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每年的考研報名開始,準備考研的大學生就進入到一種高強度的備考複習狀態。在接下來數月的高強度學習中,備考的大學生除了會體驗到一般性的身心疲憊,還要承受「考研壓力」。考研壓力來自對結果的不確定性。持續處於壓力之下會引發焦慮、抑鬱等多種心理健康問題。儘管國內高校研究生錄取人數也在持續上升,但是歷年報考人數的增長更快,考研競爭隨之加劇。在備考、考試、等待公布成績和分數線,以及準備複試等一系列不確定性事件中,考生有半年多時間處於高壓力狀態。這種狀態對考生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有關壓力與健康的研究表明,持續的高壓力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還會導致學習或工作績效降低。
在報考和備考過程中,通過官方或非官方渠道,考生能夠獲得考試和錄取相關的各種參考信息,諸如歷年報考人數、錄取人數、分數線、考錄比等。這些參考信息究竟會對考生的心理健康和考試成績產生怎樣的影響呢?為了系統比較考研人數、考錄比等信息的變化與考生心理健康和考試成績之間的關係,我們整理了2015—2018年4年之間某醫科大學參與研究生複試的考生的相關信息。共統計3612名考生信息,其中男生1677名,平均年齡24.1歲,女生1935名,平均年齡23.6歲。統計的信息包括: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測評結果、考生初試成績等。我們將考生的健康水平和考試成績與當年考生可能獲得的考錄比等參考信息做對比。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歷年招生報名和錄取人數的數據,我們計算出了歷年的「考錄比」,即報名人數與錄取人數的比值。考錄比數值越小,表明當年考研的競爭性越低。因為每年招考的全部數據的公布會有近兩年的滯後,考錄比的數據公布也相應滯後兩年。
相關性分析顯示,UPI總分和抑鬱得分與初試成績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與考錄比呈顯著正相關。性別間的比較分析發現,男生和女生的UPI得分、初試成績等指標不存在性別間差異;兩個性別組的得分與樣本總體的平均得分沒有顯著差異;女生在軀體症狀和抑鬱兩個維度上的得分均顯著高於男生。
UPI的得分越低,說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考生的UPI總分顯示,2015—2017年考生的UPI總分呈逐年下降趨勢,但在2018年考生的UPI得分又有升高。這表明,考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在2015—2017年期間呈上升趨勢,2018年相對於2017年則又有所降低。與此同時,2015—2017年期間,考生的成績呈逐年上升趨勢;相應地,2013—2015年期間,考錄比呈下降趨勢。作為參考信息的考錄比越低,考生體驗到的壓力感越低,相應地,其考試成績更好,健康水平更高。這個相關關係印證了壓力與健康、壓力與成績的一般模型,即高壓力事實上會損害考生的健康,並導致考試成績下降。
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高校備考研究生人群的健康狀態沒有得到區別性的關注。與其他本科生相比,備考研究生人群在備考階段的學習任務更重,壓力更大,所以從備考到參加複試期間,更容易發生心理健康問題。考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可能成為今後研究生階段學習的障礙。2006年,教育部發布了《加強研究生招生複試工作的指導意見》;2013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頒布了《關於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前後兩份文件均強調了在研究生複試工作中對考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考察。此後,越來越多的研究生招生單位在研究生複試時引入了心理健康水平的普查。在研究生複試時的心理健康測量結果實際上反映了考生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的生活情況,是考生在過去數月甚至一到兩年備考期間所經歷的心理壓力的反映。本研究發現,在國家研究生報考政策大環境下,考生會參考歷年的報考人數、考錄比和招生政策的變化。考生備考過程中的壓力感隨之發生變化,其心理健康水平和考試成績都會受到影響。這個結果提示我們,在研究生招生和培養過程中,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和學業成就問題的關注應該從招生、備考階段就開始。學校或老師應密切關注考生的心理壓力體驗,在考生備考期間提供相應的學業輔導和心理輔導,提供公開透明的考研信息資訊,降低考生的不確定性體驗。
在性別差異方面,本研究發現性別與壓力、健康以及成績之間存在多種複雜的差異或相關關係。結果顯示,女生在軀體症狀和抑鬱等方面表現出比男生更嚴重的問題;男生的成績則表現出與健康水平之間的關係更密切;男生的初試成績與UPI總分,以及抑鬱、精神分裂和神經症狀等維度都顯示出顯著的相關性,而女生的成績則與心理健康水平無顯著相關。
有研究者認為,女生對學習中的壓力變化更敏感,相較於男生,女生除升學壓力外,還受年齡、家庭壓力等因素的影響;男生傾向於將所體驗到的壓力外化,女生傾向於將壓力內化或採取迴避措施,因而更易引發抑鬱,以及軀體化症狀。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男生的健康水平與考試成績之間存在相關性,而女生中則不存在這種相關。我們認為,這是因為男生和女生的壓力源不同。男生的壓力主要來自學習問題,而女生則更多體驗到學習之外的其他類型的壓力。所以,學校和老師應該對男生和女生分別提供不同的心理健康輔導。對男生來說,更多需要的是學習上的輔導和支持;對女生而言,則需要更廣泛的社會支持來調節她們的壓力感。
我們通過追蹤4年之間的數據,展現了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成績在年度上的變化特徵,同時引入考錄比這個概念,發現了考錄比與考生心理健康和考試成績之間的相關關係。研究還發現,學生的學業成績、身心健康水平還可能受到更多潛在因素的微妙制約,學業成績和學業壓力之間的相關研究應該關注更多不可直接觀察的影響因素。對這些變量之間的關係的深入考察還需要結合更精確的研究手段,如通過質性研究技術、教育神經科學研究技術的介入,結合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實驗手段來進行研究。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健康中國背景下社區心理學的智慧模式研究」(18BSH12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溫州醫科大學研究生院;溫州醫科大學精神醫學學院;溫州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