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幾個月前,南方周末刊發的那篇《「不寒而慄」的愛情:北大自殺女生的聊天記錄》引爆網絡(目前原文已刪除)。
一時之間,PUA成為了全網最熱詞彙。
它概括了受害者——北大女生包麗,是如何從一段不健康的親密關係走向自殺的。
圖片來源:網絡
在那段不尋常的校園戀愛中,作為北大學生會副主席的牟某翰,以「不是處女」為由頭,長期對比自己小一屆的女友包麗進行精神凌虐和控制。
逼包麗拍裸照和視頻、讓其懷孕流產後留下病歷單、做絕育手術。
以此來彌補包麗「不是處女」給他造成的困擾和虧欠。
一旦包麗提分手,他就以自殺和曝光視頻相要挾。
一系列的精神洗腦和情感綁架,讓一段原本可以成為佳話的校園戀愛,變成了扭曲、畸形的兩性羈絆。
把一個原本擁有健康人生觀和戀愛觀的現代獨立女大學生,操控成了一個容易產生罪惡感和自我厭惡、自我否定的「小女人」。
以至於最後,包麗因不堪其辱又無法脫身,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終結了這段震碎人三觀的戀愛。
4月11日中午,服藥自殺導致腦死亡在北京醫院躺了幾個月的包麗,突發室顫搶救無效去世了。
圖片來源:網絡
因為疫情影響,已經兩個月沒見到女兒的包媽媽,得知女兒死訊後,悲痛萬分又充滿憤恨:
如果不是遇到牟某翰,也不會有現在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女兒是被逼死的,會繼續追究牟某翰的責任。
而在這個精神虐待事件中,加害者牟某翰,自包麗腦死亡躺在醫院以來,除了交過一點醫療費用外,對於包麗及其家人,他連一句道歉都沒有。
毀掉了一個前程似錦的花季女孩,和一個原本歲月靜好的中產家庭。
除了被學校取消保研資格,被公眾輿論譴責外,牟某翰至今都還沒有定罪。
圖片來源:網絡
可恨、可怕、又可悲!但網際網路不是沒有記憶的,牟某翰的罪狀不可原諒。
希望相關調查結束後,法律能給受害者及其家人一個合理的交待。
包麗的不幸遭遇,同時也警醒著當下的年輕人,尤其是女孩子:
PUA和真正的愛情,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回事!
健康的親密關係,永遠建立在愛、平等、尊重的基礎之上。
愛一個人,是讓對方變得更好,而不是使她墜入地獄。
任何以愛為名義的操控和踐踏都是謊言,千萬別讓扭曲的關係模式毀了自己!
2
關注過包麗事件的人,想必對PUA這個詞不會陌生。
它可以解釋為一種情感操控,通過對別人進行誘騙洗腦、精神暴力的方式來控制其思想和行為。
可以說是一種毀人心智、殺人無形的精神操縱術。
其實一開始,當牟某翰強調自己的處女情節,說「女孩的第一次是最美好的東西」時,包麗是能夠以清醒、健康的觀點反駁他的:
我最美好的東西是我的將來。
圖片來源:網絡
但在牟某一遍又一遍用不自愛、不檢點等「蕩婦羞辱」,以及「包麗傷害了自己」等情感綁架對她進行洗腦後。
她的內心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轉變。
不僅開始陷入了自我否定、自我厭惡,甚至真的認為是自己對不起牟某。
圖片來源:網絡
所以才會答應他那些無理的要求:
他不僅要求她叫他「主人」,還讓她在身上紋上一句「我是牟某的狗」。
本以為適當的彌補和順從,會讓牟某翰釋懷,從而修復二人關係。
誰知他利用包麗願意妥協的弱點,變本加厲,肆意摧殘,行禽獸不如之事。
逼包麗拍下裸照視頻,告訴她如果跑掉就把照片發到網上;
甚至要求她為他懷孕,然後流產,把病歷單交給他保存;
圖片來源:網絡
更可怕的是,他要包麗去做絕育手術,然後把輸卵管留給自己做紀念。
這中間,包麗並不是沒有掙扎過,她質問他:
你真的覺得你的感情是愛嗎?你只不過是把我當成了滿足你私慾的工具,你可以拋掉你的私慾來愛我嗎?
她也曾無數次地嘗試過逃離。
但每一次,又都在牟某密不透風的攻勢、威脅和以死相逼下,以失敗告終了。
一個原本陽光開朗、自信大方的女孩,被逼到最後,絕望地在微博寫下最後一句話「我命由天不由我」後,便選擇了自殺來讓自己解脫。
任何一個看過這個事件報導,及二人的聊天截圖的陌生人,都會對整件事感到不寒而慄,氣到發指。
更別說包麗的家人以及朋友,會是怎樣一種心痛、憤怒到頂點的感受。
3
包麗才20出頭啊,作為北大高材生、學識與才能兼備的學生會幹部,她正處在自己人生最美好的年華。
她的未來原本無可限量、一片光明。
卻因為遇人不淑和一念之差錯愛渣男,讓自己的前途和生命毀於一旦。
圖片來源:網絡
惋惜之餘,我們更應該要反思一個問題:
PUA「精神控制」如此可怕、可憎,包麗去世了,但這樣的事情肯定不是終結。
到底什麼樣的女孩容易被PUA?
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讓他們在未來人生中遠離傷害,避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其實在生活中,曾經或者正在遭受PUA的人,遠遠不止包麗一個。
一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說以前談了個男朋友,一直打擊自己,諷刺自己。
說自己長得不行,說話也不會說,人品也有問題。
當自己被他的各種否定和打壓洗腦後,精神也被他死死地控制住了。
她甚至認為離開他,自己不會再找到更好的另一半了。
這段感情中,她弱小、卑微、討好、遷就。
有時明明是男方做錯了,自己卻哭著求他不要離開。
圖片來源:網絡
後來被反反覆覆折磨的精神崩潰後,她累了,狠下心來分了手。
結果男方質問她:
以前說要努力進入他家的戶口本,現在為什么半途而廢了?
現在想來,這位網友說:
原來自私的人,是真的不能理解你在中間經歷的苦楚,他們眼裡只能看到自己,他們只愛自己。
好的感情,是給予對方自信、安全感和愛的體驗,而不是打著愛的旗號,行打擊、綁架、操控之事。
所以,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警惕親密關係中的那些PUA陷阱。
尤其是女孩子,要時刻牢記:你應該為愛而生,而不是為愛而死。
如果愛情不幸,戀人利用鋒利的語言和冰冷態度來「精神虐待」你,早點看清,及時脫離才是出路。
必要的時候,求助身邊的親人、朋友、法律,總有人會幫你。
要知道,PUA式的親密關係不是愛,卻是讓你墜入地獄的傷害。
4
其實不只愛情,不只親密關係。
生活中任何的關係模式,都有可能存在潛在的PUA。
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在對孩子實施教育時,總是會不自覺地打壓孩子。
忽視和否定孩子自己的感受、認知和判斷。
當然,大部分的父母對孩子並沒有惡意。
但是那些打擊、鎮壓、威脅式的教育方式,卻會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埋下容易被PUA的伏筆。
這樣的孩子,由於缺乏自信、安全感和內心缺愛。
長大後更容易在親密關係中形成討好、依附、被動,更容易陷入情感操控。
圖片來源:網絡
想想你是否也曾經聽過、或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你太笨了,想學好數學根本不可能。」
「你長得這麼醜,沒有人會喜歡你。」
「你這麼不聽話,要是別人的父母,早把你扔到野外餵狼了。」
一旦這些否定打擊的話從父母和他人口中聽得多了,孩子便會在潛意識裡形成自我認知:
「我永遠也學不會數學。」
「我這麼醜,根本不值得被愛。」
「我是個讓人厭惡的孩子,隨時有被拋棄的危險。」
而這些一點一滴對自己的負面認知,內心對「無條件的愛」以及「安全感」的匱乏,便是一個人長大後容易在關係中被別人PUA的源頭。
圖片來源:網絡
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除了幫助孩子形成健康、陽光、豁達的戀愛觀和人生觀之外,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內心缺愛。
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健在,卻讓孩子的內心缺愛!
無論何時,父母都要讓孩子真正信任:
家永遠是最溫柔的港灣,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家都是你最強有力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