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為什麼家會傷人?
閨蜜小玲五歲時,父母離婚了,沒有一方願意帶著小玲生活,最後小玲跟著媽媽走了。
從此以後,年幼的她時刻要關注媽媽的情緒,生怕一個不小心惹怒了媽媽,她就成了沒人要的孤兒。
讀書後,小玲成了同學裡最會察言觀色的人,她小心翼翼跟每個同學維持關係,放棄自己的喜好,迎合同學,主動幫助同學做很多事情,打水,打飯,打掃宿舍衛生。
忙著其他人的事情,卻無法專注在自己的學業上,最終高考失利,和心儀的大學失之交臂。
這樣的打擊讓小玲很痛苦,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是個沒用的人,否則爸媽為什麼都不喜歡自己,也許她就不該活在這個世上。
這種負面情緒如影隨形,讓小玲患上了抑鬱症,到現在都需要藥物和心理治療。
有人會說,小玲太不自信了,為什麼要委屈自己?不能好好生活嗎?
誠然,這話沒錯,但是,如果我們懂得心理創傷對一個人的巨大影響,我們就不會如此苛責小玲了。
她是不幸的,家庭帶給她的傷害,恐怕要用一生來彌補了。
為什麼家會傷人呢?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金尚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中提到:因為父母自身的人格不正常,經濟狀況不好,文化程度低,厭惡上癮等原因,父母會把自己的憤怒、厭世、不滿、自我厭棄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軟弱可欺,不會還手,也無處可逃。
所以,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勢必會受到來自父母的傷害。
這樣的家,註定會傷人,傷得最重的就是孩子。
這也是我們時常提及的一個話題: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02 原生家庭的傷害,超過想像
很多人是幸運的,父母雖不完美,但至少是心智健康的父母,對孩子總體而言是充滿愛意和尊重的。
但是,不得不說,依然有很多孩子,飽受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無形中被家和父母傷得體無完膚。
金尚是學心理學的,她明確知道,很多孩子受到的傷害,雖然不是身體上的,卻是更難癒合的心理創傷。
有些創傷可能是偶發性的,比如經歷一次嚴重的車禍或者自然災害。有些創傷,卻是永久的,複雜的,比如孩子在年幼時期,長期遭受到來自父母刻意的傷害,從而產生的心理創傷。
這種傷害看不見、摸不著,卻是最痛苦的。
一般而言,不健全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這些負面影響:
第一個是消極思維,也叫習得性無助。
好比開頭說到的小玲,從小遭遇父母的嫌棄,讓她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委屈自己,卑微得活著。她們總是充滿自責和自罪感,覺得自己沒用,沒價值,對生活失去希望,難以信任他人。
第二個是情緒障礙,也叫過度警覺。
這種傷害,來自於童年時不被父母疼愛,被父母拒絕或虐待。過度警覺意味著他們極度敏感,擔心被人忽視,被人遺棄和拒絕等。
第三個是解離症狀,也就是情感麻木,生活不真實。
這些受傷的群體,時常認不清自我,可能有多重人格的問題出現。
最後一種就是軀體形式障礙。
飽受原生家庭創傷的人,會出現周身不適,疼痛就是最顯著的症狀。疼痛會成為他們的長期記憶,他們的去甲腎上腺素平均指數總要高於一般人。
雖然有些並未受到父母的虐打,但成年後還是全身莫名疼痛,這就是一種反向形式的心理機制。他們在童年時,被父母過度忽視,成年後會通過痛感提醒自己,曾經和父母是有互動的,哪怕和父母關係糟糕,也好過沒有關係。
來自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傷害,有些人窮其一生,也無法走出來。
03 面對傷害你的人,你有權選擇不原諒
主持人蔡康永說過一句話:有時家人真可怕。
我們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
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概率,遇見可怕的父母,降臨在一個有問題和缺陷的原生家庭。
既然這個概率一直存在,如何應對可能或者已經發生的傷害,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有個高中同學,父親是個賭徒,因為搶劫入獄服刑,母親一氣之下心臟病發作,撒手離去。
同學從那以後,就跟父親斷絕了關係。
直到大學畢業,她都沒去獄中看過父親。
她的男友勸她放下,好歹是父女一場,去看看父親,她心一軟就去了。
結果,賭性不改的父親,見面就跟女兒要錢,要保釋自己出獄,還揚言要女兒的男友拿一大筆彩禮給自己,否則就不同意他們結婚。
同學是哭著跑出監獄的,她以為父親會改過自新,沒想到,父親一如既往,半點沒有改變。
從那一刻開始,她就下定決心,此生不見父親,永不原諒他。
也許有人會說,這個女兒有點狠心和絕情了,其實她的做法是對的。
面對原生家庭的傷害,我們不要被原諒這個陷阱迷惑,有時候,勇敢地不原諒,就是在拯救自我。
金尚提到幾個辦法,能夠幫助我們走出傷害,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感。
其中一個辦法就是:我們有權選擇不原諒父母。
有時候,原諒不代表對方會改善,也不代表問題就會被解決。
尤其迫於世俗的偏見,面對父母的問題,我們總被要求大度和善良,結果當我們做不到諒解時,反而更加痛苦。
這個時候,不妨勇敢地說,我可以放下過去,但堅決不原諒。
原諒那些心存惡意的人,等於給了他們再次傷害自己的機會。
這世上,並不是所有過錯和傷害都值得被原諒。
選擇不原諒,會讓自己更好受,更容易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04 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陰影
提到羞恥感,它是人類情感中最致命的一種,它是殘忍暴力行為和破壞性關係的源頭,也是各種虐待的核心,當我們心底有羞恥感,就會認為自己不配活著,不配得到更好的東西。
臺灣作家林奕含被性侵後,打算告訴媽媽,她就試探性提了同學經歷的這種事情,結果媽媽說一定是那個女生太騷氣。
媽媽的反饋讓林奕含的羞恥感更加嚴重了,最終她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原生家庭中,父母如果虐待孩子,包括言語謾罵,武力動粗等,都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羞恥感,孩子覺得一定是自己不好,父母才不愛自己。
當這些孩子長大後,很多人會過度完美主義,經常自我譴責,覺得自己沒有做好,他就會自我虐待,或者各種成癮,像是抽菸喝酒,賭博偷竊等。
羞恥感是難以擺脫的,成年後,這些人又會不自覺重複拿自己的孩子撒氣,重複自己當年的遭遇,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擺脫羞恥感。
金尚在書中提到,要學會自我理解,自我寬恕,接納自己,關愛和鼓勵自己。
我們首先要明白,自己沒有錯,錯在父母,是父母情緒失控,是父母帶著他們原生家庭的傷害,來傷害了自己。
我們是無辜的,所以要原諒自己的弱小,無力反抗和救贖自己。
即便我們不完美,我們也值得被善待,被關愛。
所以,我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不必沉迷酒精和尼古丁,可以去做一些讓自己感到放鬆和愉悅的事情,好好愛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05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原生家庭是無法選擇的。
所以,不論我們是否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當我們成立了自己的新生家庭,有了自己的下一代,我們就要明白,從現在起,我們的修行就開始了。
對於那些有過原生家庭創傷的人來說,千萬不要重蹈覆轍,把自己遭遇的痛苦,轉移到新生代身上,我們要學會重啟自己的人生。
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說過:人出生前就已經準備好了自己人生的腳本,就是要在生命中完成這輪演出,並得以進化。
療愈好自己的傷口,不讓悲劇重演,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們要堅信,自己是有強大的自愈能力的,雖然我們可能童年不幸,沒有足夠的愛和安全感那,飽受父母的摧殘,但是我們要相信,我們依然有機會改變自己的餘生。
我們本身是可愛的,是值得世間所有美好的,我們要放下過去,活在當下。
當我們走出陰影后,我們才能成為好的父母,才能養育好自己的子女。
即便我們不小心犯錯了,及時道歉,告訴孩子父母也會做錯事,但父母會儘可能你彌補,很多傷害都能被預見和化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靈療愈師,反之亦然。
有了孩子,我們可以在自己和孩子的互動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和不足,我們能及時修正,改變言行。
什麼才是好的親子關係?
馬丁.布伯在著作《我和你》中說到:當我在關係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設想,不再將孩子視為我的目標或實現目標的對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間於全然的「你」相遇,這就是上帝。
當我們學會尊重孩子這個獨立的個體,給予溫暖和關愛,允許孩子按照他的意願度過一生,我們就能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原生家庭,孩子就能健康成長。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修行,在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療愈自己的創傷,也要避免帶給孩子創傷。
如果你迷茫不知所措,不妨在金尚的《重啟人生》中找到答案和勇氣。
End
文/魚白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