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衛星通信行業全球市場規模約在1600億美元,未來,隨著衛星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衛星通信的優勢將會持續凸顯。
無論身處荒野戈壁無人區的高速路上、漂泊在浩瀚無垠大海的漁船中、還是在盤旋高空的飛機裡,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實時通信顯得格外重要。而衛星通信由於其受地理因素影響小、覆蓋面廣、成本更低等優勢在近年來強勢崛起,成為市場頻頻關注的熱點之一。
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攜手「全景雲調研」一起走進我國唯一擁有通信衛星資源且自主可控的衛星通信運營企業中國衛通(601698),探訪衛星網際網路如何實現「陸海空」全球覆蓋的綜合網絡信息服務。中國衛通總經理孫京、董事會秘書呂靜偉做客全景直播間,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方向、商業模式等情況,並實時解答投資者的提問。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所長、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武超則對衛星通信行業的發展趨勢做專業解讀。
此外,本期全景雲調研實地探訪了中國衛通的北京地球站,這裡的衛星天線鍋自成一景,前不久熱門小說《三體》劇組就來到這裡拍攝取景,這也是中國衛通首次向投資者公開地球站內部的核心業務場景。
衛星通信行業空間廣闊
全球市場規模突破萬億
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全球範圍內的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衛星通信行業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壓力。
但是隨著 「新基建」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出臺,衛星通信作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發展前景廣闊,行業相關企業將直接受益。
據武超則在全景直播間的分析,目前整個衛星通信行業在全球的市場規模約在1600億美元左右。當前,該產業處於一個較為成熟的階段,全球不同的國家都在建立自己的生態體系,整個行業規模的增長非常快速。
武超則認為,長期來看,隨著發射衛星行業成本的逐漸下降,以及物聯網時代所帶來的更加廣域覆蓋的需求,高通量衛星的帶寬大、成本低、覆蓋廣、終端小等優勢特點將強勢凸顯,已在歐美國家實現了商業化運營。
「基於衛星寬帶業務快速增長,面向海事、航空、能源、電信等多個行業提供綜合信息通信服務已成為當前發展熱點。隨著埃隆·馬斯克Space X在衛星通信行業內的布局,其所牽扯的產業鏈是非常多的,其中涉及到的衛星製造、元器件製造、運營服務等環節,對行業來說是一個長期增長的應用領域,未來成長空間及商業模式將被持續看好。」,武超則在直播中說道。
物聯網時代,衛星通信有望繼續降低成本、突破地理條件的傳輸局限,形成覆蓋範圍更廣、高質量圖像等優勢,在多地同時接收等業務場景下有很好的經濟性和應用前景。據摩根史坦利報告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的產值或將達到1萬億美元大關。
市佔率高達80%的「國家隊選手」
開啟業務轉型之路
作為我國最大、亞洲第二、全球第六大的固定通信衛星運營服務商,中國衛通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旗下從事衛星運營服務業的核心專業子公司,市佔率高達80%。2019年6月,中國衛通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標誌著我國唯一擁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廣播衛星資源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正式登陸資本市場。
本次全景雲調研活動中,中國衛通總經理孫京向投資者介紹了公司的基本情況、應對新冠疫情的舉措,以及公司在「十四五」期間計劃重點轉型發展的領域。
據孫京介紹,公司主要通過運營管理通信廣播衛星,為客戶提供衛星空間段運營服務。目前運營管理著15顆優質的在軌民商用通信廣播衛星,覆蓋中國全境、澳大利亞、東南亞、南亞、中東以及歐洲、非洲等地區,已為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提供衛星通信服務。
受疫情衝擊,中國衛通上半年業績有所下滑。但隨著經營形勢好轉,公司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49億元,同比增長4.68%;歸母淨利潤1.45億元,同比增長47.96%。
「從衛通的發展上來講,我們即將面臨『十四五』的開局,正在積極結合中國航天與主要用戶、股東的要求進行相應規劃」,孫京向投資者介紹當前中國衛通正在部署的轉型戰略,「當前,公司正在加速部署轉型之路,首先將完成從傳統空間段資源服務向綜合信息服務的業務轉型;第二步到2030年重點推廣平臺化和市場化,成為衛星服務網到開發商和運營商;第三步到2040年從區域運營商走向全球運營商。」
孫京透露,中國衛通已在積極部署衛星網際網路服務業務,目前已經在航空、航海、應急能源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天地一體的衛星網際網路服務。未來,公司將與各個行業產業鏈上下遊加深合作,拓展合作領域,打造專業化個性化的衛星網際網路解決方案。
實地探訪國內最大民用衛星站
《三體》電視劇取景中的科幻世界
在北京西北郊,一口口「大鍋」矗立在中國衛通北京地球站園區,這些充滿科幻感的「大鍋」就是衛星天線,在北京地球站共有大大小小200餘幅天線,它們承擔著跟蹤衛星、收發遙測遙控指令、廣播電視及數據傳輸等重要任務。
(中國衛通北京地球站衛星天線 圖/全景雲調研)
據中國衛通業務運行中心副主任張帆介紹,北京地球站是全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地球站,擁有強大的衛星通信地面系統,每天通過印度洋、太平洋上空的11顆國際和區域通信衛星,構成了覆蓋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衛星通信網絡,成為我國重要的國際、國內衛星通信樞紐,支撐著中國衛通所有在軌衛星的運營服務。衛星通信已經與陸地光纜、海底光纜等多種傳輸系統一起,構築起了現代化的高速、立體、多路由的國際、國內通信網絡。
提到地球站壯觀的天線群,張帆透露日前《三體》電視劇拍攝劇組就曾到這裡取景拍攝,「他們覺得我們這些『大鍋』跟小說中的一些場景比較吻合。」
接著,張帆帶領投資者「雲參觀」了中國衛通「技術大腦」所在地——業務運行中心。「目前業務運行中心共管理著9顆同步軌道衛星,我們的轉發器超過了287個,管理的帶寬超過了11,000兆赫茲」,張帆介紹道。
進入業務運行中心,牆上的「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安播責任重於泰山」幾個大字格外醒目。在衛星空間段的運營分工中,運行中心負責為境內外千餘套衛星電視節目和廣播節目提供安全可靠的傳輸保障,包括為我國邊遠地區家庭提供直播衛星電視傳輸服務,覆蓋範圍超過 1.35 億戶。
(中國衛通業務運行中心 圖/全景雲調研)
此外,衛星上天后,它所有的運行管理都處於衛星測控中心的7×24小時監視中,衛星測控主要圍繞著衛星長期在軌管理展開。通過中國衛通操作工程師楊嘉斌的介紹,我們了解到通信衛星的壽命一般在15到18年,由工程師對衛星的燃料機型長期監測。
(中國衛通衛星測控中心 圖/全景雲調研)
說起中國衛通,其備受市場關注的還有2017年發射的中星16號高通量通信衛星。
為了深入了解中星16號,本期全景雲調研走進寬帶事業部,這是負責中星16號商業運營的職能部門。
該部門總監姚怡介紹稱,中星16號衛星是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應用Ka頻段多波束寬帶通信系統。高通量衛星的「通「,是通信的「通」,同時也叫高吞吐量衛星——通信容量比以往衛星有一到兩個數量級的躍升。中星16號通信總容量超過20Gbps,超過了之前我國所有研製的通信衛星容量的總和。
(中國衛通衛星終端 圖/全景雲調研)
隨著衛星成功發射,中國具備了通過衛星寬帶網絡向偏遠地區學校提供寬帶服務的能力,進一步飛躍式提高了帶寬速率。該次發射是我國首次將高通量衛星資源投入到商用領域,成功拓展了我國衛星通信業務的市場規模。此外,中國衛通的設備逐漸小型化,便於安裝和使用,資費也進一步優化。
(中國衛通青島村村通任務 圖/中國衛通)
除了上天的衛星,姚怡也為大家介紹了衛星通信的終端設備,「高大上」的衛星通信終端採用碳纖維材質,總重量僅8公斤,可以摺疊後隨身攜帶,十分便攜。
坐飛機也能隨時「網上衝浪」?
衛星網際網路乘「新基建」上天下海
從實地探訪回到直播間中,中國衛通董事會秘書呂靜偉正回答著來自投資者的線上提問。他向大家介紹道,衛星網際網路對於解決信息孤島問題有著天然優勢,是地面通信手段的重要補充,可有效覆蓋海上、沙漠、飛機等特殊場景。
什麼是衛星網際網路?
「衛星網際網路」是通過衛星為全球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的網絡計劃。中國衛通董事長李忠寶打了個比方:相當於把Wi-Fi搬到了太空裡,只要是在這個Wi-Fi信號覆蓋範圍之內,不論是個人、企業、學校還是移動體等都能實現網際網路接入。
今年 4 月,衛星網際網路首次被納入「新基建」範疇,衛星網際網路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性工程,而社會資本的加入也促進產業鏈快速成熟,衛星製造發射成本不斷降低。
「當得知5G與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我國「新基建」,我們非常激動,必將把握住這歷史機遇,為全球用戶提供無處不在的衛星寬帶服務。當前,覆蓋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正加速落地。資源傍身與硬核技術加持,讓中國衛通在機載通信、船載通信等服務領域大有可為。」
隨著民航局放寬了對於飛機上使用可攜式電子設備的規定,機載網際網路發展開始進入實質階段。高通量衛星是機載網際網路不可或缺的信息網絡保障手段。目前,中國衛通已經基於中星16號衛星提供機上互聯模擬體驗,人們使用手機可以連接機上Wi-Fi,上網速度流暢,還可以通過機上網際網路構建起客艙服務系統。
今年7月7日,中國第一架高速衛星網際網路飛機——青島航空QW9771航班在青島首航。該航班適配的高速互聯繫統正是基於國內首顆且唯一一顆Ka頻段高通量衛星,來自中國衛通的中星16號。飛機在萬米高空可以實現百兆以上的高速率聯網,機上旅客可使用手機連接空中網際網路,體驗數字生態客艙帶來的內容豐富、品質穩定的機上娛樂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航班中還進行了我國民航史上首次空中直播,直播中全程清晰、流暢、無卡頓,與地面5G信號直播幾乎沒有差別。
(中國首架Ka高速衛星網際網路飛機首飛 圖/中國衛通)
「乘客在萬米高空上可以實現和地面一樣流暢的上網體驗」,呂靜偉對全景雲調研自豪地回憶道,「中國衛通已經搭建了天地一體的業務運營平臺,具備向大眾消費者和民航客機提供衛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的能力,公司正積極開展地面模擬機載業務測試,願意同致力於機載業務的系統集成商和內容提供商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
此外,航海通信也是衛星網際網路的發力之地。
呂靜偉在回復投資者提問中表示,「未來,海上通信也是中國衛通大力拓展的方向之一。」當前,中國衛通全資子公司——鑫諾公司推出的「海星通」高通量衛星海洋服務產品,為廣大用戶建立了岸與船(平臺)之間的無縫連接,利用衛星通信的優勢,讓船上的人可以上網,擁有不遜於地面上的通信水平,還要為海上作業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作為擁有絕對優勢的衛星運營服務龍頭,中國衛通的「海星通」產品的推廣有望為公司打開新的業績增長點。「海星通」是為所有海洋衛星通信服務用戶打造的集服務與管理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平臺,以基礎業務操作、監控管理、融合應用為核心,滿足對船舶生產安全的有效管理,通過各類增值服務,豐富海上文娛生活,促進海洋信息化建設。目前,該平臺已覆蓋了全球90%以上的航線,服務在海洋的船舶數量已超過了6000艘。
(海星通運營網絡監測畫面 圖/全景雲調研)
當投資者問到公司未來發展重點方向時,呂靜偉表示中國衛通還將深入探索產業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將基於衛星通信技術,面向我國重點行業的生態現狀,積極整合衛星、無人機等資源,搭建產業網際網路和衛星物聯網信息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