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馬拉松」式新媒體大賽獲獎的背後

2020-12-05 央廣網

  央廣網濟南4月8日消息(記者 王成林 通訊員 李君 郭靜)近日,在山東女子學院文化傳播學院,一個培養「超級記者」的教改實驗正在進行。

  3月31日,山東女子學院文化傳播學院的微信工作群裡新增了一條消息:今天,2020年第八屆大學生新媒體創意大賽正式啟動。

  「這幾乎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接力賽,」發布消息的是該院分管教學的副院長李百曉,之所以稱為接力賽,是因為2019年第七屆大學生新媒體創意大賽剛落幕,該院2016級廣播電視學專業李悅芸、張興文、李馨蕾的作品《閱讀的變遷》獲得H5作品優秀傳播獎;2017級新聞採編與製作專業王浩榮、曲朝琪、孔文慧、冷冬旭、劉佳林的作品《育嬰師》獲得融媒體人物專訪APP類二等獎;文化傳播學院獲優秀組織獎。

  一個探索:跨課組團參賽的開啟

  剛結束的第七屆大學生新媒體創意大賽吸引了全國百所高校的近千部作品參與評比,賽程競爭異常激烈,最終評出58部H5作品和13部APP專題。

  「真是一年的『長跑』,」指導教師董小菲感慨,「前一年寒假期間就開始選題策劃和課程安排,第二年三月才出結果。」

  用「馬拉松」來形容這次參賽一點也不誇張,大賽時間跨度之長,評審過程之嚴謹苛刻,在學科專業競賽中是極為少見的。大賽2019年3月正式啟動,按照賽制規定不僅看作品的質量,也注重作品的傳播,因此作品要經歷院校初評、區域複評和全國終評三個階段,評委們都是行業及全國新聞傳播類高校的知名專家,評選嚴格,入圍門檻也較高。

  「我們決定嘗試打通專業課程之間的壁壘,把分散的新聞實務課和理論課徹底打通,編入一組課程,依託競賽作品的選題、製作、推廣等步驟,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的創新。」李百曉說,在學院的統一協調下,2019年1月,《電視編輯基礎》《網絡新聞實務》《新聞調查》《數字排版技術》《圖像編輯》《融合報導》6門課程組建了專業課程群。以對學生的應用型培養為目標,以作品產出為課程群建設的驅動力,對各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等各環節進行了整合。六門課程編入一個課程群,授課教師成立一個參賽指導團隊,6門課5名任課教師開啟了跨課組團參賽的嘗試。

  「新聞傳播相關的專業,實踐性較強,需要學生掌握多種實務能力,而課程之間卻相互割裂,缺少有機結合,」李百曉說,面對這種矛盾,學院一直以比賽與實踐教學的結合為切入口,探索課程之間的整合滲透。而由於不同的新聞實務課分散在不同學期,因此需要找到一個周期比較長的競賽,以便將不同教師納入賽程。「新媒體創意大賽的賽程長,就成了我們搞課程教學改革的實驗平臺之一。」

  顯然,全國大學生新媒體創意大賽僅僅是競賽平臺之一。在文傳學院,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專業大賽成為常態,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青春中國」山東省大學生微電影大賽、山東省大學生新媒體藝術大賽等,屢屢可見文傳學院的學子。

  「立足實驗室管理,抓好專業大賽出口,」李百曉說,這是學院實踐教學的改革方法之一,實驗員搜集與學院專業相關的學科競賽、專業比賽信息整理成冊,及時將大賽信息適時推送給學生、教師及學院各教師工作室。而任課教師則立足課程教學,在學期初就開始選擇相關聯的比賽植入課程建設,提前醞釀培養,並組織學生積極有序參賽。

  一次摸索:分還是合?以實踐教學效果為指揮棒

  跨課組團其實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如何調動教師、學生的積極性?如何選題創意推出高質量作品?實際教學過程和賽程是否契合?一系列的難題還擺在面前。

  建章立制是一劑強心針。該學院優化調整了學院各教師工作室,成立了文化傳播學院大學生學術實踐中心,並制定了《文化傳播學院大學生學術科技獎勵辦法》等,理順了各部門之間的職責任務,為參賽教師及學生提供了政策、資金等保障支持。

  2019年3月剛開學不久,第七屆中國大學生新媒體創意大賽賽程發布,5位教師發現這一屆大賽的主題與寒假期間商定的主題「家國70年的變遷」不謀而和,他們興奮之餘更多則是擔憂。

  「我們能想到的主題,其他院校應該也能想到,」指導老師王育紅說,在集體備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並體驗到組團之後課程的整體性,5位教師首先設計了針對6門課程的大型融合實訓項目集,確定統一主題,確定好各門課程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完成在同一主題下的不同作品。2019學年,這6門課程確定的總主題就是品讀家國70年,總體思路就是針對該主題,不同教師根據自己的專業所長,引導學生根據新媒體創意大賽的要求,分別創作適合於紙媒(圖像編輯、數字排版技術)、電視(電視編輯基礎、新聞調查)、廣播(電視編輯基礎)、新媒體(網絡新聞實務)中等不同媒體類型的作品,最終通過《融合報導》這一課程引導學生將不同課程中所搜集創作的素材或作品,融合到一個更加完整的報導中。

  「如此重要的時間節點,作品選題容易撞車,如何在比賽的選題中脫穎而出呢?」經過討論,大家決定結合學校女性研究的優勢,深挖身邊普通女性的生活細節,在家國70年的變遷中,展現出平凡女性的風採,發現女性的力量。

  根據這一選題方向,指導老師分別與班級學生進行了溝通,參賽班級的學生行動也很迅速,很快遞交了選題申請表,5位教師利用課餘時間對學生提交的選題進行了集體討論,從每組學生提交的至少三個選題中,幫他們一一敲定了最終題目。

  選定題目並聯繫採訪對象後,遇到了一個新問題。第七屆中國大學生新媒體創意大賽作品種類豐富,涉及的知識不盡相同,作品多、指導老師多,意見和想法就多,在聯合指導的過程中,能夠給學生很多啟發,但同時也令學生會不知所措,拖慢了學生作品的進度。

  該分開的分開,該合璧的合璧!5位教師又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討論,將各自的指導情況相互交流。最後決定,對學生按教師進行定向分配,每人2-3組對點性指導。這樣,教師在給出自己指導小組的意見後,在微信備課群將指導的情況跟其他人及時分享,其他人如有意見或建議,及時反饋給指導教師供他參考。

  「由此,既能保證學生對接的教師,始終是一人,但又能體現出5人教師團的整體指導優勢。」指導老師王展說,這一切都是摸索著來,但是整個團隊的原則就是一切以教學效果和競賽為指揮棒,服務實踐教學目的。

  一次成長:逼著自己去學會去理解,真地很「颯」

  培養人才是教育永恆的目的。在整個賽程中,學生們的表現也讓指導教師們動容。「他們真的是變化很大,不論是專業實踐能力,還是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都有了很大提升。」王育紅感慨道。

  參賽的主角是所授課程班級的學生們。選題確定後,學生小組立馬開始聯繫採訪對象。採訪馬套村的小組,在選題審核通過的當天下午,就去了村裡,看場地採點,為了節約來回的交通成本,他們去一趟就一刻不停地選角度拍拍拍,直到拍到自己滿意的鏡頭為止。

  獲獎作品《育嬰師》的拍攝小組,為了捕捉小朋友起床前的一瞬間,同時又不打擾到小朋友的正常生活,每天7點就把機器架在小朋友的床邊,終於在第3天拍攝到了想要的鏡頭。「我們都知道這次大賽對作品要求很高,」小組成員王浩榮說,所以必須拿出專業的水準,把老師教的知識和技能化為實踐能力。

  除了參加這次大賽外,學生作品還可以參加其他相關的專業競賽,比如馬套村的視頻就拿去參加了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並獲得了優秀獎。「這些獎項將極大的增強了學生們的專業自信,為將來他們踏上社會和工作崗位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董小菲說。

  除了專業水平的不斷提升,參賽學生在人際溝通、生活實踐等方面的能力和感悟也不斷深化。採訪濟南麵塑紅人的小組,起初屢屢遇挫,採訪對象剛開始對他們置之不理,不予配合,他們一度崩潰大哭,但在老師的勸慰和指導下,他們學會了理解採訪對象,一直蹲在現場,在不打擾採訪對象的情況下進行拍攝,最終打動了採訪對象,對他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

  「有時候我們感覺一個人冷冰冰的,可能只是我們還沒有真正了解她。想要真正了解一個人,需要的是時間和深入的接觸,而不是靠報導、視頻和文章。」人物專訪《麵塑奶奶》拍攝小組的成員楊建君在記者手記中深有感觸,最後她還寫道:「我們一起看過凌晨五點的朝霞,一起擠過傍晚七點的公交車,一起在不斷電的小陽臺通過宵。相信那些煩躁過又欣喜過的日子,將來一定會成為我們心中最珍貴的回憶。」

  「從一開始不會提問,不會拍攝鏡頭,不會與人有效溝通,到現在敢去大街上街訪,敢給陌生的採訪對象打電話,敢獨立拍攝小短片,這一年真的是收穫滿滿。」這是多數參賽學生的心聲,他們坦言很多東西是在課堂上學不來的,參加大賽能夠逼著自己去適應這個專業,「真的很颯!」

  一個體系的探索:課、證、賽、研、創「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一系列專業競賽的融合滲透教學改革的嘗試中,該學院一個教學體系正在逐步成型。

  「我們學校的發展定位是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立足於實踐教學改革,」李百曉說,因此學院制定並實施了課、證、賽、研、創「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方法與改革措施,拓寬了專業內涵式發展路徑。

  課,是重點抓好優質課程建設。他介紹,目前,針對獨立實驗課等作品直接「輸出型」課程,重點實施優質課程建設培育計劃,逐漸取消模擬性演練式考核引入實戰,直接採用社會大賽的參賽標準要求作為課程結課考核方案,所有作品經過學院實驗室的進一步整合製作後,全部投向比賽。「這種對結課的考核方式的確有些大膽,」他說,但是也的確有效。

  證則是鼓勵學生多考取專業類證書。對此,學院多方拓展資源,聯合方正公司對部分學生進行了「方正電子編輯排版師」和「方正電子媒體設計師」等考證指導。據學生反饋,通過考證的方式增強了學生專業技能。

  「專業大賽的參與過程中,離不開實驗室管理。」他說,實驗員搜集與學院專業相關的學科競賽、專業比賽信息整理成冊,將大賽信息適時推送給學生、教師及學院各教師工作室。任課教師則要立足課程教學,在每一個學期初開始選擇合適的比賽植入課程建設,提前醞釀培養,並組織學生積極有序參賽。

  科研能力也是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因此該學院還鼓勵學生申報課題,發表學術論文,培養科學研究能力。對此,學院整合各教師的個人工作室,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特長,建立大學生學術實踐中心,鼓勵學生積極申報課題、發表學術論文。

  「雙創」教育是實踐教學中的重點之一,該學院在專業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的培養模式向「深耕、產出、創新」的工作模式轉換,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注重教學成果的創新性轉化,培養具備紮實專業素養及創新創業能力的寬口徑應用型人才。另外,學院還立足於實踐教學改革,組織教師進行參賽經驗交流,將個體智慧轉化為集體經驗,提升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等綜合水平。

相關焦點

  • 創客馬拉松24小時激蕩腦力
    該校愛隨行——機電一體化團隊的項目《可助殘式多功能智能行李箱——V1-BOX》榮獲一等獎,來自溫州技師學院家爵士團隊的《一鍵式智能地漏》項目和來自溫州萊特雷射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萊特創客隊的《掌上3D印表機》項目榮獲二等獎。據悉,進入前6強的隊伍將在專家的指導下,繼續打磨作品,並參與8月9日-1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美青年創客大賽決賽。
  • SpaceRace太空競賽——這是一場馬拉松耐力者的實力證明
    03獎勵規則:算力是獲獎第一指標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算力決定FIL幣挖掘量的多少,尤其是這次SpaceRace太空競賽的獎勵規則更是如此。當然了,這是以整個大賽21天為周期的總算力為計算標準,所以長時算力才是「第一生產力」。
  • 2020年「健康北京」科普作品徵集大賽獲獎結果揭曉
    日前,2020年「健康北京」科普作品徵集大賽落幕,最終獲獎名單正式揭曉。本次大賽由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主辦,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辦,共有135家單位的978件作品入圍大賽。經過科學性審查,網絡投票,專家線上評審和現場演講決賽,最終,20家單位榮獲優秀組織獎,35名選手榮獲演講一、二、三等獎和青年獎,114件作品榮獲短視頻、科普文章、新媒體形態等10類科普作品獎項。
  • 2019年AutoMobility LA黑客馬拉松贊助商公布
    (SiriusXM Holdings Inc.旗下子公司)聯合贊助的2019年AutoMobility LA黑客馬拉松將於11月17-18日在洛杉磯會展中心舉行,重點關注如何改善電動汽車基礎設施。總獎池達20000美元,其中,大獎得主將獲得10000美元獎金。 AWS全球汽車與製造技術負責人Dean Phillips表示:「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場由新技術推動的全面變革。
  • 「最強聲波」靈犀新媒體主播選秀大賽震撼開啟
    12月26日,由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主辦,央廣視訊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最強聲波」靈犀新媒體主播選秀大賽正式開啟。本次活動旨在進一步探索積極有效的全民UGC模式,提升尊重原創、熱愛原創的全民文化理念,為全民提供集權威、專業、娛樂、趣味為一體的主播選秀平臺,提升新媒體主播概念和形象。大賽分為線上海選、投票晉級、線下決賽3個階段,最終獲勝者將獲得咪咕數媒主播籤約和現金大獎。
  • 科思創-同濟-瑞好創新大賽獲獎項目揭曉
    上海2018年1月10日電 /美通社/ -- 1月9日,全球領先的高科技聚合物材料生產商科思創和同濟大學,攜手全球聚合物解決方案專家瑞好,共同宣布「2017年科思創-瑞好先進材料設計應用大賽」暨「第二屆同濟-科思創創新大賽」獲獎項目。來自7支優秀團隊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意應用設計從73個報名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大獎。
  • 2018年「迎進博·展風採」攝影大賽獲獎名單公布
    人民網上海11月20日電   由人民網上海頻道、國網上海電力公司共同主辦的點亮進博的城市之光2018年「迎進博·展風採」攝影大賽,今日落下帷幕。楊建正作品《點亮「四葉草」》 榮獲「溢彩光影」系列一等獎,張銳楠作品《璀璨背後》 榮獲「閃耀光輝」系列一等獎。 自2018年9月徵稿到11月截稿,大賽共收到社會各界攝影家參賽攝影作品1800餘幅(組)。
  • 2013影院設計大賽優秀獲獎作品鑑賞會
    2013』智能家居影音娛樂系統創意設計大賽」自今年1月1日開始到5月20日結束,並於6月6日在CIT2013中國影音集成科技展上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在短短的數個月的時間裡,大賽已吸引了眾多影音設計師與影音愛好者的參加,作品數量近百。其中不少優秀的參賽作品擁有專業的房間聲學與光學處理,結合了各種風格的家居裝潢設計,融合了影音、娛樂、智能等概念,代表了目前中國定製安裝與影音集成的最高水準。
  • 《經濟學人》玩轉新媒體 背後有一支強大的團隊
    (提要)內容本身已經很棒,架不住還有一支很拼的新媒體團隊  文|樊佳瑩  當構思新奇大膽、語言詼諧幽默、內容又不失嚴謹深度的《經濟學人》向社交媒體發力,這註定是一場成功之戰。只要將那些鮮嫩多汁的原創內容依據社交媒體傳播特性稍加改良,新媒體用戶就會像嗷嗷待哺的小獸那樣張開嘴巴。因此,既有現成的內容資源,如何合理地利用、改良,讓內容適用於社交媒體成為關鍵。  在這一點上,《經濟學人》做得很好。
  • 首屆「興漫杯」全國漫畫大賽頒獎儀式舉行
    由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與北京印刷學院共同指導,興藝凱晨、縱橫文學、熊貓看書及完美世界教育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多維創新園支持的首屆「興漫杯」全國漫畫大賽頒獎儀式於12月18日下午在北京大興舉行
  • 知乎啟動「職業故事大賽」 獲獎作品可出版拍劇-中新網
    知乎啟動「職業故事大賽」 獲獎作品可出版拍劇 2019-11-26 16:34:42 作者:張楷欣 責任編輯:張楷欣   中新網11月26日電 今日,知乎啟動職業故事大賽第一季
  • 淘寶「醜東西」大賽五大獲獎商品出爐 綠魚人、長腿風箏獲獎
    淘寶「醜東西」大賽五大獲獎商品出爐 綠魚人
  • 真實記錄肯亞馬拉松選手金牌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真實記錄肯亞馬拉松選手金牌背後的故事! 很多人都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然而,沒有跑過馬拉松的人,或者沒有長跑過的人也許很難理解這其中的含義。2016年以前我也從來沒有真正的體驗過一場長跑,直到我來到肯亞馬拉松的聖地:埃騰。
  • 《最強蝸牛》視頻大賽獲獎結果公告
    和小蝸牛一起快樂相伴的視頻大賽已經結束啦~感謝大家的熱情參與,經過西瓜遊戲和《最強蝸牛》遊戲方的仔細評選,共有以下作者獲獎,恭喜獲獎的創作者!獲獎名單獲獎說明以上獲獎創作人均可獲得相應現金獎勵。本活動所有獎金會在結果公示後30個工作日內,以現金的形式,匯入獲獎創作人的頭條號後臺中。請妥善保管您的帳號,切勿相信非官方信息。
  • 一場26年的扶貧「馬拉松」
    1994年,國家體育總局前身國家體育委員會來到繁峙縣定點扶貧,此後代縣也成為扶貧對象,一場跨越26年的扶貧「馬拉松」就此展開。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視頻:馬誌異文字編輯:劉陽新媒體編輯:吳俊寬籤發:梁金雄版權歸新華社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睿符品牌傳播集團斬獲第十五屆中國最佳公共關係案例大賽五座大獎
    剛剛結束的2019年中國公關嘉年華暨第十五屆中國最佳公共關係案例大賽的獲獎企業和案例,代表了整個行業的最優成績和最新成果,可以帶給我們答案和啟示。中國最佳公共關係案例大賽是公關行業的「奧斯卡」,營銷傳播界的「華山論劍」,以權威評選和優質案例推薦共享,極大地提升了行業整體的專業技術和服務水平。
  • 碎片化、去中心化將把新媒體推進一場文化浩劫
    只是,它告訴我們,我們終於有機會稍微遠離新媒體了。由此,筆者認為,是時候對新媒體揭竿起義,來一場反新媒體的革命了。竊以為,史有秦始皇「焚書坑儒」,今有新媒體「毀書坑人」。不同的是,前者是坑殺,後者是坑害。所以新媒體就等於秦始皇。
  • 一座有溫度的城,陪你跑一場熱血沸騰的馬拉松
    上午07:30,作為世界馬拉松候選賽事的2020成都馬拉松再度開跑。因為疫情的影響,國內外許多城市取消、延遲了大型賽事的舉辦。但在跑友們的熱切期待和呼喚下,「成馬」做足準備,「雖遲必至」,與上萬名馬拉松運動員和愛好者履行一年一度的相約。  相約成都,跑一場熱血沸騰的馬拉松,這是成都擦亮「成馬」名片的承諾,也是成都用細節給跑友們帶來的溫度。
  • 四分鐘揭秘西安工程大學「2019屆服裝畢業設計大賽」秀場背後故事
    6月10日、11日晚,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2019屆內衣畢業設計大賽決賽和2019屆畢業設計大賽決賽分別在在西安錦江國際酒店隆重舉行。這兩場被稱為「陝西高校的維密大秀」的畢設大賽,每年6月都會因為它本身無與倫比的精彩和時尚視覺的盛宴感觀在陝西高校圈及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
  • 2019中秋月色攝影繪畫大賽作品獲獎名單大公開,你獲獎了嗎?
    本次大賽自9月開賽以來,共收到了230+份攝影投稿作品及40+份繪畫投稿作品。組委會經過收集、整理、分類及評委組的多輪評審,最終從270+份投稿作品中精心評選出了18幅獲獎作品及15幅優秀作品。此外,為了體現大賽「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評委組還特地要求攝影作品入圍者提供了RAW文件,經過重重篩查,並從中取消了幾幅作品參賽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