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大腦用多久記住一個新單詞?意識解離是什麼?

2020-09-24 brainnews

1,領域突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團隊首次發現分節時鐘周期差異

來源:小柯生命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Miki Ebisuya小組的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的生化反應速度導致物種特異性的分節時鐘周期。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18日發表在《科學》上。

研究人員測試了鼠類和人類分節時鐘,其振蕩周期分別為2到3個小時和5到6個小時。種間基因組交換分析表明,周期差異並非由於HES7基因座(分節時鐘的核心基因)中的序列差異。相反,研究人員證明了人類細胞中HES7的多種生化反應比小鼠細胞中要慢,包括降解和表達延遲。研究人員認為,生化反應速度的細胞自主差異是物種之間發育時間差異的基礎。

閱讀連結:


4,大腦記住一個新單詞,到底需要多長時間?

來源:科技工作者

大腦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學習一個新單詞?近日,俄羅斯斯科爾科沃創新中心的科學家們監控了與學習新單詞相關的大腦活動,發現在沒有任何夜間睡眠鞏固的情況下,與單詞的讀音和含義相關的皮層表徵在1~2小時內就能形成。研究對語言障礙診斷和提高學習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神經科學前沿》雜誌上。

閱讀連結:


6,意識解離:自我仿佛變成了自身的冷漠旁觀者

來源:煎蛋

生物工程、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卡爾·迪瑟羅特博士說,有2%至10%的人口在一生中會經歷被稱為意識解離的神秘現象。「這種狀態通常表現為感到成了他人,仿佛以旁觀者視角來體驗自己的身體感知或思想活動。」每四個經歷過創傷事件的人裡,幾乎就有3個會在事件過程中或隨後幾小時、幾天和幾周內進入解離狀態。9月16日於《自然》雜誌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裡,迪瑟羅特和同事發現了解離狀態的分子基礎和腦動力學。

研究人員使用了光遺傳學技術,利用光刺激或抑制神經元活動,誘導小鼠相當於人類後內側皮質的神經元。研究人員發現,以3赫茲的節奏發送光脈衝可能會在無藥物條件下,誘發小鼠的解離行為。進一步的實驗表明,某個特殊類型的蛋白質(離子通道)對於生成3赫茲信號和小鼠的解離行為起關鍵作用。該蛋白可能是潛在的治療靶標。

閱讀連結:


7,中國科學家團隊最新研究:睡太多,或太少,都與認知下降有關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9月22日,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由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領導的中國科學家團隊針對中老年人口的睡眠時間與認知能力下降之間建立了關聯。

研究共納入了20065人(ELSA研究中平均年齡64.6歲的9254人,CHARLS研究中平均年齡57.8歲的10811人),總計隨訪10萬人年,經過對多種混雜因素的調整後發現睡眠時長與認知下降速度的關係呈倒U形曲線,與睡眠時長為7小時的受試者相比,每晚睡眠時長≤4小時或者≥10小時的受試者不但基線認知得分顯著較低,而且在後續隨訪期間的認知得分下降速度也顯著更快。

閱讀連結:


8,多組學研究揭示家犬和人強迫症之間顯著的遺傳趨同

來源:細胞

本研究針對轉圈行為這一家犬強迫症的代表性表型,在兩個獨立犬種中(比利時馬裡努阿犬和昆明犬)開展了表型鑑定和全基因組測序工作。通過群體分化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篩選到11個候選強迫症風險基因,且這些基因與人類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揭示的強迫症關聯基因有顯著重疊(P<0.0001),證實了人類和家犬強迫症的顯著遺傳趨同性。進一步的基因表達分析和功能驗證表明兩個強迫症候選風險基因PPP2R2B和ADAMTSL3可顯著影響樹突棘的發育、密度和形態,提示樹突棘發育與功能改變可能參與了人和家犬共享的強迫症發病機制。

研究揭示了人和家犬強迫症在遺傳和細胞生物學方面的趨同性,提示家犬或可作為包括強迫症在內許多人類疾病研究的模型物種。該研究以「Whole genome analyses reveal significant convergence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etween humans and dogs」為題,在《Science Bulletin》上在線發表。

閱讀連結:

前文閱讀

1,

2,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大腦用多久記住一個新單詞?意識解離是什麼?
    這項針對巴西2015年寨卡和2016年基孔肯雅流行病期間治療的201名新發神經疾病成人進行的研究,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旨在描述同時流行的幾種蟲媒病毒感染的神經學特徵。新的研究表明,每種病毒都會引起一系列神經問題。寨卡特別容易引起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手臂和腿部的神經受損。基孔肯雅更容易引起大腦(腦炎)和脊髓(脊髓炎)的炎症和腫脹。
  • 腦科學日報:人類為什麼需要睡眠?能預測剩餘壽命的AI生命時鐘
    2歲半前,嬰兒的大腦發育非常迅速,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大腦忙碌地建立和加強突觸,這些突觸是連接神經元彼此並允許它們進行交流的結構。9月18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報告稱,在2歲半之後,睡眠的主要目的從大腦的構建轉變為大腦的維護和修復,睡眠的這一功能在我們的餘生中一直維持著。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2,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11月12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新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大腦中一個研究甚少的區域發現了一種被認為與消極情緒有關的受體,即內側韁核(MHb)。靶向該受體,可以調節消極情緒。該研究可能會為精神疾病帶來更有針對性的藥物。
  • 腦科學:大腦將專注於注意力來獲得特定的刺激
    很多人一定有過類似的經歷,有些事情已經發生了很多年,但他們仍然有新的記憶,例如,他們會記得在閱讀期間,某門課程在某次考試中特別好或特別差,喜悅的心情或羞恥感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其他細節,比如老師和同學說的什麼話,不是很清楚。
  • 中外腦科學研究者在滬解密大腦意識與科技關係
    中外腦科學研究者在滬解密大腦意識與科技關係 2017-06-09    圖為「CSTS(世界大腦意識與科技峰會)科學家見面會」現場。
  • 腦科學日報:催產素作用的雙面性;你所看到的是真實的世界嗎?
    7,我們的大腦是相信眼睛還是更相信「自己」? 來源:知社學術圈 著名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大腦和心靈的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認知科學的實驗方法來檢驗一個長期存在的哲學基本問題:「人們可以客觀地看到世界嗎?」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1,《科學》重磅!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來源:小柯生命 Knoblich研究團隊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鑑定出一個ER分泌調控因子參與大腦尺寸決定。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 腦科學日報|會做腦掃描的自行車頭盔;腰粗,更易患痴呆症
    他們建立了深層的人工神經網絡,可以準確地預測一個生物性大腦對任意視覺刺激產生的神經反應。這些網絡可以被視為生物神經元群體的「虛擬化身」,可以用來剖析視覺以及其他感覺的神經機制。研究人員通過合成使特定神經元反應非常強烈的新圖像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的研究成果今天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
  • 腦科學日報|浙大陳忠教授新研究為精準治療癲癇提供了新思路
    新的發現表明神經系統的功能範圍遠不止於往返大腦的信號。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有重要的相互作用:兩個系統都發送消息並相互影響以調節感染期間的保護性反應。這項研究於12月5日發表在《Cell》雜誌上,以一個嶄新的視角刷新了對神經系統的經典認知。
  • 腦科學日報: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小腦」!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研究人員通過使用GiD(一種新開發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的動物模型)在星形膠質細胞的發病機理中揭示出星形細胞反應性的重要性,其中星形膠質細胞的反應性可以控制為輕度(GiDm)或嚴重(GiDs)。在三維培養的AD模型、病毒感染的APP/PS1小鼠和AD患者的大腦中,這些在GiDs中由H2O2誘導的AD的病理特徵得到了一致的重現。
  • 左右半腦各自有獨立意識?大腦:我裂開了
    在古代,我們的先人認為意識存在於心中。這從我們學過的古詩之中便可以看出來,像李白所寫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愁思所在的地方是心而不是別的地方。 然而隨著科學尤其是解剖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心好像只是一團泵送血液的肌肉,我們的意識應該寄存在我們的腦中。但是由於大腦實在過於複雜,解剖學對於腦的研究就有些束手無策。
  • 大腦記住新單詞的速度有多快?
    實驗設計示意圖 大腦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學習一個新單詞近日,俄羅斯斯科爾科沃創新中心的科學家們監控了與學習新單詞相關的大腦活動,發現在沒有任何夜間睡眠鞏固的情況下,與單詞的讀音和含義相關的皮層表徵在1~2小時內就能形成。 本研究對語言障礙診斷和提高學習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神經科學前沿》雜誌上。
  • 腦科學日報:大腦「看見」不用「眼」;大腦內部狀態如何影響決策
    3,《Neuron》大腦「看見」不需要用「眼」,因為視覺能夠反向輸出來源:生物通為了更好地理解運動和視覺之間的關係,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了當動物可以自由地自由漫遊時,大腦中用來分析圖像的主要區域之一發生了什麼。
  • 人死後,大腦意識還能持續多久?看完漲見識了
    人死後,大腦意識還能持續多久?看完漲見識了說到死亡,大多數人都和小編一樣帶著恐懼的。不能說是怕死,只是人類本能的恐懼。畢竟死去之後,擁有的一切都化作浮雲,所有的念想都成空。相信大家也都有聽說過,人死了以後,我們的大腦意識是還沒有消散的,所以才會有在搶救的人感覺到自己靈魂出竅這樣的例子。那麼人死之後,我們的大腦意識到底能持續多久呢?就讓我來給大家說說。首先我們需要先給死亡下一個定義。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個想法,都是由大腦給我們下達的指令。而大腦和我們身體其他一切器官的存活,都需要心臟的不斷跳動來保持血氧的供給。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1,大腦,很複雜!來源:原理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團隊正在研究複雜的模型,來更好地幫助科學家理解大腦的功能。 Morgera教授的團隊還對這樣一個事實很感興趣,那就是結構完全正常的大腦仍然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功能性問題。
  • 腦科學「從軍」會帶來什麼?
    但仍需攻堅克難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吳海濤為您講述——腦科學「從軍」會帶來什麼?近年來,雲計算、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數位化智慧城市等新智能浪潮和顛覆性技術的湧現,使人類社會對大腦思維及行為指令的理解與運用達到全新高度,人腦智能與思維意識的主宰性和引領性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在此背景下,對於大腦奧妙的探索及其開發利用的重要性、迫切性凸顯出來。
  • 腦科學日報:可進入大腦的新型藥物遞送顆粒;閉上眼睛提高記憶力
    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PME)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人工智慧主導的過程,利用大數據設計新的蛋白質,這項突破可能會對醫療、農業和能源部門產生重要影響。當研究小組在實驗室中構建這些人工蛋白質時,他們發現它們的化學性質非常好,可以與自然界中的蛋白質相媲美。研究結果發表在7月24日的《Science》雜誌上。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1,未來幾年你可能都會記住這次疫情,大腦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科技工作者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中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固化」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以及準確預測提供了新見解。 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