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三體-小遙
人類真正開始進行攝影的歷史並不久遠,而我們卻總是試圖通過不同的角度來定格某些珍貴的瞬間。尤其是可以收集動態影像之後,我們有了更多機會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也有利於對自然界進行長期的觀察和研究。
早在1958年,就有很多動物紀錄片出現,最著名的就是《白色曠野》,其中旅鼠集體自殺的現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雖然後來有相關人員承認,紀錄片中有關旅鼠集體自殺的片段是他們藉助特殊的拍攝手段留下的,並不是真正的場景。所有的旅鼠只是進入了一個模型中,跳下去也沒有死亡,桌子下面有充分的保護措施。但是這一切也足以向人們證明,旅鼠存在特殊的效應,會不自覺地走上死亡之旅。
作為北極圈食物鏈底端的物種之一,旅鼠是很多動物捕食目標,其中就包括北極狐、老鷹等,就連以魚蝦為主要食物的海鷗,也會偶爾捕殺旅鼠維持生存所需。因此,為了保障整個種群的順利生存,它們選擇進化出更加強大的繁衍能力。
根據相關研究,一對旅鼠一年可以擁有84隻後代,很快就可以擁有數萬隻的隊伍。即便它們需要不斷遷徙,途中也會受到各種天敵的威脅,剩下的部分很快也可以繁衍壯大。
面對這種情況,人們不禁十分好奇,為什麼旅鼠會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下選擇集體自殺呢?誰又在暗中控制著它們的數量呢?
科學家們分析,或許是為了保障種族的延續,旅鼠們會自覺控制數量,更多情況下,它們是在「害怕」。
據悉,長期在北極地區生存,保持自身的熱量十分重要,而旅鼠的捕食能力已經漸漸退化,取而代之的強大的消化能力。它們很早就已經適應了以青苔為食的生活,並且可以吃下相當於體重2倍的食物,平均下來,一年也可以吃下幾十公斤的青苔。
而龐大的旅鼠數量對北極的青苔來說,無疑是一種壓力,所以在旅鼠數量穩定的情況下,它們不會出現集體自殺的情況。除非某種特殊的因素作用下,它們出現了爆發性增長,集體自殺有利於保全一部分成員。至於為何會有爆發性增長,科學家們暫時還沒有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