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在語文課本上讀過「旅鼠自殺」的故事,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課文《旅鼠之謎》中是這樣寫的:「它們忽然朝著同一個方向,浩浩蕩蕩地出發了……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無懼色,紛紛跳將下去,被洶湧澎湃的波濤吞沒,直到全軍覆沒為止……」,後來這篇課文被證實是謠言。實際上,這個謠言傳播的時間已經很久了,不止國內,國外很多人也被欺騙多年。為什麼這種可愛的小動物會被「造謠」呢?真相又是什麼?
大部分人聽說過旅鼠可能是在一個比喻中——形容一些愚蠢的人,他們會跟隨集體行動進入一個糟糕的情況,而不是批判性地思考他們的立場,並根據他們最好的判斷採取行動。
但事實上,旅鼠並不容易受到「煽動」,它們只是一群生活在地球北極地區的小型齧齒動物。作為一種矮矮胖胖的短尾田鼠,冬天在雪地裡覓食的時候還很容易成為北極狐和雪地貓頭鷹的食物。他們在夏季交配,以苔蘚和雜草為食。當食物稀少時,它們就會遷徙,必要時甚至可以遊過河流和湖泊。它們還因極具攻擊性而聞名——它們會攻擊攻擊者,而不是逃離。當科學家在研究旅鼠時發現它們甚至攻擊人類。
那麼,這些愛惜生命,寧願與人類或鼬鼠搏鬥也不願被吃掉的小動物,為什麼會自殺呢?實際上,我們聽到的關於它們集體跳崖的傳說是一個謠言。
「這個想法源於對一種旅鼠的遷徙觀察:挪威旅鼠,」挪威北極大學北極與海洋生物學系的研究員羅爾夫·安克爾·伊姆斯在電子郵件採訪中說。「在該物種的數量高峰期,會發生大量的個體遷移出它們正常的棲息地並大量死亡的情況。目前尚不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遷徙,但社會壓力、食物短缺或捕食者都是可能的原因。自殺這個解釋並不合理。」
旅鼠自殺的傳說源自1958年迪斯尼的電影《白色荒野》,在這部電影中,據說為了拍到「旅鼠自殺」的戲劇性鏡頭,導演讓人把旅鼠從懸崖邊趕下去。這段視頻讓很多人相信了旅鼠自殺的真相,儘管這段視頻的真實性後來遭到質疑,這個神話也被揭穿了。
旅鼠是一種重要物種
伊姆斯說,旅鼠這種物種對北極生態系統的功能非常重要。「作為食草動物以及食物鏈中的被捕食者,它們的生物周期對於維持北極的生物多樣性是必不可少的。」
旅鼠影響北極生態系統的一種方式與一種稱為種群周期的現象有關。在一個生態系統中,一個特定物種的種群數量可能會在可預測的時間內劇烈波動。種群周期在世界各地的生態系統中都有發生,對於嚙齒類動物來說很常見。疾病、食物供應和捕食可以推動這些循環。
因為旅鼠的數量每隔幾年就會激增一次——通常是每三到五年一次,儘管根據伊姆斯的說法,大多數旅鼠物種並不像其他物種的種群周期那樣立刻達到一個峰值,但那個時期,苔原上所有依賴旅鼠為食的掠食者,例如北極狐、鷹和其他飛禽,那一年都吃得很好。它們最終會對整個苔原生態系統產生影響。
另一方面,旅鼠數量的激增也可能帶來相當大的破壞性。在夏季的幾個月裡,旅鼠只吃活的植物,當旅鼠數量達到高峰時,植被消耗太多,它們不得不大量穿越苔原,尋找更綠的牧場。事實上,在這些年中,它們吃了太多的植物,以至於從太空中都能看到明顯的改變,每隔一段時間,苔原上的植被就會被完全摧毀。似乎不利於生態系統,但研究發現,如果把旅鼠完全排除在生態系統之外,那隨著時間的推移,植被實際上受到損害更大。
「關於旅鼠種群周期的主要假設是,它們是由捕食者(狐狸、黃鼠狼和猛禽)和旅鼠之間的相互作用,或者是植物和旅鼠之間的相互作用造成的,」 伊姆斯說。捕食——被捕食周期的理論目前得到了最大的支持。這種動態的不規律性很可能是由於氣候變化和變化造成的破壞。」
氣候變化給旅鼠帶來的災難
由於旅鼠依賴於苔原棲息地的寒冷冬季,氣候變化正給這些重要的北極居民帶來重大問題。
伊姆斯說:「更溫暖、更潮溼的冬天造成地面結冰的問題,這意味著動物無法獲得它們的食用植物。」
此外,雪層的硬度(取決於秋天的雪上降雨事件和暴風雨)和冰的硬度給旅鼠在冬天挖洞躲避風雪帶來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