理過丁石孫的生活事務,因為「丁校長不愛麻煩別人,很多事情他都自己做。」即便當時已經身居副國級幹部的高職,丁石孫仍只會對人說,「我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教了四十多年書的老教師。

丁石孫與學生合影

無論是作為北大的教授,還是作為北大的校長,丁石孫所傳播的,是知識,更是思想和精神;而精神的感召力,更為持久,也更入人心。

1999年,丁石孫在文章中,這樣闡述對「北大精神」的理解:「到北大以後,我從一些前輩學者的治學風格,從同事們為人處世的準則,從大家言談中表現出的思想的自由與開闊,清楚地感受到北大精神的存在。」

丁石孫認為「科學與民主」、「兼容並包,求同存異」都是「北大精神」,但最為核心的東西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自由發展。

這是北大的精神,也是真正的人的精神。

1992年,丁石孫先生在65歲生日那天留下了一份遺囑,說:「對世界來說,我的死是一件極小的事情,過去就過去了。」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丁石孫說:「我這一生是很平淡的,沒有什麼故事性。」可這並不影響他深深感動著我們。

而今,先生去世了。

但他還活在人心裡。

那就是永恆。

中教君說

人物

「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如果你相信教育的力量,或許便贊同這句話。

於國家,於民族,教育是最需延續而不可中斷的事業。教育不能衰老,但做教育的人卻會老去。一代一代的教育家、賢師、名師,就像一座座山峰,既是教育途中一座座光輝的裡程碑,也是一個個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更是一塊塊幫助教育行至高遠的奠基石。

我們,銘記歷史,要為每座裡程碑鐫刻名字,為每個山峰撰寫史志,為每塊基石梳理傳記——記錄所有屬於過往但不該被遺忘的教育者。

我們,關注當下,要為每個堅守初心且銳意創新的人抒寫年華——記錄所有正在行進且不斷反思的教育者,以及那些對教育有所啟迪的各行各業探索者。

關心教育就是關心民族、人類的命運,而關注和教育有關的人,就是關注其中重中之重的一環。

本文編輯 | 任赫

責任編輯 | 任赫

資料來源|

《有話可說——丁石孫訪談錄》,袁向東、郭金海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版;

央視《大家》訪談;

中國新聞周刊:丁石孫與他的北大往事;

紅星新聞:前秘書追憶丁石孫:我最敬重的是,丁校長願意耐心聽別人把話說完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相關焦點

  • 北大原校長丁石孫遺體告別儀式將於明日在八寶山舉行
    新京報訊(記者 李一凡)北京大學原校長丁石孫,於10月12日在北京逝世。
  • 王義遒 | 跟丁石孫校長辦北大
    我回國當天(我的飛機是早晨到達機場的),原無線電系主任,時任學校教務長的汪永銓就到我家來了,說要一道到丁石孫校長家裡去一趟,他有吩咐。我當時頭腦還有點迷糊(時差沒有倒過來),中午吃飯時分就到了丁校長家。
  • 北大原校長吳樹青去世 曾主編《鄧小平理論概論》
    本報記者 杜麗娟北京報導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原校長吳樹青告別儀式今天上午在八寶山舉行。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通知稱,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原校長、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吳樹青,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月10日下午15時02分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88歲。
  • 北大師生校友送別老校長吳樹青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原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夏寶龍,北大黨委書記邱水平、校長郝平等校領導班子成員,汪家鏐、陳佳洱、王德炳、閔維方等學校老領導,院系和職能部門代表,以及師生校友代表等參加告別儀式。吳樹青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月10日下午15時02分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88歲。
  • 北大校長回應質疑:我的性格不想改(圖)
    這位65歲的北大校長教育他的學生:「這些事從不影響我的睡覺吃飯,如果說我這個校長有哪一點值得你們學習,就是這個。」  回應化學歌:歌詞認真琢磨過,外國教授譯成英文  周其鳳昨日以化學家的身份為演講做開場白,當發現臺下不少學生是學化學的時候,他即自嘲地提起了「化學歌」,說這首歌被批評得夠嗆,很多人「很認真地說我連小學生都不如。
  • 微博追憶老校長
    這幾天,眾多網友紛紛通過微博追憶寧波大學首任校長朱兆祥先生,寧波的網友更是感謝他為創建寧波大學傾盡全力,感謝他為寧波高等教育發展作出貢獻。  11月28日,一個令人扼腕嘆息的日子——當天21點28分,寧波大學首任校長朱兆祥先生在北京中關村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0歲。
  • 清華兩位學者去香港大學當副校長,聊聊大學校長中的清華人
    後來周禮杲2000-2002年,還在澳門科技大學當了2年校長,現在澳門科技是澳門最好的大學。丁石孫當過北大校長的清華人很多,比較有名的有周培源、丁石孫、任彥申等。丁石孫現在被認為近代北大最優秀的校長。丁石孫是1950年清華數學系畢業。
  • 今日送別北大老校長吳樹青
    今日送別北大老校長吳樹青 1月14日上午,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原校長吳樹青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北京大學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趕來為他送上最後一程。
  • 北大原校長吳樹青去世,享年88歲,1月14日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剛剛,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從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獲知,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原校長、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吳樹青,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月10日下午15時02分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88歲。
  • 北大校長回應「跪哭母親」等質疑:性格不想改
    這位65歲的北大校長教育他的學生:「這些事從不影響我的睡覺吃飯,如果說我這個校長有哪一點值得你們學習,就是這個。」  回應化學歌:歌詞認真琢磨過,外國教授譯成英文  周其鳳昨日以化學家的身份為演講做開場白,當發現臺下不少學生是學化學的時候,他即自嘲地提起了「化學歌」,說這首歌被批評得夠嗆,很多人「很認真地說我連小學生都不如。
  • 緬懷老校長吳樹青先生
    要知道,我的博士學位證書上蓋的正是丁石孫校長的印鑑。    就在我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留校任教後,吳校長從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的崗位上空降到北大出任校長。在那個非常的時刻,吳校長顯然帶有「臨危受命」之感,處處言行謹慎,但仍免不了受到一些人的詆毀和攻擊。首先是北大總有那麼一些人對外來的幹部和教師有著偏見。
  • 追憶山大老校長潘承洞:曾被北大「扣留」—資訊—科學網
    ■薩蘇 潘承洞,閔嗣鶴先生的高足,曾擔任山東大學校長,在解析數論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與其弟潘承彪都是建國後北大培養的優秀學者。 數學家裡面,師出同門的不少,一奶同胞的不多,潘承洞潘承彪兄弟可算例外,而且兩人都曾在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讀書,所不同處,潘承洞相貌粗獷些,潘承彪就秀氣些。說起來,兄弟倆都是北大數學系最好的學生呢。
  • 北大校長回應個人爭議稱有自己性格不想改
    ——周其鳳   61歲出任北大建國後的第十任校長,迄今不到4年,周其鳳恐怕是中國學術界、同時也是北大曆任校長中最受爭議的人。以「化學歌」闖進公眾視野的周其鳳陸續經歷了「抨擊美國教育」、「對領導媚笑」、「億萬富翁論」、「跪哭母親」等等風波,以致他無論以何種行為、何種表達方式出現,都會被質疑。昨日,周其鳳一一回應質疑。
  • 北大老校長吳樹青
    「一生光明磊落對人對事清白無瑕,終生求知好學務真務實心底無私。」北京八寶山殯儀館,28字的輓聯,詮釋了吳樹青88歲的人生。1月14日,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原校長吳樹青遺體告別儀式舉行,北大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趕來送別老校長。
  • 飽受爭議 只因他是「北大」校長
    或許他早已經習慣了被批判、被討伐、甚至被辱罵。無論是誰,身份怎樣,跪母盡孝,都沒有必要用最大惡意去揣測和質疑。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都能夠理解的。而周其鳳之所以仍然被罵,無非是因為他身上背負的「北大校長」的頭銜。
  • 北大校長「跪母哭訴」的弔詭之處
    剛沉寂了沒幾天,就又來了個催人淚下的「跪母哭訴」,不愧是北大校長,一舉一動都是這麼拉風。北大校長這一跪,引發公眾包括很多名人的關注和爭議。有人感動得熱淚盈眶稱其「大孝」,有人卻說「長跪不如常探」,校長有時間寫口水歌,為啥沒時間陪母親?甚至有人直接質疑校長是在借老母親進行表演和炒作。對這個事兒,我倒沒想這麼多,只是無意間從媒體的報導中發現一個弔詭之處。
  • 他是北大畢業的數學天才,卻聲稱:在美國洗盤子都比回國當教授強
    關鍵是這位拒絕回國的還是我國北大出身的數學天才,是不可多得的可貴人才。正因為這位數學天才的堅決拒絕,大家也把他稱之為我國最傲嬌的數學天才。如今,十幾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這位選擇留美洗盤子的數學天才如今的現狀咋樣了?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於1955年出生在上海的張益唐,張益唐現如今是著名的數學家。回顧他的求學之路,只能用大器晚成四字來概括。
  • 張益唐:北大天才淪落美國刷碗,受盡屈辱,58歲終破解世界難題
    生活中就有這麼一位數學天才,張益唐在北大校長丁石孫的推薦下公派到美國學習,可是這趟求學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順利,一個被老師同學稱為數學天才的張益唐,到美國之後刷碗、當會計,只為了填飽肚子,中間的經歷讓他苦不堪言。
  • 北大傳奇天才海外深造一蹶不振,20年後震驚了全世界
    原標題:北大傳奇天才去美國深造,竟在海外一蹶不振,淪落20多年!如今的他卻因這件事震驚了全世界! 他天賦過人,記憶力超群,他曾是北大的傳奇天才,為專門培養他,北大還把他送到美國深造。而時任北大數學系主任的丁石孫,對他欣賞已久,1984年,第一時間就推薦他去美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