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乘風破浪的小魚:24歲前,七大洲,五大洋,65個國家和地區

2021-01-15 企鵝環遊


「我們一路向前,一路奮鬥。我們風雨兼程,我們不遠萬裡。我們穿過草原雨林,走過沙漠戈壁,翻過雪山冰川,越過大江大河只是想去看看我們生活的世界。」


我為什麼這麼愛旅行?

我想,

船邊突然出現的鯨魚,

午夜陽光下的北極熊,

燃燒了半個世紀的地獄之門,

絲綢之路上的古老城市,

火山口迸發而出的巖漿,

雲霧繚繞的天空之城,

復活節島上的神秘石像,

吉力馬札羅上的雪,

小亞細亞升起的熱氣球,

馬拉喀什的不眠廣場,

北極點上瞬間的環遊世界,

非洲神秘的古老巫術,

幼發拉底河畔的巴比倫城,

黃河源頭的狂歡,

寒夜中突然出現的極光,

維多利亞瀑布前的泳池,

成千上萬隻的火烈鳥,

東非草原上的五大獸,

開山而建的神廟與巖刻教堂,

非洲最古老原始的部落,

南冰洋上的日照金山,

以為只在傳說中才會出現的城市,

撒哈拉沙漠中的星空,

夕陽照耀下的波斯波利斯,

雪山為背景成百萬隻的企鵝,

 ……

就是答案吧。

這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些地方,讓人提起時,總會覺得,這輩子,無論如何也要去一次。


開篇:故事從羅馬開始

    我環遊世界的故事要從小學畢業那一年講起。那一年的夏天,我如願以償地坐上飛往羅馬的飛機。這是我第一次出國,飛機於傍晚時分降落羅馬。第一次出國感覺所有事情都很新鮮,一路上看不懂的文字,不一樣的人種,聽著不一樣的語言。。。雖然已經過去11年,很多細節已是朦朦朧朧,但是我依舊記得那個炎熱的夏天,在許願池旁買到的冰激凌,在鬥獸場前的往來的人群和萬神殿中穹頂上映下的一縷光。羅馬就像一個冰箱,讓我把第一次遇到的感覺,一直保持在我的腦海中,以至於幾年之後,我再次回來時,依舊能找回當年的那種味道。同時也讓我在十一年後的今天,每每講起時依舊心潮澎湃。我一直覺得我很幸運,能將羅馬城作為一部名為《世界》的書的開篇。

因為找不到10多年前羅馬的照片了,就用一張13年在法國的照片代替吧⬆️

 

片段二:與「熱愛」相遇於東非

東非(一),第一次相遇

    東非是人類的發源地,也是我最喜歡的地方。我前前後三次到達肯亞,兩次到坦尚尼亞。我對東非的熱愛或許就源於第一次美好相遇吧。那是2014年,正值伊波拉在西非肆虐。我和5位可愛的小夥伴們以志願者身份前去肯亞。到肯亞的第二天,因為水土不服加上夜裡很冷,我們幾個人都發燒了。可是,我們並不想跟家長說,很怕他們擔心……在當志願者的三周裡,我們去了醫院,學校和孤兒院。在學校我用畫圖的方式給當地的小朋友講解最基礎的數學、生物和化學知識。在孤兒院,我幫他們做飯和衝奶粉。在醫院,我幫助他們寫藥房……這裡記憶最深刻的事情是,每天工作以後回到住宿的家庭已經很餓了,聞到廚房飄出的香氣就很開心。可是,後來我們才知道那些香香的味道不過是燒的木材散發出來的,而我們每天吃的東西卻都和昨日一樣。不過,我也不是很在意,因為我本就不要在乎吃。

    讓我真正愛上東非的是志願者活動之後的遊獵, 那是我第一次坐車進入東非大草原——馬賽馬拉。車是可以將頂子打開的車,一路有專業的司機開入國家公園。每個司機都會用無線電與別的司機交流以便獲取更多的信息,比如哪裡有獅子,哪裡有豹子。如果有人問我,東非草原究竟在我第一次遇到她時給了我什麼,才讓我在以後的日子裡每當提起時都會熱淚盈眶,那我的回答一定是:她讓我懂得了何為生命。

第一次在馬賽馬拉坐熱氣球⬆️

東非(二):神秘的原始村落

    除了自然外,東非的文化也是很豐富,畢竟這是我們晚期智人的「老家」啊。我喜歡的是在衣索比亞南部的村落,去一次一般需要花5-10天的時間。在這裡我光腳越過河流走到下個村莊,我看到土著人跳牛的成年禮,我見過唇盤族的人將泥盤帶上嘴巴,我還見過為了生存孩子拿起砍刀……埃塞南部,還有就是東非裂谷裡生活的馬賽人,他們如今仍然過著打獵的生活。千萬年的時間,讓他們孕育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風俗。

埃塞爾比亞南部的村莊⬆️

東非裂谷中的原住民⬆️

東非(三):熱情與激情,塞倫蓋蒂與馬賽馬拉

    坐上敞篷的吉普車,拿著相機在東非的草原上奔馳。這是我這一生不管做幾次也不會厭倦的事情。在這片草原上,你會理解何為生命,生存的法則每天都在這裡上演。當太陽升起時,跑得最快的獵豹要跑過瞪羚才能不被餓死,跑得最慢的瞪羚要超過獵豹才能不被吃掉。草原上的每天,都是驚心動魄,殘忍廝殺隨時都會上演。在東非我見過十幾隻獅子的獅群;見過八隻以獨居為主的豹子同時出現;有時在注意大象時,花豹爬上了車旁的樹;有時在看向長頸鹿時,獅子走過我車旁,向著斑馬跑去;有時平靜的草叢突然抖動起來,原來一直豹子正迅速移向注視已久的獵物;有時,幾百萬隻的羚羊、角馬和斑馬從車邊走過,排成隊等候在河邊,準備著那場「生存之戰」;有時,乾旱的草原下起了雨,在地上形成一個個小水窪,然後成群的大象,長頸鹿來到小湖畔飲著水;還有時,一望無際的平原上,幾個土丘格外顯眼,再仔細一看,幾隻獅子正在眺望著遠方,尋覓著晚餐。。。

    在這裡,最不能錯過的就是日出與日落,日出時分,坐在熱氣球上,當太陽慢慢升高,氣球的剪影出現在金黃的草原上。黃昏時分,我們還在遊獵的車上,我面向四周,天邊浮來了朵朵雲,火紅的落日,在覓食的長頸鹿,遠方走來的犀牛,無盡平原上三三兩兩的樹在夕陽下的剪影,還有四面吹來暖暖的風,仿佛這一切都在提醒著我,下次我一定還會來。嗯,我一定會再來。

來自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大草原⬆️

東非(四):或許它們比你孤單,即將滅絕的北白犀

    2018年的12月,我匆匆忙忙,只在肯亞待了四天,只為去見世界上最後的兩隻北方白犀牛。遺憾的是世界上最後兩隻北白犀都是雌性的,所以這個物種的滅絕已成不能更改的事實。從奈洛比機場到私人保護區大約要7個小時,我預約了第二天一早去看白犀牛的行程。為了防止偷獵,每天都有10個人的軍隊保護這兩隻僅剩的北方白犀牛。同時,為了保護他們生存環境,遊客大多只能騎馬來看她們,不能開車。千萬年來,她們勝過了自然選擇,最終還是沒逃過要滅絕的命運。


世界上僅剩的兩隻北方白犀牛⬆️


片段三:午夜陽光下的北極熊,斯瓦爾巴德群島

    第二次來到北極是北極的斯瓦爾巴德群島。一天,在北緯80度左右,在凌晨1:30, 我坐上了衝鋒艇,因為船長發現了只北極熊。寒風吹著臉頰,拿著相機的雙手也被凍僵了,衝鋒艇離北極熊越來越近,北極熊似乎看到了我們,不過並不在意。它在路上走,我們在海裡跟,一待就是快兩個小時。最讓我感動的是,當北極熊走過一片紅土形成的空曠地帶時,沒有了山的阻擋,陽光直射下來,照在北極熊身上,形成一個剪影。遠處的雪山,藍天,白雲,近處的蔚藍色北冰洋,陽光下的北極熊剪影和時不時前來的信天翁,可是別忘了這時是午夜一點半。

斯瓦爾巴德群島,午夜陽光下的北極熊⬆️


片段四:終於見到你,世界最初的樣子,尼拉貢戈

    第一次見到熔巖湖來自一部紀錄片,那時我正在前往南極的船上。這部紀錄片講的是衣索比亞北部的熔巖湖……那時,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去看看這麼壯觀的風景。後來我兩次來到衣索比亞北部,可是每次煙霧都擋住了巖漿。或許換做是別人,就不會再如此執著於一件事了吧。然而,我不。

    世界上,觀看巖漿最好的地方,是剛果(金)的尼拉貢戈火山。然而這也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尼拉貢戈是最活躍的火山,2002年的噴發摧毀戈馬市80%的建築,讓50萬年失去家園。同時,這裡也是多戰爭與多疾病的地方。在我去之前,尼拉貢戈火山所在的維龍加國家公園因為內戰、偷獵和恐怖襲擊被關閉了一年半。我從盧安達的邊界入境剛果(金),到達的第二天,我所在的地區就因為伊波拉病毒的爆發被WHO宣布進入PHEIC。

    來到剛果(金)的第四天,我開始了尼拉貢戈火山的攀登,火山海拔3470米,登頂大致需要7-8個小時。到達時已經是下午4點了。天氣很冷,還下起了雨,火山口一片雲霧,絲毫不見巖漿。我一路走來,就為了看一眼巖漿,所以我決定,就算在寒夜中等一晚上也好,萬一等到雲開霧散呢。午夜時分,霧氣慢慢散盡。伴隨著巖漿發出的隆隆聲,世界上最大的熔巖湖展現在我面前。大約午夜三點多,熔巖湖旁的小火山開始爆發了,巖漿從火山口緩緩流入熔巖湖中。雖然這一路走來很難,可是我見到了比期待中最壯觀還要壯觀的樣子。

尼拉貢戈火山的熔巖湖⬆️


片段五:我們的祖先?金剛大猩猩

    非洲中東部,10天內,我在三個不同國家的原始森林中,追蹤三次山地大猩猩,包括剛果(金)的維龍加,烏幹達的布溫迪和盧安達的火山國家公園。每次徒步6-8個小時,穿過原始深林的深處。森林中沒有一條路,每次嚮導用刀將灌木叢和樹枝砍掉,我們才能漸漸深入森林中,尋著蹤跡追尋它們。我感覺這三個國家公園維龍加給了我最好,且印象最深刻的體驗。作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國家之一,剛果(金)的維龍加國家公園在西方所有國家標註的「紅區」內。這也是為什麼,我的「觀猩」旅途中只有我和另外兩個遊客,然而我們有15位實槍荷彈的當地人員保護我們。這些人平常主要為了預防偷獵者以及附近地區的戰火危害到國家公園的安全。因為遊客少,所以,「觀猩」的計劃也比較靈活,同時效果好了很多。這次觀賞到猩猩家族一共有32隻猩猩。

    雖然追蹤大猩猩的旅程極其艱難,除了時刻要砍掉樹枝和草叢,這一路還充滿著蚊蟲,各種有毒的爬行類動物,還有泥濘且陡峭的山路。可是我覺得這一路是有意義的,不僅僅因為我見到的是世界上最少的物種之一,銀背大猩猩,更是因為這一路也是尋找我們人類起源蹤跡的旅程。6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與大猩猩的祖先說了句再見然後就分手了,後來我們的祖先走出了東非裂谷,來到了世界其他的地方並發展出了文明,而它們依然生活在這原始雨林裡。今天我來到這裡看看我們的親戚,我想這種分化沒有好與壞之分,生活在雨林裡的大猩猩和生活在城市裡的我們都不知道能不能笑到最後。我只知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了,或許100萬年裡,大猩猩的進化被認為是正確的,因為那時我們人類幾乎要滅絕了,如今我們晚期智人只是僅存的那一小波人族動物。

銀背大猩猩⬆️


片段六:到過的地方都不再遙遠,貝里斯大藍洞

    到伯裡茲的第二天,我們來到島的中心,先去直升機公司確認時間, 因為天氣不好,所以直升機的時間推遲了,於是我們先去潛水。下午再去的時候,仍被告知因為天氣原因,不能起飛。要走之前的那天總算坐上了去大藍洞的飛機,跟原計劃已經推遲了一天半。工作人員說,天依舊很陰,估計效果不好,沒想到,一起飛,天就晴了。在要放棄的時候,太陽終於出現,這感覺真好啊。

貝里斯大藍洞⬆️


片段七:喝過尼羅河水的人一定會回來,埃及與努比亞

    「喝過尼羅河水的人一定會回來」我記不清在哪裡看到的話,卻深有體會。我三次到埃及,一次到蘇丹。幾乎這兩個國家的每個地方,我都是沿著尼羅河到的。從最南邊,蘇丹喀土穆附近的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交匯處一直往北,到麥羅埃,然後經過幾大尼羅河瀑布,到阿布辛貝附近的尼羅河水壩,然後是底比斯,接著是孟菲斯和吉薩最後是亞歷山大港,也是尼羅河三角洲注入地中海的地方……從很小的時候,我著迷於尼羅河流域的歷史和神話,直到今天,那些讀過文字依舊可以浮現在我的腦海。

尼羅河(一)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文明

    每次與尼羅河有關的記憶都是美好的,在開羅,我在一家可以看到金字塔的餐廳陽臺上吃飯;在夕陽時來到獅身人面像前,看斜陽染紅她的臉;在底比斯5點多坐著船從尼羅河的一邊渡到另一邊,然後去熱氣球起飛的地方,坐在熱氣球上迎接清晨,然後去帝王谷、哈特謝普蘇特神廟、卡奈克和盧克索神廟,然後坐船沿著河流去看兩邊的農田;在亞斯文用一天的時間穿越沙漠去看阿布辛貝……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埃及之旅是去阿布辛貝神廟。走之前幾周前看到馬爾他的藍窗倒了,我突然意識到有些風景錯過了也許就是一輩子。很多美景都處於多災多難的地方。於是我訂了機票,儘管只有五天時間,我還是不遠萬裡飛去了埃及,去赴她一面之緣。晚上十點才從開羅飛到亞斯文,然後凌晨一點就從亞斯文的酒店出發,在一些看著就不靠譜的埃及士兵護送下,開過300 千米時而戰亂時而荒無人煙撒哈拉,一路向南到埃及的南境。阿布辛貝也就在那。之後的三天裡我沿著尼羅河從亞斯文一路開回了開羅,路上又經過了底比斯和孟菲斯。我一直覺得這是件很神奇的事,全世界最長的河流,流穿了全世界最大的沙漠,作為一份饋贈,她在流經之地留下了點點綠洲,而在這些綠洲之中,全世界最偉大的文明之一得以孕育。於是偉大的文明,與一條偉大的河便結下了緣。

埃及吉薩、底比斯和阿布辛貝

尼羅河(二)黑法老,努比亞文明

    幾個月前,我坐著吉普車15天中穿越了蘇丹境內的撒哈拉沙漠,我坐著渡船從尼羅河的一岸過到另一岸,我也走到了蘇丹撒哈拉所有古蹟……

    旅程中我到了一座平頂山,是古埃及和努比亞神話中的聖山,古埃及人和努比亞人認為這是阿蒙神的家。因為山兩側形成的天然的石柱,就像一座神殿,同時她更有象徵作用,在平原上突然拔地而起一座巨大的山,古時候人們可以用她當作指路標。遺址區有一座宮殿,和三座神廟。其中一座神廟建在山中,極為壯觀。我們從附近的營地出發,大約20分鐘走到遺址區。先走過曾經的宮殿,然後來到神廟前的大道,大道兩旁是石獅,據說這條大道曾經從尼羅河畔起,一路到山腳下的阿蒙神神殿。殘存的石獅有六座,在石獅旁還有巨大的柱子,他們曾支起史上最偉大的神廟。

    日落前,我繞到山的另一邊,順著一條還算平緩的巖石小路往山頂爬,在半山腰,我又見到了那條偉大的河和被河水養育的城市。大約30分鐘後,我爬到了頂端,與此同時很多當地人也跟了上來。我環顧四周,找了個好位置拍攝山下的神廟,開始時山頂瀰漫著嘈雜的交談聲,當地人在嬉鬧打鬥……又過了一會,嬉鬧聲漸漸變小,我知道太陽要落山了。我走到山的西邊,一輪紅日從雲層中緩緩降下,慢慢落下河流,接著落下沙漠和地平線,最後只留一點火紅的餘暉在天際。在寫這篇文章時,忽然間見到朋友寫的一句話,正寫出了我這時的心情「太陽留下了絢麗的晚霞在天的盡頭,這是它留給月亮最好的禮物」。我知道我必須要下山了,不然就看不見路了。下山的路很有趣,是從一片沙子上滑下去的……

    在蘇丹,我還誤入考古學家正在進行考古活動的地方。他們很熱心,見到少有的遊人來,還帶我們轉了一圈。我有幸進入兩位王后的小金子塔墓地,看到了保存極為完好的壁畫,幾千年後的今天,壁畫的顏色依舊鮮豔。

    在蘇丹的最後一站我來到了麥羅埃的小金子塔群,大概有230多個。儘管大都被摧毀,僅剩幾塊石磚,但我依舊能感受出曾經的宏偉。黃沙滾滾掩埋了城市,時間匆匆摧毀了文明。可是這些偉大的建築,偉大的王國,偉大的文明存在過的事實始終在那,等著慢慢走來的人去發現。

蘇丹的埃及和努比亞時期遺蹟⬆️


片段八:西非的巫術的發源地,貝寧

    從蘇丹喀土穆花飛了一天才來到貝寧,這也是西非巫術的發源地。每年的一月,在貝寧會有全國性的巫毒節慶典,那些有巫術的人都會走上大街小巷。在貝寧的幾天中,我也相信了巫術的存在。我見過一個超級大的會轉的東西,還會追著人跑。需要時不時有人在旁邊跟ta交流。然後打開一看不是空的就是有神力的木偶,會一直吃東西和喝水。

全國慶典後的晚上,我竟然高燒了,還以為是瘧疾,馬上聯繫了嚮導去帶我買藥。不過,還好只是普通的熱傷風……

貝寧的巫毒節⬆️


片段九:經歷戰爭的洗禮,穿過最恐怖的地帶,伊拉克北部

    要離開巴格達前往北部前,小烏龜同學跟我講「在北部不管看到什麼都儘量不要留下心理陰影」。伊拉克的北部是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我到的時候,距離摩蘇爾戰爭結束僅有兩年。

伊拉克北部(一)終於見到你,哈特拉

    從小就愛看書,從書中我了解了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蹟,了解了四大文古國,和很多偉大的建築。所以,我一直認為那些我從小就被認為是偉大的東西,就一定要去看看。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我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戰區,也一定要去那些被摧毀的或許只剩下幾塊石頭的地方。2015年新聞中說,「伊斯蘭國已經佔領了伊拉克北部大的片土地,並且摧毀了包括哈特拉在內的多座古城」。當時我打開Google map 看著伊拉克北部的尼尼微省,問自己,我生命中,真的還有機會去這片我從小就被告知有多偉大的土地嗎。

我是幸運的,2019年的夏天,我穿越一片伊斯蘭國常常出沒的地帶,又在什葉派民兵的保護下,進入了哈特拉古城。儘管古城中的人物雕像悉數被毀,可是保留下來的建築依舊壯觀……

    在這篇中,我主要是想說明哈特拉代表一類古代文化遺產所處的狀態,我稱這些為「文明之殤」。打開UNESCO的網站,世界上仍有很多瀕危文化與自然遺產,因為戰爭、動蕩、恐怖襲擊、人為破壞,它們正在消失。

伊拉克哈特拉古城⬆️

伊拉克北部(二)薩邁拉之約

    我第一次知道那座通天塔是當我還在上小學一二年級時,從一本名為《世界歷史》的書中,當時書中的一幅圖片就是薩馬拉大清真寺的螺旋形宣禮塔,這給我留下了相當大的印象。於是我今天就來了。

    這次帶我們到薩邁拉的兩位小哥,幫了大忙。其中一位是以前尼尼微省軍方的情報官,所以他有軍方的通行證,在後面的每個檢查站都很好用。我們一早出發,薩馬拉城特別敏感,一般外國人都會被抓,然後被遣返。所以在薩馬拉一定會被當地軍方困擾,並耽誤很長時間。從巴格達到薩馬拉大約一個半小時,這一路至少遇到十個檢查站,光護照就查了四次。在進入薩馬拉城之前會有一個大的檢查站,是由伊拉克軍方和情報部門控制的,我們向軍方告知來的目的後,他們向上級請示,可是上級不給我們進入薩馬拉城的許可。

    原來尼尼微軍方的那位小哥一直在跟薩馬拉軍方講,可是不管說什麼當地軍方就是不聽。後來,另一位小哥給他們老闆打電話,他們老闆在薩馬拉認識一個超級厲害的人(雖然我也不知道是幹嘛的,不過據說是個管事的大Boss???),然後大Boss那邊就去和薩馬拉軍方協商了……總之結果是,我們最終獲得了許可。

薩邁拉的大小通天塔⬆️

伊拉克北部(三)底格裡斯河畔的尼尼微城

    尼尼微城現在也叫摩蘇爾,是當年伊斯蘭國佔領的最大城市。進入摩蘇爾後,我們成唯一的外國遊客。我們去的摩蘇爾西城是一大片廢墟,儘管距離摩蘇爾戰役結束已經過去將近兩年,可是清理屍體、炸彈和地雷的工作仍在繼續,同時也有很多國外的公司開始來著手戰後的重建。當車開入老城區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一片死城,所有建築被炸毀,城區空無一人,沒有找到一個吃早點的地方。過了一會,街道上才有幾個零星的店鋪,我們找到唯一開門的一家飯店去吃早飯。我們在店裡看到街對面一個汽車殘骸在廢墟裡,然後飯店的老闆告訴我,那是汽車炸彈的殘骸,如今在摩蘇爾老城區有太多的「汽車墳場」裡面的汽車殘骸都是當年恐怖組織弄的汽車炸彈。飯店老闆接著告訴我們幾年前就是那個汽車炸彈在這家吃早點的店鋪前爆炸將他的舊店徹底炸毀,如今的店是他當ISIS被擊退後重建的新店,當年伊斯蘭國執政時,這家店曾為他們提供過食物…… 

    下一天,用著小🐢同學從猶太教《聖經》中記載的關於尼尼微城的範圍繞城(包括各個城門和神廟的位置)一周,但凡發現有一點城牆或城門的碎石的地方,我們就下車去看看。然而這裡除了雜草幾乎什麼也不剩了,就連以前古城的碎石也寥寥無幾。或許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吧,過了一會我們竟然在尼尼微城一個偏僻的角落發現了殘存的城門和城牆。按照記載,這裡應是日神神廟,我們終於見到了僅剩的一座尼尼微城門,我們沿著土丘爬上去,城門裡依然有曾經建築的石塊。幾年前,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或許是因為這裡太偏遠就忘了它吧。突然覺得讀書少是有好處的,如果那些恐怖分子也讀過那些關於尼尼微城的描述,我今天就見不到這座僅剩的城門了吧。這裡就是我冒著極大的風險,來到世界上最最危險的城市摩蘇爾的原因吧,就算我知道這只是一片荒地,就算我知道任何建築都幾乎被摧毀並且我可能什麼有價值的東西都看不到,我也一定要來看看,因為這裡是曾經的亞述帝都——尼尼微。然後我們將車開入荒地裡,去看看被記載的幾座亞述神廟和皇宮,那裡依舊是荒漠一片,僅存的建築竟是「伊斯蘭國」執政時期修建的戰壕。


底格裡斯河畔的尼尼微城遺址與被炸毀的摩蘇爾⬆️


片段十:穿越恐怖主義盛行的地帶,傑內與邦賈加拉

    在我那海中一直浮現著一個畫面:一座完全用泥巴和木頭建成的有三座宣禮塔的巨大清真寺。那是一個遙遠的國度,擁有大多數我們生活的世界所沒有的東西,貧窮、饑荒、無休止的內戰、恐怖襲擊和種族之間的屠殺,她就是馬裡。懷著忐忑的心情,我坐上由巴黎起飛,飛向巴馬科的飛機……

    轉天,司機接上我,向著馬裡中北部前去。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之一,也是西方所有國家列入「紅區」的地方。然而幾天下來,我發現這竟是我在非洲遇到人們最友善和淳樸的地方。進入北部前,嚮導讓我停止在社交軟體定位地址,也不讓我發未來要去哪。一天之後的上午,我們到了傑內,這是馬裡我非來不可的原因。所以來之前特意要求要在傑內待兩晚,不想匆匆忙忙打個卡,只是想細細品味古城的風採。

    今天是周一,傑內有大市場,所有來自周圍村的村民都會來到傑內大市場買賣東西。路上我們坐了小的輪渡,小輪渡可以把整個車渡到河對岸。傑內城在雨季是一座孤島,因為河流將整個城與外面的大陸相隔離。到達傑內後,司機將車開進老城區,我們先去當地駐軍的地方登記。然後嚮導建議我今晚住在當地人的家裡,原因有二,一是安全問題,如今傑內只有一家酒店,並且一年也不會來超過20個遊客,所以突然有外國人來,可能會被恐怖組織盯上。關於傑內的故事實在有太多了,我會在以後的文章說到。現在就到此為止吧。

    兩天後我離開傑內古城繼續向北,向著多貢前去。多貢如今的形式很不好,每個月都會有上百人的村子一夜之間被屠村。恐怖主義會在夜裡騎著摩託來到一個個村子,然後將生活在裡面的人用殘忍的手段殺掉,然後再放火將村子燒掉。我這次要去住的村子。沒有通車,司機將我們放在路邊,嚮導帶我翻山越嶺,大約走2小時後才到。到了已是傍晚……第二天,早飯後我們走向村外懸崖旁的一片空曠平地,這將是面具舞開始的地方。多貢人常把他們的面具藏在懸崖旁的山洞裡。村裡的老人先從山崖後走出來並奏起音樂,打起鼓。然後戴面具的青年人也跟著音樂走出來,跳起舞。不久後,踩高蹺的Tenguetenga從山崖後走出來。再接著是Siriga。Siriga可以將他很長的面具向前向後向左向右觸碰到地面……下午,嚮導帶我翻過另一座山,去看山深處,1000多年前小矮人居住的屋子。

傑內清真寺和多多貢面具舞⬆️


片段十一:生命的讚歌,南喬治亞群島

    穿越德雷克海峽和西風漂流帶後,海面漸漸平緩了,沒有驚濤駭浪,天氣也晴了,可是溫度卻很低,我知道,我已經越過了南極輻合帶,進入了真正的南極。我坐上衝鋒艇,登陸亞南極群島之一的南喬治亞群島。我走到島上的一片高地,搭好相機。陽光下,近處百萬隻的企鵝,遠處雪山與大海。我想,這就是生命吧,一切盡在無言中,多少的語言也無法描述我這時的感動。在這之後我細細了解了下王企鵝,發現他們很專情,一夫一妻制……待我看過加帝企鵝、拉帕戈斯企鵝、北跳巖企鵝後再來好好寫一篇關於企鵝的文章吧。

亞南極群島,南喬治亞群島的企鵝和鯨魚⬆️


片段十二:世界最北的人,向著北極點前進

    北極點,應該是至今為止所有旅程中我最為印象深刻的。從俄羅斯北冰洋的摩爾曼斯克港出發,向著北極點進發。隨著緯度越來越高,浮冰也越來越多。當船過了法蘭士約瑟夫地區,我們進入了真正的北冰洋深處,世界的最北端。於是,在這最神秘的無人區,站在唯一一艘可以去北極點的破冰船的最前方,你就是那個時刻,這個世界上最北的人了。前往北極點的途中,我們有機會坐在直升機,看破冰船壓破冰面的樣子。同時隨著進入北極的深處,看到北極熊的頻率也越來越多。

    終於在, 格林尼治 +0時區時間2017年7月1日12時12分33秒我們到了北緯90度的北極 極點。由於北極點終年是非常厚的浮冰,所以,想要找到北極點的確切位置是很困難的,只能使用很精準的儀器才可以。

    到達極點後,船長呼籲我們圍成一個圈,牽起手,靜默一分鐘。第一,為了早期的探險家,他們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來探索北極的勇氣,他們的信念和為了理想去追求的精神值得敬佩。第二,北冰洋是一片公海, 北極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不屬於任何一個人,可是北極是我們全人類的財富,所以,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我們牽起手,每個人沿著不同的經線,向世界的每個角落發出我們的願望,願世界和平 ,願我們的世界少一點戰爭與紛爭,多一些和諧與包容。

北極極點和去的路上⬆️


片段十三:吉力馬札羅的雪

    2017年的春天,一個偶然,我了解到吉力馬札羅山竟是可以登的。相信和很多人一樣,最開始是通過《吉力馬札羅的雪》了解這座山的。於是,很快我找到了登山的隊員,並計劃幾個月後再次踏上非洲。在爬山之前,我硬著頭皮讀完了那本書。那是一本將死亡描寫的淋漓盡致的書。「極高」、「極寒」、「無邊」都是來源於一個將死之人。最終,他死了,死在一個本不應該死的地方。可是,他明白,這兒就是他所嚮往的地方,就像山頂一萬九千七百一十英尺那頭被風乾了的豹子一樣。

    書中主人公臨近死亡的感覺,就體現在幾個月後我登頂那天夜裡。吉力馬札羅作為非洲第一高峰,海拔5895米。一般來說登山路線7天6晚。衝頂的夜裡,我們凌晨1點出發,最終上午10點左右才到。這一路都是極寒,大風和極度缺氧的狀態。對於登頂的記憶已是朦朦朧朧,因為登頂夜裡,我的意識一直處於模糊的狀態。唯一還清楚記得的事我在山頂說:這是我「7+2挑戰」的第一站,不管前路多麼艱難,我一定會去嘗試完成。

在這很久之後,我看到一句話,我覺得它回答了我「為什麼要登山」的疑問,「我們見證不了滄海桑田,我們把握不住鬥轉星移,我們等不到海枯石爛,但是若干年之後,也許我們可能看著吉力馬札羅不再雪白的山頂,或傷感或遺憾或驕傲地說,我曾經看過吉力馬札羅的雪!」


吉力馬札羅和它的雪⬆️


片段十四:初見高加索,厄爾布魯士

    我登上第二座「洲峰」是歐洲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峰。+3時區 2018年6月29日,上午7時40分我登頂了,5642米的高加索山主峰厄爾布魯士峰(Elbrus)。 厄爾布魯士峰可是比西歐最高的勃朗峰高出了1000多米。 厄爾布魯士分東西兩峰,東峰5621米,西峰5642米,為歐洲最高峰,所以這次我們要登頂的也是西峰。

    進入大本營後嚮導帶著我們進行訓練,從3000米的大本營爬到了3900地方,並且學習了如何使用冰爪,冰鎬,和安全繩。冰鎬在危機時刻比如滾落時可以制動,用全身的力氣壓到冰鎬上,增加阻力,人就可以停止滑落。關於安全繩,我們在腰附近的鎖扣要和在地上的繩子拴在一起,放置在陡峭的雪坡上防滑落。在地上的繩子是被很多插入雪地中的冰鎬固定的,每次在冰鎬結點處我們要鬆開腰上的鎖扣,所以每個人腰間要有兩個鎖扣,在結點處鬆開其中一個,(確保另一個鎖扣還扣在第一根繩子上)把鬆開的這個鎖扣鎖在第二根繩子上,然後再鬆開第一根繩子上的鎖扣。之後我們還學習了攀登的姿勢等等。然後走回營地,晚餐後看了看夕陽,果然,夕陽映在雪山上真的很美。還有俄羅斯人拿來了水煙和紅酒在外面享受。

    登頂夜那天午夜0點起床,吃過飯後,已經是1:00了,然後回到住的地方穿好衣服。由於要穿的衣服很多,所以穿好衣服後就出發了。(就光穿高山靴就要20分鐘。)2:00準時出發,衝頂日嚮導是1:1的。一個人對應一個嚮導,他們可以給你背負一些需要的水、衣服還有相機。因為今天天氣很好,真正的衝頂開始於海拔5050米的地方,這時大概是2:30。然後從這裡我們開始了艱難的登頂。最開始的半個小時我們仍然處於上升階段。然後的兩個小時我們穿越橫切部分(嚮導說一般要3-4個小時,可是那天我們狀態很好,只用了兩個小時)。橫切部分也就是在西峰和東峰之間的那段不陡峭的橫切。然後開始了15分鐘的休息。我們喝了水,吃了能量棒。之後的路就變得艱難起來了。接下的快3個多小時都是很陡峭的上升階段。開始的30分鐘沒有用到安全繩,之後的2個多小時幾乎都用到安全繩。差不多有5大段的路,是要用到安全繩的。這段路也是行進很慢的的路。然後在完成這之後就是很平坦的路了,從這裡到山頂大概有30-40分鐘的路,不過很容易。我們在這裡休息了10分鐘,然後把包和不用的衣服放到一起,用冰鎬把它們固定在一起,然後繼續向著山頂前進。從2:00鍾開始,我在7:40的時候到達山頂,成為我們隊裡第一個衝頂的人。在山頂待了大概1個小時,就開始往下撤了。還是原路返回,然後雪地摩託在大約5000米處接上了我們,然後開會大本營。大約在10點多回到了大本營。全程所用的時間比預想的要短。午飯時我們喝了香檳和威士忌。轉天我們從大本營坐9:00的纜車回到山腳下。

    14+7+2 作為一個心中的終極挑戰,登頂14座8000米級山峰,登頂7大洲最高峰,徒步到達南北極點。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我能完成它,甚至我不知道我會不會去嘗試完成他們。可這不重要,因為在這個年紀,在我心裡有一個夢,然後我努力去做了。

登頂歐洲洲峰,厄爾布魯士⬆️


片段十五:土庫曼斯坦,地獄之門

    作為世界上最封閉的國家,想搞到土庫曼斯坦的籤證並不容易。想要拿到籤證的第一步首先要聯繫阿什哈巴德的土庫曼斯坦當地旅行社向土國內政部申請邀請函,然而這個邀請函的批准完全是看心情的。拿到邀請函後,可在阿什哈巴德入關的時候辦理落地籤證。

    直接從阿什哈巴德前往地獄之門大約要5-6個小時。然而我選擇了兩天的路線,第一天先到土庫曼斯坦中部沙漠的小村莊留宿。這裡生活的人們依舊保留著最傳統的生活習俗,沒有電,沒有供水系統。人們需要靠走一天的時間才能到達附近稍微先帶一點的城市。這裡人靠放牧為生。

    第二天下午我到了地獄之門,司機小哥幫我搭好帳篷,就去燒火做飯了。我在旁邊尋找到一片高地,準備上去看看。來這裡的外國人很少,那一天,只有我與兩位來自阿爾蘭的人在這。傍晚時分,司機小哥給我做了魚,才知道這是他昨天在沙漠附近的湖裡釣到的魚。一切都要待到夜幕降臨後,地獄之門才顯出了她的震撼。

    這兩天我行走在荒無人煙的戈壁裡,來到Karakum沙漠的中央。然後黃昏時爬上一個小山丘,等到天空慢慢變暗,待到星辰斑斕之時,面朝那燃燒了50個春秋的熊熊大火走去,直到滾燙的氣浪撲面而來抑制了呼吸,仿佛下一秒就要這大火吞噬時,停下腳步,望著它,才發現這通往地獄的大門也正在看著你。當夜已深時,走回帳篷,伴著大火燃燒的聲音入睡。

土庫曼斯坦的地獄之門⬆️


片段十六:恩戈羅恩戈羅,來自火烈鳥的粉紅

    能看一次火烈鳥,一直是我來非洲的一個夢想,可是這麼多次進非,不是因為天氣原因,就是因為季節不對,竟都與火烈鳥無緣。再次來到坦尚尼亞前,很確定這次不是看火烈鳥的好季節,因為,五月底已經是雨季的尾巴了。意想不到的是恩戈羅火山口中心仍積有一大片水,火烈鳥的遷徙還未開始。很多人默認最好的觀看火烈鳥的地方是肯亞的納庫魯湖和博戈利亞湖,可是伴隨著環境的變化,近年來火烈鳥在肯亞出現的情況越來越不可預測。所以,這我很幸運~

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和火山口中的火烈鳥⬆️


片段十七:贊比西的日落與維多利亞的瀑布    

    在哈拉雷吃了一頓小龍蝦後,就飛往了辛巴威邊界的瀑布城。日落前後,我們坐上了贊比西河上的船,我來到船的第二層,找了一個椅子,就躺下了,落日的的太陽有些溫暖,微風吹過河面,吹到我的臉上,時而水中還有河馬露出頭。第二天下午走過維多利亞瀑布大橋,來到尚比亞一側。在尚比亞,我住的皇家利文斯通酒店就在贊比西河河畔。每當清晨和黃昏都有小鹿來到後院面對的河的草坪上。從酒店可以沿著贊比西河步行走去大瀑布。每到黃昏,瀑布的遊人少了,我就前去。

    第二天最激動人心的是坐在直升機上,看維多利亞大瀑布。大瀑布橫向截斷贊比西河,河水奔流接著衝向懸崖,並激起大片的水霧和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

    在我人生的list 中關於維多利亞瀑布有兩件事,除了坐直升機外,還有一個是去魔鬼泳池遊泳。這個魔鬼泳池是真正的「無邊泳池」,自然形成小池子,旁邊就是100多米的懸崖和飛奔而下的河水。魔鬼泳池每年只有2-3個月才開放。我很幸運,我要離開尚比亞飛往約翰尼斯堡的那天,魔鬼泳池開放了。因為那是第一天開放,而且河水冰涼,所以我是唯一一位來的遊客。

維多利亞大瀑布和魔鬼泳池⬆️


片段十八:贏得生前身後名,神之門巴比倫

    午後時分,頂著炎熱的太陽,我們從納傑夫出發,大約一小時到希拉,一座距離巴比倫城10分鐘車程的城市。離開希拉,沿著幼發拉底河走,我的心情激動中又有些沉重。我將見到的是人類歷史最偉大的一座城市。

    車停到復建的伊什塔爾門前,我們徒步進入古城。曾經這扇門用彩釉與藍色的琉璃瓦砌成,可以想像再以沙漠為主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這樣一座豔麗的城門,會給那些奔波而來的路人怎樣一種震撼吧。身邊除了我們,竟沒有別人。這是伊拉克,我不該因為看不到其它任何一位遊客而感到驚訝,可是我依舊驚訝,因為這是巴比倫啊。我希望寥寥無幾的遊客是因為戰爭,而不是因為人們忘卻了這段歷史。

    從巡遊大道開始,經過南門北門,走過伊什塔爾門的原址,看過怒龍與原牛的浮雕,看過古城牆,到新巴比倫王朝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石獅。然後穿過一片迷宮,進入王宮的正殿。前方那片石臺,也是亞歷山大大帝徵服兩河時,最後安息的地方。皇宮旁是幾大城門,這些城門似乎比我後面幾天看到的亞述城門更為壯觀。走出最後一座殘存的城門,一片土丘出現在我面前,當地人告訴我那就是巴比倫空中花園……

   我回想起希羅多德對巴比倫的描述「就其壯觀而言,她是我們所知道的任何一座城市難以相比的」。走在回去的路上,我突然意識到,是不是少了什麼,「巴別塔呢」,我問。當地人說,巴別塔在另一個地方,我們需要開一段車到。於是我們回到車上,向著巴別塔前去。如今的巴別塔遺址只是一塊平地了,更沒人知道有關巴別塔的傳說是否為真。

    接著,司機將車開到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頂有一座外表還算華麗的建築,然而裡面卻滿目狼藉。「那是薩達姆宮殿」,小🐢說。薩達姆倒臺後,這裡被當地人砸毀然後燒了。我來這裡的目的當然不是看一代「偉人」的宮殿,而是為了從高處俯看,讓巴比倫城與幼發拉底河「同窗」。就像古代希臘人描述的一樣「有河道通過城市中央,將其一分為二。兩邊的城牆建至河的兩岸後,從那裡拐為沿河兩側的是堤牆,用燒紙的磚石築城......」

神之門,古巴比倫城⬆️


片段十九:皮划艇,帶我登上第七大洲

    儘管我已經在南極待了兩周了,也登上了很多不同的島。可是我還沒真正登上南極洲大陸。這天清早天氣格外的好,刺眼的陽光映射出海水的透藍,水中還有許多浮冰,遠處也有冰川與冰山。我換好滑皮划艇所需要的特殊衣服,坐上了皮划艇。我們穿越在碎冰的海洋中,伸手就可以抓上一大把冰。因為距離冰海很近,所以一直可以聽見碎冰發出的嘶嘶響聲。不一會,巨大的隆隆的聲傳來,原來是遠處的雪山發生了小的雪崩……

    大約在冰海裡划行了兩個小時,我決定登陸,登上真正的南極大陸。登陸後,我沿著雪地爬上一座山,因為滿是積雪和冰,所以上山的路並不容易。山頂處有一塊突出的巖石,我站上去,將浮冰的海灣,雪山和冰川盡收眼底。然後我坐下,默默在心裡說,這片大陸我還會再來的,因為我要在這裡完成最重要的兩項挑戰。

南極洲,天堂灣⬆️


片段二十:從長城站到黃河站

    我到南極科考站長城站是2018年1月,半年之後的7月我到又到了北極科考站黃河站。長城站位於南極半島附近的南設得蘭群島,登陸那天天氣不錯,天晴儘管風很大。半年後,我來到北極的斯瓦爾巴德群島的新奧爾松,這裡有世界上最北的郵局,和大約13個國家的北極科考站。作為中國的兩個極地科考站,國旗和石獅子成了他們最大的共同點……

    在長城站時,我遇到了一位工作人員,跟他小談了一下,他說他在來長城站前在崑崙站工作過一段時間,崑崙站位於南極自然環境最惡劣的冰蓋最高點冰穹A附近。接著他說「在極地工作最大的困難就是孤獨,尤其在常年科考站,當極夜來臨時。在北極黃河站所在的新奧爾松時,恰巧趕上大雨,我們走進郵局避雨,順便寄出了幾張明信片。走在路上的這些年,自己給自己寄明信片和寫信也成了一種習慣。

中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和北極科考站黃河站⬆️


片段二十一:失落的天空之城,馬丘比丘

    在安第斯山深處的密林中,有一個被流傳了4個世紀的傳說。人們說深山中有一座古老的聖城,那裡是世界的中心,有著無盡的財富。歐洲貪婪的殖民者一直在尋找她,然而終究那只是個傳說。直到,一百年前……

    如今來馬丘比丘的方式無非是坐火車或徒步,我兩次到馬丘比丘都選擇了前者。從曾經印加帝國都城庫斯科開始,坐火車大約4個小時到馬丘比丘。這一路,可以通過車窗看到外面的安第斯上,融水匯成的河流,和印加古道的一部分。

    我覺得來馬丘比丘之前,一定要了解那段人們尋找她的歷史。在馬丘比丘最開心的事情,就是不遠萬裡,翻山越嶺之後,坐在山邊,看著滿山的大霧。然後,靜靜等待,祈禱會雲開霧散,天空之城露出她傳說中的面容。

2016年12月和2019年3月在馬丘比丘


片段二十二:從小亞細亞的清晨到馬拉喀什的黃昏

    看清晨與黃昏一直是我每場旅途中的重頭戲。我在七大洲和五大洋都看過讓我一生難忘的日出日落。可是如果一生只能選擇一次清晨與一次黃昏,我或許會糾結,但我確信最終一定會選擇小亞細亞的清晨,與馬拉喀什的黃昏。小亞細亞半島也叫安納託利半島,位於亞洲西部。這裡充滿奇特的巖石結構,巖洞和早期基督教人的避難所。最重要的是,每當清晨來臨時,成百上千個熱氣球會飛向天空。坐在熱氣球裡,前方是與你一同浮在天空的五彩繽紛的熱氣球,下面是星球上最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被風雨侵蝕後的色彩斑斕的圓錐形和蘑菇形巖石,當然還有遠處正緩緩升起的朝陽;日出過後,熱氣球的駕駛員將熱氣球慢慢降下,讓我們觀賞那些那些古老的教堂、洞穴房屋、巖洞和峽谷。我想江山如畫,畫中有詩也就這是這意思了吧。

    馬拉喀什位於北非,有著全世界最大的柏柏爾人露天廣場。這座不眠廣場已有1100多年歷史,每當夜幕降臨,這裡就成了北非撒哈拉地帶最繁華的地方,舞蛇人在這裡表演著自己的技藝,每個小商店都擺出自己琳琅滿目的商品。人們說:在馬拉喀什,每當夜幕降臨,點上一盞燈,就是一個天方夜譚,而點燈人,就進入了一個一千零一夜。下午的晚些時候,我隨著人群走入廣場,在中心處,藝人正在準備表演的道具,我環顧四周,選了一家視野還算好的店,走上二樓的陽臺,因為時間還早,所以人不多,我選了一個好位置坐下,然後點了一杯薄荷茶,接著就靜靜等待日落……太陽慢慢落下,小風一吹竟還有些涼意。有過了一會,燈光漸漸明亮起來,華燈初上的廣場上人越來越多,叫賣的嘈雜聲大了起來。這不算完,我還不能走,因為我一定要等到夜深時。夜深後,面對燈光閃爍中千年廣場,我想,這星星燈火,盞盞明燈曾經照亮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見證了文化的交融,最重要的,這種文化的傳承竟然一直保存到了今天,這是件多麼感人的故事。大約晚上十點,困意漸起,我結了帳,就坐馬車回去了。

    對我來說,從小亞細亞的清晨到馬拉喀什的夜幕,我尋回了童年那個童話般的夢。


土耳其卡帕多西亞的日出和摩洛哥馬拉喀什的日落⬆️


片段二十三:有著一世信仰的地方,拉裡貝拉

    拉裡貝拉是埃塞爾比亞最值得一來的地方。拉裡貝拉城由拉裡貝拉大帝來命名,也是蜂蜜的甜蜜的意思。最著名的是巖刻教堂,這裡一共有11 最教堂。所有的教堂都是修築在山上的,教堂和山融為一體。建造時由上往下鑿刻出教堂的外體,然後再把裡面掏空,並放上裝飾。到的那天,嚮導帶我走過11座教堂,其中一座的裡面,光線從十字形的窗上透過,在牆上倒映出兩個十字架的樣子。然後他帶我走過一段漆黑的100米長的暗道,據說那是通往天堂的路。第二天恰好是周日,我中午要坐飛機飛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一早,嚮導帶我回到教堂區,看當地人的禮拜,成百上千的人穿上白袍,為了信仰,聚到一起……

聖城拉裡貝拉⬆️


片段二十四:一片墟骸一個午後,雅典與阿爾忒彌斯

廢墟與沉思(一)阿爾忒彌斯

    「對著一片斷壁殘垣,沉思一個下午」,這是我常做的事,或許你覺得很不可思議。幾年前在土耳其的以弗所,我一個人離開酒店,走去一個除了一根柱子和幾塊碎石什麼也不剩的地方。然後一坐就是一個下午,這裡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阿爾忒彌斯女神神廟,一座在聖經曾被描述過地方。這裡曾經是稱霸小亞細亞地區呂底亞王國的中心,於是呂底亞人修建的阿爾忒彌斯神廟的規模也超過了雅典衛城上的帕特農神廟。面對著這斷壁殘垣,花上幾個小時去想像下她曾經的宏偉;再去想想,這幾千年來,在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她都見證了什麼。

以弗所古城和阿爾忒彌斯神廟⬆️

廢墟與沉思(二)雅典

    2016年的夏天,我在雅典住了兩周,整個城市還由於金融危機沒恢復以往的繁榮。畢竟一座走過繁華幾千年的城市,也該累了,要去歇息下了。到雅典的那天下午,我把行李放到酒店,就沿著定位走去了宙斯神像,因為那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中的一個。就如在阿爾忒彌斯神廟前那個發呆中度過的午後,我在這裡也待了一個下午。我在回憶曾經讀過關於宙斯神殿的一切內容,並讓想像力發揮到極致去還原神廟曾經的樣子……

    在雅典的兩周裡,差不多兩三天就會去爬一次雅典衛城。有時候清晨,有時候黃昏,趁著天氣還不熱,遊人還不多時。每到夜裡,我總會去衛城下的一塊大理石臺子上躺一會,據說那是當年蘇格拉底常去的地方,他會在這裡仰望著星星,思考著問題…… 

雅典宙斯神廟與帕特農神廟⬆️


片段二十五:文明的開始,埃利都與烏魯克

    這兩座城市位於伊拉克南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被考古學家認定是人類文明最早的兩座城市,同時烏魯克還是寫作第一次出現的地方。寫作是文明出現的衡量標準,寫作更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因為寫作本身克服了我們自身在自然選擇和進化過程的缺陷。以前,我們需要幾百萬年,讓自然選擇來完善身體結構,可是如今我們可以用寫作,將我們的智慧和克服自身脆弱的方法傳承下去。

    由於伊拉克安全形勢依舊嚴峻,前往埃利都與烏魯克並不容易。埃利都位於一片荒漠上,儘管幾千年前這裡曾養育了一批人類文明的拓荒者。我們拿著地理坐標離開公路,穿越一大段荒漠,才到達。這附近有遊牧的極端伊斯蘭教牧民,他們往往有槍,所以去埃利都充滿著危險。

    烏魯克是如今保存最完整和最大的蘇美爾城邦。考古學說「大半個世界都接受了她文明的浸染」。烏魯克位於伊拉克的穆薩納省,也是伊境內最敏感的幾個省份之一。進入穆薩納省時被當地的軍方和情報局人員阻止。在通過很長時間的溝通後,他們決定派警車監視我們到烏魯克,參觀之後,我們必須當日離開該省……

兩河平原,古蘇美爾城邦埃利都和烏魯克


片段二十六:波斯秘境,伊朗

    2019年初,我在伊朗待了一個月,才發現一個月根本不夠。伊朗應該是我最喜歡的國家了,每個地方都有驚喜。

波斯秘境(一),伊斯法罕,半天下

    還沒日出就離開酒店了,走過一條條古巷,到大廣場的清真寺旁看太陽升起。然後進去看那幾百年的清真寺內部,我們先進入那個最大的,曾經是皇家專用的清真寺,走到裡邊,我抬頭看向穹頂,巨大的穹頂閃耀著光芒,琉璃、馬賽克還有寶石。然後我們去了皇宮,穿過木柱裝飾的走廊,走過用木雕刻的屋頂的小屋,來到二層面向大廣場的陽臺,小哥說對著另一個清真寺跟我說,「那一個必須10點再進去」。到10點了,我們走進去,嚮導突然讓我閉上眼睛,然後說讓我轉過身去,我才看到,陽光透過石材雕刻成鏤空的窗戶,灑下地面時在空中留下道道光柱……快到中午時,走去有著幾百年歷史的一家店子,喝點茶吃著當地的早餐,這是一家很美的店,各種古董裝飾著這家店,有錫壺、銀鏡、銅盒……午後逛逛大巴扎,然後穿越那一條條長街去看看各個散落在城中的宗教建築。到了傍晚,回到廣場和人群一起看著落日。來了一個流浪的孩子,買一點點小東西,給了他一美金也沒想找他買什麼就走了。一會他追來,給我一個他賣的東西,然後似乎又去問了一下別人一美元是多少,然後又跑過來給了我兩個,然後走開了。我到過很多地方,看到過很多種貧窮,但這種貧窮是一種有希望的貧窮,或許這就是他們作為雅利安人,作為波斯人後裔的光環吧。傍晚,來到了一家ins網紅店,一層是私人收藏的博物館,二層是露天的餐廳在這裡可以將兩座的清真寺和皇宮盡收眼底,我們點了杯茶,然後等到日落後,等燈光亮起時。大約八點多,嚮導帶我離開,然後去三十三孔橋……在伊斯法罕,一個不經心,就錯過了一個世界吧。

伊朗伊斯法罕

波斯秘境(2)在蘇薩窺見兩河平原

    最開始蘇薩不在行程中,是後來我加進去的。很早前就知道蘇薩,那是在上小學前從書本裡知道的。直到那天到伊朗才知道原來和蘇美爾齊名的埃蘭文明竟然不是在伊拉克,而是在伊朗。於是就改了這次在伊朗最後一天的機票,趕來赴她一面之緣。四點多就起來去趕飛機了,飛了兩個多小時,然後到了又開了兩個多小時車才到這裡。因為當天晚上還要趕晚班的飛機飛回德黑蘭,所以在埃蘭王國的遺蹟待的時間很有限。我匆匆地看過每一座建築,用手輕輕撫摸著那些大石塊……然後選了一個地方靠在牆上,想一個人靜靜待一會,忽然想到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誰得到了蘇薩,誰就可以和宙斯鬥富」 ,來出手機來查,原來是希羅多德說的。又過了一會,司機來告訴我必須要走了,不然就趕不上晚班回德黑蘭的飛機了。起身拍拍屁股,想了想,我走了那麼遠的路,不惜從遠方趕來,終於在這個午後站在邊緣處,窺見了傳說中那兩條河形成的肥沃土地。

蘇薩,埃王國的遺蹟

波斯秘境(3)波斯波利斯

    前往設拉子之前, 我要求司機小哥先帶我去一個有著四方形石頭的地方,那是一個不管繞多少路也要來看看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徵時,洗劫並摧毀了周圍他建造的城市,可是這個四方形的石頭卻命令加以修繕以表尊敬。因為裡面躺著那個擊敗米底,呂底亞,巴比倫,然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龐大帝國 古波斯帝國的人。他從巴比倫解放了猶太人,讓猶太人重回聖地耶路撒冷,在古猶太的記載中,猶太人把他看作是救世主。雖然諷刺的是,如今的以色列與伊朗卻勢不兩立。在他統治時期,他寬容各種宗教的傳播,他歡迎各種文化的交流,在他佔領的城池中,他沒有洗劫它們,而是將那些文化保護了下來。嗯,他就是居魯士大帝。 然後回到設拉子,第二天8點去了粉紅清真寺,那裡必須在清晨前去,太陽慢慢升起,與地面的夾角不大,照在粉紅的馬賽克上,才映射出最清晰的圖案輪廓……

    午後向著波斯波利斯前去。這裡是那個東起印度恆河平原與帕米爾高原,南抵埃及和利比亞,西至希臘巴爾幹的古波斯帝國的帝都。他由大流士大帝 下令建造,歷經4代君王。或許歷史告訴我的就是「天道有輪迴,蒼天繞過誰吧」 當年的希波戰爭薛西斯大帝搶奪了雅典,燒毀了雅典娜神廟,幾十年後,來自希臘北部的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然後也搶奪並摧毀了波斯波利斯。這是波斯帝國的宗教之都。每年的春分的時候會在這裡舉辦儀式,各個國家的使節帶著貢品走過 萬國之門 the gate of all lands 然後在宮殿裡被波斯大帝接見。他們帶了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然後波斯大帝把它們放在波斯波利斯的宮殿裡。亞歷山大用了5000頭駝子和10000頭駱駝才把它們運回了希臘。走在大流士大帝曾經走過的路上,想像著當時來自非洲,來自埃及,來自希臘,來自印度,來自巴比倫,來自各個地方地方的人獻上貢品,或許萬國來朝就是這樣吧。波斯波利斯要比其他城市繁榮富足,但它遭受的厄運也超乎一般吧。走過一個個浮雕,看著那傳說中的不死軍隊,也不知大居魯士大帝,大流士大帝他們會想到有一天,這裡剩的只有斷壁殘垣,波斯帝國也只是個很久遠的故事了嗎。到傍晚,爬上了後面的一個小山丘,看著夕陽慢慢照紅了這片依山而建的城。我想這片土地,這樣的山河現在看來有點黯然漠然甚至是悲情默默,但當它出現位偉大時一定是氣宇軒昂氣壯山河的吧,就像2500多年前一樣。


設拉子、帕薩爾加德和波斯波利斯


片段二十七:人類文明的十字路,中亞

    翻開人類文明的地圖,我們會感嘆古埃及和古兩河流域古老的科技,古印度文明有著深遠影響的宗教,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不間斷的歷史,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民主制的開端,以及古波斯帝國那遼闊的版圖。我們甚至會將目光停留在美洲的瑪雅和印加文明。可是總有那麼一片區域,似乎被很多人遺忘了。在那裡,你能見證從哺育了大批民族的七河地區到世界上最古老的高原帕米爾高原,從人種遷移的大通道歐亞草原到世界文明交融的十字路口,從天山山脈與天山草場到萬裡絲路上不可不說的古城,那就是亞洲最中心的部分——中亞。

    我的中亞旅行分為兩部分,第一次為期一個月,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第二次為期兩周去了土庫曼斯坦。在中亞的時候,我在天山草原自己騎著馬去傳說中成吉思汗長眠的湖邊,還遇到了電閃雷鳴;我在蒙古包裡自己用牛糞生火取暖;我在塔吉克斯坦的博物館裡拿起2500年前的波斯古劍。我還徒步走去碎葉城,就是大唐時安西四鎮的碎葉城,我見這裡荒草叢生,滿目狼藉,有些失落,可想到這裡曾有過輝煌,有過那萬國來朝的盛景,也就還好吧。中亞最吸引我的除了地獄之門,一定就是那寫絲綢之路上的古城。

中亞(一),來了就不會忘的突厥斯坦

    8月的一天,我從阿拉木圖飛往西部的希姆肯特,第二天再開大約4個小時的車,到突厥斯坦。那裡有一座巨大陵墓,霍賈·艾哈邁德·亞薩維陵墓。到的時候已是下午接近黃昏了,嚮導跟我說,明天帶我去轉這座城。我住的屋子打開窗就直對古城。這天下午我認識了一位很有趣的當地人,他曾經在中國留過學,會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他陪我走過這座帖木兒時代最偉大的建築群,從黃昏到深夜。然後我們去買了啤酒,坐在古城的城牆上看著城裡陵墓的巨大穹頂,旁邊沒有別人,只有天上的星星和輕柔的微風。或許,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會來到這座偏遠的地方,可是那樣也不錯,畢竟來了就不會忘了。

哈薩克斯坦,突厥斯坦⬆️

中亞(二),多少酒都講不完的撒馬爾罕

    然後是烏茲別克斯坦,我在這裡找到了最喜歡的城市,從塔什幹到撒馬爾罕,再從布哈拉到希瓦。在塔什幹我見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古蘭經》,在撒馬爾罕我清晨六點就出發,走過帖木兒大帝及其子嗣的陵寢,走過古代天文臺,走過大街小巷到永生王長眠的地方,然後找了一家當地的小館,吃了當地一種特色的飯,只不過叫人不要給我放肉。然後下午走進一家茶館喝了杯茶,最後走向雷吉斯坦廣場經學院。一個人走進經學院和裡面的清真寺,這是我見過世界上最華麗的建築之一。這片土地上被太多人遺忘,所以作為一個外國人在這格外顯眼。有人前來照相,有人送我小禮物,有人跟我交換 Whatsapp,有人邀請我去喝碗茶,還有個小孩給我現場畫了張畫。那天直到晚上9:00登上開往布哈拉的火車,我一直行走於撒馬爾罕城中。晚上坐在我在雷吉斯坦廣場前,等待燈光亮起反射在那些藍色琉璃瓦和彩色斑斕的馬賽克上的樣子。大約晚上8:30左右,嚮導來找我,說要走了,不然就趕不上火車了,然而我等待的燈光依舊沒有亮起。然後嚮導說最多可以在等10分鐘,然而,在我們要走時兩分鐘,燈亮起了,照亮了廣場上的三座經學院,原來一個下午和一個晚上的等待沒有白費。我坐上火車,默默地向這座城有故事的城道別,我想或許有奇人能飲遍人間美酒,卻也不會有人能講完撒馬爾罕的故事吧。

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

中亞(三)愛恨情仇的布哈拉

    火車帶我向布哈拉駛去,到已是深夜,從布哈拉火車站到市區要1小時左右。我住在布哈拉古城的中心,快到時,酒店的人已經在路口等待了,他們幫我把行李拿去,因為裡面不能開車。布哈拉給我的感覺很好,古城中所有的建築都保持著原樣。不知道什麼原因,白天的布哈拉竟沒什麼遊人,我走近一家木偶店,店裡的木偶都是店主自己手工做的,然後店主小哥幫我用木偶演了出戲。接著我向著城中的高約48米卡揚宣禮塔走去。            據說,成吉思汗屠城時被這座宣禮塔所徵服,於是縱然毀了城中所有建築,卻保留了這一座。午後,我走去皇宮,之後走出城牆……走到大多數布哈拉人生活的城區,那裡雖然沒有眾多古蹟,卻多了些許生活氣息。

    第二天離開前,我到了城外的《孤獨星球》中亞的封面取景地,一座位於布哈拉的清真寺,然而現在她已被改為一座小商店。再去希瓦的路上,我回想著這幾天在中亞的所見所聞,我想這自古兵家必爭的中亞就像一盤棋,幾千年來棋手數易,帝王將相,賢才君子,文人墨客都想在這棋盤上大顯身手,以示天下。於是這棋就下到了今天。就是不知最終這局有的解嗎。


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

中亞(四)我願獻上黃金兩袋,但求見希瓦一眼

    希瓦是我第一次中亞之行的最後一站,從布哈拉大約7個小時才到希瓦。希瓦古被城牆所包圍,所有的古蹟都在城牆中。到的時候正好光線很好,我先爬上一座宣禮塔,在那我見到了希瓦城的大致輪廓。古城本身不大,從一頭走到另一頭大概30分鐘不到。臨近傍晚時,嚮導帶我走上一片高臺,在此等候夕陽的人已是很多了

    落日的餘暉照耀在以前藍色為主並伴有黃色、綠色的各種花紋的巨大宣禮塔上。我正著迷時,忽然風吹灰塵進了我的眼……

烏茲別克斯坦,希瓦

中亞(五)所有苦難,血與淚都成了一條河, 庫尼亞烏爾根奇

    一年後,我重新回到中亞,開始土庫曼斯坦的旅行。庫尼亞烏爾根奇是在土國的最後一站。這裡曾經是花刺子模的帝都,然而被成吉思汗殺人百萬並毀了。如今這裡僅剩一座68米高的塔和幾座陵墓了。來到這已是午後,感受不到一絲的涼爽,在烈日下,我們徒步2公裡多,才將這僅剩的清真寺、宣禮塔、碉堡和陵墓走完。這座城的繁榮與輝煌都成了一盞燈,引領我們走回過去,告訴著世界偉大究竟可以多麼偉大。她們所有苦難,血與淚都成了一條河,渡我們走向遠方,提醒著每個人要和平,不要戰爭。

庫尼亞烏爾根奇,土庫曼斯坦


片段二十八:非洲之傲,普利托利亞到開普敦

    去體驗一次非洲之傲一直都在我的list 裡。對於這段世界上最豪華的列車,最經典的線路一定是三天的從南非普利托利亞的私人火車開始,到非洲大陸的最南端的開普敦結束。火車穿越南非時,會在一路上的非洲小城停留,比如鑽石城金伯利。火車的所有車廂都是手工製作的,裝飾極為豪華,並且每個房間有私人管家為乘車人服務。一路上所有酒水、餐食、下午茶都是含在車票裡的,同時每天的晚餐都是最正式的環節,所以要穿正裝出席。我是大概提前半年定的車票,可是有些線路,需要提前兩年就訂票。

火車的終點站也是非洲大陸的最南端。我走過桌山下的城市,去鄉間的紅酒莊,然後走到好望角,一面大西洋,一面印度洋。好望角最兇猛的還屬那的野生狒狒,咬人、搶包和偷吃的全是他們的日常。

非洲之傲和開普敦


片段二十九:與世隔絕的復活節島

    從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到復活節島大約6個小時,復活節島是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島。在這座孤島上待了一周,有時聽著樸樹的歌去看島中央的石像,有時吹著風沿著島邊走著,有懸崖,有大浪,有大風還有不可預測的大雨。也有時,用一天的時間,騎著馬,從小到的底部開始,繞著小島,一直騎到小島的最高端。這一路有一位朋友,一位嚮導和兩條狗相伴。還有時繞過環山口,再騎幾個小時的車到小島的另一邊去看一排數量最多的石像,然後在那等待日落,天空不作美,雲多擋住了太陽,可是當少許陽光穿過烏雲,灑下地面,在天空中留下屢屢光柱也很美。同時,在這麼美的地方留個沒看到日落遺憾也不錯。

復活節島上的神秘石像


片段三十:收容人眼淚的燈塔和兩個人的瀑布

    從南極回到烏斯懷亞後,我坐著另一艘船繼續出海,去赴一個傳說。人們說這座燈塔可以收容人的眼淚,帶走你一切的不愉快,然後揮揮手向過去再見,重新出發。離開世界的盡頭後,我飛去了伊瓜蘇瀑布。那部電影的結尾,「他終於來到瀑布,不過很難過,因為站在下面的應該是兩個人。」


片段三十一:從樓蘭古城到三江源頭,羅布泊與可可西裡

    我曾用兩周時間穿越了死亡之地羅布泊。先到羅布泊湖心,然後按著坐標到樓蘭。去樓蘭的路異常艱難,最後三十公裡,我們開了7個小時。那已經是5年前了,我現在唯一還記得就是在去的路上,我浮現在腦海中的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在樓蘭古城我看到了胡楊木,人們說它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後千年不腐。

    第二次穿越無人區是可可西裡的三江源頭。這次我們從青海省格爾木開始,越過崑崙山口,穿越可可西裡和三江源頭,第一站煙瘴掛峽谷,第二站 瀾滄江的文化源頭,第三站無人區深處瀾滄江科學源頭(正源),第四站長江南源當曲源(2008中科院地理遙感測繪確定當曲為正源), 第五站玉樹 , 世界上最大的瑪尼堆,最後一站是有國家地理信標的,在無人區深處的黃河正源。那天我們帶上帳篷就出發了,想在哪住就扎個寨,渴了就取一瓢冰川 融水 。沒有路就開出一條來,遇到水就趟過去。什麼都沒有,手裡只有經緯度坐標,沒什麼目的,不知道前面是哪,能做到只有 有走多遠就走多遠,走到哪算到哪。

    尋找瀾滄江源頭的路有點艱難,前一晚因為太累了,不想搭帳篷,我們借宿在當地藏族牧民家。第二天,4點多就出發了,因為太陽出來後溫度升高,冰會融化,車就會陷在泥裡。然而情況比我們想的還要差,車只開了很短一段距離,就開不進去了。我們只好徒步往裡進,GPS顯示離得不遠了。所以我決定,下車過去。走我們先徒步穿越了一個峽谷,過了峽谷,雪下的越來越大,地上只有厚厚的積雪,可是雪下就是沼澤地,所以走起來很艱難。突然還下起了暴風雪……最後在海拔5000m+的地方,徒步了將近7個小時才走到。

樓蘭古城和三江源頭


 片段三十二:從婆羅浮屠到普蘭巴南   

    一天之內從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建築群婆羅浮屠到全世界最大的印度教建築群普蘭巴南。有意思的是,在那個時候兩種不同的宗教可以非常和諧共處在一起。或許這也給如今這個世界一點啟發:宗教的包容性和寬容度遠應該比我們想像的大。


 還有些值得講的照片,可是懶得寫啦,就直接上圖吧:

印度尼西亞,科莫多龍

黃石公園

布羅莫

 


最後一片段:   

    這是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可是它一定不是終篇。旅行的路才剛剛開始,那些8000米級山峰,那些雄偉的洲峰,那些極點還有233個國家和地區。

    明天就24歲了,青春就要過去了。我覺得人的青春,總該有些事情是讓自己一生驕傲的,比如一直熱愛並堅持去做一件事,比如去曾經那些認為很偉大的地方,很開心,這兩者我都有了。

相關焦點

  • 【美國孩子必學的科普主題】- 七大洲五大洋
    所以,這一期打算給大家介紹世界地理知識,一起來認識Seven continents five oceans(七大洲五大洋)吧!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the Atlantic Ocean 大西洋the Indian Ocean 印度洋the Arctic Ocean 北冰洋the Southern Ocean南冰洋★Seven continents five oceans:七大洲五大洋
  • 七大洲五大洋 南冰洋面積排第四
    有人在問世界七大洲五大洋是那些,七大洲是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極洲;五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南冰洋,下面一起看看詳細的內容。5.南極洲南極洲是最南部的大陸,大部分是永久性冰川,大陸有98%的地區被冰覆蓋,地區人口不足500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大陸,地區溫度可達-89度,總面積1424萬km²。6.歐洲歐洲佔地球約2%,佔陸地面積的6.8%。歐洲擁有大約50個國家,歐洲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
  • B站七大洲五大洋國外劇全部「陣亡」 怎麼回事?
    B站七大洲五大洋國外劇全部「陣亡」 怎麼回事?所以,看不了劇的同學,還是換個心情,洗洗睡吧。
  • 七大洲五大洋,原來增加這個大洋,快來漲知識吧!
    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五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四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關於前四個,大家都沒疑問,以下是南冰洋簡介,或許對大家有幫助:南冰洋,也叫「南極海」、「南大洋」,是世界第五大洋之一,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環繞地球卻沒有被大陸分割的大洋
  • 終極探險家登頂七大峰 探底五大洋
    54歲的美國得州億萬富豪維克託·韋斯科沃堪稱「終極探險家」,他是416名登頂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人之一,是12個完成七大洲最高峰登頂並滑雪到達南北兩極的美國人之一,他打破了人類深潛紀錄,成為地球上唯一一個潛入五大洋最深處的人。
  • 七大洲,四大洋記憶有竅門
    地球上有七個大洲,它們是: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總稱。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七大洲簡介七大洲指地球陸地分成的七大陸地板塊,包括亞洲(全稱亞細亞洲)(Asia)、歐洲(全稱歐羅巴洲 )(Europe)、北美洲(全稱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南美洲(全稱南亞美利加洲) (South America)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Africa)、大洋洲(Oceania
  • 英語兒歌|五大洋七大洲——The Five Oceans and the Seven continents
    上中學地理的時候,背五大洋和七大洲的名字有時候真的需要點小技巧呢。今天帶來另一種技巧,那就是把它們唱出來。
  • 用俄語怎麼說」七大洲四大洋
    四大洋還是五大洋?這麼多年的地理難道學錯了?        無論在國內的世界地圖上,還是地理課本上,七大洲、四大洋的劃分都一清二楚。然而一些引進的國外科普書裡,卻說地球共有「五大洋」,多了一個「南大洋」……這個大洋到底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 世界七大洲是指哪七個洲?它們的面積和人口是多少?
    與此同時,亞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人口總量為41.643億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不但如此,亞洲亦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發源地。目前在非洲大陸上,共有62個國家和地區,而其人口總量為12.2655億人,是世界人口排名第二的大洲。與此同時,非洲亦是世界古人類和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記載,而非洲北部的埃及則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
  • 2005年非洲出現裂縫,專家預測:未來地球或變成「五大洋八大洲」
    地理大發現讓人們發現原來地球上是有著七塊大陸,四個大洋的。地球被劃分為七大洲和四大洋是人們現在所公認的,可是這對於地球的劃分在將來可能會有所會改變,而在很久以前地球的活動也並不是七大洲四大洋這樣的劃分布局。
  • 七上2.1 大洲和大洋
    拉丁美洲是美國以南,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地區的通稱。從15世紀末,這個地區的絕大部分國家先後淪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移民蜂擁而入。19世紀以後,這些國家才陸續獲得獨立。由於殖民統治長達300年之久,因此它們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 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的影響,而且當地的印第安語逐漸被屬於拉丁語系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所取代,這兩種語言成為該地區許多國家的國語,所以人們便把這個地區稱為「拉丁美洲」。
  • 世界常識,七大洲各有多少國家?答案或許和你想的不一樣
    但是如果問你說這七大洲,每個洲上各有多少國家呢?你還能回答上來麼?答案或許和你想的不一樣,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亞洲相比於其他洲來講,亞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畢竟亞洲孕育了許多燦爛的古文明,而且我們偉大的祖國就在亞洲,我們中國人也是亞洲人。那麼大家知道亞洲一共有多少國家麼?亞洲上面有著48個國家和地區。
  • 七大洲、四大洋位置記憶有竅門,超簡單!
    如今我們都知道地球的海洋和陸地組成的,那具體是哪些呢?今天就來教大家巧記七大洲四大洋。地球上有七個大洲,它們是: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總稱。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
  • 65歲登頂北極點:七大洲四大洋73個國家走遍,她依然孤獨|畢淑敏新書上架
    這幾個理由看起來很雄辯,不過直到16 世紀,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所繪地圖,並無統一的方向感,而是遵循自己的法則,各行其是。由於不同文明所尊崇的人和事物有所不同,在早期地圖中,代表尊崇位置的地圖上方,便五花八門。不過西這個方向,代表著日落與黑暗,比較不受人待見,從未被設為上方。
  • 【午間冷知識】四大洋還是五大洋?
    搜索微信號:bowuzazhi或博物無論在國內的世界地圖上,還是地理課本上,七大洲、四大洋的劃分都一清二楚。然而一些引進的國外科普書裡,卻說地球共有「五大洋」,多了一個「南大洋」……這個大洋到底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南大洋地圖。
  • 蘇州72歲老人追逐夢想 3年走過四大洋七大洲
    蘇州72歲老人追逐夢想 3年走過四大洋七大洲 2017年12月08日 10:17   來源:揚子晚報   參與互動
  • 地球五大洋是誰為它們取的名字?
    我們可以說是七大洲分割出了五大洋,也可以說是五大洋包圍著七大洲。他拿著一根柱子,分開天和地,聽起來就像西洋版的盤古開天闢地。千百年來,許多航海的人口口相傳,這個名字也就流傳開來。在一些民族文化和宗教、傳說中,它們還有一些其他的名字,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一些不同的典故。
  • 七大洲四大洋就這麼記
    想要踏遍地球上的千山和萬水,首先你要知道在地球上有多少個大洲和大洋。先看世界地圖:七大洲四大洋地球上有七個大洲,它們是: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地球上有四個大洋,它們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如何從方位上記住七大洲四大洋呢?
  •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積累:七大洲地形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積累:七大洲地形,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位於西半球的北部,是世界經濟第二發達的大洲,第一是歐洲。這裡有兩個重要的發達國家,美國和加拿大。北美洲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除了美國與加拿大屬於發達國家之外,其餘的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① 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② 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 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 非洲之角將成第八大洲?(組圖)
    屆時,地理教科書將不得不改寫,四大洋七大洲成了五大洋八大洲。  最近幾期《自然》和《探索》雜誌陸續發表了這些科學研究的成果。  阿法爾地區發現的露茜(南方古猿阿法爾種)被認為是最早的人科成員。  達巴胡火山地區2005年9月14日至10月4日地震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