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壯舉帶回緊張結論:北極垂危

2020-10-26 浙江融媒體

10月12日,在北冰洋上漂泊一年多後,「極星」號破冰船平安返航,歷時389天的「馬賽克」北極探險宣告結束。一年多的時間裡,「極星」號把自己凍在冰裡,順著浮冰漂移,穿過北冰洋,對周圍的海冰、海洋、大氣、生物等要素進行觀測。來自50多個國家的數百名科考隊員長期在極夜或極晝中度過,上一次這樣的北極漂浮觀測還是在127年前,這次探測將把人類對北冰洋的探測提高到新的高度。這次探測,「馬賽克」的科學家們帶回了證明「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科學家警告稱,北極恐怕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

(原標題《科考壯舉帶回緊張結論:北極垂危》。編輯郭奕麟)

相關焦點

  • 「北冰洋正在死去 」 ,科學家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
    北極或面臨數十年夏季無冰 【「北冰洋正在死去 」 ,科學家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去年9月,來自20多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科考隊,分階段前往遍布浮冰的北冰洋,在那裡隨著海冰漂泊了389天。上個月,科考隊終於結束了長達一年多的考察。
  • ...科學家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去年9月,來自20多個國家的數...
    【北極或面臨數十年夏季無冰 科學家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去年9月,來自20多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科考隊,分階段前往遍布浮冰的北冰洋,在那裡隨著海冰漂泊了389天。上個月,科考隊終於結束了長達一年多的考察。他們不僅完成了史上最大規模最長時間的北極科考,還帶回了這樣一個噩耗,那就是:「北冰洋正在死去。」
  • 北極垂危!北極恐將夏季無冰,氣候變化重災區
    德國北極科考隊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此次北極科考活動叫作"馬賽克"探險計劃,由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AWI)領導。隊員包括來自德國、中國、俄羅斯等近20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整個活動耗資1.4億歐元,是極地考察項目中最昂貴、最複雜的一次。
  • 世界周刊丨「北冰洋正在死去」這次北極探險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
    他們不僅完成了史上最大規模最長時間的北極科考,還帶回了這樣一個噩耗,那就是:「北冰洋正在死去。 」在那片遙遠的冰天雪地,科學家們究竟看到了什麼?又經歷了怎樣特殊的一年。兩名中國科考隊員為我們揭秘。10月12號,在北冰洋漂浮一年多後,「北星」號破冰船抵達德國不萊梅港,歷時389天的「馬賽克」北極探險宣告結束。
  • 「北極垂危」,已有毀滅性證據!數十年內恐「夏季無冰」……
    在那裡,隨著海冰漂泊389天進行科考活動,這次科考被稱為「馬賽克」科考,它是一個由德國主導的大型國際合作科考項目。上個月,科考隊終於結束了長達一年多的考察,他們完成了史上最大規模、最長時間的北極科考。在這次北極探險科考中,也有中國科學家參與。
  • 德國北極科考船隊:全球變暖 北極恐面臨「夏季無冰」
    氣候變化,北極垂危!德國電視一臺12日報導,德國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周一返回不萊梅港。他們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此次北極科考活動叫作「馬賽克」探險計劃,由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AWI)領導。隊員包括來自德國、中國、俄羅斯等近20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
  •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氣候變化,北極垂危
    氣候變化,北極垂危!德國電視一臺12日報導,德國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周一返回不萊梅港。他們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最近的衛星照片顯示,北冰洋上的海冰數量達到有記錄以來的夏季第二低,僅次於2012年;北極冰層面積縮至40年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小。
  • 全球有史以來最大探險活動 科學家帶回北極毀滅性證據「圖集」
    (1/17)當地時間10月12日,德國媒體報導,德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他們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圖為格陵蘭島迪斯科灣,一艘船駛過冰川形成的拱門。
  • 「北冰洋正在死去」 這次探險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
    他們不僅完成了史上最大規模最長時間的北極科考,還帶回了這樣一個噩耗,那就是:「北冰洋正在死去。」 在那片遙遠的冰天雪地,科學家們究竟看到了什麼?又經歷了怎樣特殊的一年。兩名中國科考隊員為我們揭秘。 10月12號,在北冰洋漂浮一年多後,「北星」號破冰船抵達德國不萊梅港,歷時389天的「馬賽克」北極探險宣告結束。
  • 從北極傳來了一個壞消息……
    來源:環球網微信公眾號氣候變化,北極垂危!德國電視一臺12日報導,德國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周一返回不萊梅港。他們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此次北極科考活動叫作「馬賽克」探險計劃,由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AWI)領導。
  •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 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 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 氣候變化,北極垂危!德國電視一臺12日報導,德國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周一返回不萊梅港。
  • 史上最大規模北極科考落下帷幕
    圖片來源:DAVID HECKER/GETTY IMAGES本報訊 近日,隨著德國科考船「極地」號駛進不萊梅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科學考察落下帷幕。據E&E News報導,過去1年裡,「極地」號在北冰洋上慢慢行駛,船上的科學家收集了大量關於北極氣候系統的數據,例如雲層、大氣、海洋物理和生物的數據。
  •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當地時間10月12日,德國電視一臺報導稱德...
    2020-10-13 12:29:40來源:FX168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當地時間10月12日,德國電視一臺報導稱德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北極探險活動,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
  • 76天的極地之旅:記參與北極科考的氣象人
    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逯昌貴和丁明虎,作為氣象部門的隊員參與了此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工作篇  勇擔氣象科研重擔  逯昌貴算是我國極地科考的「老前輩」了。自1986年以來,他已經參與南北極科考13次、青藏高原觀測試驗5次。而丁明虎則是新生力量,今年第一次去北極進行科考。
  • 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科考計劃結束,帶回一個壞消息
    當地時間10月12日,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科考團「馬賽克」結束逾一年的探險之旅返回德國不萊梅港並發布了初步考察結果,稱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加速消失,前景並不樂觀 。據悉,「馬賽克」是「跨學科北極氣候研究海上漂流觀測站」的縮寫,由德國大氣科學家雷克斯帶領,於2019年9月20日正式從挪威起航出發。
  • 北極漂流389天,20國300名科學家:親眼目睹觸目驚心一幕
    可當這個前所未有盛大的科考團隊,乘載德國研究所的北極星號船,返回到不萊梅港時,似乎所有人都心事重重。耗資1.4億歐元,MOSAIC帶回了什麼?整整一年多的時間,這個世界最大的科考團隊,不僅收集大氣、海洋、海冰和生態系統的數據,實地感受並幫助評估其對氣候變化、對該地區和世界的影響。希望,通過他們的親眼所見,親身所感,去呼籲全世界行動起來。
  • 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不過,疫情的話題我們聊的其實有點多了,我們這次換一個話題,聊一個非常冷僻,而且確實非常冷的話題——北極科考。    北極:一個不歡迎人類的大冰原  在有關極地科考的新聞裡,我們通常聽到的大多是南極科考的項目,不止是因為南極有可愛的企鵝而北極只有兇猛的北極熊,而是因為南極是比北極更容易抵達和進行科考的地區。
  • 走近第一座北極科考站: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新聞—科學網
    ,位於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是中國建立的首個北極科考站,落成於2004年7月28日。中國也成為第八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奧爾松建立科考站的國家。 黃河站的建立,為我國在北極地區開創了一個永久性的觀測研究平臺,為解開日地相互作用、北極氣候環境變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等眾多課題提供了一個窗口。 親歷者說 講述人:楊惠根,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首任黃河站站長 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
  • 我國首位北極越冬科考女性:女博士張虹度過140天極夜
    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徐嘯寒 通訊員馮林)身著一身鮮豔的極地科考冬裝、一臉淡淡的微笑,昨日,我國首位在北極完成越冬科學考察的女性——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女博士生張虹滿載而歸。張虹於去年10月13日到達黃河站,一共在北極呆了140天,主要進行中高層大氣風場觀測。
  • 中國第一個北極科考站成立 北極北京同升五星紅旗
    本報北極朗伊爾賓30日專電 北極朗伊爾賓鎮接近零度的低溫,擋不住中國人北極建立科考站的熱情。  科考隊之所以與天安門同步升國旗,是因為大家一致認為,北極的科考事業與祖國的興盛緊密相連,選擇這一時間升旗最具意義。「祖國強大了,我們才有機會到北極開展考察活動;我們到北極科考的目的,是想為祖國的極地研究工作做點事。」在儀式開始前,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彤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