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僑網9月2日電 據英國《英中時報》報導,中國已成英國高校第一大國際生源國,大批中國留學生開始異國生活的時候,可能沒有意識到,心理問題會成為未來求學路上的殺手。研究表明,因語言和文化差異,中國留學生更易受到心理疾患的威脅。
被忽視的留學生心理健康
Annie是在利茲讀傳媒專業的研究生,此前她在國內本科讀英語專業。來到英國的這一年,Annie一直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她表示,自己一開學就找導師諮詢,表示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很擔心拍不出好作品。隨後的一年中,這種壓力一直伴隨著她,每到拍作品寫論文,Annie就變得煩躁不安。她表示,那段時間她會拒絕和朋友吃飯聊天,直到提交作業後,才有所緩解。
Sylvia也是在英國的中國留學生,她與戀人分手後,陷入抑鬱情緒中無法自拔。Sylvia告訴記者,自己習慣了有人陪伴的生活,分手後突然一個人,孤獨感加劇,覺得一切都沒了動力和激情,「還經常沒有理由就大哭,情緒不受自己控制」。
學業和情感,是大學階段必然面對的兩道坎,處理不好可能會引發心理疾患。如果抑鬱加重又沒有及時求醫,甚至引發極端後果。
此前《鏡報》曾報導,卡迪夫大學教育和社會學2年級的20歲香港學生Daisy Ho,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她自殺前在臉書上給朋友發信息說:「我不想活了,我不想呼吸了。」調查得知,她多年來一直與抑鬱症作鬥爭,感到被社會排斥,生活失敗。她在去世前的簡訊中寫道:「現在離午夜還有5分鐘,如果我在5小時內沒有和你聯繫,就說明我已經走了。」她最後還是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心理病已成英國大學殺手
2018年,英國統計局自1950年以來首次公布了《英國大學生自殺數據》。數據顯示,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的一年裡,就有95名英國大學生自殺。
布裡斯託大學在2018年發生了10起學生自殺案件,甚至激起了學生示威遊行,抗議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不作為。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當下的學生與上一代學生相比遭受焦慮和抑鬱症的風險更高。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同上一代相比,現在的學生沒有做好充分的求學準備,背負更高的學習債務和面臨更黯淡的求職前景。
去年,英國政府正式對英國所有大學下了最後通牒,警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英國高等教育部長塞繆爾·吉馬明確表示,局勢已經刻不容緩,英國大學必須把學生心理健康當作要務去做。
英國政府還試圖建立「預警系統」,在學生遭遇心理問題的時候,讓學生家長能夠了解到學生的危險。
語言和文化差異影響最大
李曼是思克萊德大學臨床健康心理學研究生,她近期在做中國留學生經歷以及幸福感影響因素的定性研究。李曼表示:中國學生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語言。
即使語言成績很好,但是在學術上,尤其是寫作和閱讀,仍然感覺與母語者有差距。這種差距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中國學生覺得自己最後的成績不夠公平。因為成績的不理想是由語言造成的而不是專業知識造成的。
而除了語言外,文化衝擊也對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適應英國新文化的過程是很不容易的。包括食物、生活習慣等在內,同時遠離家鄉和父母朋友也容易引起孤獨感。這種孤獨感極可能引起消極的情緒或者做一些危險的事情,比如吸菸、酗酒、亂交。
前述留學生Annie此前一門課掛科,心情特別沉重,她覺得自己有些抑鬱,「感覺承受不了,壓力太大了,真的不想讀了,想回家。」那一個多月裡她沒和任何人聯繫,最後回中國和父母聊天談心,吃好睡好,然後再回英國重寫論文。
而Sylvia表示,後來在網上做了國際標準抑鬱症心理測試題,得分33,顯示為極有可能患有重度抑鬱。Sylvia沒有放棄自己,馬上找醫生問診諮詢,同時也嘗試多和朋友聊天,相約旅遊,在積極的治療下有所好轉。
心理病不能扛求助最重要
劉熹博士是思克萊德大學心理科學與健康學院教師,他目前的研究是關注留學生心理健康的羞恥感、自我汙名化、心理健康知識和素質、求助態度和行為等。他表示,目前關注這幾個方面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已有研究顯示:心理健康素質和知識、以及羞恥感和自我汙名,是與不尋求心理健康幫助和不使用心理健康服務相關的;
第二,提高心理健康素質和知識,以及含有去汙名化元素的預防或者幹預項目對於保護留學生心理健康,鼓勵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求助是有效果的。
他表示,發現心理健康問題後,尋求合理的專業幫助特別重要。
李曼告訴記者,大家對幸福感低等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不足。尤其是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求助專業人士這點上,中國學生多數受傳統思維的影響,總覺得有事自己挺一挺就會過去。她個人非常贊同同學在處理情緒問題時選擇和朋友傾訴,或者求助專業人士。
她說:「找人傾訴是個好辦法,同時也簡單方便。但是如果遇到嚴重的問題,傾訴不能解決的,建議一定要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如GP、心理諮詢師等。」嚴重的問題是指長時間沒有得到緩解,或者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李曼補充說:「個人覺得有時大哭一場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可以緩解壓力。但喝酒這個方法是不建議的。」(孫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