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魅力極地」紀念我國極地科學考察30周年攝影大展獲獎作品公示

2021-01-11 中國網

中國網2月5日訊 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中國海洋報社共同主辦的首屆「魅力極地」-紀念我國極地科學考察30周年攝影大展受到社會各界和海洋系統攝影愛好者的廣泛關注與積極參與,現已圓滿結束。

本次活動共徵集作品2092幅。經過專業評委的評選,得出金質收藏作品2名(紀實類、藝術類作品各一名),銀質收藏作品4名(紀實類、藝術類作品各二名),銅質收藏作品6名(紀實類、藝術類作品各三名),入選獎54名。獲獎結果將在中國海洋在線網站和中國網網站上進行公示。公示期自即日起5個工作日,即2月4日至2月9日,如對獲獎作品及作者有異議,請及時聯繫大展秘書處。

聯繫人:姚寶龍

聯繫電話:010—68516237

評選結果如下:

紀實類金獎1名 

 《「雪龍」船救援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考察船》組照 張建松攝影

紀實類銀獎2名

1、《建設泰山站》組照 崔鵬惠攝影

2、《魅力南極-風雪無阻》組照 徐小龍攝影

紀實類銅獎3名

1、《雪龍勇闖西風帶》組照 仝開健攝影

2、《南極臉》 金昶攝影

3、《中國考察隊到達北極點》 劉濤攝影

藝術類金獎1名

1、《極光》組照 胡澤駿攝影

藝術類銀獎2名

 1、《心之極》組照 王新妹攝影

 2、《冰山樂章》組照 仝開健攝影

藝術類銅獎3名

1、《南極奇遇》組照 馬也宓攝影

2、《南極企鵝跳水賽》 柴建勝攝影

3、《海天一色》 汪海浪攝影

入選獎54名

《放飛》 崔靜攝影

《雲霞飛度》 陳泉湧攝影

《旋轉雲》 柴建勝攝影

《弄潮兒》 柴建勝攝影

《值得信賴的兄弟》 陳虹攝影

《多彩的南極》 陳文杰攝影

《南極人》 崔鵬惠攝影

《北極神光》 陳欣欣攝影

《日照極地》 馬也宓攝影

《輝耀南極》 馬也宓攝影

《南極日出》 馬也宓攝影

《天水合一》 馬也宓攝影

《祖國在我心》 高悅攝影

《凝望》 何睿銘攝影

《極地風情》 馬也宓攝影

《明月出冰山》 胡澤駿攝影

《崩塌的冰川》  華允慶 攝影

《鳥的家園》 華允慶 攝影

《回到家園》 華允慶 攝影

《幽蘭的寶石》 華允慶 攝影

《遠古的冰川》 華允慶 攝影

《極地卸油》 袁東方攝影

《破曉時分》 劉紅 攝影

《雪蓮花開》 劉紅攝影

《歡喜冤家》 劉紅攝影

《北極熊》 劉志雲攝影

《北極之光》 劉志雲攝影

《南極地質考察-野外現場討論》 胡健民攝影

《極地莽原》 仝開建攝影

《美哉!北冰洋》組照  仝開建攝影

《北極鷗》組照  仝開建攝影

《山外的世界》 萬文犁攝影

《極光》 魏明攝影

《駱駝山》 吳福星攝影

《長城和雪龍》 吳福星攝影

《海冰系列》組照 徐小龍攝影

《南極人》 嚴濤攝影

《祖國在我心中》 嚴濤攝影

《可愛的南精靈》 張錦嫦攝影

《南極之夏》 陳泉湧攝影

《雄鷹力爪》 陳泉湧攝影

《觀音雪峰》 林雷攝

《休息》 楊威攝影

《「雪龍「船停靠企鵝島》 李春雷攝影

《歸》 李春雷攝影

《匍匐前進》 李春雷攝影

《科考隊實施海冰測定》 劉濤攝影

《「雪龍」破冰航行》  張建松攝影

《夕陽下的雪山》 陳泉湧攝影

《藍白之間》 陳泉湧攝影

《「艇」進大洋-冰雪世界的遊客》 陳泉湧攝影

《光影雪龍》 汪海浪攝影

《風雪彩虹》 汪海浪攝影

《前行》 汪海浪攝影

相關焦點

  • 《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三十周年》郵票今日泰山首發
    (網絡圖片)大眾網泰安11月20日訊(記者張冉)11月20日,《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三十周年》郵票首發儀式在素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美譽的泰山岱頂大觀峰隆重舉行。山東省公司總經理馬志民和泰山管理委員會黨工委書記譚業剛為極地科考主題郵局揭牌。首發式上,在場人員還共同見證了中山站、泰山站站長魏福海先生與泰山青少年朋友通過「泰安移動」海事衛星電話跨洋連線南極科考站的歷史時刻。本次發行的《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三十周年》紀念郵票一套兩枚,全套郵票面值為2.70元,分別表現南極科學考察和北極科學考察。
  • 我國極地科學考察25周年 《南北極地圖集》出版
    《南北極地圖集》首發儀式    在我國極地科學考察25周年之際,一部由國家測繪局、國家海洋局聯合監製,極地測繪科學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主編,眾多測繪、極地專家傾情打造的我國第一部反映南北極自然地理環境與中國南北極測繪科學考察成果的地圖集
  • 我國形成兩船、六站等極地考察保障格局
    從10月8日在滬召開的「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獲悉,目前我國已躋身極地考察大國行列,形成「兩船、六站、一飛機、一基地」的支撐保障格局。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介紹,今年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自2003年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建設、運行和管理我國極地考察支撐保障體系。
  • 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I極地中心·雪龍號
    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雪龍」號是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其中 「雪」意味著南極的冰雪世界,「龍」代表中國。雪龍號自首次航行以來,創下了中國航海史上多項新紀錄。在科研方面,我國一向不甘落後。作為雪龍2號前輩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已在南極工作了二十多年。它是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承擔著物資補給運輸、科考隊員交替、南北極大洋調查等三大任務。雪龍號肩負重任,說起其由來,卻頗為不易。
  • 廣西藝術學院師範美術80級同窗同學作品展——包建群作品展
    入選作品: 1997年 《錯位》參加「 1997年中國青年水彩畫展」。 1998年 《休養生息》參加「第四屆全國水彩粉畫展」。 1999年 《繫船而休》參加「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2006年 《滄桑有痕》入選 「2006北京廣西文化舟魅力廣西——美術精品展」。
  • 「兩船、六站、三飛機、一基地」,它們為我國極地考察護航
    10月10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從2003年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建設、運行和管理我國極地考察支撐保障體系,組織實施和安全保障了17次南極考察、8次北極考察、16個年度北極黃河站考察和1個年度中冰聯合北極站考察。
  • 極地徵途: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
    我國的南極考察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鄂棟臣教授在考察初期即四度出徵,參與並見證了中國極地考察事業從無到高、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是公認的「中國極地測繪之父」。30多年後的今天,在社會各界的強烈期待中,鄂教授終於同意將自己塵封多年的科考日記整理出版。
  • 徵稿|「鄭和杯」大美瀏河全國攝影作品展
    今年是鄭和下西洋615周年,為了紀念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參與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宣傳與推廣瀏河在文化旅遊、生態文明、城鎮建設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讓人們更加關注和了解瀏河這個美麗的濱江田園小鎮。瀏河鎮人民政府聯合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共同主辦首屆「鄭和杯」——大美瀏河全國攝影作品展,熱誠歡迎社會各界攝影工作者和攝影愛好者積極參與、踴躍投稿。
  • 「獻禮兩會」藝術名家陳延明作品展
    2005年獲山西省美術家協會設計展入選獎,首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全國書畫作品大展評選,榮獲入圍獎,並同時獲得保護野生動植物公益事業愛心大使稱號。在揚起清正淳樸的文藝和社會風尚方面貢獻顯著,獲得清新書畫家榮譽稱號,獲《藝術人生》百名人民藝術家稱號,在國家級書畫參展賽中屢次獲得一、二等獎暨金銀獎,在中國書法家美術家協會於芮城永樂宮舉辦的首屆書畫藝術節大展賽中,榮獲優秀獎。
  • 我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在軌一周年,它為什麼意義重大?
    9月12日,北京師範大學在京召開「京師一號」(研製代碼:BNU-1)小衛星在軌一周年暨極地遙感數據成果發布會在科學應用方面,BNU-1小衛星不僅成功對南極第三大冰架埃默裡冰架歷史性的大崩解事件進行了連續的監測,還完成了2020年格陵蘭島70米解析度遙感製圖。此次數據的公開發布,也是向全球極地科研工作者發出的邀請,即共同挖掘數據的應用價值。
  • 國際極地科學研究我國都有哪些貢獻
    6月19日~23日,「極地2018」科學會議在瑞士達沃斯召開,吸引了全球2300餘名代表參會。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參加會議,並作了題為《中國對SOOS和MOSAiC國際計劃的潛在貢獻》的特邀報告。此次會議包含什麼內容?中國對極地考察有哪些貢獻?《中國海洋報》記者採訪了陳大可。
  • 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從江南造船...
    7月23日,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從江南造船(集團)公司的碼頭啟航移泊,第一次來到了自己的「雪龍2」號建造工程由自然資源部所屬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組織實施,由芬蘭阿克北極有限公司承擔基本設計、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開展詳細設計,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建造,於今年7月11日交付。此次航行,也是「雪龍2」號的船員們第一次自主駕駛這艘融合國際最新船舶技術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 「中國·張家界」首屆世界遺產攝影大展舉行
    符璋德攝  11月16日至22日,「中國·張家界」首屆世界遺產攝影大展在湖南省張家界市舉行。71個國家和地區的115處世界遺產影像作品妝點著張家界的大庸古城、大峽谷、天門山、天子山等知名旅遊景點。作為張家界的老朋友,曾題詞讚譽「地上最高絕景」的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潘基文專為大展發來賀信,對主辦方的積極貢獻表示讚賞,並為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送上祝福。
  • 澳洲大火、極地消融...看見世界的另一面丨文藝地圖
    北極英雄:世界融化,2020 ©拉格納·阿克塞爾森 40歲了,這個見證了新聞攝影與紀實攝影史的獎項,首次來到中國進行線下巡展。11月28日起,上海攝影藝術中心舉辦《天·地·人: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40周年特展》,展覽精選了2020年LOBA的獲獎及優秀入圍作品,並全面回顧LOBA自1980年創辦至今的攝影史。
  • 「雪龍2」號交付使用 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新突破
    央廣網上海7月12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11日),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在上海交付。這標誌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
  • 海洋日報|中國極地科學基礎研究確定6大優先領域
    國內時事1.中國極地科學基礎研究確定6大優先領域 10月8日,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在「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表示,由極地考察辦公室牽頭組織編寫的《極地科學基礎研究優先領域》規劃,已確定6大優先領域,希望未來5
  • 中國加快極地探秘步伐 年輕生力軍助力極地考察強國建設
    中國加快極地探秘步伐 年輕生力軍助力極地考察強國建設  【解說】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參與到中國極地考察工作中,助力中國邁向極地考察強國。北京時間10月27日,在長春參加2017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的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中國極地工作在不斷取得新進展,但是相較極地強國尚存差距,未來要注重培養更多的年輕後備軍。  中國加快極地探秘步伐 年輕生力軍助力極地考察強國建設  【解說】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參與到中國極地考察工作中,助力中國邁向極地考察強國。
  • 中國向極地考察強國邁進 第5個南極考察站即將開建
    作為負責任大國,我國正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南極事務。中國的南極考察歷史僅有短短的33年,但這33年來,我國向極地考察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   1984年,中國首支南極洲考察隊成立。隊長郭琨率領考察隊員奔赴南極,僅用40天就建成長城站。此後,我國相繼建成了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如今,第五個中國考察站也已經在羅斯海地區完成規劃選址,即將開建。
  • 中國首部《南北極地圖集》出版 極地影響力提升
    《南北極地圖集》  人民網北京1月22日電(記者段欣毅)我國第一部反映南北極自然地理環境與我國南北極測繪科學考察成果的地圖集《南北極地圖集》日前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該圖集的首發儀式於22日下午在中國測繪創新基地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