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旅鼠是一種極普通、可愛的小動物,常年居住在北極,四肢短而小,身體橢圓,比一般的老鼠稍小,起最高可長到15釐米,尾巴粗而且短,耳朵不大,兩隻眼睛永遠閃爍著膽怯的光芒,但被彼得無可奈何的時候,它也會憤怒,然後奮起反擊。因紐特人將北極旅鼠稱為從天上來的生物,而斯堪地那維亞的農民更直接,稱它為「天鼠」。這是因為,在特定的年頭,它們的數量會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將,突然而至似的。
其實,不起眼的小旅鼠,是一種繁殖能力極強的哺乳動物。每年3月,當北極狐還在為求偶而發出嘶啞的尖叫聲時,旅鼠早已產下了第一窩幼仔,並在雪中開始為新生子女的撫養奔波了。一隻雌旅鼠一年可以產6~7窩幼鼠,每窩有9~20隻;幼仔出生後30天便可進行交配(最高紀錄是出生後14天就可交配),經過20天的妊娠期,就可以產下一窩小旅鼠。如此高的繁殖率,使得一隻雌鼠一年竟然可以產下成千上萬隻的後代。
旅鼠不僅數量多,而且食量也驚人。一隻旅鼠一頓可以吃相當於自身重量兩倍的食物,而且食性非常廣,草根、草莖和苔蘚之類,幾乎所有的北極植物都屬於它的食譜範圍之內。
有人計算出,一隻旅鼠一年可以吃掉45千克的食物,所以又有人將它們稱為「肥胖忙碌的收割機」。
大量的繁殖會導致旅鼠的數量在特定的年份急劇增加,達到一定程度後,奇異的現象就會發生了:幾乎所有的旅鼠突然變得焦躁不安起來。它們東奔西走,東跑西顛,吵吵嚷嚷,永無休止,並停止了進食,好像要大難臨頭一般!
而且它們還一-改往日的膽小怕事,面對天敵也無所畏懼,甚至還主動進攻。更不可思議的是,它的毛色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昔日的利於隱蔽的灰黑色變成了目標明顯的橘紅,目的是為了吸引天敵的注意,從而吃掉更多的旅鼠。
當然最為有趣的現象也就是「死亡大遷移」:它們先是到處亂竄,接著,就好像由誰發出了一聲命令一般,開始了日夜兼程的向著海邊狂奔。一批接著一批旅鼠從海邊向海中遊去,它們全都是不假思索地向前遊著,直到精疲力竭,體力用盡為止,然後便溺死在海中。可這絲毫不會影響緊隨其後的旅鼠奮不顧身地繼續前進。整個過程結束之後,海上漂浮著數以萬計的被溺死的旅鼠屍體。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它們是集體自殺,而且是這麼大規模的行動,那麼為什麼幾年之後,又會有成片的旅鼠出現呢?」
原來,旅鼠絕不是我們經常形容的「鼠目寸光」之輩,它們在進行這種死亡大遷移之時,總會留下少數的同類呆在家中。這樣,旅鼠不會因為進行大規模的集體自殺而絕種。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平常年份,旅鼠只進行少量繁殖,使它們的數量只是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變。只有到了豐年,也就是氣候適宜和食物充足時,它們才開始大量繁殖,所以,旅鼠的數量波動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每隔3~4年,旅鼠數量會劇增,但僅僅持續一年的時間就開始下降。
關於旅鼠集體自殺的原因,科學家們的說法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集體自殺可能和它們的高度繁殖能力有關,因為旅鼠喜好獨居,當它們的數量猛烈增高,密度加大,它們就開始變得異常興奮和煩躁不安,並十分喜好爭吵和打架鬧事。這似乎很好理解,由於繁殖力過強,旅鼠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間,只好奔走他鄉。
但是有一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旅鼠的分布很廣,除了北歐以外,美洲的西北部,俄羅斯的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帶都有分布。但為什麼只有揶威的北極旅鼠有集體跳海自殺的行為呢?
有人這樣解釋:在數萬年以前,挪威海和北海比現在可要窄的多,那時,當旅鼠打算奔走他鄉時,遊到大洋彼岸是完全可能的。可如今的挪威海,由於歷史上的地殼運動,它已經是今非昔比,比過去寬了很多,但旅鼠的這種集體過海的特性已經世世代代地保留了下來,也就是說它們並不知道海水已加寬,只知道保持祖祖輩輩的傳統,直至溺死也不清楚回頭是岸,當然,這種說法仍有很多嚴重的不足。
又有人對上述推測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如果旅鼠是因為食物和生存空間受到限制,那麼,為什麼它們在大遷移的過程中,即使遇到食物豐盛、地域寬廣的地方也仍然不停留呢?
於是,前蘇聯的科學家提出這樣的假想,他們認為,許多年以前,地球正處於十分寒冷的時期,北冰洋的洋面上,凍結著厚厚的冰層。風和飛鳥將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種子帶到了這裡,使得每年的夏季都會草木青青,旅鼠是完全可以生活在這裡的。所以,旅鼠數量大增後,向北遷移是可能的。可是到了後來,氣候發生了變化,原來的冰塊消失,而如今跳入巴倫支海的旅鼠正是習慣性地去尋找昔日的美好家園!
當然這種觀點也並沒有十足的說服力。
總之,關於旅鼠為什麼會集體自殺的看法是多種多樣的,至今沒有一個能被普遍接受的解釋,仍需要人們的進一步探索與解密。
話題:你知道北極旅鼠每年自殺的情況嗎?
#解密旅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