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領域突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團隊首次發現分節時鐘周期差異
來源:小柯生命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Miki Ebisuya小組的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的生化反應速度導致物種特異性的分節時鐘周期。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18日發表在《科學》上。
研究人員測試了鼠類和人類分節時鐘,其振蕩周期分別為2到3個小時和5到6個小時。種間基因組交換分析表明,周期差異並非由於HES7基因座(分節時鐘的核心基因)中的序列差異。相反,研究人員證明了人類細胞中HES7的多種生化反應比小鼠細胞中要慢,包括降解和表達延遲。研究人員認為,生化反應速度的細胞自主差異是物種之間發育時間差異的基礎。
閱讀連結:
4,大腦記住一個新單詞,到底需要多長時間?
來源:科技工作者
大腦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學習一個新單詞?近日,俄羅斯斯科爾科沃創新中心的科學家們監控了與學習新單詞相關的大腦活動,發現在沒有任何夜間睡眠鞏固的情況下,與單詞的讀音和含義相關的皮層表徵在1~2小時內就能形成。研究對語言障礙診斷和提高學習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神經科學前沿》雜誌上。
閱讀連結:
6,意識解離:自我仿佛變成了自身的冷漠旁觀者
來源:煎蛋
生物工程、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卡爾·迪瑟羅特博士說,有2%至10%的人口在一生中會經歷被稱為意識解離的神秘現象。「這種狀態通常表現為感到成了他人,仿佛以旁觀者視角來體驗自己的身體感知或思想活動。」每四個經歷過創傷事件的人裡,幾乎就有3個會在事件過程中或隨後幾小時、幾天和幾周內進入解離狀態。9月16日於《自然》雜誌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裡,迪瑟羅特和同事發現了解離狀態的分子基礎和腦動力學。
研究人員使用了光遺傳學技術,利用光刺激或抑制神經元活動,誘導小鼠相當於人類後內側皮質的神經元。研究人員發現,以3赫茲的節奏發送光脈衝可能會在無藥物條件下,誘發小鼠的解離行為。進一步的實驗表明,某個特殊類型的蛋白質(離子通道)對於生成3赫茲信號和小鼠的解離行為起關鍵作用。該蛋白可能是潛在的治療靶標。
閱讀連結:
7,中國科學家團隊最新研究:睡太多,或太少,都與認知下降有關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9月22日,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由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領導的中國科學家團隊針對中老年人口的睡眠時間與認知能力下降之間建立了關聯。
研究共納入了20065人(ELSA研究中平均年齡64.6歲的9254人,CHARLS研究中平均年齡57.8歲的10811人),總計隨訪10萬人年,經過對多種混雜因素的調整後發現睡眠時長與認知下降速度的關係呈倒U形曲線,與睡眠時長為7小時的受試者相比,每晚睡眠時長≤4小時或者≥10小時的受試者不但基線認知得分顯著較低,而且在後續隨訪期間的認知得分下降速度也顯著更快。
閱讀連結:
8,多組學研究揭示家犬和人強迫症之間顯著的遺傳趨同
來源:細胞
本研究針對轉圈行為這一家犬強迫症的代表性表型,在兩個獨立犬種中(比利時馬裡努阿犬和昆明犬)開展了表型鑑定和全基因組測序工作。通過群體分化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篩選到11個候選強迫症風險基因,且這些基因與人類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揭示的強迫症關聯基因有顯著重疊(P<0.0001),證實了人類和家犬強迫症的顯著遺傳趨同性。進一步的基因表達分析和功能驗證表明兩個強迫症候選風險基因PPP2R2B和ADAMTSL3可顯著影響樹突棘的發育、密度和形態,提示樹突棘發育與功能改變可能參與了人和家犬共享的強迫症發病機制。
研究揭示了人和家犬強迫症在遺傳和細胞生物學方面的趨同性,提示家犬或可作為包括強迫症在內許多人類疾病研究的模型物種。該研究以「Whole genome analyses reveal significant convergence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etween humans and dogs」為題,在《Science Bulletin》上在線發表。
閱讀連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