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南極旅遊?自然資源部:長城站歡迎你!收好這份指南

2020-12-07 東方財富網

  想去南極旅遊嗎?機會來了!

  9月10日,自然資源部網站掛出《赴南極長城站開展旅遊活動申請指南(試行)》,開放赴南極長城站旅遊申請。

截自自然資源部官網

  目前要在南極大陸上暫住和飛往南極點等旅遊路線,總花費估計在70萬元以上。不過隨著自然資源部開放對長城站的旅遊申請,此類路線價格可能會迎來降價。

  不久的將來,也許你也可以在中國的南極科考站裡,享受美食與意境。

  劃重點:

  誰可以申請?什麼時候申請?怎麼申請?

  按照指南,擬申請赴長城站開展旅遊的企業,可以在每年9月15日至9月30日期間工作日,向自然資源部政務大廳現場遞交中文版書面材料。包括:

  1。以單位名義正式來函,提出訪問長城站申請;

  2。按照船舶航線和登岸計劃,提交中英文環評;

  3。做出安全、環保責任自負的書面承諾並由法人代表籤字;

  4。提交承租船舶獲得相關國家管理部門批准開展極地旅遊活動的許可;

  5。提交旅遊企業營業執照和經營許可證;

  6。提交旅遊企業與承租船舶的南極船期合同

  申請書長這樣↓↓↓

截自自然資源部官網

  據上觀新聞,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董躍教授表示:

  「實際上在此之前,圍繞著長城站的管理以及我國公民赴南極開展旅遊活動,實際上已經有一系列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文件來加以規範。這一次,應該說是讓相關的規範更加落地,更加具有實效化。」

  1985年2月15日,長城站建設完成。長城站落成十個月後,在第13屆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上,中國正式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

  董躍指出,在南極履行環保義務一個很重要的抓手,就是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嚴格的環保義務』的這樣一個原則,嚴格的保護南極的環境和生態系統。在《南極條約》有相關的規則。企業的話,它要對自己的活動進行專門的環境影響評價。」

  除了環保外,企業組織到南極進行旅遊活動還必須要遵守「自給自足原則」。

  「因為南極的環境非常的惡劣,也沒有固定的人類社區。除了國家組織的活動之外呢,如果個人或企業或其他組織到南極開展活動,必須要自己承擔相關的開展活動和後勤保障的必要費用。而且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承擔相關的保障自身安全,這些是要事先謀劃好的。」

  目前至少70萬元/人,但未來有望降價

  不過,通過申請、相關準備都做好後,到了長城站也並不是就能隨便遊覽了。申請通過的企業可以和長城站取得聯繫,在嚴格遵守《訪問中國南極長城站管理規定》的基礎上,安排具體旅遊訪問事宜。

  按照申請指南,長城站1號棟作為南極歷史遺址和紀念物,是對外開放的。長城站其他建築不對外開放。站區內開放區域西至1號棟,東至碼頭和登陸點,南至拒馬河,北至站區賊鷗湖,開放面積約為0.5平方公裡。旅遊者應按照考察站要求在規定區域和指定路線內活動。

  對有心想去的旅客而言,一個問題是,南極旅遊要花多少錢?

  「差不多一個人70萬吧,比登珠峰還貴。」據媒體報導,對於飛行前往南極點並在國外科考站探險營地居住的旅遊路線價格,有資深旅遊業內人士這麼描述。

  據了解,一般極地行程都是固定的出行班期,南極為每年的11-12月及1-2月居多。北極由於氣候原因,只能在6-7月北半球的夏天才可出行。去往南極的交通方式有郵輪、空海聯行以及飛機三類,旅客大多會從阿根廷烏斯懷亞登船前往南極半島。

  對此,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在過去,郵輪前往南極價格相對便宜。但要在南極大陸上暫住和飛往南極點等旅遊路線,價格十分昂貴,有的總花費70萬元以上。其中,一些路線可以在國外科考站的附屬營地參觀停留甚至居住,但所需的各類申請需要向國外機構申請辦理,手續繁瑣,價格高昂。

  但隨著自然資源部開放對長城站的旅遊申請,此類路線價格可能會迎來降價。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有人開展了南極旅遊。1966年,阿根廷有40名遊客訪問南極,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反響。由於獲利豐厚,一時間,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多個國家的旅遊公司,都紛紛租船開展南極旅遊活動。

  2014年初,大批遊客參觀南極長城站曾一度引發爭議。當時的新聞報導稱,當年春節期間,一個上百人組成的旅遊團前往長城站參觀。面對忽然來訪的遊客,當時的工作人員表示,只要條件允許,還是安排專人接待,但科考站的食品、飲水、油料,都是以站內隊員的需求配置的,經不起非考察項目的消耗,並且一旦遊客身體出現問題,以科考站有限的資源很難應對。

  高端極地遊正在崛起

  實際上,以南北極旅遊為代表的小眾高端旅遊,近年來在我國飛速崛起。

  近年來我國南極旅遊發展迅速。2011年,中國赴南極旅遊人數僅為614人,在赴南極旅遊總人數中佔比為3.2%。

  根據國際南極旅遊組織行業協會(IAATO)最新數據顯示:2017-2018南極旅遊季,全球共計有51707名遊客到訪南極,中國遊客人數達到8273人,佔比達16%,僅次於美國。

  這一數字比2016-2017南極旅遊季增加了近3000人,漲幅要遠遠大於南極旅遊第一大國美國的漲幅。

  此外,根據攜程2018年12月發布的《2018-2019中國人南極旅遊報告》,由於南極旅遊對假期和經濟實力的要求較高,50到70歲有時間、有財富積累的銀髮族成為主力客群,佔比47%;46.5%的南極遊消費者是80後;90後成為南極旅遊最有潛力的客群,佔比23%,且有越來越多年輕90後加入南極遊隊伍。

  攜程《2018-2019中國人南極旅遊報告》數據顯示,乘坐全程郵輪越過德雷克海峽巡遊南極,線路價格在5萬元到20萬元;空海聯運,從智利或阿根廷乘坐小型飛機飛往南極半島,在半島乘坐郵輪巡遊,線路價格在12萬元-16萬元;最貴的是飛機旅行,直接飛往南極點屬於稀缺資源,價格一般在50萬元以上。目前近9成的中國遊客選擇乘坐郵輪前往南極,僅有1%中國遊客直接飛往南極點。

(文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DF142)

相關焦點

  • 數說|去趟南極不容易,但去旅遊的中國人還是越來越多了
    近日,自然資源部網站公布了《赴南極長城站旅遊活動申請指南(試行)》(下文簡稱《指南》),首次開放長城站的旅遊申請。《21世紀經濟報導》等媒體將此舉解讀為吸引中國遊客前往南極旅遊。不過,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董躍教授接受中國之聲採訪時表示,這是為了控制愈加龐大的中國南極旅遊團給長城站帶來的壓力,因為《指南》首次明確了遊客的參觀範圍和要遵守「自給自足原則」。無論《指南》是為了吸引更多遊客,還是為了明確參觀規則,南極這塊冰雪覆蓋的大陸的確越來越受中國遊客的青睞了。
  • 從雲南到南極,不再「難及」,比宇宙更遠的地方
    近日,國家自然資源部網站發布《赴南極長城站開展旅遊活動申請指南(試行)》,開放赴南極長城站旅遊申請擬赴長城站開展旅遊的企業,可在每年9月15日至9月30日期間的工作日,向自然資源部遞交申請。也就是說,遊客在中國的南極科考站裡感受南極美景的場景,將很快實現。
  • 帶你了解——南極長城站地震臺
    1984年11月20日,我國首次赴南大洋、南極洲進行科學考察,考察隊於翌年的2月15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南極長城站勝利建成。1985年11月,第二次南極科考中,「地震和地磁」被列入了科學考察項目,並確定建立中國南極長城地震臺和地磁臺。
  • 你到南極旅遊的機會來了!快看最全攻略
    有人說:「天上最難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難的事是叩訪南極。」你到南極旅遊的機會來了——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赴南極長城站開展旅遊活動申請指南(試行)》,擬赴長城站開展旅遊的企業,從今天開始(每年9月15日至9月30日期間的工作日),可向自然資源部遞交申請。這意味著,普通遊客去南極旅遊更容易了。到南極玩什麼?怎麼玩?
  • 在南極看小屋和企鵝
    【本報赴南極特派記者 郭媛丹】神秘的南極最早是探險家的樂園,近年來,旅遊業興起,全世界的遊客都希望有機會登上南極大陸一探究竟。因為南極大陸並無常住居民,因此各國在南極設立的科考站成為難得一見的小屋。這其中,中國首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也是可以參觀的站點之一。2019年9月,中國自然資源部網站發布了赴南極長城站開展旅遊活動的申請指南,按照相關流程,計劃赴長城站開展旅遊的企業申請通過後則可以按照相關要求安排旅遊活動。現在每年中國有5000多名遊客赴南極旅遊,「打卡」長城站是每個中國人的心願。不過長城站只在周末和節假日對外開放。
  • 最後一片「淨土」被新冠攻破 南極長城站還好嗎?
    來源:澎湃新聞新華國際頭條微信公號12月25日消息,近日,智利南極基地出現新冠疫情的消息引發全球關注,這意味著全球七大洲中最後一片「淨土」也被新冠病毒攻破。據新華社駐智利記者了解到的最新情況,中國第36次南極長城站越冬隊目前一切正常。
  • 收好這份洗髮水選購指南,讓你不再談「矽」色變!
    收好這份洗髮水選購指南,讓你不再談「矽」色變!相對來說,月桂基硫酸鈉(SLS)、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鈉(SLES)等去脂力較強的表面活性劑,更易引發皮膚刺激。
  • 如果有可能,我想去南極旅遊一次
    南極之旅,將是一場值得終生銘記的修行。任何美好的風景都不易到達,南極也是如此。我知道,徵服南極也許會耗盡我畢生的精力或體力,這一路的艱險將會考驗人生隱忍的極限,不管意志或精神或身體。首先,橫跨970公裡是號稱「魔鬼海峽」、「死亡走廊」的德雷克海峽,一種豪邁之情會令人的自豪感滿懷,我會驕傲地告訴我未來的子孫,你的未來我已到達過!南極,在我的心中將會變成人類的綠洲。
  • 在南極長城站越冬是怎樣一種體驗?
    就在這漫天風雪中,看到了獵獵的五星紅旗——中國南極長城站到了。1985年2月20日,也是這樣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長城站舉行了落成典禮,標誌著我國南極科學考察進入一個新階段。30多年間,從一無所知到建成多個考察站,從沒有一艘專業科考船到如今海陸空立體考察,中國正從極地考察的大國向強國邁進。
  • 赴南極旅遊,這些事項須牢記
    新華社北京2月9日電 題:赴南極旅遊,這些事項須牢記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最近幾天,遙遠的南極受到國人廣泛關注:我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選址奠基;拍攝於南極的國產電影《南極之戀》播映。與此同時,包括長城站在內的南極地區正在迎來旅遊旺季。
  • 南極旅遊人均十萬,你覺得值不值?
    我的旅行清單裡,有東北有江南,有塞外沙漠有青藏高原,有美利堅的峽谷有波爾多的良田,有撒哈拉的星星有紐西蘭的雪山……世界美景在我心中放電影一樣過一遍,但是,好像在我的清單裡,從來沒想過南極的冰山。說起南極,其實大家都有最基本的概念:嚴寒、烈風、冰蓋、白雪、企鵝、冰山……中國在南極建有中山站、長城站等考察站,印象中,一直以為只有國家的專業科考人員才有幸親眼目睹南極洲的壯觀。
  • 中國已成為到南極旅遊人數增長最快國家
    南都訊 遙遠、美麗、孤獨、神秘的南極洲,不僅是科學考察聖地,也是人們嚮往的旅遊天堂。在國際社會開展南極旅遊半個多世紀以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南極旅遊近年來在中國高端旅遊市場悄然興起。
  • 南極長城站探秘旅程:企鵝島企鵝銳減
    南極長城站大清早看春晚北京時間1月25日早上7點(南極長城站時間1月24日晚上7點),一場位於地球上最南端的春節晚會在南極長城站舉行。長城站的「春晚」現場,22名奇駿南極探秘隊員與南極長城站上40多名科考隊員一起喜迎新春,歌唱祖國。
  • 中國成南極旅遊第二大客源地:去一次最高30萬元,你敢去嗎?
    之前筆者就曾介紹過我國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去南極旅遊, 而近日的一份來自於權威機構的報告更是驗證了這一點。咱們國家已經成功的超過了澳大利亞,成為了全球範圍內南極遊客來源第二的地方,雖然五千多人次的數字似乎看上去不多,但卻佔了全球市場的12%,對於南極這塊普通人眼中的不毛之地來說,已經算是非常多的遊客了。究竟這裡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能吸引那麼多的遊客花重金前來呢?不少人還是對此感到不解,但南極的魅力想必只有身臨其境了才能夠完全體會吧。
  • 杭州人11月可「直飛」去南極 去南北極旅遊或成新熱門
    「近兩年,去南北極旅遊的中國遊客多了起來。」浙江省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經理曹軍表示,去年,我國共有12000名遊客赴南北極旅遊,人數較往年有15%左右的增長。「每年七八月份,杭州人乘坐飛機到北歐國家看極光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
  • 元旦假期,收好這份出行指南!
    元旦假期,收好這份出行指南!元旦假期,準備外出旅遊的街坊注意。最後祝願大家,每天都有好心情,新的一年裡都有明朗新篇章!#你有什麼新年願望呢?#留言裡告訴「搜指仔」,聽說能實現得更快喔!*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廣東天氣、廣州天氣、清遠天氣、廣州本地寶春運火車票今日開搶!明年坐車還有這些變化!購票攻略速看↓↓定了!明年起禁止進口!它又要漲價了……街市搜策 | 十多個品種特色雞任選!
  • 百年瞬間:中國首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建成
    1985年2月15日,我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在南極洲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南部建設完成。五天後,長城站的落成典禮在大雪紛飛中舉行。【同期】紀錄片《南極,我們來了》:中國南極長城站落成典禮儀式開始……(敲鑼打鼓、放鞭炮、放國歌)
  • 你想了解南極科學城嗎?到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一探究竟吧→
    你想了解南極科學城的工作和生活嗎?那就到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一探究竟吧! △南極長城站南極常年科學考察站就像一座建在南極冰雪王國的微型城鎮,被人們稱之為南極科學城。我國在南極有2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分別是南極長城站、南極中山站。下面,我們跟隨「雪龍探極」一起揭秘我國南極考察站安全運行背後的「密碼」。
  • 普通人也可去南極旅遊 行程18-20天費用8-10萬
    去南極旅遊將不再是夢想了!昨日,湖北省南北極科考學會理事長、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鄂棟臣教授向記者透露:今年11月,湖北省南北極科考學會將組織一個20-30人的南極科普旅遊團,身體健康、無心臟病的普通市民都可以報名參加。
  • ...重特大或敏感環境事件5小時內鬚髮權威信息 南極長城站地震臺...
    中國地震局:南極長城站地震臺改建完成開始運行中國地震局近日發布消息稱,在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赴南極考察活動中,由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南極長城站地震臺改建任務圓滿完成。改建後的長城站地震臺將有效提升中國在南極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為開展南極地震學研究提供高質量地震觀測數據,有助於加深對南極地區地震活動的認知和研究,探明南極大陸地殼和地幔的深部結構,為中國實現全球地震觀測網絡建設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