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衛星的小時代

2020-08-20 陝西藝網網絡科技

進入2020年,乘著新基建概念的東風,衛星網際網路突然成了當紅炸子雞。

過去,人們看衛星發射如看絢麗的煙花:壯觀,震撼,但大多時候與普通人無關。而今,世道變了,這個自帶「科幻」光環的行業,已駛入民營化快車道,不僅每天都在創造歷史,還將很快深刻改變每個人的生活。

民營航天的分水嶺

「衛星網際網路」,即通過衛星為全球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它不是生造的噱頭,一直以來,通信功能就與導航、遙感並稱傳統衛星的三大功能(業內簡稱「通導遙」)。

人們建設衛星網際網路的嘗試,始於20世紀90年代。彼時,包括美國銥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軌道通信(Orbcomm)以及比爾·蓋茨所投資的Teledesic在內的多家公司,都曾試圖發射低軌衛星(或稱「近地軌道衛星」,軌道高度160km~2000km)[1],建立一個天基網絡、銷售獨立的衛星電話或上網終端,與地面電信運營商競爭用戶。

但在幾十年前,有些硬傷無法解決。如單星價格高,需要衛星數量又太多,導致沒有公司能承受成本;早期星座通信掉話率達到15%,體驗極差。[2]

直到近些年,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衛星網際網路才得以進入快速發展期。這表現在:以高頻段、多波束和頻率復用為技術特徵的高通量衛星技術日漸成熟,衛星通信速率提升了百倍以上,服務成本下降到原來成本的百分之一。

這也成了衛星網際網路受到政策和資本關注的主要原因。2020年1月16日,銀河航天發射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6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這是我國通信能力最強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

銀河航天發射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6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圖丨銀河航天

不久後的2020年4月20日,中國官方正式把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範疇。

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其中之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3]

事實上,在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基建前,全球資本對於民營衛星行業就已經蠢蠢欲動。除了SpaceX外,三星、谷歌、亞馬遜等多家公司都在布局近地軌道網絡,中國的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兩大央企也提出「鴻雁星座」和「虹雲工程」計劃,並均於2018年發射首顆驗證衛星,民營方面銀河航天也曾提出「銀河系」AI星座計劃。

甚至就連吉利汽車都在今年3月突然宣布成立衛星公司,欲於年內發射兩顆自製低軌衛星,用于吉利汽車的自動駕駛和智慧出行業務。

到底還是因為龐大市場的誘惑。未來宇航研究院近期的一份研究表明,未來5年內,在中國,以航空和航海為主要市場的衛星網際網路總規模大至150億美元,帶動上下遊產業市場規模可達500億~800億美元。[4]

如今,衛星網際網路有了「新基建」加持,行業天花板將大大提高,中國民營衛星產業也打開了更多可能。

在九天微星CEO謝濤看來,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將是民營衛星行業的分水嶺,甚至是民營航天行業的「最大變量」。原因不難理解:衛星網際網路是市場最明確,發射計劃最明確、國家明確支持、客戶最明確、場景應用最清晰、以後的市場規模最大的業務。

不過,衛星網際網路也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全球太空經濟基礎建設初期,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因為新基建,目前有不少資本更看好這個行業。」銀河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鳴向放大燈團隊表示,這需要資本有前瞻性,更需要資本有足夠的耐心,做好在該領域長期深耕的準備。

一人一顆星

全球有多需要衛星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世界統計(IWS)數據顯示,全球仍然有近30億人無法聯網。即使4G網絡相對普及,5G網絡建設速度領先全球的中國,依然有不少區域無法實現行動網路覆蓋。此外,在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應急救災通信等網絡需求也長期存在。

儘管目前衛星網際網路的應用場景已涉及視頻直播、雲服務、車聯網、船舶、航空等領域,但即便是在該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從業者,也很難說清楚未來還可能出現哪些新型應用。

「其實我們現在很難證明,衛星網際網路未來到底都有哪些應用。」天儀研究院CEO楊峰坦陳,「就像在2000年時,很多人去談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現在看來都是假的一樣,在現階段,去過於細緻地談論衛星網際網路的應用,也是不合適的。」

在楊峰看來,如今的民營衛星正在經歷衛星的摩爾定律的階段。就像從計算機到手機的變革一樣,衛星製造商們正在努力把衛星做的更小、更便宜,也更強大。

「像《三體》之類的科幻小說一樣,可能一個人坐飛船去星球旅行,然後飛船背後就帶著幾個小衛星,通過衛星來完成位置導航、探測以及和母星通訊。」九天微星CEO謝濤對放大燈團隊暢想他未來的願景時,希望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顆自己的衛星,就像如今每個人都有一輛車一樣。

如果這種暢想能成真,似乎資本對於民營衛星市場再狂熱也不過分。然而,這幾年來,資本市場經歷了太多美好的「暢想」,早已進入了冷靜期。

相比PPT裡的故事,資本更冷靜更務實,更關心企業到底能做什麼。

像造車一樣造星

衛星網際網路要求更多衛星聯網,形成「星座」。

大型的人造星座如StarLink的星座設計規模為4.2萬顆小衛星,中國的銀河航天的星座規模為>1000顆,九天微星曾經也規劃了800顆規模的衛星星座。

在國內,衛星的產能瓶頸已是迫在眉睫。這與國內衛星製造業的形態有關。長期以來,全世界衛星都是手工製造,嚴格遵循「設計→裝配→集成→測試」的流程,一年不過幾顆,更精密的甚至要多年才能完成。「精密的高科技藝術品」的形象深入人心。但現在,美國衛星生產的效率,足以改變我們對衛星的刻板印象。

在美國,民營衛星早已實現「工業化造星」。該概念由OneWeb首倡,如今,衛星完全可以像成熟的汽車產業一樣,用自動化設備,通過模塊化流水化地造星。OneWeb的衛星工廠的產能達到每周16顆左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也在天津投資AIT廠房,實現為「鴻雁星座」工業化製造衛星。

「工業化造星」也是中國民營衛星製造商的願景。天儀研究院與九天微星均向放大燈表示,像美國那樣,以工業化模式批量生產衛星的模式,將是國內衛星製造商的發展方向

但知易行難。在中國,目前造星速度最快的是天儀研究院,可以達到年產百顆衛星。「低成本和批量化生產,勢必成為民營衛星企業要面對的核心難點,而能最終突破這些難點的企業必定是少數。」天儀研究院CTO任維佳指出。

事實上,在今年5月14日拿到2.7億元B輪融資後,九天微星自己的衛星工廠也已在唐山開建,預計今年年底建成。

九天微星衛星工廠效果圖。圖丨九天微星

謝濤告訴放大燈團隊,該工廠未來可實現年產幾百顆衛星的批量化生產,就像如今生產數碼產品的流水線那樣:一次性開模開口,然後通過機械臂等工業化生產手段批量化組裝,最後只要通過出廠檢測即可輸入市場。

像九天微星這樣開建衛星工廠的還不止一家。公開資料顯示,銀河航天、國星宇航等多家公司均已在推進衛星工廠的建造計劃。

民營衛星,誰的未來?

熱血燒錢的衛星公司遲早要回歸理性,在資本開始索要回報的時候,那條最古老的商業定律依舊有效:能在一個行業裡真正生存下去的,永遠是少數

一方面,「新基建+衛星網際網路「深刻影響了民營衛星產業的整體走向。

新基建是個大蛋糕,做得好的衛星公司見者有份。楊峰認為,在中國的星鏈計劃中,民營衛星公司有望通過衛星製造商的身份分得杯羹。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謝濤,他告訴放大燈團隊,民營衛星戰場過去更多是在一種「規模偏小、大家各自玩」的狀態。而如今,前有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對於行業的促進和催熟,後有像吉利汽車這樣巨頭公司的布局,加上是資本和投資人的高度關注,「這些變量組合起來,勢必會立刻把行業帶入洗牌期」。

「行業裡企業活得好壞,主要就是看未來3~5年的發展跟衛星網際網路結合程度有多深。」衛星網際網路需要大量通信衛星做基礎。因此,無論此前布局了通信、導航和遙感哪個領域,民營衛星公司未來都不得不將重心傾向通信領域。

另一方面,衛星製造技術也在快速發展,這在軟硬體方面都有體現。

有個行業共識是:民營衛星未來一定越來越小,越來越便宜,而且商業化發展一定是大趨勢。

這背後既有技術原因——低軌小衛星是航天領域的新興賽道,在這條賽道上,國家隊和民營企業都剛剛起步,大家起點相對公平;也有成本原因——相比動輒幾噸的大衛星,百公斤級小衛星乃至立方星的成本更低,通過小衛星切入,便於控制製作成本和快速試錯

「雖然大衛星資源更多,壽命更長,但是更多的小衛星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而民營企業在成本、效率以及技術創新上的優勢,恰好是順應這種趨勢的。」楊峰坦言。

此外,就如同從計算機到手機的變革一樣,從技術上,低軌的小衛星乃至立方星也是衛星發展的未來。

九天微星謝濤總結了中國民營衛星未來的技術趨勢:

生產批量化,用工業化的方式生產衛星;

單機晶片化,全面提升系統集成度;

硬體軟體化,實現在軌功能升級;

整星智能化,實現星座自動化運行;

衛星和武器的融合。

「在衛星網際網路成熟後,星座就會實現通導遙一體化,那時候就要看企業能不能做好準備,迎接通導一體化時代,從而得到爆發。」

但在爆發之前,一輪行業洗牌已然箭在弦上——誰能在這輪洗牌中活下來?

這取決於融錢與賺錢的能力。「現在號稱能供應衛星的公司越來越多,但是真正具備實力,而且已經成功的其實很少。」楊峰認為,這個行業講故事的時代過去了,「早期可以靠講故事來融資,但如果兩三年之後,還拿不出來相應的成果來回應之前的故事,那這家公司就會掛掉。」

國內已經成功發射衛星的公司,信息收集截至2020年8月14日。圖表丨放大燈團隊

楊峰預計,最終能夠跑出來的民營火箭公司最多兩家,能夠跑出來的民營衛星公司,估計最多五六家,其它公司將面臨向上下遊轉型的選擇。」

不過,謝濤的觀點更激進。他認為,巨頭的進入,變現的壓力,已令行業洗牌期已近在眼前。

大洗牌之下,那些專注做產業鏈某一環的、有一些獨有技術的新入局者,將更有安全感。「後浪」們如果還執著於整星乃至一站式解決方案,且融資也沒有超過1億,基本沒有機會。

因此,謝濤認為,衛星網際網路的新商業機會,還要在產業鏈上下遊找,「如果在衛星生態上做一些比較獨特的技術和產品,可能幾百萬起步就可以做得很好。」

圈天運動中的大國博弈

一個客觀現實是:如今有能力搶佔近地衛星軌道實現「圈天」的,可能只有中美兩國

美國依然跑得最快,佔據先發優勢。不僅在航天技術方面領先世界,航天市場化歷史也更長,開放程度、規則和立法的公平程度以及準入退出機制都比較健全。

所有競賽選手中,美方主力是SpaceX,後者能有今天絕非偶然,在十餘年的發展過程中,美國在民營航天領域的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支持也缺一不可。

SpaceX並非個例,整個美國民營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都得益於美國政府在政策、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給予的大力支持。自上任以來,川普已籤署4份航天政策令,對民營商業航天監管改革多管齊下,要求多部門通力合作,實際推動簡政放權。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對民營商業航天給予了大力的資金支持。白宮最新公布的預算案要求,美國國會在2021財年為NASA撥款252億美元,其中包括支持民營商業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的發展。

此外,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也在支持利用商業方法建造衛星星座,並發布「黑傑克」(Blackjack)項目,從商業公司處購買可在低軌應用的小型軍事通信衛星。

美國空軍已向「星鏈」計劃(StarLink)資助2870萬美元,將其市場拓展到軍用領域,並在2019財年撥款2.15億美元的專項軍費,向民營商業航天公司購買高速軍用網際網路服務。

今年6月10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已經投票批准一項提案,將通過拍賣程序向缺少寬帶服務的地區提供最多160億美元資金,其中包括近600萬沒有寬帶服務的農村家庭和企業。這項提案將允許近地軌道衛星系統參與拍賣,也是對SpaceX們的重大利好。

中國的優勢是統一且需求強勁的大市場。

但中國民營航天開放時間較晚,與2002年成立的SpaceX相比,國內的民營航天公司大多成立於2015年後,晚了十餘年;技術差距自不待言——在SpaceX和OneWeb面前,中國的民營衛星公司「除了不缺錢,什麼都不如美國」。面對放大燈採訪,很多從業者從不諱言自己目前「只是SpaceX的模仿者和追隨者,商業模式也是模仿美國」。

雖然中國民營衛星的開放時間和技術都與美國有較大差距,但環視世界,真正有潛力追趕美國的,依然只有中國。因此,目前近地軌道8萬~9萬顆衛星的容量中,美國已經規劃到要發5萬顆衛星,留給中國的只能是剩下的3萬到4萬顆的空間。

此外,用於承載低軌衛星的近地軌道資源有限,隨著越來越多的近地衛星上天,軌道和頻譜是稀缺的空天資源,中美在該領域的爭奪將越來越激烈。如果技術進展不夠快,造出衛星不夠多,發射不夠快,則必然落敗。

「我認為第二次太空競賽,很可能就是中美在近地軌道布通訊星座為主的競賽。」謝濤說。

一場圈天競賽已經悄然開始了。

對於近地軌道資源,國際電信同盟目前採用「先到先得」的分配製度,提前申請就可長期使用,優先登記的衛星網絡資料就有優先地位,後登記的要避免對具有優先地位的衛星產生幹擾。如果兩顆衛星距離很近,頻率又有重疊,則有可能產生幹擾。

世界各國星座低軌衛星星座與頻譜分布,整理丨放大燈團隊

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意味著國家對於行業的重視正在提高,但是重視並不能讓中國的民營航天企業一夜之間長大。「中國民營航天業還是個蹣跚學步的孩子。」謝濤比喻道,「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航天技術、商業模式都需要時間探索和積累。」

此外,儘管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基建,各地也紛紛出臺扶持政策,但是在行業人士看來,民營航天和國家隊顯然還沒有實現「公平競爭」。

一位民營衛星公司高管告訴放大燈團隊,在衛星行業的發展政策上,的確一碗水端平了,但是實際上在操作中,「明顯還是會一些有形或無形的限制。」比如,在中國的國家科研項目中,每年大部分資金還是會投給國企研究所裡,而不是民企。

針對該現象,任維佳建議:「希望未來能針對這我們這種中小民企,定向部署一些科研計劃。」據他介紹,這在美國和歐洲都很常見。比如,俄羅斯就會把很大一部分經費給中小企業,來鼓勵它們創新,「我們國家在這一塊需要加強一些投入」。

被問及期待國家能提供怎樣的政策環境,來促進民營航天的發展時,一位民營衛星創業者的回答,大概代表了整個行業的心聲:「期待國家能多給些任務,能夠多給民營企業一些機會,一些公平競爭的機會。 」

References:

[1]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Aerospace :Popular Orbits 101

[2] 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低軌通信衛星:開啟 6G 通信時代,帶動千億規模市場

[3] 人民網:發改委明確「新基建」範圍 將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

[4]衛星網際網路首入新基建:相當於通信領域3G時代,全球焦點

作者 | 孫汝亮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能1小時內打衛星觀測航母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李司坤 張鴻陪】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20日完成總裝,擬於今年第四季度發射。就在「朱雀一號」即將完成總裝之際,《環球時報》記者趕赴西部某地,在該型火箭的總裝工廠與這枚火箭進行了零距離接觸。
  • 中國首枚民營WiFi衛星面世 2026年為全球提供免費衛星網絡
    中國首枚民營WiFi衛星面世 2026年為全球提供免費衛星網絡  Evelyn Zhang • 2018-11-29 10:58:27 來源:前瞻網 E1012G0
  • 中國首枚民營WiFi衛星面世 將為全球提供免費衛星網絡
    如今,人們已經習慣於生活在一個網絡時代,每天在家裡和辦公室可以連WiFi,走在路上就連4G;但是試想一下,如果你身處一個沒有信號的偏遠地區,該怎麼辦呢?未來隨著商業航天的發展,衛星網絡說不定可以幫您解決這個問題。
  • 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發射異常原因公布 衛星未入軌後墜入印度洋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 10月31日,針對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發射異常的原因,該枚火箭提供方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箭航天」)稱,經初步分析,懷疑末修姿控動力系統某推力室輸送管損壞導致控制力下降和推進劑洩露,並稱後續將著手準備保險理賠工作。
  • 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為什麼成為不了SpaceX?
    在90年代運營衛星,牟其中也是費勁周折。中國長城工業公司是當時中國唯一能發射商用衛星的公司,但它的主要精力是將國內已成熟的長徵系列火箭推銷出去,發射國際衛星訂單。牟其中本來都跟長城公司談好了,後來因為政策限制,只好向俄羅斯求助。
  • 國內首個民營衛星工廠開建
    9月1日,九天微星衛星研發製造基地,智能衛星工廠在唐山開工,預計將於2021年初建成投產,屆時將年產100顆以上50-500公斤級衛星。這是國內首個動工建設的民營衛星工廠。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是中國首批民營衛星公司,項目生產的第一顆整星「唐山一號」預計明年第一季度下線。標誌我國的民營衛星事業取得重大進步!
  • 低軌道商業衛星的夢想與現實:中國民營商業衛星公司跟美國同行相差...
    要維護這樣龐大的衛星系統,無論從技術還是資金方面對一個國家都是很大的挑戰。這是以商業盈利為目的的私營公司所無法承擔的,但是最近幾年相繼出現多家商業衛星公司成功發射衛星的案例。由億萬富翁支持的美國商業衛星公司自不必說,就連中國也開始出現諸多民營航天公司。難道航空航天領域有足夠的潛力吸引商業公司和投資機構來冒險嗎?
  • 中國民營商業航天首次入軌太空任務圓滿成功!國星宇航研製高性能AI衛星系統「直播地球號」順利升空
    北京時間2019年7月25日13時00分,智能衛星網絡公司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與電子科技大學衛星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研發的第三代AI衛星系統「
  • 中國民營航天發展軌跡
    中國航天事業自創建開始,迄今已走過60多個年頭。目前,我國主要專注於商用火箭的民營企業有星際榮耀、零壹空間、藍箭航天、星途探索、九州雲箭、靈動飛天等11家企業。  2014年國務院又正式發布了鼓勵社會各類資本投資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歡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中國的衛星商業發射、衛星應用等有關領域。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助力民營商業航天快速發展
    本報酒泉11月7日電 奉青玲、記者安普忠報導:7日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的穀神星一號商業運載火箭,是我國民營火箭首次向500km太陽同步軌道發起挑戰,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民營火箭商業航天發射達到新的裡程碑
  • 衛星網際網路加速6G時代到來,驢友也能用上衛星通訊終端
    為期三天的2020中國衛星應用大會昨天在京舉辦,記者從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衛星網際網路分會籌備會獲悉,隨著產業鏈上下遊攜手發展低軌衛星通信技術,推動衛星網際網路產業落地,「5G+衛星網絡」模式下的6G通訊有望在中國加速落地。
  • 商業衛星時代來臨 中國企業是否已做好準備?
    毫無疑問,商業衛星時代已經來臨。——時空道宇「1000萬元包郵出售迷你衛星」的新聞在科技圈、投資圈和廣大航天愛好者中引發熱議,公眾才發現,中國航天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商業化變革。當年,現任浙江時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CEO及首席科學家王洋,受到相關政策鼓勵,毅然放棄了中科院穩定的工作,創立了中國首家商業衛星公司。
  • 在美國夾縫中生存的392顆衛星,揭露了中國民營航天的艱難處境
    就在今天(2020年7月23日)中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忙著為祖國驕傲的你,是否關注過我們頭頂的天空?目前,中國在航天領域成績斐然截至2020年7月6日,近三年發星數激增的中國,累計在軌衛星392顆,儘管這個數字已足以令我們位居全球發星量第二名,但在第一名美國面前,還是相形見絀:2020年美國發射衛星436顆,累計在軌共1518顆,以一國之力送了全球約54%的衛星上天。
  • 美國民營公司SpaceX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中國民營航天公司在哪?
    近日,美國民營公司SpaceX的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地球,讓全球人都為之矚目,那中國的民營航天公司在哪呢?公司發展前期專注於高品質、低成本、快響應的小型智能運載火箭研發,為全球小衛星及星座客戶提供一體化的商業發射服務。2018年4月5日,星際榮耀發射了名為&34;的商業火箭。
  • 銀河航天超級工廠落地開工 中國衛星網際網路正式開啟星座時代
    2020年9月28日,銀河航天與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為南通開發區)正式籤署落地協議,銀河航天將在南通開發區投資建設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示範項目,重點打造新一代衛星研發及智能製造基地,銀河航天衛星智能超級工廠將向年產能300-500顆衛星邁進。
  • 國內首個民營衛星工廠開建,年產超100顆百公斤級衛星
    9月1日,民營衛星公司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衛星工廠正式開工建設。這是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國家「新基建」政策後,首個落地建設的重大衛星項目,也是目前國內首個動工建設的民營衛星工廠,屆時可實現年產100顆以上百公斤級衛星的產能。
  • 國內首枚民營WiFi衛星正式亮相,2026年為全球提供免費衛星網絡
    打開APP 國內首枚民營WiFi衛星正式亮相,2026年為全球提供免費衛星網絡 發表於 2018-12-05 10:51:56
  • 中國首枚民營WIFI衛星 預計2026年免費上網
    就在近日,央視財經的「第一時間」欄目組放出了一則重磅新聞「中國首枚民營WIFI衛星面世,將為全球提供免費衛星網絡」這個新聞一播出就掀起了一篇熱潮,多數人保持著懷疑的態度,甚至很多人認為一旦免費了,當下知名的網絡通信運營商會不同意。這個衛星是怎麼運轉的呢?憑什麼就能覆蓋全球5.1億平方公裡?
  • 衛星網際網路布局競爭升溫,中國電信開啟太空通信新時代
    近日,銀河航天完成新一輪融資,成為中國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第一隻獨角獸,馬斯克SpaceX衛星網際網路服務Starlink,終於面向普通用戶開放小範圍測試,與此同時,中國電信運營的天通一號02星成功發射升空在國內,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由中國電信負責運營。
  • 中國終將進入巨型星座時代
    「小火箭」公眾號發布了一篇名為《時代來臨!中國低軌巨型星座國際申報開啟》的文章,獨家披露,中國向國際電聯提出低軌巨型星座申報,這是我國第一個大規模低軌星座的方案。此前中國發射的衛星大多是同步軌道靜止衛星,距離地球3.6萬公裡左右,或者在距離地球2萬公裡左右的中遠軌道也有不少衛星,而距離地球500-2000公裡的低軌衛星並不多。《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