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作為「空間」的歷史——讀石一寧散文集《履痕心緒》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講述作為「空間」的歷史(新作評介)

  在當代文壇,歷史散文並不少,但就一般作品而言,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主體的「時間」書寫佔了較多比重,也由此簡化了「歷史散文」的復雜性。相對「時間」書寫而言,石一寧的散文集《履痕心緒》更注重書寫作為「空間」的歷史,通俗講,就是以現實性的地理空間為發散點,通過發揮自身豐富的歷史想像力,來講述該地域所包含的多元歷史文化,並經由現實與歷史的雙重敘述,形成自身的特點。如散文集的開篇《嶽麓的雨》以「嶽麓書院」為地理空間,漸次呈現嶽麓書院的由來以及其中懸掛的「瀟湘槐市」「實事求是」等匾額的歷史知識。此外,「凌雲」中所包含的革命鬥爭(《凌雲行思》)、「堯廟」中所蘊藏的人類文明進程(《堯廟幽思》)、「楚雄」中所涵括的古人類文明(《重遊楚雄》)等「空間」歷史,逐漸展現在讀者面前,使其在閱讀中得以回看中國歷史文化。

  以「空間」歷史為核心的散文寫作能夠擺脫固有「時間脈絡」的掣肘,使其既可以包蘊悠久的古代文明,又可以容納近現代的歷史風貌,同時,二者又能交匯於同一地理空間之內,據此形成開闊的寫作視野。如楚雄的「元謀」歷史與金沙江的長徵歷史關聯起來,形成特殊的歷史文化景觀(《重遊楚雄》)﹔在講述有關「上林」的記憶時(《上林憶想》),作者一方面將它與歷史人物「徐霞客」連接起來,另一方面又不局限於對徐霞客過往經歷的書寫,因為其中時常穿插著關於「歷史遺忘」的現實反思,使得這種講述包含了歷史與現實的雙重維度。可以說,選擇地理空間作為焦點,有效擺脫了「線性歷史」的束縛,在寫作思維的發散與想像力的生產中獲得了更為開闊的表達空間。同時,這種寫作正契合了散文之「散」的內在特性。因為「地理空間」可以將想像力集聚起來,從而生成更為多元的歷史表達。

  在散文集《履痕心緒》中,石一寧對其「壯族身份」有著自覺的認同,這集中體現在他對廣西「空間歷史」的講述上。比如在寫到北海時(《北海的風》),作者聯想到「合浦還珠」的歷史故事,認為該故事作為一種「隱喻」,包含著「良政與民生、與生態,乃至與一切社會生活的關系」﹔提起南寧時(《回望高眼山》),作者沉浸在對其「神聖地位」的想像中,並通過敘述童年歷史——將「站在高眼山頂上朝南可以看見南寧」作為精神支撐,爬上了「壯美和恐怖」的高眼山——來塑構自身的壯族文化身份﹔講到河池時(《河池學院印象》),作者擴大了自身的民族情感,表現出對以「河池」為中心的多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深沉熱愛,並指明正是多民族的生活,「鑄造了河池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化」。

  作為「空間」的歷史講述既直觀記錄下石一寧的「遊記」歷程,更表現出他對當下現實的反思。如在觀看北海的「珠海路」時(《北海的風》),作者一方面回顧了其作為「老街」的近代歷史,另一方面則意識到「在全球化時代,珠海路的功能已轉化為博物館式的民居」。於是,「珠海路」成為一種關於歷史的記憶,其所包含的歷史文化自然需要得到應有的保護,這同時為當下的城市建設提供了參照。

  由此說來,當我們去觀看與反思「多稜鏡」般的歷史時,會發現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樣態與當下現實之間存在著深刻聯系,而「歷史」在為我們提供豐富文化知識的同時,也為我們對於當下現實的審視創造了可能。在此意義上,石一寧通過他對「空間」歷史的講述,促使我們對當下的社會現實進行自覺的反思。他尤其要強調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社會的發展決不能以歷史文化遺產的「犧牲」為代價。

  石一寧的《履痕心緒》中還有對自身人際交往狀況的書寫,對《民族文學》刊物發展的期待等,盡管其豐富性與復雜性有待讀者的進一步探掘。《履痕心緒》有所「跨界」(石一寧本身是文學評論家),但在筆者看來,他對「空間」歷史的講述卻是對散文創作的有益嘗試。

  (作者系華中師大文學院在站博士後)

(責編:蔣波、劉穎穎)

推薦閱讀

「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湧不息的黃河水哺育著炎黃子孫,孕育著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和百折不撓、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詳細】

新時代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實現跨越發展革命文物,作為革命文化的物質載體,凝結著我們黨的光榮歷史,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英勇奮鬥的壯麗篇章,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是黨團結帶領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詳細】

相關焦點

  • 鐵揚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行
    原標題:85歲再出文學新作 鐵揚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行河北新聞網訊(趙榮昊)11月27日,鐵揚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行,省內外知名作家、評論家在會上給這部作品以高度評價。
  • 專家點讚鐵揚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
    本報訊(記者 黃鎣 通訊員 於梟)11月27日,由河北省作家協會主辦的鐵揚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辦,來自省內外三十餘位作家、評論家對作品給予高度評價。  鐵揚,當代著名畫家。1935年生於趙縣,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
  • 作家朱鴻推散文新作 講述絲綢之路起點的秘密
    5月15日,朱鴻接受記者電話採訪,講述絲綢之路起點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藝術冒險:  每個字每句話都有歷史根據   文化散文創作有「南餘北朱」一說,餘是餘秋雨,朱是朱鴻。在朱鴻的眼中,《長安: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一部歷史文化散文,自己這次是完成了一部「離學術最近,但在藝術上最冒險的散文集」。
  • 【鄉愁】家鄉泥土最為親 ——讀孫虎原新作《年輪上的綠葉》
    孫虎原老師新近由遠方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年輪上的綠葉》就是這樣的寫作。雖說我與虎原交往年頭不長,但對其人還是略知一二。他出身貧寒農家,自幼勤奮好學,當年高中畢業就被選聘為民辦教師,輾轉數所鄉村學校,在講臺上一站就是22個春秋。不惑之年「升遷」到縣教育局,做了十幾年基礎教育管理工作。
  • 河森堡《中華好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百年興衰"
    與「局座」張召忠、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蒙曼等人,以「分享故事」的形式像觀眾娓娓道來中華歷史,講述百年中國的滄桑巨變。   舞臺上的河森堡儀容整潔帥氣,侃侃而談。作為講述嘉賓,河森堡引用了光緒初年山西地區的一段災荒歷史——「丁戊奇荒」這一血淋淋的歷史性案例,闡述了自己對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的獨特見解。
  • 散文集《父老鄉親哪裡去了》:貼近體溫的書寫
    散文集《父老鄉親哪裡去了》一書,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至今已多次再版印刷,被中宣部推薦為全國農家書屋書目,是近年來一部引人關注的現實主義力作。這恐怕就是散文集《父老鄉親哪裡去了》備受讀者喜愛的緣故。劉鴻伏敢於直面人生的苦難和道路的泥濘坎坷,這才會有掏心裂肺的痛感和悲天憫人的感染力。作者深入調查走訪故鄉,一個僅幾百人的小村莊。作者回憶長丘大田與村中風水樹及全牛宴,真正是風雨滄桑,夢繞魂牽,令人無法釋懷。
  • 建構孩子歷史的格局 ——讀《DK兒童歷史大百科》
    原標題:建構孩子歷史的格局 ——讀《DK兒童歷史大百科》 建構孩子歷史的格局 ——讀《DK兒童歷史大百科》 文/虎虎昇威 最近自己讀了一些歷史書,一些非常好的歷史書,才慢慢糾正我對於歷史的「偏見」。
  • 席捲頭條的霍金是怎樣為地球人講述宇宙歷史的?【搶鮮當讀】
    您是不是很期待看一看席捲歐美娛樂頭條的霍金是怎樣為地球人講述宇宙歷史的呢?在《宇宙簡史》中,霍金以其特有的狡黠幽默、巧妙比喻、日常生活的語言,為普通的你我講解了高度複雜的宇宙歷史知識。在書中,他以迷人的表述方式討論了宇宙歷史,包括關於宇宙的構想、膨脹著的宇宙、黑洞、黑洞不太黑、宇宙的起源與歸宿、時間的方向、萬有理論等主題,圓你認知宇宙夢。
  • 【搶鮮當讀】信手拈來,為地球人講述宇宙歷史
    史蒂芬•霍金,是《時間簡史》和《果殼中的宇宙》的作者,被譽為自愛因斯坦以來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被稱為「宇宙之王」。霍金因患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長年禁錮在一張輪椅上。
  • 劉志武著的《三原色》,是一本生動活潑充滿深情的雜文、散文集
    仔細讀過原承德日報社總編輯劉志武的雜文集《三原色》,我有一些感悟和啟迪。作者老劉是我十分尊重和佩服的人,他出生於1953年,當過營業員、幹事、記者、編輯、縣委常委兼宣傳部長、總編輯,是承德日報社的一位著名老報人。
  • 讀書日薦書|從歷史細節中講述人的故事:《顯微鏡下的大明》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推薦作家馬伯庸(外號馬親王)的歷史紀實類書籍《顯微鏡下的大明》。異點君最開始接觸馬親王作品還是從其作品改編的網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和《長安十二時辰》開始,後來讀了他的歷史小說《三國配角演義》覺得愈發有意思。
  • 年終薦書:多讀點書,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4、麥家《解密》讀《解密》還是因為讀了《人生海海》,純粹衝著麥家的名聲而來,這就像進了一家飯店,必然要點他家的特色菜一樣。作為麥家最著名的代表作,《解密》讀起來還是比較順暢的,有大歷史、大家族、小圈子、小人物,讀後有感慨、有思考。
  • 渭南文壇|陳玉鳳:大山的赤子 讀王曉飛老師散文集《雪擁藍關》
    我佩服老師能把韓信這個歷史人物寫的這麼透徹!一篇《桃花源記》也能讓老師把陶淵明這個詩人的一生了解的清清楚楚。陶淵明的為人,官運,以及夢想都講的頭頭是道,可見老師在這一篇寫作上是下了功夫的。那一篇《桃花源記》的古文,我看都看不懂,更別說理解它,但是老師能寫的如此通俗易懂,讓人能更深入的了解陶淵明這位偉大的詩人,可見老師的才華是顯而易見的。
  • 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陳學仕散文集《仰望蒼穹》出版發行
    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陳學仕  散文集《仰望蒼穹》出版發行  近日,學院副教授、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陳學仕的散文集《仰望蒼穹》由中國文聯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書裡的核心詞彙是『鄉土』和『記憶』,但這不是一本通常意義上敘事、記人的散文集,作者在敘事的過程中總是能夠透遞出自己關於世事與人生的思考,瀰漫著哲理性乃至學術性。」「《仰望蒼穹》出版面世,我相信這將為我國生態文學創作領域增添一抹生機盎然的新綠。」
  • 羅戎平:在歷史的罅隙中發現歷史
    前述4部人物傳記,所寫人物婦孺皆知,後兩部作品《皇陵鎮》和《風雨西津渡》出版於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世紀之交,《皇陵鎮》以鎮江市句容的地域文化為背景,小說講述了三大家族在皇陵鎮的殘酷衝突,塑造的人物幾乎都處於高燒狀態,一切暴力、訛詐均在作品中風起雲湧,小說再現了特殊時代的特殊風雲。
  • 2019年這些作家都讀了什麼書?
    希臘的書籍,少年時代就開始讀,先是神話故事,後來是悲劇,柏拉圖……斷斷續續,也一直未斷,經常隨便翻翻。年輕時,我以為希臘是遙不可及的彼岸。現在發現,希臘也是此岸,比如中庸、四毋、和,古希臘也講,「適度」。在人類軸心時代,先知、聖哲湧出如雨後春筍,在不同的空間用不同的語言說著同樣的意思。如果不是都抓住了這些真理的話,文明早就滅絕了。
  • 讀到兩篇小學課文,《虎口藏寶》《小壁虎借尾巴》,感到莫名其妙
    原來他們發布的是課件,我在投票之後,還順便讀一讀課件內容。這兩篇文章分別是《虎口藏寶》和《小壁虎借尾巴》後者是一篇非常古老的文章了,我讀小學時也有;前者那時則沒有。我百度了一下《虎口藏寶》的作者,原來是上海作家寫的。
  • 撥開歷史的雲霧,《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講述文明社會治國之道
    該片通過品味東西、城市奇觀、時尚設計、美術雕塑、治國之道五個系列主題、每個系列十集的內容,以國際視野講述中國的西安與義大利的羅馬這兩座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以及東西文明交融互鑑的傳奇故事,為中意兩國架起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的影視橋梁。其中,「治國之道」主題系列以長安和羅馬作為東西方世界領主的象徵,用平實的話語和獨特的視角,將那些大國崛起背後制度文明的秘密娓娓道來。
  • 品讀黃孝紀:八公分的土地上長出來的鄉土作家
    黃孝紀的八公分系列散文集《瓦簷下的舊器物》《一個村莊的食單》《八公分的時光》《老去的村莊》《晴耕雨讀 江南舊物》五部巳公開出版,另三部《故園農事》《八公分的味道》《節慶裡的故鄉》,也將於近期陸續出版上市。近八年來,他創作鄉土散文100多萬字,出版散文集五本。我一股腦把五本散文集全部購齊,並利用休息時間在兩個月之內全部讀完,還加了作者的微信,直接溝通交流。
  • 十歲孩子可以讀的建築故事書,讀懂明白人類歷史的建築演化變遷史
    巴黎聖母院作為哥德式建築的代表傑作,一經建成,在接下來的三百年裡,這樣的建築風格遍布了整個歐洲北部,影響遠到南邊的西班牙。通過積木玩具的搭建,孩子可以了解不同形狀的積木組成,這是最基礎的感統覺訓練,也是最基礎的空間思維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