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位泳友耳朵被海魚咬傷。 |
![]() |
海岸附近出現的海鰻。 |
![]() |
泳友在海岸邊水裡發現的海鰻。 |
鹽田大鵬海域頻現兇猛深海魚 遊人被咬傷
深圳東海域頻現魚群傷人
泳友懷疑與私自放生深海魚不適應淺海環境且海水溶解氧偏低有關
深圳新聞網訊 在離海岸邊幾米的水中,能抓到深海魚,這是不少「吃貨」的夢想。連日來,有許多泳友反映,在鹽田、大鵬海域海岸邊發現許多深海魚,包括深水石斑魚、海鰻等,許多人在岸邊打撈,而同時,還有些人在岸邊遊泳時被海魚咬傷。
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發布消息稱,大鵬灣官湖和沙魚湧近岸海域大批魚類浮頭或死亡,是該海域海水溶解氧過低導致的。但對於海岸邊出現海鰻還咬人的現象,泳友懷疑,可能是人為放生深海魚類造成的。
近海遊泳被海魚咬傷
「不知能不能吃,但抓住時都還是活的,有人猜測是放生的,也有人說是赤潮影響,也有說可能是汙染。」市民廖先生告訴晶報記者,他所在的一個遊泳愛好者群裡,有泳友發來多張自己被海魚咬到的照片,把他著實嚇得不輕。
在他展示的照片裡,傷者的耳朵以及腋下靠近胸部位置都被咬出了血印,雖然不深但看著也怪嚇人。
華先生是其中一名被海魚咬傷的泳友。他告訴晶報記者,平時每個星期都會和朋友到鹽田背仔角海遊,以往這裡水質比較好,但23日當天,他們下水前發現,這裡的水質有些問題:「當時海水有種下水道的腥臭味,我們就沒敢多遊,只是遊出了離海岸線兩三百米。」在準備往回遊的時候,突然,華先生感覺左側腋下附近一陣刺痛,定睛一看不得了,一條粗壯的海鰻緊緊咬住了他。
華先生並沒有很慌亂,憑藉多年的水性和經驗,他直直向岸邊遊去,在此期間,為避免刺激海鰻導致傷口加深,他沒有用手觸碰海鰻,而是與海鰻同遊。直至離海岸邊不到三五米的時候,隨著華先生即將站起,海鰻脫口離去。華先生說,他們猜測,海洋中可能出現異常,才會出現海魚主動攻擊人的現象,「問題應該還挺嚴重的」。
據悉,位於深圳市小梅沙往東方向3公裡的背仔角檢查站旁邊的背仔灣沙灘,因為沙白、水清,沒有大、小梅沙般人頭湧洶,而且不收門票,因此每逢夏天都有不少人到該處消暑、暢泳。但問題是,這個區域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對遊泳者來說存在著諸多安全隱患。
這是放生惹的禍?
與背仔角情況類似的,還有大鵬南澳、葵湧多個海域,乃至遠在惠州大亞灣海域。晶報記者隨後採訪到了另外一位在背仔角現場的泳友焦先生。他表示,以往在背仔角海域遊泳的時候,經常看到有市民從海產市場裡購買上萬元的海產,開著小艇在海域裡放生。「不知道這次是怎麼回事,放生的魚都不走,也不往深海遊,很多就被衝到了岸邊水域。」他說。
晶報記者翻查資料發現,2015年4月,有媒體報導稱,有人在當地著名「避暑勝地」背仔灣沙灘海域放生海鰻,結果造成兩宗海鰻咬傷人的事件。其中一名成年人左腳被咬傷,送院縫了4針,另一名小孩的雙腿被嚴重咬傷,隨後被送到鹽田醫院簡單治療後,轉送到南山醫院,縫了100多針。
對於放生一事,除了焦先生,包括華先生在內的多名資深泳友都予以了證實。據他們描述,經常有人購買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海產,投放至附近海域。「我們都見到過,也跟他們近距離聊過,有時一隊十幾人。他們這頭把海產倒下去,人走了沒多久,就有人開著船回來撈。」焦先生說:「之前我們也勸過他們,後來他們就改到離海岸線遠一點的海域去了。」
華先生表示,沒有見到他們放生的具體魚類,所以不敢輕易下判斷,但諸多海鰻、石斑魚,也確實容易讓人引發聯想。「當時我們上岸後,大致看了一下海面,水裡至少還有三四條海鰻。」提及當時情況,華先生驚魂未定。
晶報記者隨後調查發現,深圳存在多個放生組織,會不定期組織人員前往深圳各處放生,放生位置也遍布深圳各地,有的在飲用水庫,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海邊。在百度「深圳放生群吧」,不少網友也相互分享放生活動信息並且組建QQ群方便交流,甚至還有以放生為名組織的單身聚會活動。
市民陳先生認為,正確的放生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如季節、時段、天氣、地點、環境容納量等等,要求一定專業性,並且也應該在被監管的情況下進行。
監測部門接報稱大量魚類死亡
分析發現水溶解氧過低
4月22日,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接到大鵬灣官湖和沙魚湧近岸海域發現大批魚類浮頭或死亡的報告,隨即對該海域海水進行監測,發現大鵬灣官湖和沙魚湧近岸海域有大約2平方公裡的缺氧區(溶解氧濃度小於2mg/L),經實驗室分析,初步判定海水溶解氧過低是導致該海域魚類、蝦蟹死亡的主要原因。
4月23日,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發布通報稱,根據跟蹤監測,23日,沙魚湧近岸海域缺氧區(溶解氧濃度小於2mg/L)面積不足1平方公裡,周邊海域溶解氧濃度逐步升高。除溶解氧指標外,其他監測指標基本處於正常範圍。初步判斷外海低氧水團流入官湖至沙魚湧近岸海域是導致該海域缺氧的主要原因。
昨日,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再度發布通報稱,根據監測,沙魚湧近岸海域海水中溶解氧濃度逐步升高,離岸2公里海域底層海水有小範圍缺氧區(溶解氧濃度小於2mg/L),周邊海域溶解氧濃度恢復至正常範圍。
有泳友表示,當海水溶解氧過低時,如果再在此放生深海魚,會加劇海魚的缺氧,造成深海魚的不適應而發生咬人事件。
法規連結
今年剛實施的新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對野生動物放生出臺了明確的處罰責任。其中第三十八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將野生動物放生至野外環境,應當選擇適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當地物種,不得幹擾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隨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危害生態系統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晶報記者 王子鍵/文 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