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學就是研究「海水」的科學嗎?

2021-03-01 科學通報

冷疏影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研究員、海洋學科與極地學科項目主任。長期從事地理學科及海洋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及科學基金管理工作。

海洋是以海水為核心,涉及多界面、跨圈層相互作用,包含時空四維動態變化的系統。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變化規律及其與大氣圈、巖石圈、冰凍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以及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NSFC)提出了海洋科學新版申請代碼體系,包括「分支學科」、「支撐技術」和「發展領域」3大方向15個申請代碼。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搖籃, 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空間。海洋科學是地球系統科學的知識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託,是海洋強國戰略的有效保障。海洋科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海洋科技已經成為各國爭相投入的前沿領域和創新熱點,海洋學科已成為地球科學中最強勁的增長極。海洋科學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構建海洋科學,才能推動形成變革性的海洋科學解決方案,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是我國海洋領域基礎研究的主要資助來源。在30 多年的發展中,NSFC 構建了以地球自然過程研究為主導的海洋學科總體資助架構,為我國海洋科學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為順應不斷發展的學科態勢,應對海洋科學面臨的挑戰,落實新時期科學基金改革要求, 2018~2020年海洋學科組開展了學科優化布局調研,提出了NSFC海洋學科申請代碼新體系。新體系由「分支學科」、「支撐技術」和「發展領域」3大方向構成,突出體現科學研究範式變革時期的海洋科學特徵,引導關注國家需求引領下的海洋前沿交叉發展領域,更好地實現科學-技術-社會3個層面的協同發展目標。

海洋學科申請代碼的組成領域和基本內涵

如下表所示,海洋科學下設15個二級申請代碼。其中「分支學科」包含6個申請代碼,「支撐技術」包含3個申請代碼,「發展領域」包含6個申請代碼。

申請代碼新體系凝聚了國內海洋領域專家的高度共識,必將對海洋科學的資助導向發揮引領作用。中國海洋科學發展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我們希望通過構建申請代碼新體系牽引學科優化布局,進而使海洋科學研究更好地服務於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服務於海洋強國戰略、服務於全球可持續發展。

冷疏影, 許學偉. 優化科學基金資助布局, 迎接海洋科學發展新機遇. 科學通報, 2021, 66(2):193-200, doi: 10.1360/TB-2020-1315

歡迎轉發朋友圈

轉載、投稿請聯繫

 csb@scichina.org

相關焦點

  • 海洋中的「黑洞」,科學到達不了地方,消失的海水之謎至今未解
    科學家不是沒有想過,但裡面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首先是氧氣的供應,不知道這個深入海底的洞到底有多深,有多長,難以估計消耗的氧氣;其次是海水的壓強,因為越深入洞內,壓強勢必會增加,人體不一定受得了,最後就是光照了。
  • 海洋科學:探索海洋的奧秘
    目前人類對於海洋的了解甚至少於對於太空的了解。 海洋科學是地球科學領域中的8個主要學科之一。海洋科學是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科學。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樓章華教授說:「海洋科學,顧名思義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
  •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調研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籌備組組長、海洋研究所和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結合海洋大科學的特點,從融合中科院涉海優勢資源,建設開放共享的先進平臺,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軍民融合等方面,匯報了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設進展。
  • 科學:研究警告,大西洋溫暖的海水增加了2017年致命颶風的數量
    【科學:研究警告,大西洋溫暖的海水增加了2017年致命颶風的數量】研究警告說,大西洋溫暖的海水增加了2017年致命颶風的數量,而且它們將變得更加常見。一項新的研究預測,到本世紀末,該地區每年可能會出現幾次特大風暴。
  • 海洋科學的基本假設是錯的?
    海水中鎂,鈣或鍶等元素的組成比是重建過去海洋過程的重要線索。到目前為止,通常假設這些比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及在大範圍上都是恆定的。但是,由基爾大學(CAU)和GEOMAR亥姆霍茲基爾海洋研究中心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今海洋中的重要元素佔比比以前認為的要更具變化性。
  • 如果把地球的海水全部抽乾,會發生什麼?科學分析海洋的重要性
    從別的星球看,地球就是一顆藍色的水球,其實地球大部分都是海洋,佔了總面積的70%以上。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用,甚至還會引發海嘯,如果把海水全部抽乾,那是不是不用擔心海嘯了?如果將所有海水抽乾,投入奧林匹克規模的遊泳池,就需要超過500萬億個這樣的遊泳池。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如果海水突然消失,其實對於人類來說,並不是好事。
  • 海洋學專業大學排名 女生海洋科學就業方向
    海洋學專業  海洋科學是19世紀40年代以來出現的一門新興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佔地球表面71%的海洋,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其主要內容包括對於海洋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和地質過程的基礎研究,和面向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以及海上軍事活動等的應用研究,包括海水、溶解和懸浮於海水中的物質、生活於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積和海底巖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氣邊界層和河口海岸帶。
  • 探尋海洋的秘密——海水溫度
    2020-06-17 16:39圖文來源:新華網、科普中國 地球作為一顆「藍色星球」,海洋面積廣袤。一望無際的海洋裡藏著許多不曾解開的秘密,無數科技工作者以旺盛的精力和飽滿的熱情,親近海洋、研究海洋。在他們開展海洋科學研究的過程,有一項數據佔據著重要的位置,那就是海水溫度。海水溫度是什麼?海水溫度是表示海水冷熱程度的物理量,記為t,單位為攝氏度。海水溫度是海洋水溫狀況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常作為研究水團性質、描述水團運動的基本指標。可以說,研究海洋離不開對海水溫度的記錄。什麼影響了海水溫度?
  • 朱樹屏:魂系海洋的一代科學先驅
    歷任英國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英國淡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英國淡水生物學會水產化學部、浮遊生物部二部主任;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藻類研究室主任。其博士論文「朱氏培養液」是至今國際上仍廣泛應用的經典標準配方,「朱氏人工海水」為國際首創,是人工海水研究史上的裡程碑,至今在國際24種人工海水中列首位。在世界海洋學和藻類學領域,他是唯一一位以其姓命名成果的中國科學家。
  • 研究:海洋地殼板塊碰撞致超預期海水湧入地球內部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9日報導,日前,美國華盛頓大學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伴隨著海底地殼運動,數量驚人的海水正湧入地球內部。科學家通過布置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海底地震儀發現,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間俯衝帶被灌入的海水量是預計的3倍。
  • 科學生活:海水淡化可以解決「水危機」嗎?
    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上海等沿海省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更不足500立方米,屬極度缺水地區,再加上沿海項目對工業淡水需求的不斷增大,向海洋取水成為當前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最佳途徑。那麼,海水淡化主要有哪些方法?我國的海水淡化技術發展如何?    淡化水多用於工業    海水淡化,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
  •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落戶青島西海岸 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
    這是中科院繼北京、上海、合肥之後批准建設的第四個大科學研究中心。15日,記者從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了解到,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選址西海岸新區的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以建成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和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中心為目標,集聚中科院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位於古鎮口融合區大學園內,項目總佔地面積約2000畝。
  • 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水汙染物檢測傳感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1月17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明崗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材料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線發表了題為「Tuning interfacial energy barriers in heterojunctions for anti-interference sensing」(《調控異質結界面能壘實現抗幹擾傳感》)的研究成果。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研究人員還是在第一任站長、著名珍珠研究專家謝玉坎研究員的帶領下,克服了重重困難,開始了長達近二十年的海水珍珠人工養殖研究,為我國海水珍珠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世紀90年代未,第二任站長張偲院士又牽頭開展了從海洋生物中提取活性物質的研究,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 記者手記:在馬裡亞納海溝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新華社「沈括」號12月16日電 記者手記:在馬裡亞納海溝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世界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近日迎來中國「彩虹魚」科考團隊。他們乘坐「沈括」號一路遠航來到這裡,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 杯中水無色,為什麼海水是藍色?背後的科學原理
    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吸收了大氣中90%以上的熱量,因此海洋與全球氣候同呼吸共命運,氣候的每一個微小變化都能在海洋中放大。簡而言之,海洋之所以是藍色的,是因為水吸收光線的方式,水中粒子散射光線的方式,還因為天空中的一些藍光被反射。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學的前沿陣地
    它是海洋科學的前沿陣地,那裡的科研人員為了國家的海洋事業默默地奮鬥和付出著。研究所的誕生1949年6月,當時擔任山東大學教授的童第周與曾呈奎二人去北平(今北京)參加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會。在會上,正在籌備建立中國科學院的竺可楨專門找到了他們倆,共同商討建立海洋研究機構的想法。這次談話就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的起點。
  • 科學小記者 | Wow,海洋中古氣候變化的見證者——浮遊有孔蟲
    在廈門市檳榔中學開展的科學公開課中,‍陳妍如、馬澤原兩位小記者用簡潔凝練又略帶童趣的語言,通過介紹史蒂芬.施泰因克教授關於浮遊有孔蟲的講座,向我們介紹了這樣一群從侏羅紀時代就存在的「大海裡的小巨人」:它們很小卻分布廣泛、它們生命力頑強,對水溫十分敏感,所形成的化石對海洋環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最後,小記者們還通過問答的形式解答了我們對這一生物的諸多疑問。
  • 海洋施肥計劃擱置引思考:瘋狂為地球降溫科學嗎?
    海洋施肥計劃擱置引思考:瘋狂為地球降溫科學嗎? 2008年02月21日 09:18 來源:科技日報   各顯神通   為了減少全球變暖,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物理學家約翰·拉斯姆和愛丁堡大學工程師史蒂芬·沙爾特設想人工製造低飛的輕柔雲彩來反射陽光,由一支無人駕駛的艦隊穿越世界海洋,通過往大氣中向上霧化海水,產生雲層,一千條船就可彌補全球二氧化碳所產生的升溫效應。
  • 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水難道不是無色透明的嗎?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海洋,探索其中隱藏的奧秘吧!蔚藍的大海,金色的沙灘,這是許多人理想的度假勝地,面對遼闊的大海,似乎可以讓人忘記一切煩惱,那麼當你欣賞大海的波瀾壯闊時,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大海為什麼是藍色的?海水也是水,水難道不應該是無色透明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