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全國冠軍、最young國家科技獎得主、預警機之父點讚、……這位北理工女博士不簡單!

2021-02-08 北京理工大學

「該項目技術複雜、難度很大、伴隨了我國通信衛星的發展歷史,在衛星通信測量領域實現多個第一。擁有完整智慧財產權,總體水平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屬重大技術創新。」

——「中國預警機之父」、電子領域泰鬥、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小謨院士

衛星網際網路是重要的太空基礎設施,是由成千上萬顆通信衛星組成的新型網際網路。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範圍。測量是衛星的「體檢」,是衛星網際網路建設和運用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星網測通」項目打破了國外對我國航天領域測量技術的嚴格封鎖,解決了制約我國通信衛星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宋哲團隊針對現有產品功能單一、性能不足、價格高昂等痛點問題,開拓創新,發明了系列衛星通信測量儀,用一臺儀器就能測數百種場景,測量效率提升100倍,為客戶節省90%的成本,真正做到測得了、測得快、測得起


該項目以參加項目的學生團隊為第一發明人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1項,授權11項,獲得軟體著作權8項, 實現了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得到了王小謨院士、樊邦奎院士、周志成院士等多位院士及大批航天領域龍頭企業的高度評價。


「星網測通」用B2B模式為商業航天用戶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目前已與航天科工集團、航天科技集團等行業頂尖設備製造商達成了合作意向,意向總金額超過2.7億元。

我們的目標是將來不管什麼時候,以任何形式,能通過自己的科研技術,服務國家在重要研究領域實現突破,用科技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

未來,宋哲還將和團隊成員們投身商業航天領域,進行更多的探索和嘗試。


「我的夢想就是想成為像鄧稼先一樣的科學家,為國家獻身,為國家尖端科技助力。」宋哲一直將這個夢想銘記在心,見諸於行。

相關焦點

  • 北理工在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再創佳績!
    再次捧起「優勝杯」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中國科協、全國學聯、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主辦,由東北林業大學和共青團黑龍江省委承辦,是中國大學生最關注的全國性創業賽事之一。衛星網際網路陣列測量項目名稱:衛星網際網路列測量項目負責人:趙欽源指導老師:王帥 苗夏箐 柯晟項目成員:金萬楊、趙嶽巖、宋哲、趙家林、宋一飛、李穎、徐銘陽、虎嘯、李亦軒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名單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盤點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於2000年由國務院設立,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劉永坦、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兩人獲得,本文為您盤點了歷屆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一起來看!
  • 做「頂天立地」的研究——專訪2018光華工程科技獎得主呂堅
    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講座教授、2018光華工程科技獎得主呂堅。中新社記者 謝光磊 攝中新社香港6月8日電 題:做「頂天立地」的研究——專訪2018光華工程科技獎得主呂堅中新社記者 阮曉「我們要做的是『頂天立地』的研究,『頂天』,是指在國際權威雜誌發表封面文章,『立地』,是讓這些基礎研究很快應用,接地氣。」
  • 3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寄語青少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全國科普日拉開帷幕。中國科技館聯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推出的「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向青少年的寄語」對外發布,旨在勉勵青少年熱愛科學、刻苦學習、茁壯成長、報效祖國。
  • 袁隆平、屠呦呦等1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寄語青少年
    作者:邱晨輝袁隆平、屠呦呦等1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寄語青少年9月19日,全國科普日拉開帷幕,「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牆項目成功採集了袁隆平、孫家棟、屠呦呦、黃旭華等19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
  • 懷念| 他是聲子物理第一人,曾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楊振寧贊他「一代...
    懷念 | 他是聲子物理第一人,曾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楊振寧贊他「一代宗師」 黨外精英
  •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預警機是哪一款?排名第一的居然是我們中國人的...
    據大可觀天下所知目前中國的預警機有五種之多,它們分別是:空警2000(大盤子)預警機、空警200(平衡木)、空警500預警機,以及正在研製試飛中的以國產運20鯤鵬運輸機為載體的某新型大型預警機和以國產運九運輸機為載體的帶摺疊固定翼的專為未來我國航母編隊研製的新型艦載預警機。
  • 這位科大人,被譽為「龍芯之父」,今獲中國計算機學會「王選獎」
    獲獎詞胡偉武研究員作為龍芯CPU首席科學家,主持研製了龍芯系列處理器,成功應用於包括北鬥衛星在內的十幾種國家重器以及黨政、能源等信息基礎設施關鍵領域,為我國CPU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化做出了突出貢獻右二)榮獲「王選獎」人物背後故事《光榮的追尋》「龍芯之父
  • 中國植物活詞典吳徵鎰逝世 曾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據新華社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科院資深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著名植物學家吳徵鎰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6月20日在昆明逝世,享年97歲。  吳徵鎰於2008年1月8日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點讚中國抗疫: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借鑑
    長江網11月13日訊 11月12日,在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院士論壇上,參會院士們不約而同為武漢點讚,「現在的武漢每個細胞都充滿著創新和活力」。
  • 復旦大學最出名的兩位女博士,一人千夫所指,另一人卻被萬人追捧
    復旦大學是我國著名的985大學,曾擁有」南方第一高校「之稱,它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合稱為」清北復交「。當然,復旦大學也是著名的C9高校聯盟、華東五校聯盟重要的成員之一。在復旦大學這樣一所知名高校裡,人才濟濟,想要出名還是蠻難的。如今復旦大學裡有兩位最出名的女博士,知名度非常高,但情況卻大不相同。
  • 全球哪國的預警機最厲害?中國預警機技術大幅提升,超過美俄
    那麼在現在的世界上,哪個國家的預警機是最先進的呢?預警機戰鬥力強,研製難度大預警機是一款具備預警雷達系統的戰機,可以對戰機進行鎖定和監視,而且它除了預警之外還具備指揮的作用,可以幫助戰機進行有計劃的作戰。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科學家手模牆在中國科技館揭幕開放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值此2020年全國科普日拉開帷幕之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牆」19日下午在中國科技館揭幕並正式向公眾開放。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小謨院士、趙忠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中國科協副主席孟慶海,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高洪善等出席揭幕儀式。
  • 復旦女博士劈腿四個男博士,如此高的情商,她到底有什麼企圖
    復旦女博士劈腿四個男博士,其中的一位碩導為其自殺(自殺未遂),而且這位碩導對這位女博士可謂「情比金堅」——無論是碩士論文,還是講課的PPT,或者是SCI文章的發表,這位碩導可以說是耗盡了洪荒之力。那麼,作為「第三者」,她堪稱「科研界妲己」,如此之高的情商,這位女博士她到底有什麼企圖呢?(一)「多線開花」,全方位「收穫」。據網友透露,這位女博士的其他三個「男朋友」,一個在行政部門,還有兩個在同一個醫院上班。可以說,這位「科研界妲己」的覆蓋面還是挺廣的,無論是在醫學界還是在科研界,或者在行政部門,都有她的「觸手」。
  • 全國共100人!大工教授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近日,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上舉行,我校化工學院樊江莉教授獲獎中國青年科技獎旨在表彰在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技人才,本屆全國共有一百人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
  • 雷聲扛旗劍闖裡約秀中國範 王老吉點讚奧運精神
    談及此次裡約奧運之行,雷聲表示「贏得起就輸得起」。作為涼茶領軍人物的王老吉,一直為這樣的奧運精神點讚,這也是它一直以來堅持向大眾傳遞的品牌精神,此次王老吉還親臨裡約「吉結」全民力量,為中國奧運健兒吶喊助威!
  • 「預警機之父」王小謨:苦研13年打破西方壟斷,造出世界最強預警機
    我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研製雷達,然後負責將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應用到預警機上,把設計變為現實。——王小謨在曾經西方全面壓制中國發展的時代,許多人投身在了科研工作之中,為了打破西方對中國的科學技術壟斷而奮鬥終生,堅信著中國必將發展起來。這些堅定的愛國主義者之中,有鄧稼先,有于敏,有錢三強,當然也有今天的主角,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院士。
  • 北理工獲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
    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把愛國之情 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為貫徹落實指示精神,教育部開展了「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在近日公布的首批20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中,由北京理工大學王越院士領銜的信息安全與對抗教師團隊成功入選
  • 懷念 | 他是聲子物理第一人,曾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楊振寧贊他「一代宗師」
    194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48年獲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委。2005年7月6日,黃昆先生逝世,今天(2020年7月6日)是黃昆先生逝世15周年紀念日。
  • 改變程序設計、圖靈獎得主、美國第一位計算機科學女博士,程序媛進擊史
    圖靈獎得主,她一生致力於程序設計的研究,研究成果給計算機編程領域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極大地推動了計算機行業的發展。之後,她向史丹福大學申請讀研究生,師從1971年圖靈獎得主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教授。1968年,利斯科夫以一篇題為《一個可以處理西洋棋殘局的電腦程式》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計算機科學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