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鴿,旅鼠,旅人

2021-01-15 價投穀子地

        中文是全世界少數非字母體系的文字,所以在事務命名的時候有很多有意思的現象。比如:對於具有社會群居性同時有遷徙特性的動物喜歡在前面加一個旅字,比如:旅鴿、旅鼠。


        旅鴿顧名思義,是一種特別喜歡旅行的鴿子。為近代絕滅鳥類中最為著名的代表。原分布於北美洲的東北部,秋季東南方遷徙。是典型的群居社會性物種,每群可達1億隻以上。旅鴿的悲慘命運和其群體性遷徙特點密切相關,19世紀大量的旅鴿在遷徙途中被獵手所獵殺,最終在20世紀初滅亡。


        而旅鼠就更有意思了,它是一種極普通、可愛的小動物,常年居住在北極,是北極所有動物中繁殖力最強的。但是,其種群一直不大和其繁殖能力不匹配。究其原因,當旅鼠的數量急劇地膨脹,達到一定的密度,奇怪的現象就發生了:這時候,幾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變得焦躁不安起來,一改往日膽小怕事,在任何天敵面前它們都顯得無所畏懼,具有明顯的挑釁性,有時甚至會主動進攻,唯一可能而且合理的解釋是,它們為了千方百計地吸引天敵的注意,以便多多地來吞食消耗它們,來保持種群數量。


        旅鼠的這種行為還衍生出一個專門的術語:旅鼠效應。旅鼠效應,泛指在團體中盲目跟隨的行為。旅鼠效應其實本質上是一種趨同效應或者從眾心理。巴菲特先生曾經把旅鼠拿來比喻證券機構,來說明股市的跟風效應,最後給我們的忠告是,不要相信市場而要相信自己。


        在證券市場上最容易產生旅鼠效應的場景是大量增量資金湧進或湧出市場的時候,正如現在市場的反應。今年央行為了加大金融對市場的支持,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流動性充裕帶來的資產荒和通貨膨脹同時作用於儲蓄資金,越來越多從儲蓄和實體經濟中溢出的資金開始進入資本市場。這些資金的持有者大多數缺乏股市投資的經驗,最簡單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模仿與順從他人的行為與信念,特別是順著市場已經形成的邏輯,這種人我覺得叫「旅人」更貼切。


        所以,我們看到了市場上今年初表現最靚麗的就是去年下半年開始表現的創業板。今年年初大量題材和行業指數基金髮行無異於給這把火填了一桶油。在當前經濟黑天鵝出現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現金儲備不足,對抗風險能力差,這一次就算不死也要脫層皮,但是恰恰是代表中小企業的創業板走得最好。而現金流充沛,未來有望趁黑天鵝擊垮對手提升行業滲透率的龍頭企業,大藍籌反倒成了市場避之不及的「大爛臭」。當大批「旅人」充斥市場的時候,短期市場是毫無邏輯可言的,現在最難的在於你是否能夠堅定自己的信念。


        最後,送大家一段我國史書《史記.貨殖列傳》裡面的一段作為結語:


「昔者越王句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範蠡、計然。計然曰:「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有錢的給個讚賞。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數量驚人的旅鴿滅絕:人類捕殺、低遺傳多樣性
    旅鴿曾經是北美大陸數量最多的鳥類。插畫作者K。 Hayashi人類的角色旅鴿的故事耐人尋味,部分是因為它能告訴我們物種如何一步步走向滅絕。北美洲原住民雖說也會以旅鴿為食,但至少在旅鴿分布範圍內的部分地區,人們已經學會了可持續地捕殺,並不會給旅鴿帶來滅絕威脅。
  • 數量驚人的旅鴿為何滅絕:人類捕殺與低遺傳多樣性
    人類捕殺加上低遺傳多樣性  在19世紀的北美大陸,旅鴿(學名:Ectopistes migratorius)的數量如此驚人,以至於獵人們會開展比賽,看誰射落的旅鴿最多。大約一百多年前,最後一隻旅鴿在動物園中死去。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 旅鴿
    旅鴿是一種喜歡旅行的候鳥,夏季生活在美洲東部地區,冬季則遷徙至美國南部。每年遷徙季節,上億隻旅鴿飛過天空時會遮住陽光,大地一片黑暗,鴿群寬達幾公裡,長數百公裡,需要花上幾天時間才能穿越一個地區。1813年的一天,一位著名鳥類學家抬頭望著旅鴿從頭頂飛過的壯觀景象時,曾極為樂觀地預言:「旅鴿,是絕不會被人類消滅的!」
  • 旅鼠
    旅鼠是一款畫風卡通的冒險遊戲,遊戲中的玩家化身為一隻呆萌的小松鼠進行冒險,需要穿過各種不同的場景,經歷重重困難,遊戲中遍布著謎題與陷阱,需要玩家細心有智慧,這款遊戲場景十分豐富多彩,帶給玩家很好的遊戲體驗,快來下載吧!
  • 是誰殺死了30億旅鴿 基因研究揭開旅鴿滅絕世紀之謎
    Audubon還在1833年將旅鴿確認為北美大陸數量最多的鳥類。當時,他生動描繪了寬達1英裡的遷徙旅鴿飛過他的頭頂,並連續3天遮住了太陽。   事實上,在19世紀早期,旅鴿可能也是全世界數量最多的鳥類。根據推測,當時至少有30億隻旅鴿,這約是今天北美所有鳥類數量的1/3。然而,到了20世紀,沒有一隻旅鴿能在野外倖存下來。
  • 旅鼠的故事
    旅鼠的故事在北極酷寒的苔原上,生存著這麼一種動物,環頸旅鼠。1 第一年冬天寒風呼嘯,大雪覆蓋了苔原,外面的溫度已經降到了-50℃。但在厚厚的雪層下,旅鼠們卻過的很愜意。和外界相比,洞穴中乾燥溫暖,它們的食譜很廣,所以雪層下的植物都是它們的美味。
  • 旅鼠的故事
    羅拉格說,他們不是一般的老鼠,而是旅鼠,旅行的老鼠。我立即被這種奇怪的老鼠吸引了,也加入到羅拉格的工作中,幫他在草原上捕捉老鼠。說實話,旅鼠可能是世界上最笨的老鼠,我只要拿鼠夾子、鼠網子、鼠筐子,立馬就能捕捉到大量的旅鼠。羅拉格告訴我,這裡每公頃草場,起碼有200隻以上的旅鼠。我問,他們一直有這麼多嗎?羅拉格說不是。
  • 旅鼠的啟示
    中世紀時,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農民把這種嚙齒類動物叫做「天鼠」,這是因為它們的數量會發生神秘的周期性起伏,有的年份裡看不到幾隻,有的年份地裡又會一夜之間憑空冒出漫山遍野的旅鼠,仿佛「從天而降」一樣。這種數量起伏的完整周期一般會持續三到四年。為什麼旅鼠的種群數量會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呢?這得從兩方面說起。首先,旅鼠的繁殖能力非常驚人,終其一生都在拼命生育。
  • 旅鴿丨只有沙丘認識它們
    瑪莎是地球上最後一隻旅鴿。當旅鴿滅絕之後,人們常常會懷著怨恨之情提起俄亥俄州派克鎮的那個小男孩,是他在1900年3月24日這一天,射下了天空中最後那隻野生的旅鴿。終於醒悟的人們,試圖將倖存在動物園裡的旅鴿進行培育。可是,失去了藍天的旅鴿,已經失去了一切。1909年,剩下最後3隻,1914年,剩下最後1隻——人們守在鳥籠外,絕望地看著它們一一死去。
  • 「旅鼠過洋」的啟示
    旅鼠是一種生活在北歐寒冷地區的鼠類。  一個廣為流傳的悲壯故事是:每隔幾年,成千上萬的旅鼠就會集結成一個巨大群體朝一個方向直線遷移。當它們遇到河流時,走在前面的會奮不顧身跳入水中,給後繼者架起一座「鼠橋」;遇到懸崖或是深溝,數千隻旅鼠便抱成一團,不顧死活地向下滾去;直到海邊的懸崖峭壁,它們毫不猶豫地縱身跳下,最終全軍淹沒。  其實,旅鼠自殺只是人們的誤解。
  • 旅鴿的消失之謎是怎麼解開的呢?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旅鴿的故事,因為直到最近科學家們才弄清楚了這個問題,旅鴿到底是怎麼消失的?當年因為旅鴿的數量實在太龐大了,所以很容易成為獵人的目標,面對其他的獵物,獵人有可能要賭賭運氣,或者至少要練習一下打獵的技巧!唯獨旅鴿啥都不用準備,只要在鴿群飛過自己頭頂的時候,隨便放幾槍就行了!
  • 旅鼠是什麼樣的生物?苔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是怎麼樣的?旅鼠的數量波動原因?
    16世紀丹麥博物學家Ole Worm首次發表了挪威旅鼠的解剖結果,證實了它們和其它齧齒動物——也就是耗子——是相似的。可是這位博物學家仍然相信旅鼠從天而降,只不過是被風從別處刮來的而非天上自然發生的。人們對旅鼠的神秘感來源於旅鼠的大幅種群波動。尤其是挪威旅鼠,它們有明顯的3-4年的種群消長周期。
  • 旅鼠的遠行之謎
    羅拉格說,他們不是一般的老鼠,而是旅鼠,旅行的老鼠。我立即被這種奇怪的老鼠吸引了,也加入到羅拉格的工作中,幫他在草原上捕捉老鼠。說實話,旅鼠可能是世界上最笨的老鼠,我只要拿鼠夾子、鼠網子、鼠筐子,立馬就能捕捉到大量的旅鼠。
  • 旅鴿的悲慘命運,你知道的有多少?
    旅鴿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數量繁多,喜歡成群飛行和棲宿,最大的旅鵠鴿群數量甚至可達2億隻。當早期的殖民者剛踏上北美大陸時,這裡有50多億隻旅鴿。此後,由於旅鴿肉味鮮美,開始遭到人們大規模的圍獵。1805年,紐約一隻鶴子的價錢為2美分。當時的美國,旅鴿被視為奴隸和傭人的食物。職業獵人捕捉了大量的旅鵠,而這些食材最後大多都被送往美國東部城市成為餐廳菜單上的一項。
  • 消失的旅鴿,人類欠這種動物一篇墓志銘
    而我們在題目中提到的旅鴿就是鳩鴿科下的一種,也是近代滅絕的最知名的一種鴿形目鳥類(在二十世紀初滅絕)。旅鴿並非是我們亞洲的物種,其生前主要活躍在北美洲東北部。由於它們會隨著季節的變遷做大規模遷移,因而被賦予了「旅鴿」這樣一個名字。
  • 旅鴿,曾多達五十億隻卻被吃到滅絕
    一直以來,旅鴿的數量一直都是保持著穩定,當地的印第安人也會偶爾捕殺旅鴿,但對於這個龐大的群體並不造成大的影響。旅鴿沒有什麼自我保護的技能,它們遭受到攻擊時並不會四處逃竄,而是忠實、笨拙的呆在一起。它們對付捕食者的唯一策略就是靠數量來「淹沒」捕食者。在旅鴿所經過的地方,捕食旅鴿的食肉動物往往會因為吃飽而放棄捕食,於是其他的旅鴿便得以生存。
  • 諜戰片扎堆是一種旅鼠模式
    美國著名編劇帕梅拉·道格拉斯指出,電視網的運作方式,是「按照旅鼠的模式來運作的——同時奔向懸崖,大多數墜落下去。」我們的電影電視領域,普遍存在這種旅鼠模式——旅鼠一般湧向同一題材,旅鼠一般湧向同一熱點,然後等待大多數墜落,小部分留下來。
  • 被人誤解很深,旅鼠壓力很大
    旅鼠屬有四個物種常年居住在北極圈內:北美棕旅鼠Lemmus trimucronatus),西伯利亞旅鼠(L. sibiricus),弗蘭格爾島旅鼠(L. portenkoi),以及最著名的挪威旅鼠(L. lemmus)。這類個頭只有7到15釐米的毛乎乎、圓滾滾的小傢伙,大約是被人誤解最多的動物吧。
  • 【果殼網專訪】斯圖爾特·布蘭德:讓滅絕的旅鴿重回藍天
    待到日落前奧杜邦到達目的地時,頭頂上還有旅鴿掠過。這場遷徙整整持續了4天。奧杜邦可能想像不到,再過幾十年,到19世紀末,這種多到足以令日月無光的鳥會瀕臨滅絕。棲息地的減少和人類的獵殺使旅鴿的數量在短短數十年間從大約50億跌倒了零點。1900年,已知最後一隻野生旅鴿被BB槍打死。
  • 近代滅絕的典型動物,百億旅鴿被吃光,黑狼被傳教士滅絕
    第一、旅鴿旅鴿>在歐洲移民者到達美洲之前,旅鴿鋪天蓋地,數量可達百億之多,據有關記錄顯示旅鴿最大的群體數量可達億隻,可見旅鴿數量之多。當時美國人拒絕對旅鴿進行保護,並認為旅鴿是不可能被滅絕的,於是,肆意的獵殺開始了。美人想出了很多捕獵旅鴿的方式,撒網、獵槍等都是小兒科,他們研究了旅鴿的習性,在旅鴿遷徙的途中設置口袋陷阱,在陷進口用長杆綁著一隻旅鴿,等鴿群飛來時候將被綁著的旅鴿拉下來,鴿群誤以為有食物,便紛紛跟隨帶頭旅鴿落下進入陷進,隨即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