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北大女生包麗嗎?她在4月11日上午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在她的事淡出公眾視野的的幾個月後迎來了這個令人痛心惋惜的消息。她的家人也因為疫情原因兩個月沒有見到包麗了,直到11號中午才接到院方的通知。
相信如果不是包麗的去世,關於她的事可能早就已經被我們淡忘了。一開始剛聽到這件事的憤怒,驚異,痛心也已經也慢慢被同情和惋惜代替。即使再怎麼譴責咒罵那個男的,再也改變不了所有既定的現實:「包麗在花一樣的年齡枯萎了,她再也感受不到的痛苦留給她的父母繼續承受,男方隱姓埋名幾年,家裡有權有勢,從他從來未悔過未道歉的行為來看,他也不會內疚,未來也會過上比我們大多數人更幸福的生活。作為事件之外的我們只能帶著無用的情緒慢慢忘卻。」
所以,一切的一切能有什麼辦法呢?我們所有人,可能是人類的通病。在出現令自己不滿意的結果時總會來一句「如果……就好了。」對於包麗,我們可能會想「如果她不那麼傻非要自殺來解決問題就好了,那在往前假如,如果她的父母早點發覺她的異樣就好了,如果她能和父母溝通就好了,如果她的朋友,她的室友能給與她有效的幫助與意見就好了,如果她身邊親近的人幫助她變得更堅強就好了,如果她沒遇到這個變態渣男就好了。」可是,世界上哪有那麼多如果,哪有那麼少的噁心渣滓,所有的「如果」都有著一些人的失誤和錯誤。可能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當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所有人都是雪花,卻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是「雪花」的自覺,因為我們無法感同身受,針沒有扎在自己身上永遠不會感到痛。
渣男很多,變態渣男也不只這一個,包麗因為自己的身份和尋死的行為才造成轟動,被曝光,被我們所知曉。包麗是不幸的,不只是她遇到了這個心理扭曲的渣男,更不幸於所有的如果。
而對於我們來說,只有抱恨,惋惜與憤怒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些早晚會隨著各自生活的喜怒哀樂而慢慢消失。要知道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身邊的人不會遭遇這些。試想想如果你的女兒,或者你自己,你的朋友如果遭遇了類似的這些,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是不是連想一想都無法忍受?那為什麼不儘早的關心她們,讓她們時時刻刻的了解,學會甄別判斷,不被一時的情感左右自己?
所以我們不應該只作為一個看客來對待這件事,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這些事隨時都可能發生在你至親的身上,要真正學會感同身受,你才知道可怕,才知道後怕,才能更多的避免這些悲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