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日報|中國極地科學基礎研究確定6大優先領域

2021-01-13 中國網

國內時事


1.中國極地科學基礎研究確定6大優先領域 

10月8日,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在「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表示,由極地考察辦公室牽頭組織編寫的《極地科學基礎研究優先領域》規劃,已確定6大優先領域,希望未來5-10年科學家能對此6大領域的創新研究有所貢獻。

2.我國形成兩船、六站等極地考察保障格局 

10月8日,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在上海召開。會議說明目前我國已躋身極地考察大國行列,形成「兩船、六站、一飛機、一基地」的支撐保障格局。

3.「南極2」號極地全地形車出徵南極執行科考任務

10月6日,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貴州詹陽重工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舉行交車儀式,由雙方共同研發的「南極2」號極地全地形車將奔赴南極,助力南極科考。

4.我國首次實現水下滑翔機在北極海域組網觀測

第十次北極考察期間,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實施了水下滑翔機觀測項目,採用「海燕」水下滑翔機搭載溫鹽深和溶解氧傳感器,對北極海域水體與生化要素進行了組網觀測。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水下滑翔機在北極海域的組網觀測。 

5.我國早在史前時期就開發漁業資源

最新考古發現表明,我國沿海地區居民早在史前時期就開始經略海洋,開發漁業資源。商王朝東部邊疆到達了今天黃海、渤海西岸,並大規模開發濱海的鹽業資源和貝類資源,還通過貿易等手段從其他更遠的海洋內獲取貝類資源。

相關焦點

  • 21世紀中心參加金磚國家「海洋與極地科學」專題領域工作組第三屆...
    本次會議由印度擔任主席國,來自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等金磚國家50餘人參會。21世紀中心作為金磚國家「海洋和極地科學」專題領域工作組中方聯合牽頭單位,陳其針副主任率團在線參會。會議以「海洋極地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五國參會代表分別報告了本國海洋與極地科學研究進展、發展藍圖、金磚國家合作現狀,並圍繞金磚國家海洋極地領域科研優先合作主題、共享航次和船時、《聯合國海洋可持續發展十年規劃(2021-2030)》等主題進行了討論。
  • 21世紀中心參加金磚國家「海洋與極地科學」專題領域工作組第三屆會議
    本次會議由印度擔任主席國,來自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等金磚國家50餘人參會。21世紀中心作為金磚國家「海洋和極地科學」專題領域工作組中方聯合牽頭單位,陳其針副主任率團在線參會。會議以「海洋極地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五國參會代表分別報告了本國海洋與極地科學研究進展、發展藍圖、金磚國家合作現狀,並圍繞金磚國家海洋極地領域科研優先合作主題、共享航次和船時、《聯合國海洋可持續發展十年規劃(2021-2030)》等主題進行了討論。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科學研究取得累累碩果
    記者從8日在滬召開的「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獲悉,作為我國極地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年來取得累累碩果。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介紹,自1989年成立以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致力於科學研究,注重學科建設。
  • 極地強國建設是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民網上海10月27日電(記者谷業凱)2016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27日在上海召開。年會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主辦,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山青做了大會發言,國務院參事徐錠明和澳大利亞南極局Gwen Fenton女士在會上做了特邀報告。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高層次科學研究管理保障隊伍
    中國網3月12日訊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我國極地科學的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主要開展極地雪冰-海洋與全球變化、極區電離層-磁層耦合與空間天氣、極地生態環境及其生命過程以及極地科學基礎平臺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建有極地雪冰與全球變化實驗室、電離層物理實驗室、極光和磁層物理實驗室、極地生物分析實驗室、微生物與分子生物學分析實驗室
  • 國際極地科學研究我國都有哪些貢獻
    6月19日~23日,「極地2018」科學會議在瑞士達沃斯召開,吸引了全球2300餘名代表參會。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參加會議,並作了題為《中國對SOOS和MOSAiC國際計劃的潛在貢獻》的特邀報告。此次會議包含什麼內容?中國對極地考察有哪些貢獻?《中國海洋報》記者採訪了陳大可。
  • 海洋科學就是研究「海水」的科學嗎?
    冷疏影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研究員、海洋學科與極地學科項目主任。長期從事地理學科及海洋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及科學基金管理工作。
  • 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在上海召開
    10月8日~9日,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在上海召開。本次年會由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主辦,來自百餘家機構的400多位代表參會,交流論文達200餘篇,涉及極地基礎科學研究、極地工程技術、極地戰略政策等領域。中國海洋學會理事長陳連增、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作大會發言。
  • 這所高校成立極地研究中心 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新民晚報訊(見習記者 郜陽 通訊員 蔡霞)昨天,上海海洋大學極地研究中心揭牌成立。這是該校依託已有資源,紮實開展極地考察、國際合作與科學研究,積極參與極區事務的重要成果,也是學校努力為極區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做出的有效舉措。
  • 第二屆中國極地青年論壇在中國科大召開
    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極地研究中心、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40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學生,以及自然資源部極地考察辦公室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極地科考的領導和相關負責人共
  • 「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再出「大手筆」 進軍「極地...
    人民網哈爾濱6月20日電 北極地區作為巨大的能源儲存地,擁有全球石油儲量的13%、天然氣儲量的30%、煤炭儲量的9%;北極航線東北航道的開通,將使傳統中國出口貿易的亞歐航線縮短6千公裡……對於世界而言,進軍「極地大科學工程研究」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胡澤駿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胡澤駿 2020-12-18 13: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乘風破浪,中國海洋事業新紀錄頻現
    ◎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9月28日,「雪龍2」號結束首次北極任務,順利返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十三五」是落實建設海洋強國重大部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深海潛水器是發展深海技術的引擎和集成平臺,也是開展深海科學研究、資源開發的重要支撐。
  • 「十二五」化學學科優先發展領域確定 分析儀器位列其中
    ,中國的化學基礎研究正處在發展的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化學科學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原始創新,世界化學科學發展需要貼上中國創造的標籤,「十二五」期間我國化學學科還需要科學家們繼續努力保持已有優勢,趕超國際先進水平,推動我國從化學大國走向化學強國。
  • 國家基金委八大學部公布「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各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將成為未來五年重點項目和重點項目群立項的主要來源。;地球系統基礎信息採集和應用的理論與技術;深空、深地、深時、深海的探測理論與方法;地學大數據的同化、融合、共享和分析技術;地球系統科學體系下的遙感定量化研究;觀測系統和多源數據融合;地球系統科學數值計算與模擬技術。
  • 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發布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並達成...
    來自中國、澳大利亞、丹麥等20個國家的近百名海洋科技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際組織、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代表等700餘人,圍繞海洋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開展「頭腦風暴」,共享藍色機遇,共創美好未來。大會發布了「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同時,與會代表達成廣泛一致,共同發表《世界海洋科技大會青島共識》。
  • 國際極地領域專家齊聚江科大研討極地船舶
    金山網訊 21日,由江蘇省教指委主辦、江蘇科技大學承辦的2019年江蘇省研究生「極地科學與海洋工程」學術創新論壇暨「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研討會,在江蘇科技大學舉行。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挪威、瑞典等極地領域的2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以及河海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以及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等18家高校科研院所的80多位研究生代表參加學術研討。會議以主題報告的形式開展。開幕式中江蘇科技大學長江學者吳國雄教授做題為「極地流體力學:波/冰/體相互作用」的大會學術報告。
  • 國家基金委八大學部公布「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促進主要學科在重要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帶動整個學科或多個分支學科迅速發展;  (2)鼓勵探索和綜合運用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為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做貢獻;
  • 評論:極地科考,走向海洋強國的必經之路
    新華社北京2月8日電(記者吳晶晶 羅沙)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4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8日建成開站。作為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目標後我國在南極建設的首個科考站,泰山站是我國極地科考史上又一個新起點,也必將成為我國邁向海洋強國的又一堅強基石。
  • 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
    國際北極科學研究已有上百年歷史,幾乎涉及到全部的學科領域,在此過程中,我國已有少數科學家通過各種形式參予了部分考察研究項目,然而我國正式組隊的考察則始於1995年。1993年3月10日,由中國地理學會等七個全國性學會發起,經中國科協批准成立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籌備組」,6月24日,孫樞、周秀驥、馬宗晉、陳運泰等科學院院士和有關極地專家,全面論證了籌備組提出的《北極科學考察與全球變化斷面研究的計劃與設想》,並一致同意將其作為中國北極科考的長遠規劃,其宗旨是開展北極與全球變化研究,為我國二十一世紀生存環境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1994年2月24日-26日,籌備組召開了首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