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鞠躬,國王殺人》裡有句名言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四處遊蕩的秘密,內裡滿是禁忌。
這些不可言說的秘密就是創傷,一旦觸碰,就像被踩中了「地雷」一樣,瞬間爆炸。對所有人來說,這是一個情緒開關。
理解了這個情緒開關,就擁有了解鎖日常生活認知的鑰匙:你就能知道人為什麼會突然失控?為什麼有的人遇到挫折越挫越勇,有的人卻一蹶不振?
為什麼有的人輕輕的指責,也會惱怒成羞?有的人卻能夠承受深深的攻擊,而不為所動?
為什麼很多夫妻之間雞毛蒜皮的溝通,往往變為互相指責?更有甚者,一不小心就升級為家庭暴力。
這是因為,這個情緒按鈕的下端隱藏著曾經未曾癒合的創傷。不論是誰,碰到了這個薄弱環節,被觸發的人往往就會突然「失控」。
那麼,怎麼把「失控」的人生進化成「掌控」的人生呢。
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一本詳細介紹創傷的書——《身體從未忘記》。
這本書的作者巴塞爾·范德考克,是世界聞名心理創傷治療大師,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教授。他在心理創傷這個領域已有超過30年的前沿研究和臨床實踐經驗,治療過幾千個受過創傷的兒童和成年人。他親自使用過《身體從未忘記》這本書裡介紹的所有治療方式,這使本書更加具有可信性和實操性。相比其他晦澀的神經科學和精神病理學典籍,這是一本面向大眾的自助性心理讀物。對我們普羅大眾來說更是一個誠摯的邀請。
那麼什麼是創傷呢?
其實識別創傷並不困難,那些讓你不舒服的情緒就是創傷。
《身體從未忘記》裡講到了這樣一個真實案例。
有個名叫唐牧的年輕律師,他相貌英俊而且口才了得。他工作能力很強,總能幫人打贏官司,正處在事業的上升期,上司和同事都很喜歡他。
但是這個「成功人士」每天下了班要做的事卻不是回家,而是留在辦公室喝酒,而且總是把胃喝出血。
是因為他是單身嗎?
並不是。唐牧有個溫柔的妻子,而且妻子是唐牧高中時代的女朋友,兩個人感情非常好。此外,他們還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唐牧有強烈的意願去愛他的妻子和他們的孩子。
可這份愛,讓唐牧不敢回家。
原因是每當唐牧發現當孩子稍微吵鬧,他就會情緒失控。
情緒失控是一種很嚴重的問題。前幾天有個上了熱搜的新聞說的情緒失控的事件。上海一個父親幾次叫兒子起床沒有成功,情緒失控之下,這個父親向兒子的床上澆了柴油,並用打火機引燃了床單。這就是情緒失控,當它爆發的時候,當事人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在做什麼。
唐牧就有這樣的心魔,他很擔心自己會在失控的時候嚴重傷害孩子。所以他不敢呆在家裡。
更嚴重的是,他對妻子也失去了感覺,他每天在爛醉之後才會回家。一回家就睡死在沙發上。
唐牧的妻子早上睡醒要出來準備早飯的時候,只能踮著腳尖繞過唐牧。
這還不算完,讓唐牧感到最難過的是他感到自己的心凍結了。他總覺得跟孩子有種隔閡。這種感覺就像魯迅在《故鄉》裡寫的跟成年閏土之間的隔閡一樣。不論他多麼渴望愛他的家人,他都不能夠激發任何對他們的感情。這種要命的隔閡讓唐牧感到與所有人都有無法跨越的距離。這些讓唐牧感到自己像一個孤島。
是什麼讓唐牧變成這樣呢?
原來,唐牧參加過越南戰爭。在從戰場回來之後,唐牧就出現了這些問題,並且常常會突然陷入暴怒。
唐牧的危機並不是個例。心理學家發現,從戰場上會來的很多退伍軍人即使面對著微小的挫折,也有可能爆發出極為可怕的暴怒。當這些退役的軍人到大學讀書,他們80%不能畢業,原因是他們無法在當下集中注意力,也就沒有辦法學好新的知識應付考試。這是因為戰場上的創傷經歷把他們困在了過去。
對唐牧而言,他不論看到什麼都會想到戰場上的創傷經歷。比如當他看到妻子就會想起戰場上被屠戮的女人,看到自己的兒子會想到戰場上被碾碎的小孩屍體。這些感覺很糟糕,他無法感受道妻子和孩子圍繞著他的美好。正是這些把唐牧和他的現實生活隔離開來。
但唐牧的妻子不能體會唐牧的這種無助,在她和孩子眼中唐牧就是一個酗酒成性的糟糕男人。
這個真實的案例看哭了很多人。因為我們的生活中也可能有一位或者幾位容易因為無關緊要的小事而大發雷霆的家人。
我們可能承受過同樣的莫名其妙的委屈,但是,我們從來也不知道,原來他們內心曾經有過創傷。而這些無名的憤怒正是來自這些創傷。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回憶,會察覺到原來他們會經常性的因為類似的小事陷入可怕的憤怒狀態。
而反觀我們自己,是不是有時也會因為一些無謂的小事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潭呢?如果你常常感覺到自己和周圍人有隔閡,或者常常產生不舒服的感覺,那麼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
跟男女朋友相處的時候,一點小挫折讓你倍感煩惱,懷疑對方是否適合自己。
與家人或者同事的丁點兒小摩擦讓你耿耿於懷,一整天心情都不好。
因為別人遲回了信息陷入突如其來的憤怒。
其實,每個人都會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有的人能夠馬上調整心態,活得瀟灑又漂亮。有些人卻深陷情緒的泥潭,生活和工作質量大打折扣,還被人說不好相處。一不小心就錯過了摯愛和升職加薪的機會。
其實很多普通人跟那些人生贏家們之間的差距只是潛在的創傷。
我們知道創傷的破壞力驚人,但有72.3%的患者並不知道自己處於精神疾患中。這種心理疾病之所以廣泛存在的原因在於,它是不容易不察覺的。它通過人類的大腦和身體作用,很多時候人們意識不到。就像生活裡,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生氣。
那麼創傷是怎樣通過大腦和身體運作負面情緒的呢?
以唐牧為例,容易憤怒的人其實是一直在重複著內心中的創傷情結和模式。這體現在他們的行為模式和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上。
憤怒實際上是情緒世界和真實世界的隔離帶,真正激怒唐牧的,其實並不是真實世界裡孩子的嬉戲吵鬧,而是唐牧在越南戰場中經歷的創傷事件,以及一次次被唐牧壓抑在心中無法宣洩的能量。
這就像,對普通孩子而言,老師只是一個普通存在,而一個總被繼父毆打的小孩來說,老師可能代表了一個虐待者。所以有創傷經歷的孩子更容易對普通的老師進行憤怒的反抗,或者驚恐地畏縮在角落裡。
對像唐牧這樣有創傷經歷的人而言。在創傷過後,這個世界似乎簡單地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了解這種創傷的,剩下的是對創傷經歷一無所知的。以唐牧為例,對他來說,不能分享創傷經歷的人都不值得信任,因為這些人無法明白創傷者的感覺。遺憾的是,這些不可信任的人裡面往往包括了受創傷者最親密的伴侶和孩子。
我們知道受創傷的人比普通人更敏感。這份敏感是通過大腦和身體來反應的,是一種很直接的心理防禦模式。
這種防禦模式被激活的時候,當事人往往意識不到。就像很多生氣的人常常意識不到為什麼自己在生氣。
當人們經歷了超出常人經驗的事件的時候,人們會無法採取有效行動,比如陷入戰爭中,陷入家暴中。但在這些時候,大腦會持續釋放壓力激素,危機過後,大腦仍然向身體發送信號以逃避不存在的危險。
以動物為例。科學家曾經用狗做過一個實驗。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強烈的電擊。狗被關在籠子裡,所以逃避不了電擊。
多次實驗後,科學家把籠門打開,拉響蜂音器,但此時狗不但不逃離籠子,反而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
本來狗可以主動地逃避電擊,但是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電擊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觸發創傷的事情就像蜂音器響起,這時候,雖然沒有像電擊這樣具體的創傷事件出現。但是大腦已經釋放危險信號。這些危險信號通過腎上腺分泌激素刺激交感神經控制身體。
受過創傷的人交感神經常常處在興奮狀態。這是因為腦部的神經傳遞迴路形成後,會形成記憶傳遞,即使輕微的刺激也會刺激這種腦迴路。正這種腦迴路會促使受到創傷的人無意識地重複著著創傷。
知道了創傷很多時候是一種慣性運作,找到原始的傷口就很重要了?我們把它們成為創傷烙印。因為所有的傷痛都是未經處理的創傷。
我們先來看一個有趣的現象:
生活中總有一些無法理解的事實,譬如失戀這件事情。
老張失戀之後,三個月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而老王失戀之後只有三天吃不下飯,第四天他又找一個女朋友。
對於老張和老王來說,失戀這個事件是一樣的,可是這個事件所產生的心理創傷,以及創傷帶來的反應是不一樣的。
這個不一樣其實就是因為個體心理內部來理解這個事情不同,也就是創傷的烙印不同。如果光從失戀這個外部事件來理解創傷是不行的,這就是我們討論創傷烙印的意義。
我們很多人生理年齡足夠成熟,但是內心卻缺乏安全感,追溯回去就是依戀關係在建設的過程中不牢固。
巴塞爾把人類有四種依戀模式。
第一種依戀模式是安全型依戀:照顧者讓孩子感覺到是安全的,這樣依戀模式的人情緒穩定。這種人遭受創傷後總恢復力特別強。像失戀這種事,哭幾天就沒事了,過去這幾天後日子還是照樣過,而且可以很快再找到合適的人。
第二種依戀模式是迴避型依戀,照顧者沒有照顧好孩子,這類孩子更容易封閉自己,自我為中心,並且不喜歡親密關係。這類人成年後往往是工作狂,但是婚戀卻比較糟糕。遭遇創傷也不容易恢復。像那些一星期工作八十個小時的男人,當他們女朋友想要一星期見面多於一次就會感覺被打擾了。有些女生交往了很多男朋友,卻不想認真的考慮結婚也是這種類型的。
第三種依戀模式是矛盾型依戀,照顧者對孩子的照顧很不穩定。雖然孩子得到足夠的愛,但是生理需求沒有被規律性的滿足。這種孩子非常黏父母,並且常常壓抑自己的情緒。這種依戀模式的人忽冷忽熱,好的時候如膠似漆,壞的時候不共戴天;前一秒你儂我儂,後一秒歇斯底裡。像有些女孩會一晚上給男朋友打30個電話,僅僅是因為對方沒有回覆她就是這種。又譬如,有些男孩會跟蹤女朋友回家,去確保女朋友沒有出軌,也是這種。如果失戀,大概會難過幾個月時間。
第四種依戀模式是紊亂型依戀,如果照顧者暴躁、抑鬱,孩子就會害怕。孩子對於自己的看護者既想靠近同時又害怕,問題在於我們沒有辦法同時靠近又遠離一個人,比如面對一個醉酒的父親,你既然渴望去親近他又害怕他,這就造成了分裂。這種依戀模式的人內心往往是既焦慮,又憤怒的。這類人長大後最容易遭受創傷,而且在遭受創傷之後不容易恢復。失戀後可能經年的走不出這個陰影。這個群體是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高發群體。這類人在童年時期往往有被虐待的經歷或者一直被家庭所忽略。
孩童時期的經歷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兒童時期,孩子都認為我們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從自我中心的角度去理解世界的一切。如果孩子的父母或者祖父母都不斷告訴孩子「你是世界上最可愛的」,那麼孩子就認為自己是最可愛的。如果這些孩子遇到對他們不好的人,他們就會很生氣,感到不對。因為這不是他們熟悉的,被對待的方式。同樣他們也會感到這個地方也就不是他們該待的地方。如果童年時期被長期虐待,成長在一個厭惡性的家庭,這類孩子的內在地圖可能就包含了截然不同的信息,他們的自我就被打上了輕視和羞辱的烙印,讓他們更難在被虐待的時候保護自己。這就是為什麼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新生兒,會因為創傷烙印變成一個30歲的無家可歸的醉漢。
絕大多數普通人的創傷來自於對惡劣的現實生活環境的反應——忽視、虐待、分離。
比較嚴重的創傷產生在第四種依戀模式。不斷地被忽視、被遺棄,讓這類人變得依賴他人、缺乏自信,即使是對於那些虐待他們的人,他們也是如此。被長期毆打,吼叫,讓他們無法避免地認為自己是失敗的、沒有價值的。紊亂的依戀讓他們都真真切切地自我厭惡,充滿挫敗,感到自己毫無價值。這樣,他們自然會毫不信任他人。對輕微的挫折都過度反應,這又讓他們陷入難以交到朋友惡性循環。
這是最糟糕的,因為所有的精神疾病都包括無法建立有意義的,或者令人滿足的人際關係。相反,能夠在他人身上感覺到安全,是精神健康最重要的一點。而人與人之間的安全連接則是有意義的和令人滿足的生活的基礎。
那麼受過傷害,就要痛苦一輩子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創傷,重要的是讓改變發生。那麼如何改變你的大腦迴路?擁有可「掌控」的人生呢?
《身體從未忘記》這本書中記錄了一系列實用的療愈的方法。分別是:邊緣系統療法(也就是管理和重塑)、瑜伽、語言療法、內心戲劇等。
邊緣系統療法:
心理創傷的康復需要恢復自己對自己的領導能力和隨之恢復的自信,以及感到快樂和創造力的能力。這種領導自我的治療叫做「邊緣系統療法」,它的作用是對大腦和身體的管理和重塑。
以重塑戰鬥反應的身體訓練為例。在加利福尼亞州,一個空手道黑帶五段的女性被強暴。她的朋友都很驚訝,因為這個女子幾乎可以空手殺人,卻不能保護自己。在重塑戰鬥反應的訓練讓她學會了把驚愕和恐懼的反應變為積極抵抗的能力。不久之後,一個午夜,當3個劫匪對她喊道「女人,把你的錢交出來」的時候,這個女性朋友擺出了訓練時候的空手道姿勢,喊道:「好啊,我期待這一刻很久了。那麼誰先來?」結果,這群劫匪立刻逃跑了。
瑜伽訓練。
受過創傷的人通常很害怕去感覺。他們不是害怕施害者,而是害怕他們自己的感受,因為擔心被無法忍受的感受挾持,他們的身體變得僵硬,內心也變得封閉。儘管創傷只是一件過去發生的事情。但創傷的腦迴路依然不斷產生讓他們感到害怕和無助的感覺。所以很多創傷倖存者都會暴飲暴食或者飲酒、迴避社交活動,他們的感官世界的絕大部分都是禁區。
有個叫安妮的47歲女人因為小時候遭受了父母的殘忍虐待總是處於一種緊張狀態。她總是像一隻受驚的小鳥一樣,小心翼翼的跟所有人保持著距離。過去,醫生用藥物改變安妮的感覺,但其實,我們本身就擁有保持平衡的技能。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找回一種平靜而專注的方式。瑜伽訓練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進行瑜伽訓練之後,安妮進入了一种放松的狀態。這使得她跟丈夫的關係更好了。
在這裡,瑜伽的作用是調控情緒。像柔道、太極、節奏鼓樂、合氣道、跆拳道、劍道和柔術,巴西戰舞都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語言療法:
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社會支持是心理創傷最有效的預防因素,而受過創傷的人們都是在人際關係中康復的。
而溝通是獲得社會支持的關鍵所在。所以,語言療法是療愈的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渠道。
海倫·凱勒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甦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
由於失去聽覺,不能矯正發音的錯誤,她說話也含糊不清。對於一個殘疾人來說,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靜,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學會讀書、寫字、說話,沒有強大的記憶力,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到了海輪六歲半的時候,她的老師安妮把海倫的一隻手放在水泵下面,另一隻手在海倫的手上寫「水」字。
海倫後來在《我的生活》這本書裡回憶:「水!這個字驚醒了我的靈魂。在那天之前,我的心靈是一件黑暗的密室。」
這就是語言的魔力,它能讓我們可以與另一個人分享自己最深的痛苦和感受,創傷故事減少了創傷的孤立感。
內心戲劇:
內心戲劇可以很好的表達創傷。
受過創傷的人們害怕自己內心深處的體驗。他們害怕表達情緒,因為情緒意味著失去控制,相反,戲劇包容人們的情緒,讓情緒組易發生,變成人們的內在韻律,讓他們可以採取不同的角色,接受不同的情感。
有個名叫尼克的初中生因為過敏不得不在床上躺了整整兩年,他的身體變得非常羸弱。這時候,尼克漸漸開始討厭自己並且變得很孤僻。
心理醫生讓尼克參加了演戲小組,讓尼克扮演警匪故事裡一個叫做「猛男」的硬漢角色,這個角色總是要隨時準備好迎接困難。
尼克為了演出這個角色常常要聯繫大搖大擺的走路方式,想像自己是一個強壯的、被尊重的英雄。在表演中尼克除了是一個過敏的男孩外,他還可以逐漸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存在。成為一個有價值的演員讓尼克體會道力量感和成就感。這種新的自我體驗促使他變成了一個有創造力的、可愛的成年人。
不論是邊緣系統療法、瑜伽、語言療法還是內心戲劇。嘗試這些治癒方式會讓人們對自己掌控的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確信糟糕的經曆本身並不決定一個人的未來。而面對黑暗的過程可以幫助經受創傷的人得到平靜和力量。把創傷的傷疤變成一枚成長的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