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散文集《地衣——李村尋人啟事》:給平凡生命送上一縷柔光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如同《地衣——李村尋人啟事》(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的封面一樣,李瑾的創作像是在繪製一張地圖:三皮、大牙、小國兒、大嘴怪、漁夫……這些人名散落在灰白的紙面上,但顯然有著一種內在關係的訴說。

  李瑾在《地衣》中首先呈現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有「把幾十斤的身子,縮在日頭裡」的看門人「驢眼兒」,有瞎了眼睛仍然可以狡猾地拿假鈔變現的「漁夫」,有親身測驗上吊實感的李延慶,有把找對象當作一生宏願的「去年兒」,也有痴迷賭博卻從沒贏過的李一落,還有突發奇想妄圖發橫財的「小泥勺兒」,以及秉持專業水準罵街的「喜兒」。這些人都是作者熟悉和親近的鄉鄰。而作為一個早早離開了故園的人,李瑾的寫作有多種模式可以借鑑。可以是魯鎮上見到閏土的親切隔膜,也可以是湘西邊城迷離的明淨,還可以是畢飛宇對王家莊欲望譜系的冷峻觀察。然而這些都沒有被作者採納。他說:「而我所能做的,就是記錄下身邊的人,截取我所理解和認識的某個片段,將他們留在地表,藉以覆蓋我們裸露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因為,「人啊,都不過是一粒塵埃,風一吹,就散了」。這一句輕嘆,看似很淡,卻足以消解人們對於書中人物的心理分析和道德追問。它是一個巨大的懷抱,默默攬住了這些也許並不自知的生命體,給予最溫暖的體貼和看護,也是一塊堅實的土地,持續地滋養著這些卑微而鮮活的鄉人。

  有了如此深厚的情感體認,李瑾在作品中巧妙地獲得了一個創作者的位置。他可以混跡在寫作對象中間,和他們喝酒打牌嬉戲,洞悉他們的歡喜憂愁。在李村的東西大街上,他看到新發了財的「半吊子」的模樣,「梳了黑背頭,滿臉槐花,倆腿兒支住電動車,眼神跨過別人」;在標誌性建築電線桿下,他聽說了三皮與花大姐的感情糾葛;在小賣部這樣一個公共社交場所,他見識了老實人漁夫的狡猾。而階段性的離開,又使李瑾得以用局外人的眼光反芻和思索他的所見所聞,不至於沉溺在這日復一日的場景中。這樣,李瑾不動聲色呈現給讀者的文字,沒有過度的文學加工,文字流動之處,人物言行跟隨。就是作者自身,也化身一個叫「小小」的人物,一併聽從作家李瑾的調度。

  李瑾是學歷史的,他在為這些李村人物描摹畫像時,隱隱地滲入了他歷史學的眼光。歷史是講究在場的,即儘可能地還原那些風乾在時間隧道裡的毛茸茸的細節;同時又強調離場,即儘可能客觀地歸納總結這莫測的世界。基於歷史學專業的素養,李瑾的創作給出了一個又一個現場,像是自行跨越了一段時空,從將來的研究場所徐步而來,順利提取這些歷史的切片,毫無缺憾。在這些橫斷切片中,李瑾展示出情形的複雜與豐富,這裡有麻木愚昧,像「四渡赤水」到處流竄,一定要生兒子的李大硬;也有溫暖良善,這依然是傳統農耕文化的遺脈,比如奶奶會幫窮困的李大戶攢垃圾;李瑾並不迴避地一次次抵達真實的農村,同時也一遍遍徒然生出悲涼來,年歲大了的漁夫,「坐在胡同口,硬邦邦的,像一塊石頭」,孤苦一生的驢眼兒,哭起來「撕心裂肺的,直到天明」。面對這些認真的糾纏和無謂的執著,作家是這樣說的,「他們是生動的、戲謔的,他們和這個無常的人間保持著對應關係」。

  究竟是什麼樣的對應關係呢?如果你仔細閱讀了52個人物的「小傳」,你會看到這些魯國的後裔,歷盡千年的滄桑,依然在某個瞬間流露出先民的樣貌。比如說,那個會打制鐵具的大嘴怪,「不管見了誰,他總是按輩分叫,大老遠,主動打招呼」。時代的潮汐卷過,人心也在不斷更新。李瑾耐心地展示這些普通的小人物細碎庸常的生活,而且拒絕了任何角度的抽樣分析,始終維護個體的自在性和完整性。他看重的不是這些人和事必然會折射出的各種當下性,他不要他們成為各種結論的例證或者符號,而是把他們作為一個人來尊重和珍視。在創作伊始,李瑾就讓他們成為自己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的主導,著力要讓人物打動讀者。無論這些人物如何輾轉顛簸、面目模糊,總有那麼一個時刻,回顧歷史的人們,可以聽到時代廣場上他們貢獻的微弱心跳。

  沿著人物的行蹤軌跡,捧讀《地衣》是一個流暢愉悅的旅程。作者在行文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口語的表述和節奏,也最大可能地還原彼時彼地的氣息和生氣,更敏感的讀者,自然會觸摸到溫度。文字的溫度裡包裹著的是創作者內心的溫度。這正是李瑾作為一個詩人的內心溫度。好的詩人都是直覺感應的先知。作為詩人的李瑾,中和了一部分作為歷史鑽研者的冷峻,給李村的人身上都打上了一層柔光,使得他們從粗糲的現實生活中獲得了某種分離。就像李瑾的詩歌中所說,「這樣一個夜晚/適合一個異鄉之人/慢慢從人類的裂縫中回到自己身體」。關於這個異鄉人的意象,作者在後記中也有表達,「感謝那些電線桿,在它的下面,我們都是自己的異體人」。在這裡,《地衣》中林立的52個人聯結成為一個整體,實現著與作者的神秘對話。無論是背井離鄉輾轉奔波的,還是與李村這塊鄉土須臾不曾分開的,哪怕是已經在大城市築巢安家的,都在電線桿昏黃的路燈下,有那麼一個剎那,望見了已然回不去的過往,瞥見了還要全力周旋的前路。

  那麼,就只剩下頹然和悲傷了嗎?不,在《我愛這生生死死的希望和幻滅》中,詩人李瑾寫道:「我愛這種狀態:人人互不相識又勝似舊友,他們抬頭仰望星辰,低頭便落入塵埃,他們不生不死,替時間熨平人事的一些起起伏伏。」看,仍然是愛。無論如何,詩人都對這世界抱持一種不息的愛。說到底,《地衣》是一個帶著詩人體溫的作品。這體溫分贈給了他筆下的52個人,因此可以看到在李村的日與夜,他們歡笑有時,悽苦有時,活得艱辛,卻不孤寂。李瑾說:「浮生若夢,一顆遼闊的心可以擱置紛紜的世事。」我們不用去費心力辨認什麼了,《地衣》的確完成了創作的初衷。這52個人被文字畫像,被文學吸納,在歷史的土壤上,長成了餐風飲露的植物,僅僅依靠光合作用,就能拔節生長。

   (作者:樊曉哲,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

相關焦點

  • 故事集《地衣——李村尋人啟事》完成極地閱讀之旅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媒體報導,近日,三沙電視臺在南極向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和中山站等中國考察站捐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故事集《地衣——李村尋人啟事》,捐贈儀式由「雪龍」2號政委黃嶸主持。至此,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地衣——李村尋人啟事》成為出版界首次完成極地閱讀之旅的文學作品。目前正在開展的第36次南極考察屬於跨年度任務,考察目的是進一步掌握南極變化對全球影響的趨勢,提高我國適應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積極參與南極全球治理。考察隊由來自105家單位的413人組成。
  • 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北極向第九次科考隊捐贈《地衣》
    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北極向第九次科考隊捐贈《地衣》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張杰)日前,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北極向第九次科考隊捐贈青年作家李瑾的故事集《地衣——李村尋人啟事》,捐贈儀式由「雪龍」號極地科考船船長沈權主持,部分科考工作者參加。
  • 一張尋人啟事引發的風波 酬金疑雲
    拍客趙先生拍下的尋人啟事  (圖中「示」應為「事」)  「如有知情者請與本人聯繫,必有重謝!」12月22日,太婆王大華(化名)在南充走失,家人在城區張貼尋人啟事。幸運的是,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太婆當天就與家人團聚。  王大華家人昨日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當天在醫院時,支付給好心人酬金5000元。」
  • 金華一條尋人啟事 謠傳成「懸賞200萬」
    剛剛過去的兩天裡,金華義烏市民吳先生真是哭笑不得,他的女兒走失了,情急之下發了一條簡訊,結果沒過多久,女兒就找到了,可是這條尋人啟事卻變味了,被謠傳成了「懸賞200萬」。事情發生在12月24日晚上,很多義烏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裡,都在轉發一條尋人啟事。
  • 《京城81號2》重金髮布尋人啟事 秘聞靜待揭開
    而近日,《京城81號2》片方特別公布了一則尋人啟事,意在重金尋找該系列電影的取景地——朝陽門內大街81號院的首任屋主的後人及相關線索。隨同啟事一起曝光的還有首次披露的81號背後故事,令人唏噓。首任屋主神秘失蹤 傳奇故事引人遐想片方表示,這次尋人是早在《京城81號》開始創作時就萌發的念頭。
  • 尋子心切製作「懸賞通告」 警方:實為一則尋人啟事
    記者隨後從警方獲悉,通告系偽造,實為一則尋人啟事。  記者隨後在上海火車站北廣場的一處通道發現了所謂「懸賞通告」。通告掛出懸賞50萬元,落款是武漢市公安局、北京市公安局、上海市公安局。  記者隨後按照通告上的電話試圖與「桂警官」取得聯繫。但兩個手機號碼,一個處於關機狀態,另外一個則一直拒絕接通電話。第三個電話號碼是區號為武漢的一處座機。
  • 假的 原是「尋人啟事」!清除
    2月23日,記者聯繫江西高速交警和廣州警方後證實,這則懸賞通告系私人偽造,只是一則普通尋人啟事,並非由警方發出。    省公安廳交管局高速交警七支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日在吉安服務區出現「警方懸賞通告」,希望群眾提供一名叫「林飛陽」的年輕男子信息;落款是「武漢市公安局、長沙市公安局、廣州市公安局」。該負責人表示,經證實,該則所謂懸賞通告並非由警方發出,系私人偽造。
  • 錦綉花園的「尋人啟事」,你遇到過哪種版本?
    近期,一則「尋人啟事」在朋友圈廣泛流傳。
  • 地衣,平淡而神秘的生命
    我行走在巨大的巖石表面,可以說是一點遮蔽的地方也沒有,這些光禿禿的巖石上面,除了零星有一些苔蘚和東南景天以外,有一些地方簡直可以說是寸草不生,這裡的生命要經受好幾個月的爆曬,生命在這裡經受著最嚴酷的考驗,有很多物種還是退出了佔領這類地塊的欲望。
  • 地衣:未來火星拓荒者
    如果這一發現被證實,將為火星生命的存在提供有力證據。  地衣,是真菌與藻類之間互惠共生的特殊低等生物,由真菌和藻細胞構成。藻細胞通過光合作用為真菌提供養分,而菌絲又為藻細胞提供水分、無機鹽及保護措施,這樣「互惠共生」的特性,使得地衣不需要從基物獲取營養,就能夠在裸露的巖石表面自由生長。  地衣的出現,僅晚於最早出現在海洋裡的藻類。
  • 【鄉愁】家鄉泥土最為親 ——讀孫虎原新作《年輪上的綠葉》
    其成功之處就在於為本土地域文化留下了生動的立體剪影,這既是作者創作源泉之所系,也是家鄉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得以被流傳的延續。孫虎原老師新近由遠方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年輪上的綠葉》就是這樣的寫作。雖說我與虎原交往年頭不長,但對其人還是略知一二。他出身貧寒農家,自幼勤奮好學,當年高中畢業就被選聘為民辦教師,輾轉數所鄉村學校,在講臺上一站就是22個春秋。
  • 微信群裡尋人 警民合力助老人回家(圖)
    當日上午,萬福派出所民警在派出所的警務微信群裡,發布了一條求助的尋人啟事,吉水縣阜田鎮有一名老人走失,希望群眾留意或提供線索。2個小時後,就有群眾向民警反映,稱在其村莊的廣場上有一名外地流浪老人,疑似尋人啟事中的走丟老人,而且和微信群中的老人相貌很像。  看到消息後,民警一面聯繫報警群眾進行信息核實,一面迅速出警趕到轄區村內尋找老人。
  • 地衣長城
    包括高寒山地常見的麗石黃衣(Xanthoria elegans),以濃麗的顏色附著在巖石表面上,很容易吸引眼球。我基本可以肯定灰白色的是衰老的,並確實看到已死的地衣。不過,最後發現的幾片黑色地衣是不同種類,形狀像木耳,而不是麗石黃衣那樣的鱗殼狀。 地衣的年齡是個有意思的話題,壽命可長達幾千年!石黃衣在石頭表面生長,蔓延速度很慢,通常說不超過一年0.1毫米,要是自然條件特別不利生長,就更慢。
  • 因玩吃雞被罵,貼尋人啟事懸賞5萬遊戲追殺數日
    這名妹子在網易吃雞手遊《風雲島行動》貼吧中發帖,稱自己隨機排了四排野隊,在縮毒圈的時候,自己正好騎著驢子(可以載三名玩家),於是好心的就把隊友都接上了驢車。但是跑圈的時候卻走錯了路,導致爬山緩慢,差一點就集體被毒死。原本妹子也是好心想要帶隊友跑毒,卻沒想到坑了隊員。
  • 講述作為「空間」的歷史——讀石一寧散文集《履痕心緒》
    相對「時間」書寫而言,石一寧的散文集《履痕心緒》更注重書寫作為「空間」的歷史,通俗講,就是以現實性的地理空間為發散點,通過發揮自身豐富的歷史想像力,來講述該地域所包含的多元歷史文化,並經由現實與歷史的雙重敘述,形成自身的特點。如散文集的開篇《嶽麓的雨》以「嶽麓書院」為地理空間,漸次呈現嶽麓書院的由來以及其中懸掛的「瀟湘槐市」「實事求是」等匾額的歷史知識。
  • 鐵揚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行
    原標題:85歲再出文學新作 鐵揚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行河北新聞網訊(趙榮昊)11月27日,鐵揚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行,省內外知名作家、評論家在會上給這部作品以高度評價。
  • 多樣的植物——地衣植物
    在乾旱時,當水分缺乏而藻類無法產生營養的時候,地衣內部的某些地方就會變成雙方「搏鬥」的戰場。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地衣就會轉入休眠狀態——減緩生命活動的速度,直到天氣轉好。但是某些時候,真菌等不了那麼久,就會吞食藻類的細胞,於是將原來的共生關係變成寄生關係。老人須(松蘿地衣)就像彩帶一樣,生長在潮溼而溫和的林地裡。
  • 李村河成了「滑冰場」冰層厚薄不一存在安全隱患
    近日,在李村河巨峰路東側的河道內,不少市民帶著孩子在冰面上玩耍,儼然把李村河當成了一個天然「滑冰場」。不過,記者現場探訪發現,李村河的冰層厚薄不一,建議市民不要貿然在上面行走、嬉戲,以免引發意外。( 來源:青島早報)市民在冰面上玩耍行走「在巨峰路這邊的李村河河道內,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在冰面上玩,看著很有趣,但挺危險的。」近日,市民張先生撥打早報熱線82888000告訴記者,上周日,李村河仿佛成了「兒童樂園」,小朋友們有的拿著推車、有的拿著馬扎,在冰面上追逐、嬉戲。
  • 《萬物皆奇蹟》:地衣、橡苔、鹿蕊
    再配上一首takuma inokuchi的一首同名純音樂「the Sense of Wonder」,一起來享受大自然帶給我的內心寧定。這是一本科普小書,我認為需要停下來慢慢讀,慢慢拆,認識大自然必須從認識它的覆蓋的所有的生靈開始,容我慢慢來,傾其一生。
  • 室內攝影燈光運用:「柔光漫反」VS「柔光無閃」
    室內攝影:「柔光漫反」VS「柔光無閃」 技術參數 柔光無閃(歐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