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發行了38年的科普雜誌《飛碟探索》宣布休刊一年,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唏噓,大家都在用略帶戲謔的語氣感嘆當年對UFO和外星人的痴迷,仿佛那些只是童年的一場夢。然而,就在《飛碟探索》雜誌宣布休刊的一個月後,從國外傳來了加拿大天文學家偵測到了遠自15億光年外某處所發射的「快速電波爆發」,且不斷爆發推送的消息,這一下子又引發了人們對於外星文明的興趣和討論。仿佛一夜之間,那些只屬於我們童年時代的好奇與夢魘,再一次的回到了我們身邊。
巧合的是,就在加拿大天文學家的偵測結果傳來的同時,一部名為《藍皮書計劃》的美劇也悄然上映,而這部美劇所講述的,就是一個在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專門研究UFO事件的組織,這個組織的名字就叫「藍皮書計劃」。
提到外星文明和UFO,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1947年發生在美國的「羅斯威爾事件」了,從那時開始,UFO和外星人徹底激發起了大眾的興趣,在之後的數十年裡,在全球範圍內,特別是美國境內,關於UFO的目擊事件層出不窮,甚至引發了社會的恐慌情緒。為了穩定民心和弄清楚這些UFO事件的真相,美國空軍成立了一個特別組織,這個組織名為「藍皮書計劃」,成員多數為科學家,目的就在於通過科學的手段解釋每一起UFO事件,營造出UFO純屬無稽之談的氛圍。
尼採的那句「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雖然已經成了一句爛大街的話,但我仍不得不再一次將它說出來,因為這幾乎是一句真理。在「藍皮書計劃」中,最核心的骨幹成員就是約瑟夫·艾倫·海尼克博士了。這位天體物理學博士在加入「藍皮書計劃」後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懷疑精神,拆穿了大量的所謂「UFO目擊事件以及外星人接觸事件」,然而隨著不斷地研究,海尼克自己也對「外星人造訪地球是不存在的」這一組織核心思想產生了懷疑。
後來,海尼克博士更是提出了著名的外星生物接觸等級,其中第一類接觸為近距離目擊;第二類接觸為人體的某一部分觸及UFO上某一東西或目擊觸擊遺留痕跡;第三類接觸為看清了UFO,特別是看清了其中載的類人高級生命體。後來的UFO研究者們又為這個等級序列添加了兩類,分別是第四類接觸:直接與UFO或宇宙人接觸,其方式有被劫持、被檢查和第五類接觸:人類用友好信息與外星文明聯繫。而這個由海尼克博士所創造的外星生物接觸等級理論也為其後關於外星文明的文藝創作提供了大量的靈感,比較有名的就要數美國電影導演史蒂文史匹柏在1977年上映的作品《第三類接觸》了,海尼克博士本人還擔當了這部電影的技術顧問。
作為科學研究UFO的奠基人,約瑟夫·艾倫·海尼克博士自然不會被遺忘。這部新開播的美劇《藍皮書計劃》的故事就是以約瑟夫·艾倫·海尼克博士為中心而展開的,目前該局已經播出了兩集,雖然UFO這個題材在當今時代已經不怎麼討喜,但《藍皮書計劃》的表現仍然是令人比較滿意的,不但劇情緊湊,還加入了「時代特色」,也就是美蘇冷戰,這讓海尼克博士在面對「外星事件」的同時還要面對來自美國政府、蘇聯間諜和神秘組織三方面的壓力,很是一個精彩。
最後說點題外話,雖然「藍皮書計劃」於1969年12月便被命令終止,但在20世紀剩下的時間裡,人們對UFO的研究熱情始終沒有減弱。而在我國,隨著「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蒸汽」的大潮湧動,人們腦袋上扣起鋁鍋邊練氣功邊接收超聲波,吸收大地之氣的同時也沒有忘記仰望星空,而隨著九十年代初我國對氣功的取締,中國人民的雙腳徹底離地了,仰望星空的念頭就佔領高地了。因此,整個九十年代,也是國內對UFO研究最火熱的年代,各種文藝作品也層出不窮,比如《霹靂貝貝》、《瘋狂的兔子》等等,所以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八零後九零後的朋友來說,UFO幾乎是童年時期不可磨滅的一個符號了。
當時不止是國內,國外也一樣,1993年,主打UFO內容的美劇《X檔案》開播,成為火爆全球的「神劇」,也將人們對外星文明的研究熱情推上了頂峰。然而這股熱潮在新世紀開始後便迅速減退,因為「9.11事件」發生了,人們紛紛將視線轉到了反恐戰爭上,一時間反恐類、罪案類書籍和影視劇佔據了全球文化生活的主體,似乎再也沒人對UFO和外星文明抱有熱情了。
但暫時的熱情減退並不代表著遺忘,那些來自遙遠星空的神秘身影始終使我們心中的好奇與夢魘。從去年開始,關於外星文明的文藝作品開始重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人們也再一次的抬起頭仰望,即使天空被霧霾所遮蔽,我們也仍抱著巨大希望想在浩渺的宇宙中發現那些神秘的身影,不論外星文明存不存在,我們都不會停止對那些天空中「影子」的探索。因為根植於我們人類本性之中的好奇和想像力促使我們必須仰望星空,只有那浩瀚的星空,才能承載我們無盡的想像力,只有那星辰大海,才能承載人類永遠的夢想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