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心理問題影響國民健康

2020-12-05 中國銀行保險報

□記者 譚樂之

在疫情防控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人們對健康的關注不僅停留在生理層面,也日漸關注心理健康。「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國民對身心健康管理能力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安盛天平擬任執行長朱亞明表示。

安盛天平日前發布《中國國民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對北京、廣州、杭州、濟南、南京、上海、深圳7個城市進行調研。結果顯示,經常處於情緒低落的受訪者,其壓力、焦慮和抑鬱的程度也明顯更高,這進一步揭示了對重大心理疾病相關症狀及早地發現與治療至關重要。心理問題還與各種生理疾病的患病風險攀升相關聯,憂慮和壓力可能會增加民眾罹患生理疾病的風險,進而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恐懼、憂慮及相關健康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疫情引發焦慮

今年疫情的發生,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影響。安盛天平調查發現,平均69%的受訪者表示,疫情讓他們感到焦慮。

受訪者最大的擔憂是自身感染病毒,這部分受訪者佔整體調查樣本的70%以上。平均近63%的受訪者還擔心疫情對家庭健康的影響;55%的受訪者擔心疫情會使他們的個人收入降低;51%的受訪者擔心個人防護裝備不足。

疫情嚴重擾亂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引發了人們對親人健康和安全的擔憂,更造成了慘重的生命損失。另一項獨立研究進一步表明,為應對疫情而採用的長期封鎖措施,及其所帶來的社交隔離,引發了民眾的焦慮、憤怒、失眠、抑鬱和無助感等各類症狀。

四大心理問題

多年以來,心理健康問題一直被人們所忽視。心理疾病甚至曾一度被認為是禁忌話題,而且這種情況,至今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依然存在。

時至今日,人們才開始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密不可分。不僅如此,心理疾病還會嚴重地消耗社會經濟成本。心理健康問題每年都會引發數十億人民幣的經濟損失,還會損害商業貿易與生產力。

目前來看,有四大心理問題影響中國國民健康,分別是壓力、焦慮、抑鬱、情緒低落。

根據安盛天平的統計,有超過54%的受訪者表明他們在過去6個月中有壓力或壓力很大;平均有47%的受訪者在過去6個月中感到焦慮,其中北京地區有52%的人感到焦慮;平均有45%的受訪者要麼自己經歷過抑鬱症,要麼在他們的家人、朋友、同事或鄰居中,發現過抑鬱症病例;7個城市均有受訪者表示自己在過去6個月中有過情緒低落的經歷,他們佔整體人群的比例超過27%(見右圖)。

情緒、壓力影響健康

情緒對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安盛天平進一步研究了人們情緒低落背後的根本原因,發現了影響情緒的5大關鍵因素:工作和學習(尤其是長時間的工作或學習),家庭或個人健康問題,財務問題,親朋間的人際關係問題,對生活缺乏目標感。

從調查結果來看,這些情緒的感受程度和導致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受訪者的年齡。例如,工作和學習導致的情緒低落,在18至44歲年齡段的受訪者中更為普遍。總體而言,年輕受訪者對健康問題的關注程度較低,而是更多地關注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他們同時對生活缺乏目標感。不過,無論是哪個年齡段,財務問題似乎普遍存在,同時也是各地區受訪者共同面臨的問題。

受訪者都認同長期的壓力可能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總體而言,受訪者認為相較於生理健康,長期壓力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更大。同時調研顯示,受訪者的生理健康狀況,也會對其心理健康狀況產生影響。平均有超過38%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6個月中,其曾因自己或親朋好友的健康問題,而感到情緒低落。這一情況在廣州的發生率最高,佔整體的45%;而在濟南最低,約佔34%。

職場需要健康規劃

調研發現,很多人在過去的11個月中,都有過情緒低落的經歷。安盛天平對此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發現平均近70%的受訪者認為職場問題是情緒低落的根源。近1/3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6個月中,自己曾因沉重的工作負荷或長時間的工作而感到情緒低落。超過1/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有非常頻繁或者相當普遍的加班情況。

不僅如此,工作缺勤與強制出勤也會對職場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安盛天平認為,這兩種問題,都將對員工的工作效率產生重大影響,進而對企業的收益和僱主品牌形象造成損害。根據調查顯示,在中國,尤其是廣州,強制出勤比工作缺勤更為常見。導致這種情況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有些企業讓員工缺乏安全感,還有在某些企業中,高強度的工作負荷也困擾著員工。

職場健康規劃是解決職場心理問題的一種方式。據調查,受訪者對其所在公司現存職場健康規劃的了解程度不高。在廣州,有44%的受訪者表示有所了解,而在杭州只有32%的受訪者表示有所了解。

不過,在談論職場健康規劃所帶來的益處時,來自具備職場健康規劃企業的受訪者展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平均有87%的受訪者認同職場健康規劃能夠促進員工的身心健康,平均83%的受訪員工表示職場健康規劃能夠在保障員工心理健康方面提供支持。

安盛天平認為,中國民眾所面臨的健康和醫療成本,不斷地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若對低落情緒放任不顧,罹患較為嚴重生理、心理疾病的風險就將提升。人們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工作中度過的,職場心理健康至關重要,而疫情加深了人們對這一觀點的認知。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將職場健康規劃融入到企業的日常運營中,幫助員工和企業實現蓬勃發展。

相關焦點

  • 全球近10億人受精神健康問題影響 2020中國心理諮詢行業發展規模...
    全球近10億人受精神健康問題影響!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8月27日的記者會上說,新冠疫情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精神健康。全球範圍內,精神健康已經是一個被忽視的健康問題。
  •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公眾對心理健康問題認知率仍...
    「目前,公眾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認知率仍比較低,缺乏對心理健康服務專業性、有效性的認識,這制約了人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要和利用,亟須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提升公眾心理健康素養水平。」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雷正龍指出,這樣可以使公眾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和求助信息,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出現問題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 影響航天員健康的環境和心理因素
    上述幾種因素都是危害人體的因素,但是在太空中,航天員是生活在太空飛行器的艙內,這種密閉的艙體將人與宇宙空間隔離,艙內有效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為航天員創造了一個較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因此除星際航行時的輻射問題外,其它因素對航天員健康無明顯的影響,影響人體最大的是重力的改變。  超重  太空飛行器在發射和返回的過程中,由於加速度的關係,出現了超重現象。
  • 人民日報: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心態?
    內容提要  ●國民心態就是國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面對重大事件或者突發事件時所普遍呈現的認識傾向、心理傾向、情感傾向。健康的國民心態,是促進個人、社會、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心理基礎,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調查:部分家長耽誤治療
    中國學齡兒童心理健康狀況META分析數據顯示,我國學齡兒童青少年心理異常發生率達15.6%。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我國的主題聚焦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專家認為,應充分重視孩子心理健康問題,呼籲全社會共同參與。對此,《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獨家調查走訪,以期還原一個真實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現狀。
  • 《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免疫力並非越高越好,國民對健康生活...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方鳳嬌 徐芸茜 北京報導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公眾的健康意識和對健康的需求都有較大的提升,但同時,國民對免疫力的認知也需要進一步提升。12月22日,由全球知名的美國營養品公司康寶萊支持、中國保健協會牽頭立項並撰寫的《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正式發布。
  • 社交網絡使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社交網絡使用影響心理健康水平  其一,社交網絡使用與睡眠質量的關係。大量研究證據表明,通常情況下的睡眠質量不良跟電腦和網際網路的使用有關。胡春梅和呂琪的研究也發現,社交網絡成癮個體的睡眠問題和視力問題更突出,個體使用社交網絡時間越長或社交網絡成癮問題越嚴重,睡眠質量就越差。與網際網路的其他功能不同,社交網絡具有信息提醒功能,用戶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候都可能會收到各類信息的提醒。社交網絡的這一特徵尤其會影響到用戶的睡眠質量。
  • 過度關注負面信息,對心理健康有影響嗎?
    病毒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也讓我們的情緒面臨巨大挑戰。目前,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為全民共同目標,抗擊「心理」疫情同樣不容忽視。 伴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大家天天刷手機關注負面信息,是否會影響心理健康?
  • 科學網—心理與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及環境影響因素
    建立在門控體系基礎上的記憶過程在信息的時間保持上有階段性和連續性,並有不同的神經機理。建立在記憶基礎上的學習時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交互作用更加豐富化,以及交流更加豐富化。言語和藝術則是在內外環境交互背景下對交流需求的滿足。通過對這一體系的遞進式的介紹,北京大學李量教授認為可以預期理論生理心理學的誕生。 與會專家認為,心理行為及其神經生物學基礎是當前研究熱點。
  • 疫情期間壓力大 紐西蘭亞裔心理健康問題引關注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紐西蘭天維網編譯報導,一個倡議組織呼籲對紐西蘭亞裔社區提出一個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方案。該組織稱,亞裔紐西蘭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正在惡化,而新冠肺炎疫情讓這個問題更加嚴重。
  • 趙旭東教授在JAMA Psychiatry發文闡述心理健康的生物心理社會因素...
    趙旭東教授在JAMA Psychiatry發文闡述心理健康的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的交互影響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10-16  瀏覽:
  • 生物鐘,與心理健康...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人心理更健康。近日一項研究表明,早起的人與更好的心理健康存在因果關係。該研究通過大規模基因組分析出晝夜節律的一些內部運作機制,為揭示生物鐘與心理健康和疾病之間的聯繫提供了新的線索。
  • 廣西創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將心理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
    心理情景劇、項目素質拓展、樂跑挑戰賽、微電影——各高校積極創新方式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做到儘早發現、及時預防、有效幹預,從源頭築牢心理健康防線。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定型的關鍵期,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質尤為重要。」
  • 瑪尼布:運用生物新科技 守護國民健康
    國民經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在提升,但是國民健康素質卻在下降。出臺了一份又一份國家"健康寶典",只為提高全民身體健康素質。此前《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對外公布,就提及了眾多健康知識信息。鼓勵民眾採用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作息以及飲食習慣等。
  • 澳洲火災後續影響顯現,專家:警惕火災加劇人們的心理問題
    相信大家都知道目前澳洲正在面臨嚴重的山火和洪澇災害,讓我們暫且拋開災害帶來的物質損失不談,轉而關注它對精神造成的影響。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火災可能會導致人們產生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據心理學家報告稱,人們對火災的恐懼,對煙霧帶來的健康影響的擔憂以及對野生生物死亡的憂慮,都加劇了「生態焦慮」。對於那些從火災中撤離的成千上萬的澳大利亞人來說,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在未來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裡逐漸顯現出來。
  •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就在身邊,必須重視起來!
    但是,近年來,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因此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01 隱形殺手:抑鬱症 難以被察覺,卻對孩子傷害極大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隊協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青少年進行了心理健康專題調查。
  • 研究發現心理健康影響恐超大流行邊界
    專家警告說,高居不下的失業率,媒體資訊超負荷和社會疏遠的孤立效應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增加。在社會疏離措施和經濟後果之間,正常生活已被影響。當然研究人員也警告稱,這些可能高估了由這些暴發引起的真正的心理健康負擔。《柳葉刀-精神病學》這篇綜述共同第一作者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愛德華·切斯尼(Edward Chesney)博士說:「在SARS和MERS患者中出現的焦慮症,抑鬱症和PTSD的患病率很可能高估了實際負擔。」
  • 關注備考研究生人群的心理健康
    持續處於壓力之下會引發焦慮、抑鬱等多種心理健康問題。儘管國內高校研究生錄取人數也在持續上升,但是歷年報考人數的增長更快,考研競爭隨之加劇。在備考、考試、等待公布成績和分數線,以及準備複試等一系列不確定性事件中,考生有半年多時間處於高壓力狀態。這種狀態對考生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有關壓力與健康的研究表明,持續的高壓力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還會導致學習或工作績效降低。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這樣做看似是對孩子好,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探索周圍事物的能力,會讓孩子產生過度依賴,面對問題或困難時感到退怯、無助、沒有主見,容易本能地採取逃避的辦法。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缺少應有的擔當或責任感。也有可能會使孩子形成不好的情緒,壓抑孩子的心理,導致孩子抑鬱、焦慮並且非常叛逆。
  • 脈脈&平安好醫生:2017年中國職場女性健康調查 65%有心理問題
    95%的職場女性表示有健康方面的困擾,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41.13%的女性存在頸椎/腰椎疼痛;40.99%的女性存在記憶力下降困擾;40.49%的女性存在眼睛疲勞、模糊乾澀問題;32.05%的女性存在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問題;25.03%的女性存在肥胖困擾;比起其他年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