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一個6人小隊坐著狗拉雪橇在北極的冰蓋上急速前行著。他們的目的地,是距離格陵蘭島413海裡的一塊浮冰,北極點。
當時許多人爭論這隻探險隊究竟有沒有成功到達北極點--這支團隊中只有領隊Robert Peary能力分辨自己所在的地點。在隨後的許多年很多探險家聲稱自己是最先到達北極點的人,包括最先到達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Roald AMundsen。
隨著人們的探險、導航技術逐漸成熟,爭議逐漸消失,真相浮出水面:Peary的團隊是世界上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團隊,而第一個站上北極點的人,是美國黑人Matthew Henson。
1912年報導「到達極點的黑人」
Matthew Alexander Henson出生於1866年8月8日,美國內戰後一年。他是美國廢棄奴隸制後的第一代自由非裔美國人。在他的一生中,Henson花大量的時間對世界進行探索,並成為20世紀初世界探索浪潮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Henson很小的時候就變成了孤兒,這造就了他堅韌與勇敢的性格。年僅12歲的他便成為了一艘遊輪上的服務生。在未來的6年中,Henson在這艘船上學習知識與航海技巧,並最終晉升為一名優秀的船員。還未成年的他就隨船遊遍了全球。
1887年,Henson離開了他長大的輪船,來到華盛頓特區,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皮草店店員。面對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Henson十分懷念自己在海上漂泊旅行、探險的日子。
命運總是以一種神奇的方式讓有緣人相遇。在一個平平無奇的工作日,他遇見了一位來店裡出售海豹、海象皮革的美國海軍軍官,這名海軍軍官就是著名的探險家Robert Peary。Peary這時剛剛從格陵蘭探險歸來,在交談中他對Henson的知識和他對探險的熱情感到驚嘆,隨即便聘用他為自己的私人助理。他們便由此開啟了二十餘年的友情與協作。
Henson(左)與Peary(右)
Henson與Peary首先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尼加拉瓜熱帶雨林探險,目的是為美國當局找到能夠修建運河的路線。1891,Peary再次邀請Henson進行格陵蘭探險。從那以後兩人開啟了長達18年的極地探險之旅。
Henson與Peary的探險隊發現了格陵蘭島最北端,並對這個荒無人煙的巨型島嶼冰蓋進行了詳細的地圖繪製。在1896年和1897年的兩次探險中,他們找到了三個巨大的隕石碎片。二人將隕石碎片以4萬美金的價格賣給了紐約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其中最大一塊重達31噸,是人類發現的第三大隕石,也是被搬離發現地的最重隕石。隨後的10年中,兩人依靠這一筆巨款進行了多次極地探險。
在這對組合中,皮爾裡是「面子」,他一直以隊長的身份出現在媒體中,Henson則是隊伍中的開路先鋒。Henson的木工技能以及出色的動手能力讓他攬下了建造與維修所有雪橇的工作,在北極圈的多年生活也讓他迅速學會了流利的愛斯基摩語言,並與本地人打成一片。他向愛斯基摩人學會了在極地的惡劣環境中的生存與出行方式。皮爾裡曾說「他簡直比愛斯基摩人還要愛斯基摩人。」
同時,Henson非常善於捕獵,釣魚,訓犬。在二人的8次極地探險中,Henson一直擔任著對其他隊員的培訓工作。在探險隊中,Henson是不可或缺的。在美國時任總西奧多羅斯福的支持下,二人於1906年乘坐「羅斯福號」破冰船到達距離北極點僅174英裡的地方。
兩年後的,二人迎來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極地探險。此時二人都已四十多歲,他們深知自己的身體可能撐不過又一次嘗試了。
Peary所測算的格陵蘭到北極點距離
1908年7月6日,二人帶領探險隊乘坐「羅斯福號」從紐約港出發。他們帶著科學家,經驗豐富的水手和船長,還有成熟,縝密的計劃向著格陵蘭島前行。他們使用傳統的在目標線路上鋪設補給點的方式,並準備最終選定兩位美國人和四位愛斯基摩人來向北極點衝刺。
Peary和Henson是毫無爭議的首選探險隊員。「Henson必須全程和我同行,否則我不可能到得了極點。」
1908年9月5日,探險隊到達Sheridan角,在漫長的冬季中為探險做準備。本地人帶來自己的妻兒來為探險隊製作衣物。1909年2月,Peary帶領先遣隊乘雪橇到達了哥倫比亞角。3月1日,隨著Henson帶領著第一隊狗拉雪橇出發,Henson與Peary這對探險搭檔的最後一次北極探險開始了。
探險家的得力助手
北極並不是一片平靜且廣袤無邊的平原。由於整片「陸地」實際上是一塊巨大的冰蓋,隨著洋流與氣溫的變化,冰蓋互相撞擊,分裂,漂移。瞄準著一個目標前行並不是聽起來那麼容易。他們需要翻越冰山,繞過裂縫,並成功找到輔助團隊留下的全部物資。
在最後衝刺的五天中,Henson,Peary與四位愛斯基摩人趕著5條狗所拉的雪橇急速朝著極點奔去。在這裡,他們深知時間就是生命--他們身後的冰原隨時可能裂開,阻擋歸路,任何的拖沓都可能讓他們葬身冰原。他們每天行進12-14小時,終於在4月6日,Henson知道自己馬上就會到達極點了。
濃霧遮蓋了一切,6人5犬的團隊不知疲倦的向前趕路,最終Peary命令大家紮營。第二天,當濃霧散去,皮爾裡以午時太陽的位置推算,並找到了在冰屋後不遠處的北極點,插上了美國國旗。
探險隊在北極留念
Henson認為自己首先到達了極點,Peary並沒有渲染這件事,然而在二人的探險最終宣告成功之後,他們之間的情誼也隨著北極的狂風飄散了。20世紀初的美國,仍是種族分離嚴重的地方。一個非裔美國人到達北極點的成就並不適合主流媒體所想表達的「人類成就」。Peary成為了到達極點的人,而Henson則僅僅是「可靠地助手」。
從極點回來之後,Peary被晉升為海軍少將,並用他的餘生以探險英雄的身份遊遍全球。Henson則在紐約市海關找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1937年,他的成就終於被認可,紐約探險家協會將他列為榮譽會員,1946年他終於得到了與Peary相同的榮譽勳章。1988年,Henson夫妻的遺骸被埋葬在美國艾靈頓國家公墓,並得到他應得的榮耀。2000年,Henson得到美國國家地理協會所授予的最高榮耀:哈伯德獎章,而他昔日的同伴Peary,在1906年就成為得到這枚獎章的第一人。
成就與能力並不總是相對等的,然而驅使我們去探索的不是名聲與金錢,而是一種本能。這種本能讓我們走出非洲大陸,並仰望星空,感嘆宇宙的奧秘。這種本能帶著我們攀上最高峰,探索最極點,前往世界的各個角落。
驅使我們前進的始終是那一顆原始的,「走出去」的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