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浩劫,將這個國家推向黑暗的深淵,知識荒廢,學術毀棄,文化的力量在當時顯得那樣微渺而孱弱。然而,災難終有盡頭。1977年,鄧小平下令恢復高考,傷痕累累的教育界因此提起了復甦的元氣。伴隨著國家命運的扭轉,校園裡也到處洋溢著生機,無數懷揣夢想、肩扛責任的學子,打算以奮發的名義來撫平曾經的傷痕,擁抱光明的未來。1978年,復旦中文系77級新生盧新華發表小說《傷痕》,開創了後來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留下重要印記的"傷痕文學"樣式。這篇小說還幫助當時的人們鼓起了正視昨天的勇氣。
手抄本:靜悄悄的「求知戰」
「文革」進入到70年代,對思想和學術的限制已經顯現出鬆動的跡象。那段時期的復旦校園裡,儘管「大字報」仍是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但私底下,學生們則努力挖掘更多的文化空間———以手抄本形式流傳的文學作品如同一根根無形的手指,抓撓著年輕人的心弦。
可那些思想性和文學性都較為欠缺的手抄本,畢竟只是時代的衍生物,1977年,當這個國家徹底迎來新生時,學生們意識到:他們再也不用偷偷摸摸了。書本和知識像山一樣堆積在自己面前,唯一的痛苦在於時間的「匱乏」。
現任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中文系主任的陳思和教授,是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第一批考取復旦的學生,他回憶道:「剛進復旦的時候,我內心充滿了對課堂的嚮往,對知識的無限渴望。我感覺復旦校園裡的每一個人都進入了拼命讀書的狀態,大家都特別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尤其在復旦這樣的著名學府。」
陳思和的求學軌跡具有那個年代的典型性。1966年小學畢業,正值「文革」開始,此後初中和高中都等於沒有讀,1974年街道分配工作,進了盧灣區圖書館,直到恢復高考。陳思和清楚地記得,由於「文革」長達10餘年的「積攢」,他們那批考生年齡差距最大的竟相差13歲!
然而,不管是「適齡」的弱冠少年,還是已經拖家帶口的「孩子他爸」和「孩子他媽」,其求知的勁頭似乎都沒有絲毫差別。中文系77級輔導員於東元回憶說,那時復旦最鮮明的風氣就是刻苦讀書,許多老三屆的學生在歷經種種挫折和磨難之後重返校園,求知慾望之強烈簡直無法形容,而他們的勤奮又帶動並激勵了那些順利考取復旦的年輕人。「到圖書館和自修教室『佔座位』是當時一大景觀」,於東元說,「我印象中,理科圖書館門前總是晚飯前就開始排起了長隊,有好幾次,圖書館的大門玻璃都被學生們擠碎了。」
《傷痕》:從復旦走向「文學」
提起「7711」,恐怕許多老三屆的復旦校友都會印象深刻。這倒不僅僅因為77級中文系是恢復高考制度後復旦的第一大系,更主要的是,這個班級在當時以及後來湧現出了一大批「文化明星」,為復旦這塊招牌增輝不少。當時最「出挑」的學生,是以《傷痕》一炮而紅的盧新華。
1978年盛夏,一篇名為《傷痕》的8000多字的短篇小說在上海乃至全國掀起了驚濤駭浪。由於其對「文革」毒害的大膽控訴以及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經《文匯報》發表後,一時洛陽紙貴,人人爭說,並在文學界形成了「傷痕文學」的樣式,影響了一代潮流。評論界認為,《傷痕》有兩方面的積極意義:其一,它觸動了「文革」帶給人們心靈的傷痕,有助於人們正視昨天;其二,它觸動了「文革」帶給文藝創作的傷痕,有助於貫徹新時代「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
《傷痕》的轟動恰恰也反映了時代的特徵,那是一場如何面對過去和未來的思想交鋒。可開放的思潮到底還是不可遏抑地滲進了復旦校園。陳思和回憶道,1978年的勞動節,他和復旦的很多同學參加了文革後第一次中外大學生聯歡會,在聯歡會上,這些思想上多少還有點拘謹的青年平生第一次學跳交誼舞。他們因激動而汗溼的手掌握著女孩們細膩的小手,那一刻,青春的血液正悄然湧動……
大師:「跋扈飛揚」的風採
對於恢復高考後第一批進校的學生,陳思和的印象是「社會經驗多於學術傳統」,因為「文革」期間很多人沒怎麼讀書,卻收穫了不少在社會上闖蕩的經驗。「我們這一代復旦學子,迫切希望為時代、為國家翻開新的一頁,但知識的積累卻相當有限,我本人就屬於『無知者無畏』的類型。」
隨著社會政治形勢的好轉,許多被「打倒」的老專家、學術權威相繼恢復了工作,50年代後被摧毀的學術傳統得以重建。「當時校園百廢待興,知識分子開始由『臭老九』重新上升為學術明星,而學生們對大師名流的崇拜也與現在追逐歌星球星相仿」,陳思和回憶道,「復旦泰鬥級的大師可真多啊,像朱東潤、蔣天樞、郭紹虞等,都稱得上是『國寶級』的人物。此外還有朱東潤、賈植芳、趙景深、陳子展等先生,能夠聆聽他們的教誨,真的是一種巨大的幸運啊。」
在陳思和的記憶裡,朱東潤先生是自負的,有一次演講,他說世界上只有三部人物傳記是值得讀的———英國的《詹森傳》,法國的《貝多芬傳》,還有就是他的《張居正大傳》。這樣的傲氣和作派,令人凜然。
陳子展先生身上的「狂狷」之氣更甚,賈植芳先生曾告訴陳思和,中國知識界沒幾個真正的「狂狷之士」,復旦的陳子展算一個,實則乃大智大勇者。所以陳思和用「跋扈飛揚」來形容心目中的復旦大師。「他們大都思想開放,學識淵博,有著濃厚的精英意識和非凡的個人魅力」,陳思和評價道,「我們做學生的,無形中受到了潛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