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極的雪生藻類越來越多,我們開始憂慮,南極會不會越來越熱?

2020-12-05 科學信仰

在我們的印象中,南極的顏色就是白色,白色的冰、白色的雪。

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南極的土地也不全都是白色,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冰天雪地的世界裡,生命依然頑強地存活著。說到南極和生命,企鵝肯定是我們最先想到的,不過它並不是我們的主角,它也不是南極大陸唯一的生命形式。我們的主角是植物,是生長在南極並給南極帶來一抹不一樣色彩的植物們。

當然,在南極這樣惡劣的環境之下是不可能存在什麼高大的植物,這裡的植物主要由苔蘚、地衣以及雪生藻類所組成。在南極有的幾種植物之中,苔蘚和地衣可以算是比較高級的生命形式,它們生長在南極的無冰地帶。相比之下,雪生藻類就要簡單得多了,同時也自由得多,它們可以一片一片地覆蓋在冰原之上。

其實,相比之下雪生藻類才是南極最為主要的植物,這是因為相對高級的苔蘚和地衣只能夠生長在無冰的區域中,而這樣的區域在南極是比較少見的,根據最新統計的數據顯示,南極無冰區所佔面積不足南極總面積的0.2%。

雪生藻類就不同了,它們存在的區域沒有限制,它們可以成片成片出現在南極的冰原之上,就像它們出現在地球北部的格陵蘭島上一樣。當然,雪生藻類也不是想長就可以長的,它們雖然構造簡單、相對自由,但也必須要滿足生命所需的必要條件才能夠存活和生長。那麼藻類生長所需的必要條件是什麼呢?兩點,一是水,二是營養。當然了,南極大陸處處是水,只可惜大多數的水都是以冰的形式存在的,而藻類肯定是不能從固態的冰中汲取水分。

藻類生長需要液態水,所以雪生藻類出現的地區必須要滿足一個基本的條件,那就是氣溫有高於零度的時候,因為只有氣溫高於零度時,冰才能融化為水,為藻類的生長提供水源。

所以南極的雪生藻類多出現於南極半島西海岸沿岸以及附近的島嶼之上,這些地區夏季的平均溫度都可以達到零度以上。解決了水源的問題,接下來就要解決營養,沒有營養任何生命都無法生長,當然也包括藻類,那麼在南極這片冰天雪地之中,營養從何而來呢?從動物身上。所以只要在南極的某個區域發現了雪生藻類,那麼就一定能夠在這個地區找到成群的動物,比如企鵝或者海豹。從藻類生長所需的條件中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溫度決定著南極藻類的多寡,溫度越高,那麼超過零度的區域就會越多,藻類自然也就越多。

溫度越高,藻類就越多,從這個角度來講,南極藻類的增多絕不是一件好事。

遺憾的是,南極地區的雪生藻類的確呈現增多之勢力。來自於劍橋大學的兩位科學家針對南極地區的雪生藻類分布進行了考察研究,結果發現南極地區的雪生藻類爆發點達到了驚人的1679個,面積最大時達到了1.9平方千米,而這還僅僅是針對於綠藻的調查。南極地區的雪生藻類從顏色上可以分為綠藻和紅藻,所謂的綠藻就是指葉綠素含量較高的含衣藻和小球藻,而紅藻則是胡蘿蔔素較多的擬衣藻,由於可以通過衛星監測葉綠素信號,所以相對而言統計綠藻的分布情況更加容易。

其實,全球變暖、南極地區升溫早已經不是什麼新聞,而南極升溫必然導致藻類激增,這也是可以預見的,那麼值得憂慮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真正令人憂慮的是南極洲藻類的激增很可能會急速南極地區的升溫速度。

這似乎有些違反常識,因為一個地區植物的增加是有助於該地區降溫的,因為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起到固碳作用。當然,這個常識在南極地區也是適用的,根據粗略的計算,南極半島的雪生藻類每年能夠吸收500噸以上的二氧化碳。

既然如此,為什麼又會說雪生藻類會加速南極地區升溫呢?原因就在於南極特殊的地表特徵,南極大部分地區被冰雪所覆蓋,而白色的冰雪對於陽光的反射能力是相當出色的,但是當大量的冰原被藻類所覆蓋之後,反射陽光的能力大大減弱了,這無疑會加速地表升溫,所以雪生藻類所帶來的升溫效應很可能要高於它的固碳作用,如此便有可能導致南極加速升溫,如果是這樣,那絕對是一件值得憂慮的事情。不過由於現在所掌握的數據還不夠充足,雪生藻類是否會導致南極升溫,加速升溫的速度如何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相關焦點

  • 《環球科學》雜誌:南極綠了,危險信號
    它們就是南極冰原中的藻類——「雪生藻類」(snow algae)。早在20世紀初,蘇格蘭的南極科考隊就在南極大陸上收集到淡水藻類的樣本,並且分析了這些藻類的組成。隨著越來越多成片的雪生藻類被發現,科學家逐漸意識到,這些藻類之於南極不僅僅是給南極單調的色調點綴一抹亮色,它們可能是某些區域中最重要的生產者,並且對南極大陸的生態系統產生更加複雜的影響。南極究竟分布著多少雪生藻類?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這些藻類的分布受到了怎樣的影響?而它們反過來,又會如何影響南極的生態、氣候?
  • 南極變「綠」了!全球暖化讓綠藻大量增生,對氣候有何影響?
    雪生藻類是南極生態系的生產者,每年夏季會大量成長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就已經著手研究南極的藻類。這類藻類又稱為「雪生藻類」(snow algae),是南極生態系中重要的生產者。這些藻類主要可分為綠藻與紅藻,每年夏季就會大量成長;而大量生長的紅藻遠看很像「血」,造成南極冰原的血色奇觀。
  • 南極越來越綠!這是大國搶領土的機會,還是世界災難的開始?
    在地球的最南端,有一片無人居住的大陸,這裡,是地球最冷的地方之一——南極。厚實的冰原覆蓋這裡的土地,四周的海也都是廣袤的冰架,世人把這裡稱作冰封大陸。在過去幾百年裡,這裡的變化正在加快。我們大多數人對於南極的印象就是一片常年覆蓋冰雪的荒原,這麼多年以來也的確是這樣。
  • 為什麼南極的人越來越少?
    為什麼南極的人越來越少?時間:2015-12-25 09:2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南極的人越來越少? 獵鯨灣位於斯瓦爾巴群島的西北部,這片海灣由法國南極探險家於1908~1910年命名。20世紀初,挪威人為了煉油而在此捕獵鯨,因此稱之為獵鯨灣。
  • 南極出現血紅色的雪,為我們敲響警鐘,又在預示些什麼?
    這是位於南極半島最北端海岸的加利茲島上,在過去的幾天時間內,研究基地的科研人員發現,在南極附近的雪竟然變成了紅色。皚皚白雪為什麼會變成紅色呢?南極的氣候又發生了哪些巨變呢?其實這些讓血變紅的物質是藻類的一種,這種紅色的藻類植物一般都生存在氣溫比較低的嚴寒地區,在氣溫低的情況下他們會處於休眠的狀態,等溫度升高之後他們就會融化,展現出紅色。
  • 南極3萬億噸冰川成海水的背後:南極變熱,南極遊也在變熱
    數據上的變化或許讓遠在重洋之外的人們感到有些抽象,但常年在其中工作的科考人員卻對南極越來越熱這一現象有著非常直觀而深切的體會。「我的工作是研究兩種生長在南極的植物,通過長期觀察氣候變化對植物的影響,來判斷氣候對環境的作用。」
  • 英媒:氣候變化導致南極海岸出現「綠雪」
    參考消息網5月21日報導 研究報告稱,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南極半島的「綠雪」逐漸蔓延。據英國《獨立報》網站5月21日報導,劍橋大學和英國南極考察處的研究人員繪製了有史以來第一張微型藻類的大比例尺地圖,它們正在南級洲沿岸的雪地表面迅速繁殖,對該洲的生態系統和碳循環產生了重大影響。
  • 南極大陸發現熱帶雨林,南極氣溫特別熱?可能沒有想的那麼熱
    他們推測當時的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在12℃,夏季平均氣溫在19℃左右,海平面比現在高出170米。由此科學家也推測出白堊紀中期二氧化碳濃度比人們普遍認為的1000ppm要高出400ppm左右。那時候的南極大陸在南極嗎?如果在南極,就能說明當時的南極確實很熱,若是因為板塊運動,那就不好說了。三,熱帶雨林和恐龍從何而來?
  • 程曉:南極冰蓋正變得越來越不穩定
    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南極冰蓋變化」專題編委會執行主任、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在做客人民網科技視頻訪談欄目《智者有言》時表示,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南極冰蓋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也對生活在南極的企鵝造成了顯著影響。
  • 南極要變「綠」?因為氣候變化,使南極藻類開花,在太空都看得到
    鑑於在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人類的「失蹤」,我們看到了許多自然界自我修復的奇妙例子,但似乎並非所有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環境問題,都已經在一夜之間神奇地消失了。全球科學家仍然對氣候變化有很多擔憂,劍橋大學的植物學家擔心,由於氣候變化導致藻類開花,南極洲可能會變綠。包括來自劍橋大學和英國南極調查局的研究人員,在內的一組科學家繪製了第一張大規模藻類地圖,這些藻類在沿著南極半島海岸線的雪面上綻放。該研究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南極危機!全球變暖的警示
    據了解,南極是地球最寒冷地帶,沒有可見植物,動物也是十分稀少,但卻是多種藻類繁殖家園,多種藻類已經習慣了這種惡劣環境,它們從帶有鳥類糞便的雪水中汲取營養和水分,並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所以,這種被稱為「綠雪」物質已被科學家確認為是藻類中的一種綠色藻類。
  • 南極出現了春天的顏色,卻讓世人大驚失色:這是末日來臨的象徵?
    近日,南極半島部分地區冰川出現大量怪異「綠雪」,連太空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為了了解南極「綠雪」範圍,劍橋大學和英國南極調查局成立專門研究小組,將地面觀測與衛星照片相結合,在最貧瘠的冰川上進行了一次全面搜索,結果發現了1600多塊單獨「綠雪」,總表面積為1.9平方公裡。
  • 【氣候】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將使南極海岸變綠,從太空中可以看到藻類
    「Snow algae(雪生藻類) are a key component of the continent’s ability to capture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atmosphere through 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
  • 北極熊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嚴峻,若送到南極的話,可以生存嗎?
    縱觀地球儀,上下兩極的地方就是我們所說的南極和北極,南北極都是緯度最高的地方。正所謂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所以很少生物能夠存活下去,但是也有一些生物完全能夠適應這種環境。其中之一那就是在北極生存的最大的陸生食肉性動物-北極熊。北極熊的祖先是誰?
  • 往返超過100小時路程……為何去南極的中國人卻越來越多?
    不過,一旦到達南極,這些私心雜念,都奇蹟般地消失了。這片能讓人靜下來的大陸,讓嶗山著迷。與其說,去南極是一次旅行,不如說,這是一次深層的向內探索。就這樣,幾年時間內,嶗山先後去了10次南極。和嶗山一樣為南極瘋狂,大有人在。
  • 南極觀測到歷史最高溫度 南極是不是真的變暖了?
    人類的生活是否會受到影響……作為36次南極科考的隨隊報導記者,此時正在南極「雪龍」號上,我想就這幾個問題「就地取材」和我們船上負責南極科考的科學家們和「雪龍」號上的「老南極」們聊聊。中國南極科考站:也觀測到高溫,但並未破紀錄南極一個觀測點的溫度被刷新到20.75℃。在這個網絡發達的年代,南極科考隊的科考隊員們也經常會在微信上收到國內親朋好友的追問。
  • 為什麼南極不下雪?
    朋友張三:印象中的南極,是藍色的,天天下雪,有很多奇形怪狀的冰山,還有企鵝,對了北極熊是不是也在那裡?我:……前排快讓開,我忍不住要開始強行科普了。  我們生活在適宜人類生活的地區,我們都會有這樣一種常識——天冷了會下雪。但我們常會忽略後半句——天太冷了也不會下雪。 雪的形成條件不僅是氣溫要夠低,而且空氣溼度還要夠大。
  • 數說|去趟南極不容易,但去旅遊的中國人還是越來越多了
    不過,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董躍教授接受中國之聲採訪時表示,這是為了控制愈加龐大的中國南極旅遊團給長城站帶來的壓力,因為《指南》首次明確了遊客的參觀範圍和要遵守「自給自足原則」。無論《指南》是為了吸引更多遊客,還是為了明確參觀規則,南極這塊冰雪覆蓋的大陸的確越來越受中國遊客的青睞了。
  • 南極氣溫超過 20 度:當南極不再寒冷,Ta們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也就是說,自2019年11月以來,南極長城站經歷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時段,南極菲爾德斯半島上雖然極端最高氣溫沒有突破歷史極值,但2月卻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以上,是科學考察站的官方數據為我們提供的信息。真正的南極,究竟是否受到影響,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 衛星發現地球變得更綠了,南極被「綠雪」入侵,目前沒有解決辦法
    筆者-小文在人們的認知裡,南極一直是一片白雪茫茫的模樣,而在近年來,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南極的冰川開始大量融化,在今年,南極的夏季甚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0度高溫。而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南極雪地上出現的綠色並不是植物,而是一種藻類,這也是南極「綠雪」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