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中國海洋事業新紀錄頻現

2020-09-29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9月28日,「雪龍2」號結束首次北極任務,順利返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5年來,從極地到大洋,從深海探測到天眼瞰視,一批包括「雪龍2」號在內的「海洋重器」投入應用,助力我國海洋事業乘風破浪。

潛水器實現譜系化

建設海洋強國,依賴於關鍵技術與裝備能力的提升。

「十三五」是落實建設海洋強國重大部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深海潛水器是發展深海技術的引擎和集成平臺,也是開展深海科學研究、資源開發的重要支撐。

2017年,科技部等三部門印發的《「十三五」海洋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提到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開展潛水器譜系化工程。

「此前已經投入使用的『深海勇士』號、『蛟龍』號,為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奠定了中國製造的基礎。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後,將會創造新的『中國深度』,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探測能力與研究水平。」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七〇二所副所長、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葉聰說。

與此同時,無人潛水器持續發力。2020年,最大下潛深度達10907米的「海鬥一號」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無人潛水器技術跨入全海深探測與作業的新時代。

海洋調查是海洋事業發展的基礎,科考船是開展海洋調查的載體。

5年來,「嘉庚」號、「深海一號」、「東方紅3」號、「中山大學」號等一批大噸位科考船投入運行,全球最大靜音科考船、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這些創紀錄的船隻,成為我國進軍海洋的利器。

2017年5月,我國海域可燃冰首次試採成功,則實現了世界首次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採。


極地考察正式邁入「航空時代」

對極地科考來說,破冰船是不可或缺的承載工具。

2019年7月11日,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在上海順利交付。當年11月,「雪龍2」號與「雪龍」號首次實現「雙龍探極」,執行我國第36次南極科考任務。

「雪龍2」號開始南極長城站首次卸貨。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從極地大國到極地強國,航空力量堪稱科考的翅膀。

2017年1月,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從南極中山站起飛,歷經4個多小時,飛越1316公裡的茫茫冰雪高原,成功抵達南極冰蓋之巔。「雪鷹601」的加入,使我國南極考察空中調查和保障能力得到極大加強,我國極地考察正式邁入「航空時代」。

崑崙站隊隊員供圖

經過「十三五」,我國建成了「兩船六站一基地」的極地考察保障平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我國第5座南極科考站——南極恩克斯堡島的選址奠基,開啟了我國南極事業的新徵程。

從直升機上俯瞰恩克斯堡島上的中國羅斯海新站臨時建築。新華社記者 白國龍 攝

2017年5月,第40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在北京開幕,我國首次擔任東道國。中國政府在此期間首次發布的白皮書性質的南極事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科學家在南極科研領域發表的《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量從1999年的19篇上升到2016年的157篇,實現了我國在南極科研領域的突破。


海洋衛星數量呈現井噴式發展

9月21日,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

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汪江波 攝

目前我國有7顆在軌運行海洋衛星,6顆是「十三五」期間發射的。其中,2018年9月成功發射的海洋一號C衛星,開啟了我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的新時代。當年10月成功發射的海洋二號B星,實現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由試驗應用向業務服務的轉變,並成為全球衛星對地觀測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衛星數量呈現井噴式發展,衛星觀測能力、應用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林明森總結。

作為海洋大國,我國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日益提高,而海洋動力環境預警實現海況預報,將產生諸多可持續、可預期的收益。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

相關焦點

  • 厄爾尼諾發威 極端天氣頻現
    中國氣象局的信息顯示,去年10月,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升溫幅度)累計達到18.4攝氏度,已達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  據美國氣象機構分析,這一輪厄爾尼諾現象將在今年春末夏初轉弱,但與其相反的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卻在增加。專家認為,本輪極端天氣頻現,特別是去年12月以來集中出現在北美、南美和英國的暴雨和洪災,恰恰是氣候變化的明顯標誌,凸顯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
  • 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
    中國高度重視海洋的開發和保護,把發展海洋事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加強海洋綜合管理,不斷完善海洋法律制度,積極發展海洋科學技術和教育。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系統的海洋事務,推進國家間和地區性海洋領域的合作,並認真履行自己承擔的義務,為全球海洋開發和保護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1998年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海洋年,中國政府願藉此機會介紹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情況。
  • 中國創造一項新紀錄
    「奮鬥者」號(圖源:央視新聞) 人民日報-俠客島微信公號11月10日消息,10日上午8點12分,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 馬裡亞納海溝,地球上已知的海洋最深處,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奮鬥者」號此次下潛深度達到10909米,創下新紀錄。
  • 系列海洋科考利器相繼誕生,助力我國海洋科考事業實現質的飛越
    10月20日,在中國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建所70周年之際,由該所與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設計專業委員會、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海洋科學考察船技術高峰論壇在上海如期舉辦,本次論壇的主題是「海洋科學考察船 系列 自主 發展」。本次論壇克服疫情不利影響,採用「雲端線上+線下」分上海和青島兩個會場的形式開展,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知名院所高校的專家進行了雲端分享。
  • 呼喚"乘風破浪的少年",一起探秘海洋!
    2021年寒假  萬舜匯·誠毅科技探索中心  精心為孩子們打造  主題為  「乘風破浪的少年們」  三天兩夜科學營會活動  本次科學營會活動將以孩子們最喜歡的「海洋」為切入點,通過三天兩夜的科學營會活動,帶領孩子們暢遊科技世界與海洋王國
  • 中國近海頻發的海洋生態災害2013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預告
    「2013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中國近海頻發的海洋生態災害」將於2013年11 月12 日至11 月13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本次論壇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及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承辦。論壇將為全國範圍內「中國近海頻發的海洋生態災害」領域的優秀學生提供學術交流平臺。
  • 全球極端天氣高溫事件頻發 今年創最暖年紀錄
    聲明指出,今年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的最暖年份,而2011至2015年也將成為歷史上最暖的五年。今年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的最暖年份世界氣象組織稱,今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據世界氣象組織數據分析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2011年至2015年是有紀錄以來的最暖五年,大約高出1961至1990年標準參照期平均值0.57℃。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種種破紀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紀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
  • 蛟龍號下潛深度 到底有多深呢 創造新紀錄
    蛟龍號創造新紀錄下潛7020米,超過日本最深6527米的紀錄。這個載人深潛器的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潛水器技術的成熟,也標誌著我國海底勘測能力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在那神秘而廣闊的海洋裡,有著極為豐富的資源。
  • 俠客島:就在今天上午,中國創造一項新紀錄
    馬裡亞納海溝,地球上已知的海洋最深處,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奮鬥者」號此次下潛深度達到10909米,創下新紀錄。從此,「走向深藍」的種子在汪品先心裡發了芽,而中國人的深海探測事業,也即將睜開惺忪的睡眼。
  • 國有企事業單位「近親繁殖」現象頻現
    日期:[2016年05月05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19] 國有企事業單位「近親繁殖」現象頻現
  • 全球極端天氣頻現 氣候問題引熱議
    據美聯社報導,在過去一個月內,全美各地共打破2890多個冬季最高氣溫紀錄。儘管地處北半球,美國多數地區今年未現雪跡。與此同時,南美洲的阿根廷和巴西等國也正遭遇強烈的熱浪襲擊。 有分析評論指出,全球氣候變暖正是引起極端天氣頻現的深層原因。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會逐步打破原本保持平衡的氣候系統,使全球氣候更加反覆無常,包括極冷和極熱天氣的出現。
  • 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15ppm 地球熱循環失衡+極端天氣頻現
    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15ppm 地球熱循環失衡+極端天氣頻現  Evelyn Zhang • 2019-05-15 14:19:33 來源:前瞻網
  •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正因為這樣,深海淺鑽等一批新的調查手段才能在「海洋六號」的「動力定位」相助下得以實施,準確鑽取海底富鈷結殼礦區的礦石,成為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學考察的重頭戲。    此外,「海洋六號」還可以以光電複合纜對水下的鑽機進行供電和通信,通過攜帶的攝像頭,科考隊員可以實時觀察到鑽機座底等信息,並在線操作。坐在科考船的監視器前,幾千米深的海底世界盡收眼底。
  • 乘風破浪的科考船
    7月11日是「中國航海日」,   海洋科考船是探測海洋、研究海洋的重要平臺,
  • 鹽田大鵬海域頻現兇猛深海魚 遊人被咬傷(圖)
    鹽田大鵬海域頻現兇猛深海魚 遊人被咬傷  深圳東海域頻現魚群傷人  泳友懷疑與私自放生深海魚不適應淺海環境且海水溶解氧偏低有關  深圳新聞網訊 在離海岸邊幾米的水中,能抓到深海魚  4月23日,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發布通報稱,根據跟蹤監測,23日,沙魚湧近岸海域缺氧區(溶解氧濃度小於2mg/L)面積不足1平方公裡,周邊海域溶解氧濃度逐步升高。除溶解氧指標外,其他監測指標基本處於正常範圍。初步判斷外海低氧水團流入官湖至沙魚湧近岸海域是導致該海域缺氧的主要原因。
  • 新疆阿勒泰溼地河谷風光秀美 野生動植物頻現
    新疆阿勒泰溼地河谷風光秀美 野生動植物頻現 2016-06-12 13:09: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圖為阿勒泰克蘭河沿岸獨有的溼地河谷風光
  •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
    2019年4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青島集體會見應邀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時,提出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隨著中國海洋開發實踐活動的規模日益增大,中國迫切需要在海洋政治學理論方面進行突破與創新,為海洋事業發展和海洋強國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因此,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就顯得尤為迫切。
  • 經略海洋,乘風破浪!這些精彩觀點不容錯過
    新時代,海洋經濟將迎來什麼樣的發展新機遇?會上,專家發表了以下精彩觀點。智慧海洋建設應發揮好「三個力」,為傳統產業注入新活力、為新興產業提供新動力、為服務產業賦予新能力,從而提升海洋產業未來的創造力。智慧海洋建設還應發揮好3個作用,當好海洋經濟發展環境監測的「千裡眼」、資源開發的「活地圖」和拓展空間的「紅綠燈」。
  • 屢屢刷新紀錄 深海潛水器爭創「中國深度」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 劉詩平 董瑞豐)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近日在馬裡亞納海溝下潛6329米,成為繼「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下潛7062米、「海鬥」號無人潛水器下潛10767米之後的又一項新紀錄。各類深海潛水器一次次突破自我,創造著「中國深度」。
  • 再次刷新紀錄!中國在遠海投放一條「小黃魚」,潛入海下五千多米
    海洋力量最引人注目的自然要數航母了,但也不能忽視水下力量的建設,比如美俄強大的核潛艇隊伍,由於無法避免地存在差距,所以我國一直致力於這些武器裝備的研究。但在研究這些保家衛國的利器的同時,我們也沒放棄探索世界以造福人民的科研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