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2021-01-08 魚白雜貨鋪

01 為什麼家會傷人?

閨蜜小玲五歲時,父母離婚了,沒有一方願意帶著小玲生活,最後小玲跟著媽媽走了。

從此以後,年幼的她時刻要關注媽媽的情緒,生怕一個不小心惹怒了媽媽,她就成了沒人要的孤兒。

讀書後,小玲成了同學裡最會察言觀色的人,她小心翼翼跟每個同學維持關係,放棄自己的喜好,迎合同學,主動幫助同學做很多事情,打水,打飯,打掃宿舍衛生。

忙著其他人的事情,卻無法專注在自己的學業上,最終高考失利,和心儀的大學失之交臂。

這樣的打擊讓小玲很痛苦,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是個沒用的人,否則爸媽為什麼都不喜歡自己,也許她就不該活在這個世上。

這種負面情緒如影隨形,讓小玲患上了抑鬱症,到現在都需要藥物和心理治療。

有人會說,小玲太不自信了,為什麼要委屈自己?不能好好生活嗎?

誠然,這話沒錯,但是,如果我們懂得心理創傷對一個人的巨大影響,我們就不會如此苛責小玲了。

她是不幸的,家庭帶給她的傷害,恐怕要用一生來彌補了。

為什麼家會傷人呢?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金尚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中提到:因為父母自身的人格不正常,經濟狀況不好,文化程度低,厭惡上癮等原因,父母會把自己的憤怒、厭世、不滿、自我厭棄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軟弱可欺,不會還手,也無處可逃。

所以,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勢必會受到來自父母的傷害。

這樣的家,註定會傷人,傷得最重的就是孩子。

這也是我們時常提及的一個話題: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02 原生家庭的傷害,超過想像

很多人是幸運的,父母雖不完美,但至少是心智健康的父母,對孩子總體而言是充滿愛意和尊重的。

但是,不得不說,依然有很多孩子,飽受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無形中被家和父母傷得體無完膚。

金尚是學心理學的,她明確知道,很多孩子受到的傷害,雖然不是身體上的,卻是更難癒合的心理創傷。

有些創傷可能是偶發性的,比如經歷一次嚴重的車禍或者自然災害。有些創傷,卻是永久的,複雜的,比如孩子在年幼時期,長期遭受到來自父母刻意的傷害,從而產生的心理創傷。

這種傷害看不見、摸不著,卻是最痛苦的。

一般而言,不健全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這些負面影響:

第一個是消極思維,也叫習得性無助。

好比開頭說到的小玲,從小遭遇父母的嫌棄,讓她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委屈自己,卑微得活著。她們總是充滿自責和自罪感,覺得自己沒用,沒價值,對生活失去希望,難以信任他人。

第二個是情緒障礙,也叫過度警覺。

這種傷害,來自於童年時不被父母疼愛,被父母拒絕或虐待。過度警覺意味著他們極度敏感,擔心被人忽視,被人遺棄和拒絕等。

第三個是解離症狀,也就是情感麻木,生活不真實。

這些受傷的群體,時常認不清自我,可能有多重人格的問題出現。

最後一種就是軀體形式障礙。

飽受原生家庭創傷的人,會出現周身不適,疼痛就是最顯著的症狀。疼痛會成為他們的長期記憶,他們的去甲腎上腺素平均指數總要高於一般人。

雖然有些並未受到父母的虐打,但成年後還是全身莫名疼痛,這就是一種反向形式的心理機制。他們在童年時,被父母過度忽視,成年後會通過痛感提醒自己,曾經和父母是有互動的,哪怕和父母關係糟糕,也好過沒有關係。

來自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傷害,有些人窮其一生,也無法走出來。

03 面對傷害你的人,你有權選擇不原諒

主持人蔡康永說過一句話:有時家人真可怕。

我們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

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概率,遇見可怕的父母,降臨在一個有問題和缺陷的原生家庭。

既然這個概率一直存在,如何應對可能或者已經發生的傷害,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有個高中同學,父親是個賭徒,因為搶劫入獄服刑,母親一氣之下心臟病發作,撒手離去。

同學從那以後,就跟父親斷絕了關係。

直到大學畢業,她都沒去獄中看過父親。

她的男友勸她放下,好歹是父女一場,去看看父親,她心一軟就去了。

結果,賭性不改的父親,見面就跟女兒要錢,要保釋自己出獄,還揚言要女兒的男友拿一大筆彩禮給自己,否則就不同意他們結婚。

同學是哭著跑出監獄的,她以為父親會改過自新,沒想到,父親一如既往,半點沒有改變。

從那一刻開始,她就下定決心,此生不見父親,永不原諒他。

也許有人會說,這個女兒有點狠心和絕情了,其實她的做法是對的。

面對原生家庭的傷害,我們不要被原諒這個陷阱迷惑,有時候,勇敢地不原諒,就是在拯救自我。

金尚提到幾個辦法,能夠幫助我們走出傷害,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感。

其中一個辦法就是:我們有權選擇不原諒父母。

有時候,原諒不代表對方會改善,也不代表問題就會被解決。

尤其迫於世俗的偏見,面對父母的問題,我們總被要求大度和善良,結果當我們做不到諒解時,反而更加痛苦。

這個時候,不妨勇敢地說,我可以放下過去,但堅決不原諒。

原諒那些心存惡意的人,等於給了他們再次傷害自己的機會。

這世上,並不是所有過錯和傷害都值得被原諒。

選擇不原諒,會讓自己更好受,更容易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04 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陰影

提到羞恥感,它是人類情感中最致命的一種,它是殘忍暴力行為和破壞性關係的源頭,也是各種虐待的核心,當我們心底有羞恥感,就會認為自己不配活著,不配得到更好的東西。

臺灣作家林奕含被性侵後,打算告訴媽媽,她就試探性提了同學經歷的這種事情,結果媽媽說一定是那個女生太騷氣。

媽媽的反饋讓林奕含的羞恥感更加嚴重了,最終她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原生家庭中,父母如果虐待孩子,包括言語謾罵,武力動粗等,都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羞恥感,孩子覺得一定是自己不好,父母才不愛自己。

當這些孩子長大後,很多人會過度完美主義,經常自我譴責,覺得自己沒有做好,他就會自我虐待,或者各種成癮,像是抽菸喝酒,賭博偷竊等。

羞恥感是難以擺脫的,成年後,這些人又會不自覺重複拿自己的孩子撒氣,重複自己當年的遭遇,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擺脫羞恥感。

金尚在書中提到,要學會自我理解,自我寬恕,接納自己,關愛和鼓勵自己。

我們首先要明白,自己沒有錯,錯在父母,是父母情緒失控,是父母帶著他們原生家庭的傷害,來傷害了自己。

我們是無辜的,所以要原諒自己的弱小,無力反抗和救贖自己。

即便我們不完美,我們也值得被善待,被關愛。

所以,我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不必沉迷酒精和尼古丁,可以去做一些讓自己感到放鬆和愉悅的事情,好好愛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05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原生家庭是無法選擇的。

所以,不論我們是否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當我們成立了自己的新生家庭,有了自己的下一代,我們就要明白,從現在起,我們的修行就開始了。

對於那些有過原生家庭創傷的人來說,千萬不要重蹈覆轍,把自己遭遇的痛苦,轉移到新生代身上,我們要學會重啟自己的人生。

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說過:人出生前就已經準備好了自己人生的腳本,就是要在生命中完成這輪演出,並得以進化。

療愈好自己的傷口,不讓悲劇重演,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們要堅信,自己是有強大的自愈能力的,雖然我們可能童年不幸,沒有足夠的愛和安全感那,飽受父母的摧殘,但是我們要相信,我們依然有機會改變自己的餘生。

我們本身是可愛的,是值得世間所有美好的,我們要放下過去,活在當下。

當我們走出陰影后,我們才能成為好的父母,才能養育好自己的子女。

即便我們不小心犯錯了,及時道歉,告訴孩子父母也會做錯事,但父母會儘可能你彌補,很多傷害都能被預見和化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靈療愈師,反之亦然。

有了孩子,我們可以在自己和孩子的互動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和不足,我們能及時修正,改變言行。

什麼才是好的親子關係?

馬丁.布伯在著作《我和你》中說到:當我在關係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設想,不再將孩子視為我的目標或實現目標的對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間於全然的「你」相遇,這就是上帝。

當我們學會尊重孩子這個獨立的個體,給予溫暖和關愛,允許孩子按照他的意願度過一生,我們就能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原生家庭,孩子就能健康成長。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修行,在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療愈自己的創傷,也要避免帶給孩子創傷。

如果你迷茫不知所措,不妨在金尚的《重啟人生》中找到答案和勇氣。

End

文/魚白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
  • 《原生家庭》: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在於成為自己
    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我們看慣了所有幸福的模樣,卻忽略了很多不幸的存在。但是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無處不在。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看似毫無波瀾,但是站在成長的長河中,你會發現,它就像雨滴一樣,一滴一滴落在我們身上,開始時總是難以發覺,發現時早已溼了衣裳。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原生家庭幫助人們學會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建立連結,懂得如何處理「關係」,這對人的影響非常大。 但龍迪坦言,原生家庭容易給孩子造成的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人際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表現為否定、拒絕、忽視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的言行,並且不顧給孩子造成痛苦。
  • 大多數重大磨難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心理學家:這可怕,但是很真實
    而在這一切當中,我們就在這一切的陽光與陰影當中成長過來,一步一步勾勒出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和人生行事方向。可以說,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烙印永遠是生命裡完全無法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無論如何,其實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烙印只是一種心理問題,只要我們找到了正確的解決方式去強大自己的心理,那麼我們一樣可以活出真正的人生,得到真正的快樂。大家一定要知道,好的人生其實是一個逐漸過渡的過程,而並不是一個狀態。大家都在朝美好的人生去努力,這只是一個方向,但絕對不是我們為之努力的終點。
  • 在原生家庭受的創傷如何自我療愈?88萬人熱贊的方法是什麼?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近幾年特別流行一個說法:原生家庭影響人的一生。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年後的心理,行為都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一句話,成年不幸福,是因為童年不幸福。心理學上確實一直認為:原生家庭很重要,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初步理解是在原生家庭裡建立的。6歲前與養育者形成的關係互動模式會影響成年後的認知和行為。
  • 凌霄被親舅舅大罵冷血動物,這樣的原生家庭讓人真的很窒息
    熱播劇《以家之名》凌霄從小就是一個不愛言笑的孩子,因為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負擔,把家庭上的種種問題攬在自己身上,成為父母婚姻的背鍋者。與他相反的李尖尖,媽媽的意外去世使她成為單親孩子,爸爸李海潮又當爹又當媽,用自己的愛來感化她,讓她不會受到單親家庭的傷害。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資深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師 12月23日,未來春藤邀請趙倩Eva老師為春藤的家長們帶來一堂《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直播講座。 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每一個人都在非常努力地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可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反而造成了一個結果,那就是這個問題遲遲解決不了,而且每個人還成為了問題的一部分。 意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你就可以停止很多行為,看看自己的行為能不能幫助到孩子,如果不能就停止。其實停止後什麼都不做,反而是更好的。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治癒
    而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教我們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創傷,這也是我國的首部專門寫代際創傷的著作,裡面包括了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虛擬愛之療法、如何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如何療愈身心靈、療愈內在關係模式的各種實用方法。而在這本書中,作者更加重視操作,也就是在書中會給我們分享具體的辦法,我們只需要對照去做就好。可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每個人最難面對的便是原生家庭。
  • 每日七個步驟,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庭,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近兩年來流行的原生家庭影響,更多的是講,我們現在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都是由小時候父母的教育影響所導致的。長大成人後童年的陰影使我們重複小時候的思維模式,你是否覺察到了呢?
  • 韓焱精選|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童年陰影?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父母要識別自己有沒有童年陰影,如果有,一定要先治癒自己。作者就分享了自己朋友的一段經歷。卡羅琳和她的丈夫尼克感情非常好,但在兒子出生之後,她的生活重心一下子就從丈夫轉移到了兒子身上,尼克很難接受新的家庭排序,兩個人經常為了一點兒小事就大吵大鬧,嚇得兒子躲在廚房的角落裡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卡羅琳的丈夫尼克,其實深受童年陰影的影響。
  • 拒絕「原生家庭決定論」,你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
    因為和父親關係不好,他此前的人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討厭別人幹預自己、愛較勁等。直到40歲之後,他才慢慢擺脫不好的性格,真正地走了出來。 我還記得看完電視劇,有朋友問我,「如果你是樊勝美,該怎麼做?」 我回答說,「其實也沒那麼難,強大自身、劃清界限而已。」
  • 33歲啃老10年: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你有責任挽救自己的人生
    讀過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書,很多都是系統講解了原生家庭是怎樣影響子女一生的,對於已然成年的我們沒多大作用,而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難得之處就在於,它不僅將「父母失敗教育」的案例歸類,還教給了身受原生家庭的傷害的我們如何走出內心陰霾,修補性格缺陷,走向健康人生。
  • 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和內心的「黑洞」,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將自身的一些性格缺陷歸於原生家庭的責任,原生家庭的存在可以使一個人找到人生的方向,獲得一個健康成熟的成長環境,也可以使人變得消極,喪失對生活的信心。精神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少年的你》校園霸凌是一個無解的題,但解決問題只能靠自己
    校園欺凌的背後,是一系列難言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原生家庭,學校教育,甚至相關的法律法規等等,但就算都了解了,就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嗎?據統計,32.5%的學生遭受過校園欺凌,其中30%選擇沉默。
  • 《都挺好》大結局: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想要破繭重生的心
    但其實蘇明玉根本就不是樊勝美,比起樊勝美面對原生家庭的恐懼和無力,蘇明玉靠自己戰勝了原生家庭,一手創造了自己的生活,活成了逆襲女王!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想要改變的心很多人都為劇中的蘇明玉鳴不平,就因為是個女孩,所以從來不被家裡人待見。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先學會面對,才能自我癒合
    當電視劇《都挺好》成為2019年的爆款熱劇,由蘇氏父子引發的爭議中不免提到「重男輕女」、「原生家庭」這類極具討論空間,且一直難以被重視的家庭問題。其中,「原生家庭」被擺上檯面,通過網友討論,發現似乎每個人成年後所具備的性格缺陷,總能找到相對應的童年陰影。
  • 原生家庭的痛苦會伴隨一生?這幾個例子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這個詞目前異常火爆,市面上大量情感類,綜藝節目包括心理類公眾號,都拿各種各樣的原生家庭出來說事。仿佛在說你之所以沒有個如意的人生,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它就是個罪魁禍首。據研究80%的人從小家庭不完整不幸福,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這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該認命繼而成為跟父母一樣生活不幸的可憐人嘛?
  • 佛教人生觀之「不存在原生家庭」
    佛陀及其教法是啟發、指引眾生完全徹底解脫一切身心疾病(煩惱)之根本指南,那我們就來佛教裡找找解藥。一個有趣的現象:佛陀沒有談過原生家庭問題!難道佛陀那個時代,人們沒有遇到過原生家庭的問題嗎?那個時代的父母們都很好,家庭都很喜悅和諧,所以沒有原生家庭問題嗎?如果有,為什麼佛陀又沒提起過呢?這是怎麼回事呢?
  • 樂天派錢楓和悲觀派陳學冬,原生家庭的正反極
    他總是疏於關愛自己,為家人買房子,自己卻居無定所,會給朋友做飯,自己卻隨意應付,會開導失戀的朋友,自己卻無法從陰影中邁出半步。最令人擔憂的,是他有著極度消極的愛情觀,怕離婚,怕有小孩,怕給小孩兒造成家庭的問題。在他眼裡,愛情和婚姻的溫暖是大大少於婚姻裡的磕絆帶來的痛苦的,所有他本能的抗拒,用開飛機跳傘這些冒險運動,來填補內心的空缺。
  • 原生家庭決定論的罪與罰之一錯在家庭
    很多人通過心理諮詢,發現自身所存在問題的根源來自其原生家庭。原來,他們的父母竟然是那麼的三觀不正,他們的童年原來是那樣的不堪回首!他們現在的問題,竟然都是父母造成的!「原生家庭決定論」起源於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