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冰下同時競爭北極點,誰家的船先到?

2020-11-14 梵觀點


北極點

北極點,是指地球自轉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並指向北極星附近的交點。

地球按照經度線分成了不同的時區,每15°一個時區,全球共24個時區,每個時區相差1小時。而對於極點來說,地球所有經線都收攏到了一點,無所謂時差的劃分,也就失去了時間的標準。北極點上的時間實際採用國際標準時間即格林尼治時間。

地理北極點


要從地形上指出北極點的準確位置,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北極點上的地物是一些相互碰撞、相互碾壓的大堆塊冰,這些塊冰又朝順時針方向,時停時進地在北冰洋上打圈圈。因此,用以辨別北極點的冰層,可在一星期內漂離很遠。

北京與北極點相距約5550千米。

挑戰北極點

自從人類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開始,挑戰兩極極點的探險活動就從未停止過,由於北極距離大陸和文明比較近,人們了解北極地區更多一些,而南極大陸發現的時間要晚與北極。

一個世紀以前,英國政府為了獎勵北極探險者,曾撥出一筆資金,準備獎給第一個到達北極的探險家。資金雖然不多,但是卻起了很大的激勵作用,許多探險家躍躍欲試,想摘到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桂冠,獲得這一令人心馳神往的歷史的榮譽。這頂桂冠最終被美國探險家羅伯特·皮爾裡所獲得。為了這頂桂冠,他幾度向北極衝刺,前後花費了7年的時間,最後在1909年通過狗拉雪橇的方式抵達北極點取得了成功。

羅伯特·皮爾裡


而在此之前,有一個挪威探險隊也向北極點發起過挑戰。

勇闖冰海的木船

木質帆船由於船身材料及結構問題並不適合在冰海中航行,一旦與浮冰碰撞很可能破損沉沒。因此,在沒有破冰船的年代,想通過乘船抵達北極點幾乎是不可實現的。

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的比格迪半島上有座獨特而別致的FRAM博物館,FRAM博物館有一個鎮館之寶,就是一條世界上最堅固的木質帆船FRAM「前進號」。

「前進號」是一條專門為極地探險設計的船舶。挪威首席船舶工程師阿徹在極地探險家南森的幫助下設計了它。1892年下水,南森妻子伊娃將該船命名為FRAM號,FRAM是挪威語意為「前進」。

為冰海而生

「前進號」長39米,寬11米,排水量800噸的前進號選用堅實的橡木和綠心硬木做船體。船體分三層,最外層為綠心硬木裡面兩層為橡木,三層板材之間充添瀝青和木屑,以利於緩衝和防腐。

為適應冰海航行「前進號」創新地將船身建造成沒有龍骨首尾對稱的碗型,大海結冰龍骨將不再被海冰鉗住而動彈不得,冰的擠壓會使船升到冰面之上。前進號還裝備了220匹馬力的蒸汽機,能提供7節航速,還設計了風力發電裝置,人力驅動設備供全船照明,螺旋槳和舵能收放自如以避免被堅冰損壞。可靠的保暖設計和充足的給養能讓船員在與世隔絕的冰原上生存五年。

無龍骨設計


可收起的螺旋槳和舵


1893年6月24日「前進號」離開奧斯陸開始探險,南森的計劃是駕駛前進號到新西伯利亞群島海域,隨著北冰洋的洋流漂流到北極點。9月25日到達新西伯利亞群島海域,「前進號」輕鬆頂住了海冰壓力並牢固浮在冰上。10月25日開始在漫長的極夜中隨冰逐流,1894年5月19日到達北緯81度。

通過雪橇向北極點衝刺(可以看到船上的風力發電風帆)


到達那裡後,意識到無法直接靠洋流抵達北極點,南森作出一個大膽的決策。南森和一個同伴離開前進號,靠雪橇和雙腳向北極點衝刺,最後到達北緯86度14分,這是當時人類到達過的最北方。由於嚴酷的環境最終衝刺極點未能成功,1895年8月兩人乘皮划艇返回到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過冬。期間南森和同伴靠吃打獵海象,北極熊和鯨脂存活,直到英國探險隊發現他們。

被凍住的「前進號」


另一方面,前進號在斯維爾德魯普帶領下繼續隨浮冰漂流,1895年11月15日竟也到達了北緯85度55分,這也是當時船舶到達的最北位置。1896年8月21日南森返回尋找「前進號」並重逢,當時船上的船員們安然無恙,這次探險沒有造成任何傷亡,這是北極探險史上最神奇的一次會師。

1898年「前進號」經過簡單改造,增加了幹舷高度,17人登船。這次由斯維爾德魯普指揮,目標是繪製加拿大北部的北極群島海圖,並採集地質和動植物樣本。面對數不勝數的淺點、暗礁以及浮冰,前進號再一次經受住了考驗。直到1902年探險結束,共繪製了260000平方公裡的海圖,超過任何其他的北極探險隊。

博物館中的「前進號」


基於這兩次成功的北極探險,讓人們對北極區域航行有了更多的認知,也為後來的南北兩條航線通行打下了不可磨滅的基礎。

木帆船挑戰極點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往後的一個世紀,挑戰與競爭仍然在繼續。

冰上冰下的競爭

近代在誰家船最先到達北極點這個問題上,當時美蘇也在暗自競爭。

前蘇聯採取建造破冰船硬闖簡單粗暴的方式挑戰,而美國的方式更投機取巧了一些。

鸚鵡螺號核潛艇的命名是為了紀念儒勒·凡爾納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鸚鵡螺號潛艇,1952年6月在通用電器船舶公司開工建造,1954年1月21日下水,在鸚鵡螺號的試航任務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它的北極之旅。1958年7月它受命首次赴北極點航行,在8月3日23時15分從冰層下抵達地理北極,成為世界上第一艘航抵北極點的船隻。

紀念郵票


鸚鵡螺號


前蘇聯方面,世界最大的核動力破冰船「Arktika」號於1975年下水,在破冰船領域取得了創紀錄的成就。船上建有2個反應堆,設計能推動22920噸的自身重量穿過厚達5米的冰區。1977年8月,「Arktika」號成為首艘抵達北極點的水面船隻。

1958年 新華社記者李楠乘坐「伊爾14」飛機,從莫斯科出發,先後在蘇聯北極第7號浮冰站和北極點著陸,完成北極考察,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中國人。

1999年中國首次北極科考


北極點上的中國結

普通人如何到達北極點?

目前,全球只有唯一一艘破冰船,可以實現普通人到達北極點的商業旅行——50周年勝利號核動力破冰船。

摩爾曼斯克出發,乘坐俄羅斯50周年號核動力破冰船,經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到達北極點。這個周期長很多,來回得兩周時間。通過GPS找到北極點,繞著它圍一圈,是典型的慶祝儀式。

自1909年4月6日皮爾裡首次到達北極點以來,迄今抵達北極點的總人數不足萬人,國內現在的說法是不足五百人。

梵觀點:北極點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屬於這個世界。

相關焦點

  • 北極點世博印章,北極點的心靈震撼
    那次考察中,我還有幸和部分隊友乘坐直升機抵達北極點。那是中國考察隊第一次抵達北極點考察,我也成為新華社歷史上第一位抵達北極點採訪的女記者。我將世博會的會旗插上了北極點。這也是歷史上世博會旗幟第一次插上了地球的最北端。為了留下永遠的紀念,分社專門製作了「北極點世博印章」,為世博文化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北極點元素」。
  • 徒步到北極點才知道,到底什麼是戰略
    那我再給你講個,曲向東徒步去北極點的事,來說明到底什麼是戰略。我自己,本人也是個特別愛旅行的人,有一顆閒不住、想到處去浪的心。2012年,我到了南極。2013年,我乘坐50年勝利號核動力破冰船到達了北極點。
  • 在北極點冰海體驗「冰泳」
    沒想到我竟然真的得到了一個去北極而且是北極點的機會——從摩爾曼斯克出發乘坐世界上最大的核動力破冰船一路向北抵達北極點。北極點是北極的中心,也是地球的最北端。北極點標誌處那是7月的一天,早上6點12分,我從睡夢中醒來。
  • 我在北極點,一個小小的點
    北緯90度的北極點是個很小的點,小到破冰船駕駛艙已經到達北極點,船尾甲板上還沒到。在高精度的GPS儀器幫助下,巨大的核動力破冰船尋找北極點是一個緩慢謹慎精巧的操作,感覺像塔吊準確地吊起一個籃子那種難度。
  • 溫州36歲辣媽34天花費30萬 從南極圈玩到了北極點
    今年1月1日,黃雪苗出發到南極,到7月2日抵達北極點,短短半年時間,她環繞了地球一圈。  最讓黃雪苗自豪的是,1909年至今,全世界僅1萬多人抵達北極點,而她也成為全球極少數到達北極點的旅行者中的一位。  南極和北極點,合計34天,花費近30萬元,這對於黃雪苗來說,是生命中兩次最偉大的旅行。而這麼大的跨度,連她自己都感到吃驚。
  • 我國科考隊員抵達北極點
    科學家們在北極點。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與環境實驗室科研人員隨德國「極星」號破冰船抵達北極點,開啟了「國際北極漂流冰站計劃(MOSAiC)」第5航段的科考任務。  該計劃以德國「極星」號破冰船為主要平臺,於2019年10月凍結在北冰洋中央區,並隨洋流漂移至2020年10月,完成為期一年的冰上觀測,以加深理解北極大氣-海冰-海洋-生態系統間的耦合過程。
  • 溫州36歲辣媽34天花費30萬 從南極玩到北極點
    今年1月1日,黃雪苗出發到南極,到7月2日抵達北極點,短短半年時間,她環繞了地球一圈。最讓黃雪苗自豪的是,1909年至今,全世界僅1萬多人抵達北極點,而她也成為全球極少數到達北極點的旅行者中的一位。南極和北極點,合計34天,花費近30萬元,這對於黃雪苗來說,是生命中兩次最偉大的旅行。而這麼大的跨度,連她自己都感到吃驚。她遊玩南極和北極點的想法是什麼?
  • 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
    地面上總是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它嚴酷的奇寒,使得人類不敢輕易靠近,在這塊人類未涉足之地,就有那麼一個探險家,他不懼嚴寒,自1902-1909年,在北極先後進行了三次探險活動,歷經艱苦,在第三次探險時,終於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他的名字就叫羅伯特·皮爾瑞。
  • 阿蒙森:第一個同時徵服南極和北極的偉大探險家,永遠消失在北極
    雖然探險活動很不順利,但阿蒙森從船醫那裡學到了補充維生素C的方法——吃生肉!阿蒙森最關注的還是北極。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人們在不斷探索從歐洲到東方的航線。而通過北冰洋的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是理論上的最近航線,各國探險家都在努力嘗試。1879年,芬蘭人伊雷克打通了從西起冰島,東至白令海峽的東北航線,而西北航線仍待開發。
  • 畢淑敏:北極點冰泳
    平日沉默,一旦斷裂,冰川將崩塌。  冰川入海,搖身一變成為讓人聞風喪膽的冰山,衝痕看上去像被巨掌掰碎的指紋。不過無論它看起來多不可一世,終比水輕,巨鴨般浮在洋面上,被冰下各種潛在洋流所控攝,按照一定規律不動聲色緩緩遊走,如身穿襤褸銀袍的浪俠。  抵達目的地後有個活動 「北極點之泳」,有人順口將它叫冬泳。但此刻絕非冬天,而是盛夏。
  • 紀錄片總導演餘敬中手記:去北極點的兩條安全路線
    到了北極圈內,一般就可以說到了北極。但是,到了北極點,跟到北極圈,那又是兩回事。人類發現北極,有三個標誌性內容:一是地理上的發現,包括北極圈內的島嶼、海峽、海域、海嶺、海盆等的發現;二是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的貫通;三是抵達北極點,這應該是最主要的標誌。整個過程,大體上用了四百年時間。
  • 北極點,一個與神耳語的地方
    我們終於到了北極點,有小雪。雪花且歌且舞,裝點艦船四周,如煙似夢。無數次暢想過帶上冰鞋、球桿、護具等全套裝備,在世界的最北端玩一次冰球。這是船上一位小朋友告訴我的他對北極點的設想。我們對所知甚少的事物,有著最豐富的想像。「50年勝利號」到達北緯90度停下了。放眼望去,北極點和我們之前走過的千萬裡冰海,沒有絲毫不同。
  • 農村大哥自製冬捕「神器」:只需拉著磁鐵冰上走,就能捕獲大板鯽
    朱大哥介紹,他家就在河岸邊,由於緊鄰河邊的關係,每年冬季都要到這條河中冬捕。至於能否捕到魚倒不是很在乎,而是在尋找兒時的樂趣。說話間,朱大哥砸出一個冰窟窿,這時朱大哥的一位朋友,開始往冰窟窿中布設捕魚設施——先是一根長繩,長繩後面掛著漁網。這位大哥介紹,他與朱大哥是兒時的玩伴,而且都愛好捕魚,每年冬季他們都會相約來到這條河的冰面,痛痛快快玩一場。
  • 太陽系有一顆衛星,可能存在冰下海洋,科學家:具有較大宜居潛力
    雖然這裡看上去是一個被冰封的世界,但是通過科學家一系列的觀測和研究,終於有了一個令人激動的發現,木衛二的地磁北極點正在不斷變化!很多朋友會問,這一點能說明什麼呢?事實上,這意味著在木衛二表面的冰層之下存在著巨大的液態海洋。水是生命之源,擁有液態海洋就有可能存在生命。有科學家稱,人類尋找了幾十年的地外生命,很有可能就在木衛二。
  • 一份特殊的航海日誌,讓沒去北極點的人也能找到一種抵達感
    這時的海域全部都是冰蓋,偶爾還能看到冰上的融池。尾隨的動物已經不見蹤影。9點30分,講座:構圖與北極攝影技巧,著名探險攝影家辛迪主講,隊醫山姆介紹自己的攝影心得和經驗。探險隊隊長索蘭站在船頭致祝酒詞,慶賀大家共同抵達世界之巔,慶祝船長迪米特裡第二十五次抵達北極點,同時紀念英國探險家沃雷謝貝特單人到達北極點五十周年。乘客們欣喜若狂,激情相擁,舉杯慶賀。
  • 盯上百億噸石油儲備 俄稱大陸架延伸至北極點
    不過,俄羅斯地質學家日前宣布,經過考察,包括北極點在內的120萬平方公裡的北冰洋地區也屬於俄羅斯的大陸架。這一主張立刻遭到了一些科學家的質疑。 ***欲將北極點納入囊中 據英國《衛報》6月28日報導,俄羅斯地質考察小組搭乘具有冰下科研能力的核潛艇對北極地區進行了為期6周的勘探。
  • 「冰上脫貧」路更寬——遼寧康平臥龍湖冬捕見聞
    新華社瀋陽1月11日電題:「冰上脫貧」路更寬——遼寧康平臥龍湖冬捕見聞新華社記者石慶偉、於也童凜冽北風中,銀白色的臥龍湖冰面一眼望不到邊。鑿冰捕魚、踏冰觀光、湖魚競賣、冰雪農家樂、農產品大集等一系列特色活動吸引了大批遊客,為湖邊農民帶來新商機,顯現出「冰上脫貧」環湖致富的良好效應。臥龍湖位於瀋陽北部,是科爾沁沙地與遼寧中南部城市群之間的生態屏障節點。然而十餘年前,由於過度開發,臥龍湖曾一度乾涸,湖底土地沙化嚴重,魚鳥散去,當地的農業和漁業生產受到重創。
  • 北極點歸來
    萬萬沒想到,有一天,我居然跟團一路向北,到達北極點。關於北極的故事暫且先往後放一放,有時候還是忍不住想個沒完,要沒有這幫極友(極地驢友)一路上的陪伴和幫助,沒有巨大的核動力破冰船載著我們航行在冰冷的海面半個月之久,沒見過漂浮著的海冰和隱隱約約的北極熊,沒有大家10分鐘圍著北極點環繞地球2圈的證明書,我是怎麼都想不到,我居然到過北極,我居然到過北極點…這種思緒直到今天依舊一刻也不停減。
  • 俄潛水員冰下拍到裸海蝶 一種浮遊軟體動物
    俄潛水員冰下拍到裸海蝶 一種浮遊軟體動物時間:2020-04-27 13:04   來源:封面新聞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俄潛水員冰下拍到裸海蝶 一種浮遊軟體動物 【俄潛水員冰下拍到裸海蝶揮舞著透明翅膀像跳舞】近日,俄羅斯潛水員在白海冰下拍到裸海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