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衛星網際網路時代的技術攻堅者

2021-01-21 澎湃新聞

與導師安建平合影(右後方為宋哲)

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這標誌著:2020年將成為我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元年,並預計其將成為貫穿「十四五」的重要投資陣地。

衛星網際網路顧名思義,就是靠衛星來提供網際網路服務。一般來講,地面網絡通信主要依靠基站,而衛星網際網路則是基於衛星接入網際網路,是衛星通信與網際網路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信息通信網絡從平面到立體的重要拓展。衛星網際網路的建設,不僅提供了另外一種網際網路接入方式,彌補了地面通信覆蓋的不足,使得如偏遠地區、高空飛機上也可獲得不間斷的網絡服務;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廣覆蓋、大容量、高機動的優勢,在航海通信、應急通信、科考勘探等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航天夢助推中國夢,而衛星網際網路技術便是航天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航天衛星通信設備的中堅力量,北京理工大學通信與網絡實驗室工程師宋哲,一直與團隊成員們奮鬥在我國「衛星通信測量」的一線。多年來他們以夢為馬,用紮實的科研基礎,不懈的科研實踐,為我國的航天衛星通信事業發展做出了關鍵貢獻,為早日擺脫國外的技術控制,走出了屬於中國科研人擲地有聲的腳步。在國家發改委正式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的背景下,他們在研究領域打破更多未知,在商業航天領域這一夢想之地,施展科研抱負的決心也愈加堅定。

立志:打造屬於中國的衛星通信技術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中國四川發生了芮氏8.0級特大地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在這場災難中,數萬同胞失去生命,數百萬群眾失去家園……這一年,對於中國通信人來說,同樣是難以忘懷的一年,每當談起,宋哲的心中總會湧起很多的感慨與遺憾。

當時,因為地震突然爆發,地面通信全部中斷,有線交換局受損616個,無線基站受損16507個,電話和手機無法接通,這為救援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而這種失去通信的情況,一直持續了31個小時,直到救援人員依靠美國的衛星電話,才讓重災區與指揮部取得了聯繫,且直到147個小時後,災區通信才徹底恢復。「中國作為世界大國之一,在出現關鍵事故情況時,只能用其他國家的衛星通信設備,這件事對於我們通信人來說,是很沉重的打擊。」宋哲說。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她和團隊成員們決心在衛星通信技術領域展開一系列攻關。

事實上,從本科開始,宋哲就積累了一系列科研實踐經驗。2005年,宋哲以627分的高考成績考入北京理工大學實驗班,在大三時期,她就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了作品「廢舊電池回收機」並參加了北京市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獲北京市機械設計大賽一等獎,並以北京市第6名的成績獲得晉級全國賽的資格。在此之後,她又在武漢參加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第一輪即出線獲得了全國機械設計大賽一等獎。除此之外,她還作為項目負責人,申請並完成了「基於ARM嵌入式的汽車身份識別系統」項目,而這也是第一批獲國家資助的全國大學生創新項目之一。在研究中,從需求分析到系統建模、關鍵技術攻關,以及總結報告的撰寫,都有一套十分完整的流程。而這些經歷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宋哲更為嚴謹的科研思維。

2009年,宋哲以專業第8名的成績被保送至北京理工大學通信與網絡實驗室攻讀研究生。研究生階段,她就參與了兩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負責航天、雷達、武器用測試設備研發,包括誤碼率分析儀、上行信號分析儀、下行信號分析儀、指令模擬器等。2012年,宋哲順利獲得了實驗室突出貢獻獎,以及校級優秀畢業論文獎勵。多年的科研實踐經歷,培養了她重視「工程實踐」的思想與意識,為她今後科研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研究生畢業後,宋哲基於自己的研究經驗,選擇繼續紮根北京理工大學通信技術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在衛星通信測量領域不斷篤行、開拓。

紮根:衛星通信測量領域的數年攻關

衛星通信測量領域的技術突破,是大國科技競爭力的體現,與國家利益密切相關。

2011年,美國人針對中國出臺了《沃爾夫修正案》,該法案幾乎阻斷了中美在太空領域的所有合作,航天領域高端測量技術對我國嚴格封鎖,高端測量設備完全禁運。這對於中國的通信領域來說,無疑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

「科學沒有捷徑可走。通往真相的路,得自己尋找。」宋哲深知:依靠國外的相關技術建構起我國的通信網絡的方法治標不治本,核心技術卻永遠被人「卡脖子」。在這一背景下,她和研究團隊成員們勇擔肩上的職責與使命,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支持和發展我國的衛星通信技術,多年來從未懈怠。

測量是對衛星研製、發射和在軌過程中所產生偏差的量化測定,貫穿了通信衛星的全生命周期,是衛星通信產業鏈的關鍵一環。在進入北京理工大學通信技術研究所從事學習和科研工作的多年來,宋哲參與/主持了系列化衛星通信測量儀的研製,並通過與研究團隊成員多年的創新探索,在理論研究、技術研究以及硬體研製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科研成果。

在理論研究中,他們揭示了大規模通信衛星參數同時可辨識機理,提出了面向衛星通信的參數矩陣並行測量新模型,團隊成員作為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12篇。

在技術創新研究中,他們發明了通信陣列正交解耦測量技術,將串行測量轉變為並行測量,研製了我國首套衛星通信陣列參數矩陣並行測量儀。發明了任意碼率調製解調技術,提出了覆蓋9種調製模式的衛星通信可重構測量架構。發明了基於正交調製的多模信號解析方法,實現了20餘種連續/突發波形的低複雜度產生,研製了多分量寬帶模擬源。

在硬體的研製方面,他們成功研發了多款「FPGA+高速ADC+高速DAC」體制的複雜信號處理板卡。成功研製了多模式衛星通信信號處理晶片,實現多種不同模式衛星通信信號的收發。從需求分析到前後端設計均獨立完成,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優秀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領域內的廣泛認可。兩家國家一級計量單位為宋哲團隊研發的儀器出具第三方檢測報告:「衛星通信測量儀的幅度測量精度優於±0.1dB、相位測量精度優於±1°。」對比行業內的其他產品,他們所研製的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具有良好的國際競爭力。值得一提的是,由宋哲參與的「衛星通信陣列測量技術與應用」項目還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而這些都是對她多年來堅持科研創新開拓的最大肯定。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完成人合影

無畏:創新開拓的科研攻艱路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科學研究困難常在,唯有攻克一切困難,朝著目標不懈努力,方能獲得成功。「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特別是想要往上攀登科研高峰的時候,其實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宋哲說。而如今回憶起科研路上所經歷的一系列艱辛時刻,她仍認為這一切經歷都是寶貴且值得的。

在目前衛星移動通信系統中,相控陣天線是最重要的一種天線形式,由天線陣、饋電網絡和波束控制器三個部分組成。尤記得在「北鬥」相控陣天線的測試中,宋哲及其研究團隊就經歷了艱難的攻關時刻。「因為咱們國家的北鬥導航系統有非常高的時間精度要求,而測量儀器的精度要求比北鬥還要高兩個數量級。」因此,當時在接到這項任務時,宋哲課題組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為了攻克研究中出現的設備問題,宋哲與研究團隊一行人還來到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4所)西安分院的舊址,利用當時做遠距離實驗的相關儀器,展開了一系列探索。為了順利解決當時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宋哲及其研究團隊的一行夥伴,每天早晨六七點鐘就要去現場展開實驗攻關,晚上一兩點鐘才能回到住處。在這種情況下,經過一次次的失敗與不斷的嘗試,他們把軍事通信中的幹擾抵消應用其中,最終成功解決了相關的技術問題,並申請了多項相關專利。航天五院出具了相關專利的應用證明,認定相關技術填補了衛星通信領域時延差測量的空白,保證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時間精度。如今回想起這段時期,宋哲腦中所想到的都是當時攻關探索的難忘經歷,「雖然辛苦但經歷是無價的。」宋哲說。

與團隊成員共赴人民大會堂領獎

前行:再譜衛星互聯時代新篇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科技就有前途、創新就有希望。」將創新的思想融入血液,將產業化的觀念融入靈魂,將對科研的熱愛化為促進自己不斷前行的動力。在科研前行的道路上,宋哲的初衷始終如一。

作為一名科學研究者,她對創新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看法。在她看來,創新也應劃分為不同的層級。理論或原創性的創新,是最難的,也能帶來更多的收益。第二個層級的創新,就是應用方面的創新,比如用老方法解決新問題、用新方法解決老問題。在衛星通信測量中,如果只是考慮與測量相關的理論和技術,就很難實現創新。而宋哲團隊在衛星測量方面能做出大量創新性科研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在移動通信和軍事通信領域都有著非常深的科研積累。

做移動通信出身的科學家對碼分多址(CDMA技術)都不陌生,這一技術在移動通信中已經是一項十分古老的技術,但是,宋哲及其研究團隊卻創新性的將CDMA技術應用在了衛星通信測量中。「在相控陣通道的測量中,如果一個通道一個通道去測,速度就會非常的慢。而將CDMA技術應用其中,將每一個通道當作移動通信中間的一個用戶,就能打破傳統方法的限制,一次性將通道全都測完,把效率提高了100倍。」宋哲說。正是多年在科學研究領域的不斷摸索、實踐、創新,才鑄就了宋哲及其科研團隊眾多科研成果的誕生。

在與團隊成員並肩前行的道路上,宋哲也逐漸將創新的科研理念的融入自己的血液中。如今,她也在將這種思想與觀念承襲下去,更好地影響自己的學生。

在學生的引領中,她始終認為:當代科研人不僅要會寫論文,還應該真正具備工程實踐能力,這才是社會所需要的。「我們團隊的學生培養主要分4大類,即軟體、硬體、邏輯、算法這4大類工程師,每位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其中的一類,然後老師會在這一方向中培養學生的各項關鍵技術。」宋哲說。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他們十分注重學生的團隊合作、動手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系統培養。而多年來,他們的教學方法也得到了很好的社會反饋。迄今為止,團隊培養的很多學生已成為我國科研院所以及高新技術單位的中堅力量。

未來任重而道遠,我國的衛星網際網路領域又將迎來新的變革。近年來,我國加快商業航天發展,航天領域正在逐步向民營企業加快開放,再加之近期「新基建」的導向作用,衛星網際網路正成為市場上的新「風口」之一。市場預計,中國的衛星網際網路產業正處於爆發前夜。未來10年國內低軌衛星系統中衛星規模有望達到3000~6000顆的水平,2030年,中國衛星網際網路總體市場可達到千億規模。

一切過往,皆成序章。在這一背景下,宋哲及其研究團隊又將迎來新的挑戰與機遇。未來,她還將和研究團隊成員們趁著衛星網際網路的發展,投身到商業航天領域的時代洪流中,進行一系列全新的嘗試與開拓。「我們的目標是將來不管什麼時候,以任何形式,能通過自己研發的科研技術,幫助國家的某一研究領域實現突破,真真正正地於國於民做出科研貢獻。」宋哲堅定地說。

未來,徵途依舊漫漫。未來,腳步更大更遠!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株洲妹子宋哲:以創業助力國家尖端科技
    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殊榮,宋哲(中)在現場留影。受訪者供圖。【名片】宋哲,2005年畢業於株洲市二中,以627分的成績考入北京理工大學實驗班。2008年,作為項目負責人,攜《廢舊電池回收機》項目參加北京市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斬獲一等獎,並晉級全國賽。
  • 「網際網路+」全國冠軍、最young國家科技獎得主、預警機之父點讚、……這位北理工女博士不簡單!
    「該項目技術複雜、難度很大、伴隨了我國通信衛星的發展歷史,在衛星通信測量領域實現多個第一。擁有完整智慧財產權,總體水平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屬重大技術創新。」——「中國預警機之父」、電子領域泰鬥、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小謨院士衛星網際網路是重要的太空基礎設施,是由成千上萬顆通信衛星組成的新型網際網路。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範圍。測量是衛星的「體檢」,是衛星網際網路建設和運用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 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賽戰果出爐 北理工女博士團隊奪冠
    宋哲帶領的參賽項目「星網測通」摘得總冠軍。大洋網訊 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冠軍爭奪賽前晚在廣州大學城中心體育場舉行,最終,6支團隊從117個國家和地區、4186所學校的147萬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冠亞季軍。其中,北京理工大學「工科女博士」宋哲帶領的參賽項目「星網測通」摘得總冠軍。
  • 衛星網際網路加速6G時代到來,驢友也能用上衛星通訊終端
    為期三天的2020中國衛星應用大會昨天在京舉辦,記者從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衛星網際網路分會籌備會獲悉,隨著產業鏈上下遊攜手發展低軌衛星通信技術,推動衛星網際網路產業落地,「5G+衛星網絡」模式下的6G通訊有望在中國加速落地。
  • 中國軌道網際網路衛星系統開始運行,高速網際網路時代即將來臨
    中國第一個低軌道寬帶通信衛星網絡宏運的開發和建設正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快速發展。現在在軌的唯一的紅雲衛星將很快開始試運行,以證明太空高速網際網路服務如何發揮作用。在資訊時代,網際網路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並不總能獲得,特別是在偏遠或欠發達地區或海上。
  • 衛星網際網路:網際網路駛向星辰大海
    第一個利用商業化和批量生產技術生產衛星的OneWeb公司,將衛星的製造速度從每顆12-18個月,提升到了每天2顆,在可見的未來,可以做到批發衛星不是夢。據甲子光年的統計,相比於衛星網際網路不到1000億美元,5G的總投資成本高達6000億美元。在5G時代,世界上依然將有39億人無法連接網際網路,正可以靠衛星網際網路為這些人帶去網絡的解決方案。
  • OneWeb 發射首批衛星,太空網際網路時代來了
    2月28日,據外媒消息,商用航天公司 OneWeb 當地時間周三(2月27日)在「法屬圭亞」向太空發射了首批 6 顆網際網路衛星,OneWeb 還計劃在今年秋天向太空發射更多網際網路衛星,旨在 2021 年實現全球網際網路無縫覆蓋的目標。
  • 太空狂人馬斯克的星鏈即將公測 中國衛星網際網路時代何時到來?
    銀河航天通信技術專家李建成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星鏈」大規模地聯合公開測試,意味著其初步具備對公眾服務能力,這為整個衛星網際網路打出第一個樣板,是衛星網際網路行業發展的重要節點。星鏈公測在即,衛星網際網路再度升溫。2020年,衛星發射進入密集階段。中國的「鴻雁」衛星系統、亞馬遜的柯伊伯項目等衛星網際網路項目的進展備受矚目。
  • GNTC全球網絡技術大會——衛星網絡論壇召開,開啟我國衛星網際網路新...
    2020年12月23日,由GNTC全球網絡技術大會組委會主辦,下一代網際網路國家工程中心組織的衛星網絡論壇在南京召開。來自中國電科天地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銀河航天、亞太衛星寬帶通信公司、羽尋科技、印度尼西亞PSN公司的專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齊聚論壇。
  • 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賽戰果出爐
    11月18日晚,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冠軍爭奪賽上演,全球6支入圍決賽的項目團隊通過線上線下互聯競技。經過激烈角逐,北京理工大學的「星網測通」項目贏得本次大賽冠軍。有數據顯示,全球通信衛星測量市場規模達千億級,自2014年起,美、日等發達國家陸續發布了自己的衛星網際網路計劃。而我國的衛星測量儀一度面臨「精度不足」「效率低下」「功能單一」「價格高昂」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星網測通」團隊用了12年,發明系列測量儀,解決了制約我國通信衛星發展的卡脖子問題。
  • 銀河航天超級工廠落地開工 中國衛星網際網路正式開啟星座時代
    2020年9月28日,銀河航天與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為南通開發區)正式籤署落地協議,銀河航天將在南通開發區投資建設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示範項目,重點打造新一代衛星研發及智能製造基地,銀河航天衛星智能超級工廠將向年產能300-500顆衛星邁進。
  • 賽迪觀點:中國首架高速衛星網際網路飛機成功首航,開啟衛星網際網路商業運營新時代
    賽迪觀點一、衛星網際網路商業化進程加快,加速構建衛星通信發展新業態當前移動通信服務的人口覆蓋率約為80%,但受制於經濟成本、技術等因素,仍有80%以上的陸地和95%以上的海洋區域無法接入行動網路,要真正實現萬物互聯,離不開覆蓋全球的衛星網際網路
  • 衛星網際網路布局競爭升溫,中國電信開啟太空通信新時代
    目前,全球正在加快衛星網際網路部署。2020年1月10日,我國自主建設的第一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天通系統,正式面向全社會提供服務,標誌著我國進入到衛星移動通信的「手機時代」,提供高質量語音通話、140位元組每條的簡訊編輯和384kbps數據通信服務。
  • 包攬冠亞軍,北京理工大學在北京「網際網路+」大賽中再創佳績
    星網測通公司面向民用衛星領域的測量需求,採用b2b模式為商業航天用戶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宋哲團隊歷時多年,針對衛星通信測量領域的「測不了、測不快、測不起」等痛點問題,大膽創新,研製了多模信號處理晶片和超寬帶數模轉換晶片,發明了系列衛星通信測量儀。測量儀支持了北鬥、天通等衛星的研製工作,實現了我國在通信衛星測量領域的自主研究。
  • 衛星網際網路時代來了 市佔率80%的中國衛通:抓住...
    衛星網際網路時代來了 市佔率80%的中國衛通:抓住「新基建」機遇「上天下海」   當前衛星通信行業全球市場規模約在1600億美元,未來,隨著衛星
  • 星時代宇航獲批設立四川省首個衛星網際網路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8月4日,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印發《關於批准設立2020年度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的通知》,其中,星時代宇航是入選的25個基地中唯一一家衛星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的設立,對進一步拓寬公司高層次人才培養途徑,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具有重要意義。
  • 政策利好衛星網際網路建設提速,北汽首款相控陣衛星通信車問世
    所謂衛星網際網路,簡單說,它是一種能夠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終端提供寬帶網際網路接入的新型網略。具有廣覆蓋、低延時、高帶寬、低成本等特點。隨著我國的4G、5G等地面行動網路建設突飛猛進,衛星網際網路也從互補合作、融合發展邁入了3.0時代,即寬帶網際網路時代。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將衛星網際網路作為新一代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一部分,納入了「「新基建」的範疇,標誌著衛星網際網路建設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
  • 衛星網際網路時代來了,市佔率80%的中國衛通:抓住...
    當前衛星通信行業全球市場規模約在1600億美元,未來,隨著衛星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衛星通信的優勢將會持續凸顯。  無論身處荒野戈壁無人區的高速路上、漂泊在浩瀚無垠大海的漁船中、還是在盤旋高空的飛機裡,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實時通信顯得格外重要。而衛星通信由於其受地理因素影響小、覆蓋面廣、成本更低等優勢在近年來強勢崛起,成為市場頻頻關注的熱點之一。
  • 中國民營衛星的小時代
    如單星價格高,需要衛星數量又太多,導致沒有公司能承受成本;早期星座通信掉話率達到15%,體驗極差。[2]直到近些年,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衛星網際網路才得以進入快速發展期。這表現在:以高頻段、多波束和頻率復用為技術特徵的高通量衛星技術日漸成熟,衛星通信速率提升了百倍以上,服務成本下降到原來成本的百分之一。
  • 衛星網際網路加速6G到來
    ——中國衛星應用大會暨中國國際衛星應用技術與設備展覽會在北京召開。記者從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衛星網際網路分會籌備會上獲悉,隨著產業鏈上下遊攜手發展低軌衛星通信技術,推動衛星網際網路產業落地,「5G+衛星網絡」模式下的6G通訊有望在中國加速落地。不久的將來,在人煙稀少、沒有基站信號覆蓋的區域,越野愛好者、中小企業也能用上萬元以內的衛星通訊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