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平淡而神秘的生命

2021-02-10 草木有語

這幾天天氣很熱,早上來到山上,火辣辣的太陽就已經開工了,沒轉幾下,就熱得大汗淋漓,山坡上,植被大都生長在兩邊貧瘠的土壤裡,而且都是算盤子、白鵑梅、胡枝子、牡荊這樣的小灌木,只有幾株松樹算是高大的喬木,在這樣一片山上顯得高大挺拔。我行走在巨大的巖石表面,可以說是一點遮蔽的地方也沒有,這些光禿禿的巖石上面,除了零星有一些苔蘚和東南景天以外,有一些地方簡直可以說是寸草不生,這裡的生命要經受好幾個月的爆曬,生命在這裡經受著最嚴酷的考驗,有很多物種還是退出了佔領這類地塊的欲望。

我行走在這樣的山路上,卻依然四處在找尋,我相信這一片土地一定有特別的風景,讓我可以觀之不盡,述說不完。除了巖石表面那些我熟悉的東南景天、藍花參、各種苔蘚、各種禾本科的小草以外,在巖石表面,還有很多淺綠色的、白色的、灰色的斑紋,這些是地衣,它們在這些巖石表面分布地很不規則,有些地方密密麻麻一大片,有些地方一點,有些包裹在石頭上,有些分布在崖壁上,給人的感覺就是髒髒的,我從來沒有仔細看過它們。

但是當我蹲下身子在拍一朵小花的時候,我的微距鏡頭掃入了一塊石頭表面的地衣,在取景框中,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這些地衣,突然發現,它們千姿百態,深淺不一,那麼富有美感。有的像剝落的油漆,有的像海中的珊瑚,有的像蜿蜒的蠕蟲,特別是那些和苔蘚長在一起的地衣,形成特別的風景。我請教了張力老師,張老師說這是某種殼狀地衣,我知道這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生命形式。地衣是由真菌和藻類組合而成的,一株真菌包住一株藻,兩者共同運作,成為一個單一的實體。大多數地衣都是匍匐在地的,而且像一個有生命的甲殼一般四處蔓延。和植物不同的是,地衣沒有根或者葉子,它們也不會開花。

地衣中的真菌負責收集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物質,並且將地衣固定在地表,與此同時,藻類從陽光中獲取能量,白天它們進行光合作用,產生可供真菌食用的物質。兩者相輔相成,互利共生。正是由於兩者在生長過程中相互合作、相互促進,使得地衣對嚴峻的環境條件具有頑強的忍耐力。所以從高山到平原,從森林到沙漠,從潮溼的土壤表面到乾燥的巖石,到處都有它的蹤跡,可謂是「植物界的開路先鋒」。

地衣也和苔蘚一樣,具有驚人的生命力,在裸露的巖石上,地衣常常能保持徹底乾燥狀態達幾周或者幾個月之久。當下雨時,這些地衣就像吸墨水紙一樣,幾乎立即就可以吸收水分,重新甦醒過來。地衣的生長速度極其緩慢,不過壽命卻驚人的長,被稱為是一種活化石植物。我也不知道這裡的地衣經歷過多麼漫長的歲月,是從什麼時候走來。本來還想摳一點地衣,一想到它們生長的歷程如此艱辛,就不敢動手了。

依然這樣漫無目的的亂逛,到處都是熟悉的風景,可是一點也沒有覺得厭煩,山上的植被看上去亂七八糟,絕沒有像在公園裡那樣的布局,水庫的堤壩上多是一人高的雜草,大多是一年蓬,它們被人打了藥,顯出本不該有的枯黃,中間留出了一條路,有一株黃檀在山腳下開得很好,我知道在這一株黃檀樹的旁邊,本來還有一株,但是去年它死了。分布著百蕊草的地方,已經完全被破壞了,村裡在施工,擴建村裡的公墓,也不知道這些百蕊草明年會不會長出來,我只在這裡見到過百蕊草,早知道是這樣的命運,真應該挖一些回家去種。

雖然每年都在這裡逛,那些熟悉的風景還是會有很多變化,有的樹被砍了,有的地方新蓋了房子,有的植物新冒出來,有的地方土路進行了硬化,生命就在這樣的平淡無奇中周而復始,年復一年,卻讓人如此留戀。

相關焦點

  • 多樣的植物——地衣植物
    每種地衣都包含一種藻類和一種真菌生物,並在兩者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獨特的共生關係。全世界已發現的不同種類的地衣大約兩萬多種,其中有小到平方毫米的南極洲地衣,也有長達3米如頭髮一樣的熱帶雨林地衣。地衣是大約4億多年前,在地球上生長的首批植物之一,至今它們的適應性都非常強。
  • 【它世界】植物界的混血兒——地衣
    >地衣被譽為植物界的先鋒植物,能直接生長在裸露巖石上,在其生命活動中分泌出多種地衣酸,正是通過這些地衣酸的螯合作用,對巖石成土過程起風化、分解作用。被稱為中國地衣中的」大熊貓「不同尋常的作用從古至今,地衣更多是被人類當做中藥材來利用,其作為民間藥用的有40餘種。秦嶺山區蘊含著豐富地衣草藥資源,當地藥農採集地衣時,生動地稱它們為「樹花」「樹卦」或「石花」。
  • 地衣:未來火星拓荒者
    鍾秋怡  《天體生物與空間科學研究》近日發表了一篇論文:《火星生命:鷹坑裡的「蘑菇」在進行光合作用》,公布了美國「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鷹坑」地區執行任務時拍攝的一組照片。  照片顯示,一片巖層處長著數千個蘑菇狀物體,它們不但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明顯長大,還有集體趨光性。
  • 火星上存在生命?「機遇號」拍到神秘物體,NASA認為或是生物
    「機遇號」拍到神秘物體,NASA認為或是生物根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一篇標題為《火星生命:鷹坑裡的「蘑菇」在進行光合作用》的論文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該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我國現任物探技術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王立松。剛得知這個消息時,他顯得非常震驚和激動,曾經一度被拒審的論文如今連標題都沒有修改,原封不動地被刊登出來,這是自己萬萬都沒想到的。
  • 地衣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
    這個「雙生假說」遭到了某種不滿,因為生物學家一直致力於把生物分類為一個個界限分明的獨立物種,但這種生命形態假說對此提出了挑戰,不過施文德納最終化解了種種非議,他用精密的顯微鏡與靈巧的雙手,設法分開了地衣中的那一對夥伴。施文德納誤認為是真菌「奴役」了藻類,但是別人的研究表明這兩者其實是平等合作。藻類利用陽光製造真菌所需的養分,而真菌則提供礦物質,水和保護。
  • 你所不知道的地衣
    較早的分類學中曾把地衣歸為地衣植物門,但研究人員後來發現地衣不是植物,所以分到真菌界。正如地衣真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魏江春所言,地衣是指地衣型真菌與藻類處於穩定共生狀態下的菌藻群落,是一個生態學概念,而非分類學概念。地衣的科學名稱及其在分類系統中的地位,實際上是指菌藻共生群落中地衣型真菌的科學名稱及其分類地位。
  • 又見地衣
    用手輕輕一撥,地衣就脫落下來,再撥一下,一層一層,重重疊疊,柔軟肥厚。有多少年沒見到地衣了,而且是在城市中發現的。我捧起一把地衣,像捧著一個奇蹟。地衣有多種名字,雷公菌、地木耳、地耳、天仙菜、地皮菇……不同地方的人,用不同的名稱,表達對它的認識和喜愛。
  • 地衣的味道
    地衣的別稱很多,有地耳、地軟、地見皮、地錢和地曲連等。因其是在河灘或山坡草地裡生長,又稱草耳。地衣還有個不太文雅的俗名,叫「雷公屎」,因其出現在雷雨之後,故而得名。《本草綱目》稱地衣「地踏菰」,《野菜博錄》謂之「鼻涕肉」。
  • 地衣長城
    我基本可以肯定灰白色的是衰老的,並確實看到已死的地衣。不過,最後發現的幾片黑色地衣是不同種類,形狀像木耳,而不是麗石黃衣那樣的鱗殼狀。 地衣的年齡是個有意思的話題,壽命可長達幾千年!石黃衣在石頭表面生長,蔓延速度很慢,通常說不超過一年0.1毫米,要是自然條件特別不利生長,就更慢。
  • 地衣繡的花
    雲南山多,生態環境大家也還認可,遊山玩水看石頭是很重要的旅遊資源,是如石林、土林、沙林等等
  • 讀散文集《地衣——李村尋人啟事》:給平凡生命送上一縷柔光
    如同《地衣——李村尋人啟事》(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的封面一樣,李瑾的創作像是在繪製一張地圖  李瑾在《地衣》中首先呈現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有「把幾十斤的身子,縮在日頭裡」的看門人「驢眼兒」,有瞎了眼睛仍然可以狡猾地拿假鈔變現的「漁夫」,有親身測驗上吊實感的李延慶,有把找對象當作一生宏願的「去年兒」,也有痴迷賭博卻從沒贏過的李一落,還有突發奇想妄圖發橫財的「小泥勺兒」,以及秉持專業水準罵街的「喜兒」。這些人都是作者熟悉和親近的鄉鄰。
  • 為地衣搬家
    一支由地衣植物學家組建的團隊,正計劃將覆蓋在當地樹表的某些地衣,小心地剝離,轉移到新的生長地。就目前所知,在保護區內,戴氏牛皮葉(dey's moon lichen)的分布面積只有數平方英裡(1平方英裡約為2.6平方千米),其他稀有的當地特產的地衣也瀕臨滅絕。海水入侵最終將毀滅低洼地帶的沿海森林,例如鱷魚河流域的沼澤森林。因此,重新安置可能是拯救當地許多地衣的唯一辦法。
  • 《萬物皆奇蹟》:地衣、橡苔、鹿蕊
    1.認識地衣(lichen)當我聽說地衣的英文名lichen的時候,頗有好感。因為它特別像中文的拼音,而且似乎和我的姓氏有某種關聯,此生肯定是不會忘記了。當我聽說地衣既非動物也非植物的時候,充滿好奇。我曾經品嘗過石蕊,也算是地衣的一種,那種特殊的美麗味道一直存留在記憶中,就如同甜美的愛戀,日日想起。你見過色彩絢麗的地衣麼,微距拍攝的時候,原本不起眼的地衣突然間絢爛起來。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
    地衣能夠自養,因而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王立松舉例說,在一些極端環境裡,比如乾旱的沙漠地區,或者是高海拔地區,動物死去後骨骼甚至牙齒表面都會有地衣。「牙齒表面是琺瑯質組成的,很沒有營養,但是地衣可以生活得非常好。」  地衣同時又對環境質量有著很高的要求,甚至可以看作是環境監測師。「觀察你生活的周圍,如果有地衣生長,說明你很幸運地生活在沒有汙染的環境中。」
  • 王立松:地衣王國痴心漢
    38年紮根小眾領域 急脾氣專家遇上「慢性子」地衣 地衣生長緩慢,平均年生長不足1釐米。即使長得最快的松蘿,每年也只能長2釐米左右。長得最慢的地衣是生長在高海拔地區的地圖衣,每年僅長0.2毫米。雖然長得慢,但地衣很「長壽」。
  • 最神秘的大陸-南極大陸,最大的昆蟲是蚊子,最耐寒植物是地衣
    怕熱不怕冷的細菌 南極自然條件嚴酷,不僅對較大生物的生存是一種嚴峻的挑戰,而且對像細菌這樣微小生命的生存和繁衍也是一樣 最耐寒的植物是地衣 南極地區缺少溫暖,缺少水分,缺少肥料,缺少土壤
  • 「生物多樣性」地衣·瘦柄紅石蕊:伏於腐木 綻放美麗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地衣·瘦柄紅石蕊。瘦柄紅石蕊:Cladonia macilenta,地衣類,石蕊科。雲南、內蒙古、吉林、湖北、臺灣、西藏等地有分布。小科普:什麼是地衣地衣不是植物!地衣是藻類和真菌共生的複合體,本質上是由共生藻(藻類或藍細菌)與共生菌通過互惠共生的方式,形成的完整而穩定的微型生態系統。
  • 研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在現代生態系統中,地衣分泌的地衣酸使許多動物不願靠近地衣,因此地衣與「地衣耐受性動物」間形成一個複雜而特殊的微生態體系,地衣與擬態地衣的昆蟲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關係之一,如19世紀的樺尺蛾「工業黑化現象」,工業革命造成大量汙染、樹皮上的地衣消亡,導致偽裝地衣的淺色樺尺蛾更容易被鳥類捕食,深色樺尺蛾數量增加;隨著環境轉好,地衣大量恢復後,淺色樺尺蛾數量增加,這被稱為「Darwinian evolution
  • 因強抗壓能力而成為生命力極頑強的生物:比小強還小強的地衣
    那為什麼地衣能擁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呢?1.強大的環境抗壓能力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面臨許許多多的生存壓力,任何生物都不可避免。而面對一些高強度壓力的抵抗能力,決定了生命的長與短。水是生命的源泉,離開了水,生命就無法存活。地球上許多生物,在面臨旱季缺水的壓力時,沒能扛下來,早早的死去。而地衣這種生物卻能在極低水含量的環境下存活。在乾旱時期,它們體內的水分可能會完全流失,停止大部分的生物活性。
  • 地衣芽孢桿菌的作用
    地衣芽孢桿菌是一種已經在養殖業中廣泛應用的菌種,它的作用十分廣泛,作用也十分強大,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地衣芽孢桿菌的強大功能吧! 其次是健康保護作用,地衣芽孢桿菌能夠分泌抑菌物質,減少腸胃炎的發生,防治腹瀉,對菌裡治療效果明顯,能夠顯著抑制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等有害細菌的生長繁殖,提高動物的非特異性免疫力。最後是營養作用,地衣芽孢桿菌能夠分泌多種酶類,例如果膠酶、澱粉酶、脂肪酶、纖維素酶等等,不僅彌補了動物內源酶不足的問題,而且產生的一些小分子蛋白質和有機酸更容易被動物消化吸收,提高了飼料利用率,生產成本低且效益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