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這片「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人們心中是遙遠、美麗而無比純淨的。然而,近年來,有關南極的消息卻越來越令人擔憂——從2018年年初,在大部分冰雪樣本中發現微塑料和有害化學物質,到今年1月,海冰面積達歷史最低點,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汙染使南極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態系統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威脅。
本文圖片 光明日報微信公號不久前,由來自26個國家的90名生態環保領域的研究者參與的女性科學家南極考察計劃「家園歸航」項目組,登上了南極大陸。她們與各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研究人員共同探討環境問題,並呼籲人們關注南極生態問題。
南極,正在變熱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消息,2018年12月以來,南極周圍的海冰以每天253000平方公裡的速度消減,達到1978年有衛星記錄以來的最快速度。據了解,在過去的25年間,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導致超過3萬億噸的南極冰融化,其中75%是在近10年中融化的。一系列跡象都在表明,南極冰蓋正在加速融化。
數據上的變化或許讓遠在重洋之外的人們感到有些抽象,但常年在其中工作的科考人員卻對南極越來越熱這一現象有著非常直觀而深切的體會。
「我的工作是研究兩種生長在南極的植物,通過長期觀察氣候變化對植物的影響,來判斷氣候對環境的作用。」本次「家園歸航」項目組中的科學家、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生物系教授莎朗·羅賓遜說,她研究南極生態已經20多年了,如今氣候變暖,讓南極更加溫暖溼潤,以往的巖石地區長出了植物,數據顯示,1950年以後,苔蘚的生長速度是之前的四到五倍,南極變得更綠了。
海平面上升是南極變暖的直接後果之一。目前,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4毫米左右,其中南極洲的冰川融化帶來的水量佔到三分之一。而南極大陸所儲存的巨量冰凍水如果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會上升58米,屆時,許多美麗的海島和沿海城市將不復存在。
另一個嚴重的後果是南極的眾多生物將面臨巨大的生存威脅。1975年至2003年期間,在南極半島西部,融化的海冰導致南喬治亞島周邊的磷蝦減少了七成,部分品種的企鵝、座頭鯨等以磷蝦為食的動物面臨著食物短缺。此外,依賴海冰生存的帝企鵝、阿德利企鵝也面臨著繁殖棲息地越來越少的狀況。
「帝企鵝利用海冰來築巢、餵養,但是氣候變暖了,冰變少了,這些品種的企鵝都來到了半島上,會競爭資源,像阿德利企鵝就得越走越遠,向南移動尋找更寒冷的地方築巢。」莎朗·羅賓遜說。
據統計,近50年來南極的氣溫上升了近3℃,是全球變暖最為迅速的地區之一,而這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將更加劇烈。
「隨著氣候變暖和臭氧損耗,更多的海洋熱量將被輸送到這些區域,冰蓋加速融化,這將導致未來幾十年南極洲海平面持續上升,進而影響到大氣環流和洋流,使全球氣候的變化更加複雜,也可能讓其他緯度的一些地區變得更冷,更乾燥。」美國南極科考站研究員、賓州里海大學地質系教授於子成說。
南極遊,也在變熱隨著經濟水平、交通、通信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不滿足於僅從紀錄片中窺探這片美麗的凍土,而是選擇親身前往感受南極的魅力。2018年,全球共計有51000多名遊客到訪南極,近三年來的年均增長率均保持在15%以上。
儘管《南極條約》對此設定了強制性保護措施——包括限制500人以上的遊輪靠岸、每次登陸遊客不得超過100人、距離企鵝不得少於5米,禁止旅遊者進入南極特別保護區等,但南極生態的脆弱和不可修復性,仍然受到人類活動日益頻繁所帶來的嚴峻挑戰。
「我們在下船、登上南極大陸之前,每個人都要穿上嚴格消毒的統一服裝,防止將外來物種和微生物帶入。」參加本次科考項目的90後深圳女孩、社會企業創業者羅易說,但仍有防不勝防的情況出現——一種來自喬治亞的搖蚊已經開始大量繁殖,對當地土壤環境形成威脅。「此外,目前對人類可在南極使用的物品,例如防曬霜、沐浴露等化工製品也並沒有明確的限制,這些都可能會對南極的生態造成影響。」
儘管近年來遊客追趕、驚擾動物等惡劣行為已經減少很多,但廢棄物等汙染的壓力仍然隨著遊客量的增長而加劇。
「根據現有的公約,遊客們在南極活動所產生的一切廢棄物都必須通過郵輪帶回去,各國科考站所產生的廢棄物必須運回自己的國家。」在阿根廷烏斯懷亞至南極的往返郵輪上工作的船員安德魯說,然而觀光郵輪仍然存在漏油等汙染隱患。
此次南極之行,「家園歸航」項目組中來自美國的醫生克裡斯汀在海邊撿到了一塊玻璃,這讓她感到難過。「雖然登上南極大陸令人驚喜,但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人類的活動正在影響這裡。」克裡斯汀表示,她要將這塊玻璃帶回美國給她的學生們看,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我們都負有保護這片淨土的責任。
保護南極,中國在行動隨著人們逐漸揭開南極神秘的面紗,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南極,統計顯示,我國赴南極旅遊的人數也在快速增長,2017至2018年旅遊季達5324人次,同比增長了25%,超越澳大利亞成為第二大客源國。而10多年前,每個旅遊季造訪南極的中國人只有約100名。
「這一數字還在快速增長,今年或者明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南極遊人數最多的國家。」「家園歸航」項目負責人莫妮卡說。
隨著國內「南極遊熱」的升溫,我國各相關部門也正在加快行動,從立法等層面劃定南極活動的紅線,主動承擔起保護南極的國際責任。在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我國已將南極立法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交由全國人大環資委牽頭起草和提請審議,目前已處於立法調研和制度論證階段。
事實上,從1984年我國首次開展南極考察活動算起,我國南極科考事業已走過35個春秋。在2018年2月,原國家海洋局已發布了《南極活動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對考察、旅遊、探險、漁業、交通等南極活動作出明確的規定。
而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變暖等更廣義的層面上,我國也正在作出一系列令世人讚嘆的不懈努力——今年2月,一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衛星數據研究顯示,地球在過去20年間變得更加「綠色」,增加了550萬平方公裡的植被,其中的25%都是由中國貢獻的。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達21.66%,是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
此外,積極履行《巴黎協定》締約方的承諾,節能減排、發展新能源,並推動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立,也為我國帶來了一系列國際好評。「中國對氣候變化一直承擔起國際責任,並且意識到節能減排的重要性,所以現在正在通過科技手段來發展各種新能源技術,這些都是很好的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前執行秘書克裡斯蒂娜·菲格雷斯說。
「南極的問題看起來在很遙遠的遠方,但其實都和我們『家』裡的環境問題息息相關。例如三江源、祁連山等國家自然保護區也面臨著冰川消融的威脅。此外,很多農牧民在生產生活中遭遇極端氣候災害和環境汙染,從根源上來說,都需要積極應對全球變暖,堅持可持續發展。」羅易說,「保護南極,不應該只是科學家的事,除了全球各國採取的政府間合作和國家的努力,每個公民也都應當行動起來。」
(本文原題為《南極3萬億噸冰川成海水:企鵝怎麼辦,人類怎麼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