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鼠屬有四個物種常年居住在北極圈內:北美棕旅鼠Lemmus trimucronatus),西伯利亞旅鼠(L. sibiricus),弗蘭格爾島旅鼠(L. portenkoi),以及最著名的挪威旅鼠(L. lemmus)。這類個頭只有7到15釐米的毛乎乎、圓滾滾的小傢伙,大約是被人誤解最多的動物吧。它們被人看作是從天而降的,被人看作是會集體跳海自殺的,被人看作「上帝的寵物鼠」,透露著上帝創造生命的某些真理……
「天鼠」居住在西伯利亞的雅皮克人認為旅鼠是來自天空的動物,而斯堪地那維亞的農民則直接稱旅鼠為「天鼠」。因為它們經常會在北極地區的荒野中突然大量出現,然後又突然神秘消失。雅克皮人認為這些小毛球會隨著風暴的從天上掉下來,直到春草開始生長時死亡。
16世紀丹麥博物學家Ole Worm首次發表了挪威旅鼠的解剖結果,證實了它們和其它齧齒動物——也就是耗子——是相似的。可是這位博物學家仍然相信旅鼠從天而降,只不過是被風從別處刮來的而非天上自然發生的。
【挪威旅鼠就是普通的齧齒目動物嘛,只不過身材稍稍圓了點而已……】
人們對旅鼠的神秘感來源於旅鼠的大幅種群波動。尤其是挪威旅鼠,它們有明顯的3-4年的種群消長周期。儘管生活在北極圈附近,挪威旅鼠卻異常活躍,從不冬眠。冬天它們刨開雪地,依靠草根或預先儲備的食物度過。挪威旅鼠繁殖非常快,出生後不到一個月就達到性成熟,比大多數耗子還厲害,因此當食物豐富、冬天短暫時,它們的種群會爆發式地增長。
如今的生態學家們都還不能建立完備的預測挪威旅鼠種群數量的模型,更不用說過去的當地人看到一大群旅鼠在短時間內突然冒出時,該感到多麼的錯愕了吧。不過,對於依賴旅鼠為生的北極狐、雪鴞等捕食者,突然出現的大群旅鼠,的確是天賜的禮物。甚至生活在北極的馴鹿,在極端條件下也可以吃旅鼠。捕食者也是造成旅鼠種群變動的一大原因。
「集體赴死」一個糾結的設定是,這種常會發生混亂式種群波動的小動物,居然是愛好獨處的。這造成旅鼠們不能忍受鼠滿為患的居住條件。傳言中,旅鼠們「為了保證物種延續、控制種群大小,有組織地集群跳海」,這被解讀為各種關於生死的超脫與感悟。而沒人能證實旅鼠是否真的組織過這樣的集體行動,它們也許更願意相互廝殺而不是自殺。最重要的是,跳海是沒有用的,旅鼠會遊泳……
【設計臺詞:和別人擠一個洞最討厭了!最討厭了!】
【旅鼠會遊泳,有圖有真相。】
在種群爆發時,不能挑戰原有棲息地的霸主們的旅鼠們被迫流離失所,於是它們慌亂地四處尋找新的棲息地。與其說這是有組織的遷徙,不如說這是集體大混亂,放在人類社會,這就是可以發生踩踏事件的情形……
由於旅鼠跋涉的路途中常要穿過寬闊的水面,著名的「集體赴死」場面就出現了。事實上,足夠強壯的旅鼠遊到了對岸,有的最終找到了新的家園,而總有些不夠強壯的倒黴蛋,在遊泳的過程中耗盡了體力,因此溺死、凍死。
迪士尼,謠言煽動機?迪士尼工作室在1955年將旅鼠在挪威跳海自殺的場面做成了卡通,放入了史高治叔叔的冒險系列漫畫中。史高治叔叔是誰?他是唐老鴨的舅舅,世界上最富有的鴨子Uncle Scrooge,又叫麥老鴨、史高治 老鴨、或守財奴麥克。就這樣,「旅鼠自殺」以藝術的形象走進了大眾視野,開始被包裝為誤導多數人的文化產品。
【迪士尼1955年的史高治叔叔冒險系列漫畫:懷念家人的旅鼠(The Lemming with the Locket)。】
3年後,迪士尼拍攝的紀錄片《白色荒野》(White Wilderness)上映,這部展現旅鼠跳海自殺的紀錄片頗受歡迎,後來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不過,即使是迪士尼的奧斯卡獲獎影片也難逃方舟子老師的眼睛,他在一篇打假文中寫道:「……片中的場面是偽造出來的,那部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爾伯達省拍攝的,那個地區並不產旅鼠。攝影組到北極地區向因紐特小孩買了幾十隻旅鼠,讓它們在一個覆蓋著雪的轉盤上奔跑,從各個角度拍攝,剪輯後就出現了成千上萬隻旅鼠大遷移的情景。之後,攝影組把這些旅鼠帶到懸崖上,希望拍攝它們跳到懸崖下的海中淹死的場面。不料旅鼠卻不願往下跳,在等了兩天之後,不耐煩的攝影組把這些旅鼠趕下了懸崖,人為製造了跳海自殺。」[1]
看來,為了商業和傳播價值,包裝和炒作一些不實傳聞的做法早已有之…… 好吧,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自然控的網友也用商業的方法來糾正這些誤解了:
【圖片轉自紅色皇后的自然控小組帖子!】
話說,「愛吱吱」太有愛了!什麼時候能親見一隻這樣的小動物呢……[1] | 方舟子:旅鼠集體跳海自殺是一個美麗的謊言(《北京科技報》) |
Rolf A. lms / ecosystem-finnmark.uit.no;ecosociosystemes.fr;Solvin Zankl / photoshelt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