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事件
7月7日,中國第一架高速衛星網際網路飛機成功首航,本次航班適配了基於國內首顆Ka頻段高通量衛星——中星16號的高速互聯繫統,由青島流亭國際機場起飛,降落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航班在萬米空中可以實現百兆以上的高速率聯網,為乘客帶來與地面上網一樣的網絡衝浪體驗。
賽迪觀點
一、衛星網際網路商業化進程加快,加速構建衛星通信發展新業態
當前移動通信服務的人口覆蓋率約為80%,但受制於經濟成本、技術等因素,仍有80%以上的陸地和95%以上的海洋區域無法接入行動網路,要真正實現萬物互聯,離不開覆蓋全球的衛星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可以有效解決海洋、森林、沙漠等偏遠地區船舶、飛機、科考等行業應用的寬帶通信問題,具備一定的覆蓋和成本比較優勢,是地面移動通信的有效補充,市場應用潛力廣闊。
隨著衛星網際網路商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未來衛星網際網路將不斷深化航空、航海、應急等領域的應用,同時推動開啟電商空中零售等新業態。
在航空方面,通過衛星網際網路,機上旅客可以使用個人手機連接空中網際網路,實現空地視頻直播,體驗數字生態客艙帶來的機上娛樂體驗,同時推動電商空中新零售發展,實現「一站式」空中購物支付。
在航海方面,通過創新發展船載通信,能夠著力服務遠洋運輸、海上漁業、海監執法、海上石油開採、郵輪、海防等應用領域。
在應急服務方面,衛星網際網路能夠實現為飛船發射、探月工程等重大專項,地震、泥石流等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提供衛星通信資源保障和技術支撐服務。
二、高通量衛星通信的應用推廣,將成為衛星網際網路行業增長點
高通量衛星是指使用相同帶寬的頻率資源情況下,數據傳輸量可達傳統衛星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新一代通信衛星,是通信衛星技術發展的重大革新。高通信衛星具有通信容量大、單位帶寬成本低以及終端設備靈活等優勢,能夠支持高速率的網際網路數據傳輸。高通量衛星通信系統工作頻段主要集中在Ku和Ka頻段,相比於Ku頻段,Ka頻段憑藉更高的天線增益、頻譜利用效率、數據傳輸速率及系統容量,已成為國際大多數高通量衛星的首選。
從應用市場看,傳統衛星通信主要應用於2B市場,不僅通信資源短缺,而且單位帶寬成本高昂,應用範圍極其有限。高通量衛星網際網路服務不僅面向2B市場,而且涵蓋2C市場,可以有效推動基於衛星通信的網際網路應用,為包括城鄉結合地區、農村地區、偏遠地區在內的電信基礎設施欠發達地區提供寬帶網絡接入服務,巨大的個人終端市場將成為衛星網際網路應用發展新的增長點。
三、空間軌道資源和頻譜資源稀缺,亟需加速低軌衛星網際網路統籌部署
國際電信聯盟(ITU)規則規定,軌道和頻率的主要分配形式為「先登記可優先使用」的搶佔和「公平」規劃兩種方式,申報較晚的衛星網絡系統不能對已登記衛星網絡資料、地位優先的衛星星座系統產生有害幹擾。此外,在低軌星座系統中不僅要按照ITU的規定將衛星發射升空,還要按照規定的時間和比例,啟用低軌星座系統並向公眾提供服務,從而使頻率地位合法化。在此背景下,各國競相布局衛星網際網路生態圈,希望借衛星網際網路建設的契機搶佔空天資源高地。
面對稀缺的頻軌資源和動輒上千顆的衛星星座部署,我國亟需積極跟蹤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管理的國際規則,進一步著眼於空間戰略規劃,加強天地一體化的統籌協調,制定衛星網際網路行業的專項頻率軌道資源規劃,同時抓緊申報衛星頻率軌道資源,為我國衛星網際網路發展爭取更多更好的戰略資源。
四、全球衛星網際網路運營市場競爭激烈,亟需推動衛星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創新發展
衛星網際網路能廣泛服務於行業用戶和個人用戶,應用市場和前景廣闊。2019年,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約為2860億美元,佔全球航天產業規模約77%,同比增長3.2%,全球衛星產業整體呈穩步增長趨勢。從產業結構來看,衛星運營服務和地面設備製造構成了衛星產業的主體,其中衛星運營服務佔比最大,高達45.6%。在衛星運營服務方面,全球共有40餘家主要固定通信衛星運營商,按業務收入規模進行排名前三位分別是SES、Intelsat、Eutelsat,三者業務收入合計約佔行業收入總規模的54%。
為推動我國衛星網際網路的商業化進程,亟需聯合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創新商業運營模式,構建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生態。
一是亟需積極與國內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形成寬帶衛星服務的網際網路應用商業模式,大力發展衛星電視直播、衛星通信廣播、空中電商購物等。
二是積極與國內電信運營商合作,探索形成網際網路接入傳統通信業務的分成運營模式。
三是積極與航空公司等行業企業合作,形成共同運營模式,拓展衛星應用服務領域,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衛星網際網路商業應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