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傳奇天才海外深造一蹶不振,20年後震驚了全世界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北大傳奇天才去美國深造,竟在海外一蹶不振,淪落20多年!如今的他卻因這件事震驚了全世界! 

他天賦過人,記憶力超群,

他曾是北大的傳奇天才,

為專門培養他,

北大還把他送到美國深造。

可這個天之驕子,

卻在美國從此一蹶不振,

淪落到四處蹭飯,送外賣、端盤子

……

而30年後的今天,他卻用一件事,

就轟動震驚了整個世界!

他,就是張益唐

1955年他出生在上海,

父親是電氣工程系教授,

母親在機關工作。

他從小就愛看書,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4歲就能熟練背出100多個國家的首都,

歷朝歷代的年號和皇帝,

大字還沒識幾個,

就連問帶猜看完了《西遊記》等原著。

然而由於身處那個年代,

他的求學之路十分坎坷。

1959年反右運動,

他的家庭遭受沉重打擊,

母親精神崩潰,無法照顧他,

便將他送到外婆家。

8歲時,外婆給了他一些零花錢,

在小夥伴眼裡,他簡直是奇葩,

不買零食也不買玩具,

而是買了一本《十萬個為什麼》。

書中提到了幾個世界級的數學難題,

而書中最後一段的內容是:

「看來這些問題,

還要留給未來的數學家去解決,

讀者們努力吧。」

當時的他可能怎麼也沒想到,

這個「未來的數學家」,就是自己!

《十萬個為什麼》引發了,

他對數學的強烈興趣,

9歲時,他就驚奇地,

自己證出了「勾股定理」。

1966年,他被接回北京,

當時是「越讀書越反動」,

可他卻不顧一切,認真鑽研數學。

1970年,他和母親被下放五七幹校,

後來「文革」期間,大學制度被取消,

他只能去北京一家鎖具廠當工人,

直到1978年,全國恢復高考,

他欣喜若狂,廢寢忘食地,

自學數學和物理,

不久後,就以優異成績,

一腳邁進了中國頂級學府,

北京大學的大門。

他是北大的風雲人物,

因為他實在是太天才了,

同學王小東誰都不服,唯獨服他:

「在我心裡,張益唐是唯一一個,

數學天分比我高的。」

崇拜他的姑娘從學校南門排到了北門。

張益唐靠前第二排,左手邊第二個

之後,他又跟隨著名數論專家潘承彪,

在北大讀了3年碩士。

而時任北大數學系主任的丁石孫,

對他欣賞已久,1984年,

第一時間就推薦他去美國留學。

丁石孫

然後他就一個小箱子,一個挎包,

一雙木頭筷子,還有一本《古文觀止》,

帶著簡單的行李和雄心壯志,

就踏上了去往美國的飛機。

可他萬萬沒想到,此行,

非但沒讓他在學業上再攀高峰,

反而讓他淪落到送外賣、端盤子!

他的興趣是數論,可現代數學中,

數論沒什麼實際用處,

代數幾何卻屬於應用數學。

丁石孫希望他出國能學代數幾何,

成為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實用性人才。

為國家利益,他毅然放棄了個人興趣,

進入美國普渡大學後,轉到代數幾何方向,

雖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

可他仍全心全意投入學習,

絲毫不理會異國他鄉的陌生與疾苦,

只為有朝一日學成,報效祖國。

他的導師是美籍臺裔教授莫宗堅,

他跟隨這位導師虛心學習,

還告訴導師,自己準備把「雅可比猜想」,

作為博士論文,莫宗堅感到很驚訝,

這是數學界的著名難題,

因為這個猜想的棘手程度,

曾在世界數學界被形容為:

「一個災難性的問題」,

而他一個初出茅廬的中國學生,

又有什麼能耐?

美籍臺裔數學家莫宗堅

而萬萬沒想到,短短兩年時間,

他就完成了博士論文,

成功的證明了著名難題「雅可比猜想」!

可那時他的證明是建立在,

導師莫宗堅的一個研究成果之上,

當全世界的數學家們,

蜂擁而上研究他的論文時,

卻發現了他的導師莫宗堅的研究有誤。

他雖是兩年就完成了博士論文,

可這樣的得罪導師的結果,

卻是讓他幾乎無法畢業。

普渡大學規定博士生學制最長到七年,

他就苦等到第七年,終於獲得了博士學位。

可事情還沒完,

導師莫宗堅雖認可他「十分出色的論文答辯」,

卻拒絕為他書寫工作推薦信。

而在美國博士畢業,

得不到導師的推薦信,

他根本就無法在學術界立足,

更不可能有任何研究機構願意錄用他。

一個天才,

僅僅因為導師的一封推薦信,

才華無處施展,以至於漂泊半生!

之後為在美國活下去,

他不得不另謀出路,

他的一個朋友,

開了一家Subway連鎖快餐廳,

知道他的困境後,主動邀請他去幫忙。

之後他不僅在餐廳遞盤子、洗碗,

還做過快遞小哥,在汽車旅館當過小工,

沒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溫飽都是問題,

常常窮到兜裡摸不出一分錢,

只能借住在朋友家的地下室,

過得極其落魄。

朋友說:

「他的才華一直沒有被很多人認識到,

甚至很多朋友還瞧不起他,

覺得他到處漂流,甚至到處蹭飯,

對他相當過分,常常冷嘲熱諷。

那時他非常低落的時候,

丁石孫教授竭力邀請他回北大,

可他覺得以這個狀態回去,

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

而拒絕了丁石孫校長,

這個決定他後來一直沒有解釋過,

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看得出來,

他是在爭一口氣。

張益唐與好友,哲學家胡平

儘管生活困頓,他卻始終,

沒有放棄對數學的思考,

其實以他的天才,

研究實際點的可以賺錢的門道,

肯定也能成功,

可他怎麼也放不下數學,

就這樣的生活狀態,

一晃七年過去了。

1999年,當時在美國Intel實驗室,

他北大的師弟唐樸祁找到他,

向他請教一個一直被困擾的數學問題。

而僅僅三個星期後,他就解決了,

唐樸祁驚訝的說:天才果然還是天才!

他已經離開學術界七年,

怎麼在數學上還有如此強大的實力,

這樣的才華不應該被埋沒啊。

實在看不下去的唐樸祁,

和另一位北大校友,

合力為他在新罕布夏大學,

謀得了一份臨時講師的工作。

之後的他,在學校裡,

是沒有正規編制的臨時工,

隨時面臨著再失業的風險,

可他憑藉出色的教學才華,

在這所學校穩穩站住了腳跟,

儘管他平時沉默寡言,

但講學卻極為幽默,

他的熱情都在數學上,

他的人氣在教師中是最高的。

除了教學,

他還常和學生們說:

我不相信金錢是成功唯一的選擇標準。

也許,我們可以掙很多錢,

但賺錢賺多了並不一定就等於說,

你的人生就確實有意義。

所以,如果我們是有志於做學問的話,

我建議你不要輕易放棄你的理想。

他是這樣去說,也是這樣去做的,

他自己就從未放棄過理想,

而為了理想,他也一直堅守著孤獨。

直到48歲,他才和一個華裔姑娘結了婚,

但是婚後他們也不常在一起,

因為他需要一種孤獨的思考空間,

她不理解他的數學研究,但理解他這個人,

她能做的就是默默支持,不去妨礙他。

那段時間,他每次授課完畢,

就一頭鑽進自己的數學世界遨遊,

開始研究起了世紀難題:

孿生素數猜想。

孿生素數的問題,已有約200年歷史,

1900年,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

提出了23個最重要的數學問題,

而和孿生素數猜想一起被提出的,

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

可見孿生素數猜想的地位。

儘管兩百多年來,有無數學者多次努力,

可直到2011年,

關於孿生素數猜想的研究,

仍沒取得任何進展。

甚至有當代學者覺得,

有生之年可能都看不到這個答案了。

可他偏偏想攻克這個不可能,

人無癖,便無趣,

人無癖,就活得百無聊賴,

人有癖,功夫花在所癖之事上,

物我兩忘,不是高人,就是妙人,

而他既是高人,也是妙人!

張益唐的孿生素數猜想稿紙

2012年7月3日,

他前往科羅拉多州拜訪朋友齊雅格,

順便為其兒子輔導數學功課。

授課之餘,朋友讓他小憩一會,

他就到住所後院散步,後院裡有兩株樹,

不時會有小鹿來樹蔭下納涼,

他就抽著煙等著,看能不能等到梅花鹿。

沒想到,鹿沒來,

他醞釀半生的靈感卻來了!

為他直接打開了孿生素數的大門。

之後,他用幾個月的時間,

一口氣完成了《素數間的有界距離》。

2013年4月17日,

他把論文提交給了《數學年刊》,

而他的文章直接到了,

當今頂級的解析數論專家,

亨裡克·伊萬尼茨那裡審核。

而伊萬尼茨第一眼看到這篇論文時,

第一反應是:「這不可能對」,

但之後又拿起來說:

「這不像胡說八道。」

接下去的一個禮拜,

伊萬尼茨不斷看這篇論文,

不斷地說:

他有非常,非常,非常好的想法。

第二個禮拜,伊萬尼茨終於,

完全看懂了他的思路。

第三個禮拜,伊萬尼茨開始,

給論文逐字逐句地挑毛病。

最終,這位世界頂級數論專家,

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這項研究是一流的,

我徹底地研究過發現,

連一個小瑕疵都沒有。

還對《數學年刊》表示:

我很高興地強烈推薦,

貴刊接受並發表此論文。

而他的這項研究,

究竟有多逆天呢?

諾丁漢大學物理教師安東尼奧·帕蒂拉,

舉了個有趣的例子:

假如在素數王國裡,

素數只能找鄰近的同類結婚,

那3、5、7、11這種小素數,

找對象都很容易。

但是素數越大,對象就越難找。

但是根據張益唐的發現,

素數和下一個素數的距離,

應該小於或等於七千萬。

孤獨的數字不會持續孤獨下去,

總有另一個素數與之匹配。

換言之,對於「大齡光棍」素數來說,

七千萬步之內,必有芳草。

他研究成果就是成功把,

大海撈針的力氣活,

縮短到在水塘裡撈針,

而他給出的方法還可以,

把水塘撈針輕鬆變為,遊泳池裡撈針,

也許最後變成在碗裡撈針還需要一些時間,

但這已經是指日可待,

光是給出了這一偉大框架就已經是,

讓全世界數學家瞠目結舌的壯舉了!

《數學年刊》地位權威,審稿嚴格,

交上去的稿件幾個月後,

甚至幾年後才刊登都是常事。

可他的論文僅僅3個星期就被採納了,

《數學年刊》創刊130年來,

最快接受論文的紀錄誕生了!

令國際數學界更為震驚的是,

當他們找到這篇論文的作者時,

他居然是在一所不太知名的大學裡,

擔任臨時講師,籍籍無名,

而且他甚至幾乎沒發表過專業論文。

可就是這樣一個世界數學界,

幾乎都沒人知道的中國人,

他的證明,被認為可能超過,

數學家陳景潤的「1+2」證明,

短短數月間,他就幾乎拿遍了,

數學領域的所有榮譽。

《自然》、《科學美國人》等主流媒體,

紛紛爭搶報導他的重大發現。

5月20日,

《紐約時報》大篇幅報導了他:

「這一工作很深邃,結論非常深刻。」

5月22日,

老牌英國報紙《衛報》刊登文章,

文章標題是:

鮮為人知的教授在折磨了,

數世紀數學精英的大問題上,邁進了一大步。

印度主流報紙甚至把他,

與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

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相媲美。

雖然他在數學領域的專業貢獻,

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很遠距離,

可他卻為中國在世界學術領域,

插上了一面國旗,

證明了中國數學家的能力與成就。

那時已年近60的他,

在沉寂三十年後,終於名揚世界,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而當他得知自己論文,

被《數學年刊》刊登的消息後,

一向低調的他沒有告訴任何好友,

只是給妻子打了個電話,說:

「你最近留意一下媒體和報紙,

也許會看到我的名字。」

妻子說:

「你喝多了吧?又胡說什麼?」

直到網上鋪天蓋都是他的消息時,

他的妻子又吃驚又欣喜,

急忙給他打電話,可愛地說:

既然出了名,記得把頭髮梳好。

2014年,他獲瑞典皇家科學院,

瑞典皇家音樂學院,

瑞典皇家藝術學院聯合設立的,

Rolf Schock獎中的數學獎。

同年8月,在韓國首爾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

他獲邀請在閉幕式前作全會一小時邀請報告。

9月,又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

並得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訪問學者的邀請,被直接聘為正教授。

張益唐北大演講視頻:沒有太多技巧,甚至有點拘謹

可功成名就後,

吃盡半生苦頭的他,

卻還是一如既往地低調。

他閉口不談當年和導師的過往,

即使對最親密的朋友也三緘其口,

每每有人提起,他就會說:

這個事情都過去了,我不想談。

芝加哥大學數學教授見到他後,

對他印象十分深刻:

我印象裡他非常內向,

可能大多數數學家對拿獎的事,

都非常低調,但他看上去實在太低調了,

好像得獎對他一點影響都沒有。」

紐約大學理工學院教授楊鼎參加過,

三次他的報告會,楊鼎說:

你以為你會看到一個想顯示,

自己有多麼聰明的這麼一個人,

但張益唐在他無比出色的報告會上,

一點都沒顯擺過什麼。

另一位哈佛的教授Barry Mazur說:

自己完全被張益唐所表現出的,

堅韌和勇敢獨立的樣子震撼了。

之後功成名就的他回國,

這一晃已經20年過去了,

回國的時候,領事館的人質問他:

為什麼不回國?

極少生氣的他,拂袖而去,

他直率的說:如果回國,

可能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世俗壓力太大了,你躲不開的,

你要不出論文,你就會怎麼樣怎麼樣,

我自己可以沉住氣,我不要這些東西,

但你的家人、親朋好友不答應,

在美國就沒有這個問題,

我欣賞美國的地方是,

無論你在一個快餐店打工,

還是在一個超級市場收錢,沒有人看不起你。

他是很怕人際關係,

儘量不去參與這些東西。

數學這個東西,本來就是最純淨的。

現在的他還遠沒有止步,

又馬不停蹄地研究起其他世界難題來。

可能幾十年才頓悟,也可能一生無解,

但他不在乎,因為他向來把,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他從不關心金錢和榮譽,

只喜歡躲進小樓成一統,

管他冬夏與春秋,一心一意,

沉迷在自己的興趣裡,

這,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有人曾問他:「如果你出不來,

是不是覺得一生就毀掉了?」

他卻回答:

「我覺得沒什麼,我活得好好的。」

沒有人能像他這樣,

淡定地面對不公平的境遇,

也沒有人能像他那樣,蟄伏几十年,

在無人理解,不受認可下,

然後一夜之間成為傳奇!

這一切都源於他的天賦與熱愛,

可更是源於他的執著與堅持,

天賦可以承擔短暫的精彩,

可唯有堅持才能賦予永恆。

他是當今中國最勵志傳奇的人物,

無論處於何種境地,

他都能處之泰然,不改其志!

這不僅是極大的正能量,

更是對當今中國浮躁學術界的一種鞭策!

張益唐,這樣的數學家,

真是值得我們為他點讚!

相關焦點

  • 中國天才淪落美國20年!一朝震驚世界!
    中國天才淪落美國20年!一朝震驚世界! 來源:德國優才計劃 ID:ToGermany 他天賦過人,記憶力超群, 他曾是北大的傳奇天才
  • 北大天才馮奚喬:20歲上哈佛,34歲跳樓自殺,美國大學為他降半旗
    現如今的社會,同樣人才輩出,更有不少長江後浪推前浪者,能力出眾,天賦異稟,但卻以悲劇收場。就像鼎鼎有名的天才馮奚喬,先後到北大、哈佛等世界都著名的高校就讀,最終卻選擇一躍而下,結束自己的生命,就連美國一流的大學加州大學都為之嘆惋,降半旗表示哀悼。
  • 北大數學系四大天才,赴美深造後一去不返,如今他們過得怎麼樣?
    縱觀歷史,一直以來我國在數學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人不在少數,古有撰寫數學專著《九章算術》的張蒼、耿壽昌,率先計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後七位的祖衝之;今有山東大學創立數論學派的潘承洞、彭實戈等優秀數學家。如今在全國各大高校中,數學研究領域的佼佼者當屬北京大學。
  • 他是國際奧賽最傳奇的中國天才,北大視他如珍寶,哈佛要人也不給
    看多了武俠小說,裡面總說一句話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今我想把這句話改一改,叫「有數學的地方就有天才」。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在數學方面有極高天賦的人都能和「天才」掛上邊。那檢驗一個數學天才最好的地方,自然是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畢竟這個舞臺集結全世界各地數學領域的頂級選手,能從這些人中脫穎而出,實力不言而喻。近幾年,中國學子在國際奧數舞臺上創造了很多輝煌,而今天我們要介紹這其中最傳奇的一位——北大數學天才韋東奕我們都知道,對於中國學子來說,北京大學是頂級學府,而北京大學的數學系,更是被譽為「第一學府第一系」,在北大全校所有專業中排第一。
  • 16年前中國少年戰勝德國奧數天才,被北大錄取,如今過得怎樣?
    今天,子媛將為大家介紹一位出生於湖北武漢的年輕天才劉志宇,他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以滿分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劉志宇的一生充滿了傳奇。高中畢業後,他被護送到北京大學。大學畢業前,他成功地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然而,這樣的人龍鳳呈祥,被師生們譽為「數學天才」,最後到北京西山腳下的龍泉寺出家出家,遠離塵世。這一舉措,即使在今天,也讓公眾感到困惑。
  • 那年數學奧賽:北大才子戰勝德國天才,14年後他倆如何了?
    初露鋒芒柳智宇,一個出生在湖北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他在2005年,奪得「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循環賽」金獎,這時他才就讀高二,是公認的「數學天才」。2006年入選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並在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再奪一冠,連續2年為國爭光,這是何等的榮光,之後更被保送北大數學系,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那麼另一位天才呢?
  • 保送北大的天才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獎學金卻選擇出家,原因讓人唏噓
    比如在清華北大的新生當中,奧賽各學科的金銀牌得主就是很好的例證,甚至像清華如今還開設了智班和姚班這樣的特色鮮明班級,想要在高中畢業後進入這類大牛班級並非易事,比如從智班姚班的組成成員可以看到,很多來自於各類大獎賽的冠軍。
  • 保送北大的數學天才,赴美留學後回國工作,最終為何又選擇返美?
    雖然北京大學當時匯聚了全國很多的學霸、學神,尤其是數學系更是拼智商的天才匯聚地,但是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系後許晨陽在那些「學霸」中也顯得是名天才。許晨陽在北京大學很快就學完了人類在過去一兩千年中總結、摸索出的數學經驗和知識,轉而開始接觸在近代幾百年中由數學家和思想家搭建出的數學模型。
  • 7年了,贏了清華,獲丘成桐數學競賽6塊金牌的北大天才,如今怎樣
    在北大這所中國頂尖學府,曾走出過無數優秀的人才,如鄧稼先、錢三強、楊振寧等都是北大畢業。尤其是北大的數學科學學院,一直是個奇蹟存在的地方,也是天才、怪才匯集的地方。在這裡齊聚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學尖子和幾乎所有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的得主,例如:惲之瑋、張偉、許晨陽、朱歆文等,現在已經是數學界非常出色的大家。
  • 北大教授:「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北大數學天才重返美國是利己?
    北大數學天才回國6年又返美同樣還是北京大學,這所國內首屈一指的重點高校,培養出的人才不在少數,其中就有一位數學天才,甚至被稱為當時的黃金一代,這位數學天才出名的事件,卻並非數學天賦,而是在回國任教6年後,再次離開自己的祖國,返回曾經留學的美國效力,一時間網上眾說紛壇,他就是北大學霸——許晨陽。
  • 馮奚喬:17歲進北大20歲讀哈佛,去世時美國大學為其降半旗
    曾經有過這麼一位中國天才,他17歲進北大,20歲讀哈佛,原本應該繼續發光發熱,但是卻在34歲的時候突然去世。他離世以後,就連美國大學都為其降半旗,為自己失去一位難得的物理天才而悲傷。這位天才的名字,叫做馮奚喬,被認為是北京大學物理學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之一。他的故事究竟有多傳奇,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
  • 北大傳奇天才,在美國街頭刷盤子,蟄伏30年,58歲攻克世界性難題
    我還沒有聽說過有哪個重大的數學突破是由年過五十的數學家做出的。」但現在就有這麼一個人,年過五十才以自己的天賦和努力,震驚整個數學界,他就是華人數學家張益唐。01一篇論文,從零走向世界曾經在世界數學界裡,張益唐就像是一個零的存在,幾乎無人知曉。但自從他在《數學年刊》上投稿了一篇論文後,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 我國北大95後數學天才,遠赴美國金融公司,為何人才永遠留不住?
    北大數學系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每年招收的學生有超過一半以上都是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奧林匹克競賽的保送冠軍。於是,在外人眼中,北大數學系都是天才的歸宿之地,這裡都是頂尖的高智商人才。同樣,對於北大的學生來說,北大數學系也是一個可怕的地方,被稱之為「北大瘋人院」。
  • 四大北大數學天才,選擇全部留居海外,如今他們過的怎麼樣
    就算過了幾百年,幾千年,學習依然佔據著社會的主流,成為每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而越來越多的人更是學無止境,一生都在謙卑的學習著,最終取得傲人的成績。就算都叫學習,但是現在和古代學習的內容還是有著天差地別的變化,畢竟時代在進步,學習的內容也是跟著時代在發展的。在我們現在學習的主流中,語數外無疑是重中之重,可是在這幾個重要的學科裡,能起到扭轉乾坤作用的非數學莫屬。
  • 北大「黃金一代」數學天才,任教六年後出走美國,怒扔三句話
    如今的北大數學系,是建立在原北大數學系、燕京大學數學題及清華大學數學系基礎上的。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高校,北京大學的學生的名頭是多少考生夢寐以求一輩子的希望,其培養出來的學生,身披「北京大學」星光熠熠的榮耀,無論是處於哪行哪業,年紀輕輕都會取得不菲的成就和光環,不過也有些人後來的命運卻不一樣,有的人讓人欽佩不已,而有的人則讓人看後唏噓不已,甚至感到惋惜。
  • 天才馮奚喬,20歲考上哈佛大學前途無限,卻縱身一躍結束生命
    不過就有這麼一個天才,他非常的有天賦,智商也非常的高,可是最後的結局卻是十分悲劇的。你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接著看下去就明白了。 天才馮奚喬出生於1960年的北京,他的家境非常不錯,父母都是知識分子。 出國深造北大已經算是一個比較頂尖的學校了,但馮奚喬還是不滿意,他想要去更頂尖的學校去學習,現在已經讀上了大學,那麼下一步就是到國外去留學了。在1979年的時候,要舉行一個物理研究生考試,這個考試對馮奚喬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 天才韋東奕:免試於北大數學科學院,曾代表北大數學系力壓清華!
    要知道,北京大學的數學專業是從1913年開始面向全國的數學人才招生,作為我國最早的高等院校,北大的實力不容小覷。很多人都會有一種固有看法,認為"理清華,文北大。"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北大數學科學院,不是形同虛設的,它成立於1995年。
  • 北大最有名的3位數學天才,都紛紛出走美國,這是為什麼?
    毫無疑問,中國每個有數學天賦的學生,都會在北大的數學系有過一段求學的時光。從恢復高考開始,北大的數學系就一直致力於培養數學天才,並且打造成為北大的一張王牌,在世界的數學舞臺上都享有聲譽。北大的數學系培養出來的人才,非常的多。但是,筆者查看相關的資料後發現,北大的數學天才,在完成學業以後,都會到國外留學,最終成為國外名校的教授,卻不回到中國服務。
  • 她是天才少女,17歲清華北大搶著要,超強邏輯思維從小就要培養
    在這檔節目中,有一個名為張洗月的少女,她是天才少女,以超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引起了很多網友的注意,不少網友紛紛被圈粉。比如在節目中的《完美碎塊》項目,張洗月展示出冷靜和睿智的品質,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快速完成了碎塊的配對。《最強大腦》的表現,只是她天才少女的一角而已。
  • 他是北大才子,22歲赴美留學,28歲槍殺美國導師、副校長後自盡
    他是北大才子,22歲赴美留學,28歲槍殺美國導師、副校長後自盡2007年1月23日,美國上映了一部由中國演員劉燁主演的劇情片,名為《暗物質》,又名《流星》。影片講述的是:中國物理專業研究生劉星(劉燁飾),遠赴美國某頂尖大學深造。在校期間,他的勤奮和才華出眾深得導師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