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雙菲旅行日記(歡迎個人轉載及分享)
一個人抱著什麼樣的目的去遊歷,他在遊歷中,就只知道獲取同他的目的有關的知識。
南極洲是一片貧瘠的土地。為了開展科學調查,首先要建立調查站,為調查人員提供衣、食、住、行等各種後勤保障。世界上有3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80個科研站,它們大多位於南極邊緣地區。
南極常年科研站規模普遍較大,建設設施齊全。人們常年在站裡工作。這些臺站有許多科研項目和先進的實驗手段。許多項目全年都在持續進行。中國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是常年的科研站。
在籌備過程中,在全面了解南極洲自然地理的基礎上,南極委員會認為,雖然南極洲東南部距離中國相對較近(與南極洲西南部相比),但如果當時沒有破冰船和防冰船登上南極洲東南部,顯然要冒很大風險。因此,它暫時把注意力轉向南極半島和南極洲西南部的南設得蘭群島。在南極半島建站還是非常困難的。
站點具體位置應通過野外調查確定,其露頭面積是否大,船舶是否方便進出,卸貨是否方便,淡水資源是否充足,站區是否能進行全面的科學考察。之後,其中11個最理想的是費爾德斯半島南部,這是一個階梯狀的鵝卵石地帶,有三個淡水湖適合飲用;海岸線長,海灘平坦,便於小船在海灘上降落;距離智利馬爾什基地機場僅2.3公裡,交通便利,夏季露頭多,苔蘚、苔蘚等植物發育好於其他地方,企鵝和企鵝也優於其他鳥類棲息繁殖的地方,適宜開展多學科調查。最後,南極長城站就設在這裡。長城站附近地衣、苔蘚植物和藻類大量生長,南極有花植物只有4種。它被稱為南極洲的綠洲,是研究南極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的理想場所。
長城站現有各類建築包括辦公樓、宿舍樓、醫療體育樓、氣象樓、通信樓、科研樓等7棟主體建築。2009年1月1日,南極長城衛星網絡通信系統正式投入使用。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空間技術、衛星觀測技術、無線電遙控技術、機器人技術等現代高新技術正逐步應用於南極科學考察。人們廣泛使用各種自動化儀器設備。它們被放置在無人值守的臺站,通過定期發送觀測記錄來達到記錄和了解該地區自然環境的目的。
現在大家對長城站的意義有所了解了嗎?或者大家還有什麼想要說的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和大家一起討論吧。
江西一縣經濟相對落後,但是當地適齡男多女少,彩禮不少
安徽一釘子戶,固執地堅持了近10年,今年8月終於被拆除
嘉興一機場,改造工程總投資8.5億元,將建成4E級機場
侄子可繼承叔伯遺產,不再收歸國有,遺贈扶養協議>遺囑>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