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鼠:你們以為我想自殺,其實我只是社恐

2020-11-24 澎湃新聞

原創 Capt.Z 物種日曆

北極的凍土地帶生活著一類身材小小、毛茸茸的動物,它的種群數量周期性暴增,增長到了極限時又會突然減少,多數人都沒有見過它的真身,但這種神鉍的小動物卻因為人類強加給它們的「自殺謎題」而為人所知。

它們就是旅鼠。

除了生活在黑龍江下遊的阿穆爾旅鼠Lemmus amurensis,旅鼠屬其它四種均常住北極圈內,其中因「自殺故事」而著名的是挪威旅鼠Lemmus lemmus。

石縫間的挪威旅鼠。圖片:David Mintz / Wikimedia Commons

「大風颳來」的神秘旅鼠

挪威旅鼠主要生活在縱貫挪威等國家斯堪地那維亞山地,這片山脈綿延一千多公裡,橫穿北極圈,最北超過北緯70°。斯堪地那維亞山區的許多地方有著漫長而嚴酷的冬天,但這種小齧齒動物設法戰勝了它。在寂靜的積雪下,挪威旅鼠開鑿出了錯綜複雜的迷宮,整個冬季大都潛伏其中活動,避開了嚴酷的外界。旅鼠一邊開掘迷宮,一邊取食積雪掩埋的植物(主要是苔蘚)。旅鼠們的迷宮有時會相連貫通,組成了雪下的路網。

在雪地裡鑽洞的旅鼠。圖片:kgleditsch / Wikimedia Commons

但過度的社交會讓一些挪威旅鼠變得社恐。這些焦慮的旅鼠行為異常,變得大膽而富有冒險精神,鑽出雪洞在地面上奔跑尋找新的天地。一般的鼠類顏色黯淡隱蔽,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躲藏——我們常說那是膽小如鼠,可此時的旅鼠遇到天敵或人類時往往不再躲避,甚至會表現出攻擊行為。但是它畢竟是一隻還沒巴掌大的小動物,氣勢洶洶的威脅看起來總有些搞笑,被人類看到了,更加深了對旅鼠的「自殺」的誤解。

除了「集體自殺」,長久以來的人們對於旅鼠充滿了其他形式的誤解。16世紀有的博物學家認為旅鼠在暴風雨天空中產生,接著在春天死亡消失——這或許是當時流行的「生命自然發生說」的一種形式。1655年,丹麥博物學家Ole Worm對旅鼠進行了解剖,表明了它和倉鼠、田鼠等小型齧齒動物的親緣關係——旅鼠屬現在被歸入倉鼠科田鼠亞科,但他仍然認為短時間內大量出現的旅鼠是大風帶來而不是在當地出生的。

捕食者的豐盛宴席

人們對旅鼠種群強烈的消長的困惑也不是沒有理由的,雖然我們已經知道旅鼠種群變動的周期大致是3到4年,但生態學家尚未能建立起預測旅鼠種群變動的精確模型。當冰雪消融的大地上突然冒出百倍於平常的旅鼠時,不要說人類了,就連平時捕食旅鼠的北極狐、赤狐、雪鴞、渡鴉一時間都難以接受突如其來的富足生活,甚至長尾賊鷗這種海鳥都會特意跑到旅鼠聚居地築巢育雛,改用豐富的旅鼠養大後代。

北極狐跳躍起來,獵捕雪下的齧齒動物。圖片:BBC Earth / youtube

據推測,旅鼠種群數較少時,不冬眠的它們會分配到更多的鼠均越冬食物,從而導致瘋狂增長。當冰雪融化,旅鼠頭頂上的冰雪堡壘消失了,腳下的土壤卻還沒化凍,大量無家可歸的旅鼠聚集起來,急切需要找到新的庇護所,但融雪已經匯聚成了密密麻麻的水系在山地各處阻擋著它們。

旅鼠的毛蓬鬆而富有間隙,足夠承託它們遊上一小段,但是這種矮矮的動物並不會高瞻遠矚地規劃航線,它們的身體也並不適合長途遊泳,總有一些不幸的旅鼠在橫渡河湖時失敗,加深了人們的誤解。

挪威Revåa河岸上的旅鼠殘屍,它可能是遷徙路上的一個犧牲者。圖片:Bjørn Christian Tørrissen / Wikimedia Commons

這個時節裡,高大魁梧的駝鹿也在渡過洪水泛濫的河流。還有馴鹿也在趕往高地,融化的雪已經將地衣暴露了出來,等到吃完地衣,新草正好長了出來。旅鼠要去的地方也是高山地帶的草原,等到它們邁著小短腿終於到達的時候,光芒無限的極晝已經在那裡等候多時了。

短暫而慷慨的夏天將會很充實。挪威旅鼠的壽命和倉鼠相當,大約只有兩年。但旅鼠的生命充實而活躍,它們在食物豐富的夏天基本上只在吃草、睡覺和繁殖。挪威旅鼠不挖地洞,巖石縫隙里舖上乾草就是一個溫馨的家,它們生下一窩最多12隻沒有毛髮的小鼠,只消哺育兩周就能長大。再過一個月,一窩新的小鼠即將出生,而此時,上一批出生的鼠崽已經成熟到可以繁殖了。

無數的旅鼠又生出更多的旅鼠,對草原上的捕食動物來說,這將是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一年。旅鼠的種群波動,幾乎影響著草原上的每一種捕食者,其中又以北極狐為甚。北極狐的個頭比較小,能選擇的獵物有限,更糟的是,向北擴散的赤狐還會壓制它們。如果碰上一個旅鼠繁盛的年頭,在北歐瀕危的北極狐將會多一點存續的希望。

出現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雪鴞。圖片: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Wikimedia Commons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北美的環頸旅鼠Dicrostonyx groenlandicus身上。環頸旅鼠和挪威旅鼠一樣會發生周期性的種群波動,在旅鼠的豐年裡,新生雪鴞的數量隨之膨脹。到了冬季,旅鼠隱入雪下無從捕捉,多出來的雪鴞不得不大舉南遷。屆時那些人口密集的中緯度地區如波士頓、費城、紐約將會迎來容易看到雪鴞的大年。這種每隔幾年出現一次盛景被北美的觀鳥愛好者所稱道,而它的出現應該歸功於半年前的遙遠的北極地區旅鼠的繁盛。

迪士尼的狡詐謊言

對旅鼠的誤解在歐洲自古有之,而且北美的旅鼠被迫成為了初代旅鼠自殺故事的主角。1958 年紀錄片《白色荒野》(White Wilderness)講述了成群旅鼠跳崖墜海自殺的故事,這部紀錄片大受歡迎,獲評當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堪稱「旅鼠自殺」這一迷思的集大成者。然而,對該片的懷疑從未停止過,阿拉斯加漁獵部門稱 「it’s a complete urban legend」(全都是都市傳說),也曾有專門的闢謠論文發布在Science上。

而根據1983年加拿大廣播公司的調查,當時的迪士尼公司買來了旅鼠,在加拿大內陸的阿爾伯塔省拍攝了這部偽紀錄片,其中不乏室內攝影棚內的鏡頭。著名的跳海場景,是人為驅趕它們跳下懸崖而後掉進河裡的畫面,之後再精心剪輯達成的效果。

人工製造的旅鼠「跳海自殺」鏡頭。圖片:電影《白色荒野》

旅鼠自殺之謎的來龍去脈早已浮出水面:起初,人們看到春天裡大量出現的旅鼠——它們被水域所阻,變得密集,並且在渡河時損失慘重。於是有人試圖用人類的行為解釋之,後來的紀錄片利用這一點精心地迎合了大眾的偏見。這是一個古老的現代文化迷因,但生命力依舊頑強。1993年一篇名為《旅鼠之謎》的文章發表在《科技日報》,講述了作者在阿拉斯加巴羅(Barrow)聽說旅鼠自殺故事的經過。此文後來又被編入了一些語文教材,使得這個故事接著在中文世界廣為流傳。

被強行趕到水裡「壯烈犧牲」的旅鼠。圖片:電影《白色荒野》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人們基本上是因為這以訛傳訛的自殺故事而知道旅鼠的。如果再有人提起旅鼠的集體自殺,你可以明確地替這些無辜的毛球們說一聲,「我不是,我沒有」。旅鼠並沒有自殺的宿命,非要說有什麼讓它們不安的,那只有氣候的變化了。北歐山地的林木線逐漸上移,侵佔原來的草地和苔原——也就是挪威旅鼠的生存空間。如今,旅鼠周期的高峰已經低於往年,豐年的間隔也拉長了,旅鼠的「大年」越來越貧瘠和罕見,讓北極狐等捕食者漸漸衰微下去。

我想起了青藏高原草地上活躍著的鼠兔,那也是一類蓬鬆的小動物,柔弱但數量繁多,是當地數量最多的食草動物,不但撐起了生態系統的上層建築,還負責了控制植物生長和水土保持的工作。與此同時,在北極脆弱的草原上,小小的挪威旅鼠肩扛著同等的重任。它們在極晝的草原和寒冬的雪原裡兢兢業業,將青草和苔蘚固定的物質和能量釋放出來,一部分交給熱切期待食物的捕食者,一部分還給大地,一部分留在自己小小的身體裡。

蒙古鼠兔(Ochotona pallasi)。圖片:Alastair Rae / Wikimedia Commons

我想,勤勤懇懇做著這些生態學工作的旅鼠,大概比編造故事的人類更懂得生命的意義。

原標題:《旅鼠:你們以為我想自殺,其實我只是社恐》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闢謠」被寫進課本的旅鼠自殺之謎,其實是迪士尼剪輯的謊言
    它們就是旅鼠。除了生活在黑龍江下遊的阿穆爾旅鼠Lemmus amurensis,旅鼠屬其它四種均常住北極圈內,其中因「自殺故事」而著名的是挪威旅鼠Lemmus lemmus。圖片:kgleditsch / Wikimedia Commons但過度的社交會讓一些挪威旅鼠變得社恐。這些焦慮的旅鼠行為異常,變得大膽而富有冒險精神,鑽出雪洞在地面上奔跑尋找新的天地。
  • 旅鼠集體跳海,暴露自殺,可能只是我們人類的臆想
    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對旅鼠的「勇敢獻身」賦予了崇高的敬意。這源於一個流傳很久的現象:每隔幾年,成群的旅鼠就會從海邊的懸崖跳下,集體自殺。很多人認為,在旅鼠的繁殖數量增長到不可持續的水平時,是本能驅使它們自殺,是一種勇敢的獻身精神。
  • 旅鼠真的會集體自殺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另有原因
    其中說法眾多但是沒有定論的旅鼠集體自殺現象,最讓人摸不著頭腦。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關於旅鼠,有一個流傳很久的現象:每隔幾年,就會有成群的旅鼠從懸崖跳入海中,集體自殺。
  • 旅鼠自殺的原因找到了,原來是社交恐懼症,壓力太大死掉的
    筆者-小文在北極的凍土地帶生活著一群身材細小且毛茸茸的生物,它們的數量會成周期性地增長和下降,每當這個種群的數量達到極限之後,這些生物就會採取極端的方式,比如「自殺」來減少數量。這種生物就是旅鼠,儘管很少人見過旅鼠的真面目,但旅鼠的自殺之謎卻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尤其是生活在挪威的旅鼠,許多生物都無法經受住這裡殘酷的自然環境,然而旅鼠這種小型的齧齒動物設法戰勝了它。
  • 北極苔原的萌萌居民,旅鼠們真的會去集體自殺嗎?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作者東陽,歡迎閱讀我的科學文章,喜歡我的文章記得要關注我哦。你有沒有見過倉鼠,就是有著毛茸茸圓滾滾的小身子,四個短腿埋在厚實的毛裡,連尾巴也短到幾乎看不出。而在北極圈苔原帶上,生活著倉鼠們的親戚旅鼠,現在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北極圈中這些可愛的小旅鼠吧。
  • 旅鼠全身都是謎團,最喜歡集體自殺
    有一個很神秘的生物,叫做旅鼠,這種動物身上,有著多種謎團,比如一對旅鼠一年就能繁殖到162萬隻,而且,只要它們的數量急劇增長以後,旅鼠就會集體自殺……這種神秘的旅鼠為何會如此,一種都是個謎團,不知如何解釋。
  • 旅鼠為什麼會自殺呢?科學家:它們已經深刻地領悟了自然規律
    歡迎來到探奇怪科學頻道,請打開你們的腦洞世界,即將進入奇異之旅想必大家都看過位夢華的《旅鼠之謎》,最讓我們記憶深刻的是旅鼠自殺事件,也成為了大多數人心中的一個謎。旅鼠是一個繁殖能力極強的種族,如果把一隻懷孕的旅鼠放在草原,一年之後就會有164萬隻新旅鼠誕生,去掉中途由於氣候、疾病、天敵等原因而死去的,到最後也有80多萬隻。難以想像,旅鼠的繁殖能力是有多強,數億隻旅鼠豈不是在一年後可以霸佔一方天地?事實上,旅鼠的數量並不是人類該思考的問題,而最令人疑惑的是它們為什麼會聚集在一起呢?
  • 「一起讀科普雜誌」旅鼠會集體自殺?
    在北歐民間一直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聞:每隔三四年,當北極旅鼠的數量繁殖過多後,它們就會開始浩浩蕩蕩地遷移,最後跳下懸崖,溺死在海裡。儘管很多人都相信確有其事,但是從沒有人拿出確鑿的證據來證實這壯烈的一幕。
  • 旅鼠集體跳海自殺,是真的嗎?迪士尼曾是謠言的幫兇
    旅鼠集體自殺,假的,這是一個謠言。那麼這個謠言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沒有人確切知道,但迪士尼1958年的一部紀錄片獲得了奧斯卡獎,這似乎使這個謠言變得流行起來。在野生動物紀錄片《白色的荒野》中,幾十隻旅鼠被進口到加拿大的艾伯塔省,這樣就可以在它們的「自然」棲息地拍攝了。
  • 旅鼠的故事
    ,北極狐會跟蹤旅鼠,發現蹤跡後,高高躍起,咬住或者壓塌洞口,讓旅鼠無法逃脫。幼崽在焦急的等待,但是它們一次只能捉到一隻旅鼠,供不應求。所以在捕獵不那麼順利的時候,它們也會去捕捉水鳥。北極狐和雪鴞一年可能會吃掉上千隻旅鼠,如此大量的捕食卻仍然無法減少旅鼠的數量。在雪層下幾十釐米的洞穴裡,春天的腳步近了。
  • 山鼠自殺尚能理解,幾百萬隻旅鼠每隔5年就自殺,原因至今是個謎
    山鼠自殺尚能理解,幾百萬隻旅鼠每隔5年就自殺,原因至今是個謎自然之大,未解之謎尚多,人有的時候心情不好,抑鬱會自殺,就連老鼠也會這樣。鼠類是讓人很討厭的動物之一。繁殖如此厲害,到底什麼原因會令它們選擇去自殺呢?很多人會奇怪,老鼠也會自殺?是的,在我國生活在小興安嶺的一種深灰色的山鼠,它們就會常在秋天溜到山下農田偷糧食,這種貪吃的老鼠很是招人討厭,不過山鼠對於它們「勤奮」找來的糧食很是珍惜,會把不同種類的糧食進行分類保管。山鼠會在什麼情況下自殺呢?
  • 旅鼠會跳海自殺?這是個奧斯卡級別的謊言
    迪士尼工作室在1955年將旅鼠在挪威跳海自殺的場面做成了卡通,放入了史高治叔叔的冒險系列漫畫中。史高治叔叔是誰?他是唐老鴨的舅舅,世界上最富有的鴨子Uncle Scrooge,又叫麥老鴨、史高治•老鴨、或守財奴麥克。就這樣,「旅鼠自殺」以藝術的形象走進了大眾視野,開始被包裝為誤導多數人的文化產品。
  • 1958年拍下的旅鼠集體自殺片段,它們為什麼這樣做?
    早在1958年,就有很多動物紀錄片出現,最著名的就是《白色曠野》,其中旅鼠集體自殺的現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雖然後來有相關人員承認,紀錄片中有關旅鼠集體自殺的片段是他們藉助特殊的拍攝手段留下的,並不是真正的場景。所有的旅鼠只是進入了一個模型中,跳下去也沒有死亡,桌子下面有充分的保護措施。
  • 我其實很孤獨,只是你看不見,因為你只能看見我的笑容
    導語: 我其實很孤獨,只是你們看不到。每當我想去靠近別人的時候,我總是不敢;別人靠近我的時候,我又冷冷地拒絕了對方的好意。你看見我對你的微笑,你以為我很幸福,又很開朗。可是你不曾看見過我的悲傷,因為我的悲傷,從來沒有向你展示過。
  • 「旅鼠自殺」的故事是個謠言,卻上了語文課本,騙了我們這麼多年
    我們都在語文課本上讀過「旅鼠自殺」的故事,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課文《旅鼠之謎》中是這樣寫的:「它們忽然朝著同一個方向,浩浩蕩蕩地出發了……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無懼色,紛紛跳將下去,被洶湧澎湃的波濤吞沒,直到全軍覆沒為止……」,後來這篇課文被證實是謠言。
  • 「旅鼠自殺」的故事是個謠言,卻上了語文課本,騙了我們這麼多年
    我們都在語文課本上讀過「旅鼠自殺」的故事,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課文《旅鼠之謎》中是這樣寫的:「它們忽然朝著同一個方向,浩浩蕩蕩地出發了……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無懼色,紛紛跳將下去,被洶湧澎湃的波濤吞沒,直到全軍覆沒為止……」,後來這篇課文被證實是謠言。
  • 生孩子只服北極旅鼠,一年上萬隻,但數量飽和後為什麼會跳海自殺
    因紐特人將北極旅鼠稱為從天上來的生物,而斯堪地那維亞的農民更直接,稱它為「天鼠」。這是因為,在特定的年頭,它們的數量會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將,突然而至似的。其實,不起眼的小旅鼠,是一種繁殖能力極強的哺乳動物。每年3月,當北極狐還在為求偶而發出嘶啞的尖叫聲時,旅鼠早已產下了第一窩幼仔,並在雪中開始為新生子女的撫養奔波了。
  • 「旅鼠過洋」的啟示
    聽說過旅鼠在海崖邊上集體自殺的故事嗎?旅鼠是一種生活在北歐寒冷地區的鼠類。  一個廣為流傳的悲壯故事是:每隔幾年,成千上萬的旅鼠就會集結成一個巨大群體朝一個方向直線遷移。當它們遇到河流時,走在前面的會奮不顧身跳入水中,給後繼者架起一座「鼠橋」;遇到懸崖或是深溝,數千隻旅鼠便抱成一團,不顧死活地向下滾去;直到海邊的懸崖峭壁,它們毫不猶豫地縱身跳下,最終全軍淹沒。  其實,旅鼠自殺只是人們的誤解。真相是,旅鼠繁殖能力太強,當旅鼠的數量巨增、本地資源耗盡而導致爭奪食物、空間甚至配偶的競爭愈演愈烈時,它們便集體遷移以尋覓新的生存之地。
  • 自以為是對方的心臟,其實你只是盲腸
    但朋友是目的,不是過渡;換句話說,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現在的說法,我們不妨絕交。」 費孝通當時答應只做朋友,不抱有非分之想。卻在錢鍾書去世之後上門看望楊絳,流露出想跟她「再續前緣」的意思。
  • 關於海子臥軌自殺,我想說……
    在前面的一系列文章中,我已經對「海子臥軌自殺」一事,根據已有資料進行了淺薄分析與個人理解。那麼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我還想表達什麼呢?是關於這件事的不同觀點。但是對於另一種大眾看法——關於海子自殺的否定甚至是批判,我卻沒有細論。因為我認為,寫「海子臥軌自殺」這一系列文章,應該是寫以事實為基調,輔以個人對於事實的看法的,我也的確是這麼做的。那麼這一篇文章,我想說說這種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殺」一事上的批判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