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黃孝紀:八公分的土地上長出來的鄉土作家

2020-12-04 瀟湘晨報

(一)

第一次聽說「黃孝紀」是從郴州日報社一個老鄉的口中。因為我也偶爾寫點老家司背街的小文字。老鄉介紹說,永興有個鄉土作家,專以他老家——永興縣八公分村為背景,以老物件為線索寫下了一系列農村生產生活的散文。

於是我開始網搜及利用各種渠道聯絡探詢這個人,果然有收穫。黃孝紀的八公分系列散文集《瓦簷下的舊器物》《一個村莊的食單》《八公分的時光》《老去的村莊》《晴耕雨讀 江南舊物》五部巳公開出版,另三部《故園農事》《八公分的味道》《節慶裡的故鄉》,也將於近期陸續出版上市。近八年來,他創作鄉土散文100多萬字,出版散文集五本。我一股腦把五本散文集全部購齊,並利用休息時間在兩個月之內全部讀完,還加了作者的微信,直接溝通交流。有一次,我還一個人駕車一個多小時來到作者的創作根據地——八公分村遊覽,親身感受文中描繪的山環水繞的湘南古村莊氛圍。

我和黃孝紀有太多的相同點。我雖比他虛長几歲,但基本屬於同一時代背景下的人。同樣四姊妹,同樣苦澀的童年勵志的人生,同樣飽含對親人對鄉土的愛……我仿佛找到了一個知音,一個可以溝通對話的智者。

(二)

八公分,是黃孝紀的出生地,是其創作的源泉和表達的舞臺,也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他的八公分就像魯迅的紹興、沈從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賈平凹的商州,是個神奇的寶庫,似乎有著永遠寫不完的話題。

黃孝紀的寫作角度比較獨特。他寫八公分的一人一物、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片樹葉和一陣清風。口子都很小,但匯聚起來卻刻畫了一個時代。讀完這些書,眼前一個湘南山村景象清晰呈現。山環水繞,阡陌縱橫,青磚黑瓦,古巷幽幽,小橋流水,雞犬相聞……鄉民的衣食住行玩、生產生活娛樂、政治經濟文化,無所不及。他揭開老屋牆角布滿灰塵的酸菜甕,從裡面撈出來的不僅是一把酸菜,而是一段過去的歲月;從古樹下的老井裡挑回來的也不僅是水,而是一擔恍惚的時光。江岸、山坡、屋旁、田間,到處講述了故事;神龕、石橋、朝門、祠堂、甚至水缸,處處傳承著文化。

他採用系列分類寫作法,將故鄉歷史當做一項工程來做。

寫食物,又分出食、膳、饈、飲幾個部類。溫情的回憶,揉進了日常的生活,母親的食單讓人們眷戀。

他寫器物,就有兩部大書,既從臥房到灶屋、廳屋再到巷子、禾場、田野,按照湘南民居的建築特色分類,又按草葉、鐵器、瓦器、石器、雜具等材質用途分類,合起來,就是一部鄉村舊器物的百科全書。

寫人,他又分鄉親、鄉情、至親、至愛。寫植物,他按照江岸、山坡、屋旁、田間、園土分輯,讓植物各自在它們自然生長的地域裡呈現人與自然的關係。無不條分細縷,娓娓道來。通過這些,表現父老鄉親的純樸善良,抒發對故鄉山水人文的深情厚誼。

地處湘南的八公分村,雖地僻水窮,上世紀末卻歷經了計劃、市場時代的轉型。同時又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巨變期。黃孝紀是幸運的,既有傳統農耕鄉村艱辛生活體驗,又有改革開放初期農業興旺的喜悅,還有時代發展鄉村式微現狀的憂傷。黃孝紀說,他不是官員,不是富豪,只是一個極普通的人,「就讓我給已經消失和正在消失的那個記憶中的故鄉畫一些簡單素描吧,用我這支簡陋的筆,這雙笨拙的手,這些粗淺的文字」。作為一個作家,他是有意識地寫村史。他把故鄉在時代巨變下的點點滴滴,用文字詳細記錄下來,卻不曾想,全景式地描募了中國南方鄉村巨變期人文生態環境的變遷史,繪就了一幅別樣的南方農村生活生產全景畫。

(三)

評論界對黃孝紀作品較為推崇的是《一個村莊的食單》及《瓦簷下的舊器物》兩書。但我更喜歡《老去的村莊》。任何物都是道具,道具是死的。道具背後表達的思想及感情才是最珍貴的。通讀黃孝紀的作品,這個體驗更深。我認為,黃孝紀系列作品中最為精彩的文章都是表現親情的內容。

正如作家謝宗玉的評述,黃孝紀散文「語言乾淨、質樸、精煉」,「通過對日常器物的描寫,向我們展現這許多舊器物背後所凝結的鄉村歲月中的生活情狀,真實而溫暖」。《銅茶壺》《又到茶花飄香時》《水缸》《涼亭》等,都是寫父母深情的。這是個永恆主題,文字充滿深情,充滿歉疚,拳拳之心,溢於言表。《涼亭》寫等待趕圩的母親回家:「等到太陽偏西,村前石板路上不斷有村裡人回來,卻還是不見母親的影子,我就常忍不住循著石板路,去潘家凹涼亭等待母親。當母親終於出現在我的視野,我歡叫著奔跑去迎接母親,母親大聲應答著,一面笑著從籃子拿出一截菜瓜,或者一小根黃瓜塞給我吃,一天的想望換得此時最香甜的開心和幸福。」

還有寫童趣的幾篇。「突然一陣騷亂,已如一群黑壓壓的麻雀,呼啦啦跳進池塘,撲上了塘底。叫著、喊著、笑著,一個個彎腰弓背,雙手在渾水裡摸,雙腳在渾水裡劃,泥水晃蕩,滿身滿臉,全是飛濺的泥點水漬。這樣的場景往往要持續到天黑,直到最後一個渾身泥汙的男孩子,在渾水面上捉到最後一條昏了頭翻著白肚皮的小魚,又站在渾水裡觀望了許久,才在父母厲聲呼喊裡,依依不捨極不情願地上了岸。」

《鄉親》寫了許多卑微的小人物。聾子爺爺,明知道他的「忌諱」,小小的「我」卻多次有意無意地對著聾子爺爺揉肚子,引得聾子爺爺哇哇大叫、怒目而追。「不過,我們並不曾因此而被聾子爺爺打過,而聾子爺爺似乎也容易健忘」。這「健忘」,正反襯出爺爺的慈祥和善良。寫寄居在宗祠裡的希賢,將山那邊剛死了老公的瞎婆子討了回來,幾年後老來得子,取名「華山」。後來,「一輩子似乎不曾讓人看見有過病痛的希賢死在了祠堂裡,瞎婆子隨她前夫的兒女回到了原先的村子,孤零零的華山隨村裡人去了廣東打工,我就再沒見過華山」。有一種悲壯的底色。而《扁擔》卻寫出了生活的哲理。《凍桐子花》在舒緩地敘事中表達生活體悟。

黃孝紀就是通過描述一個個清晰的生活畫面,通過那些留下歲月刻痕的器物、那一份份鄉村食單,表現濃濃的人文情懷及歷史現實的深刻思考。

但作為鄉村歷史來看,我覺得也還是有不夠全面的地方。如他家原先有五戶人家共住的老屋,是不是土改得來?講清苦的生活,一摻入母愛的溫馨,有詩意美化的意味。不知是作者故意迴避還是別的原因。於歷史而言終有膚淺之嫌。另外,以物來串事,難免有重複之處。

黃孝紀,這個在八公分的土地上長出來的鄉土作家,已初露鋒芒,嶄露頭角。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能靜得下心,用文字細細描繪、紀錄現實,刻入情感,樂觀向上的鄉下作家並不多見,或許是另類,黃孝紀就是這樣的人或這類人。湘南鄉村是他的生活家園,也成就著他的精神樂園。

(《瓦簷下的舊器物》,黃孝紀著,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2020年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

【來源:新湖南】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八公分的時光|黃孝紀:那時鄉間的泥鰍可真多
    這樣的日子,在江洪裡撈魚的人也多,往往能撈上一些泥鰍和沙鰍。相比泥鰍,沙鰍身子更修長,腦袋也要尖長許多。 這時節的新鮮泥鰍,用茶油煎過之後,炒野筍子,炒蒜葉,炒酸風菜酸蘿蔔,噴噴香香,各具風味,是村人的時令佳餚。
  • 諾貝爾文學獎價值觀:重視鄉土敘事意義
    鄉土代表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基本經驗,尤其是在中國,離開了鄉土,你就無從辨識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中國都市的發展,更多是重複、模仿發達國家所走過的路程,並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因此,二十世紀來比較有成就的中國小說家,幾乎都有鄉鎮生活的背景,最令人難忘的作品,也多半是寫鄉土的。諾獎所關注的別國的作家,很多也是從鄉土背景出發進行寫作的。
  • 把握時代脈搏 書寫鄉土中國
    尤其可貴的是,區別於很多作家筆下依靠二手經驗和童年記憶的鄉村景觀,這些基層作家作品中常常流淌出當下中國鄉村也是整個社會神經末梢那些真實而強烈的悸動。在他們筆下,鄉土不是被觀照、被建構的「他者」,而就是他們自身,他們本身就是活著的「鄉土」。他們和他們的敘述一同構成了極具主體性的鄉土書寫。
  • 大覺如夢,時光留痕 《人間鄉土》之六
    兩本畫冊,特別是《人間鄉土》,信息量都相當大,260個頁碼,照片應該在500張以上,堪稱海量,說是"大作"一點不為過。利文戲稱自己是一個"藝術民工",用民工的切身感受,用手中的相機,拍盡人間喜怒哀樂,婚喪嫁娶,生老病死,以及人間鄉土的日常!沒有閱盡人生酸甜苦辣鹹,是沒法拍出如此厚重的作品的?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間鄉土",極具煙火氣!
  •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
    中國作家網公號將陸續推送相關專題,敬請關注。「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到徐則臣這一代作家,鄉土書寫包括城市書寫,都面對著以莫言為代表的前代作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需要突破影響的焦慮,開拓出新的書寫方式。嘉賓作家徐則臣回顧了自己的寫作歷程。他認為,作為後來的作家,書寫城市不是策略,也不是逃避,而是量力而行。在嘗試往城市,乃至往世界去的過程中,要在繼承鄉土來路的基礎上,再往前走。
  • 【鄉愁】家鄉泥土最為親 ——讀孫虎原新作《年輪上的綠葉》
    其成功之處就在於為本土地域文化留下了生動的立體剪影,這既是作者創作源泉之所系,也是家鄉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得以被流傳的延續。孫虎原老師新近由遠方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年輪上的綠葉》就是這樣的寫作。雖說我與虎原交往年頭不長,但對其人還是略知一二。他出身貧寒農家,自幼勤奮好學,當年高中畢業就被選聘為民辦教師,輾轉數所鄉村學校,在講臺上一站就是22個春秋。
  • 隨筆:在「決心」號品讀美麗輝長巖
    新華社「決心」號1月24日電  隨筆:在「決心」號品讀美麗輝長巖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在「決心」號大洋鑽探船上,一管管來自海底的巖石標本是科學家眼裡的寶貝。  對於外行人來說,儘管完全看不懂顯微鏡下的輝長巖薄片,但如果將色彩繽紛的照片,上下前後、顛來倒去地仔細品讀,常常會從雜亂無章的影像中,品讀出幾分神似的圖畫,從藝術的角度體驗輝長巖的「科學之美」。  這些來自西南印度洋中脊亞特蘭蒂斯淺灘的輝長巖大多以灰色為主色調,看上去很像乾涸沙灘上無數的沙礫,其間散落著大大小小、不同結構的色塊。
  •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海子詩歌中的鄉土情結
    在這個文學特別是詩歌廣為人們所鄙夷的物質時代,有一個詩人英勇的站了出來,又決絕的倒了下去。已經沒有白鴿時常劃破穹際的空乏年代裡,詩歌以及詩人究竟在我們心目中佔據著怎樣孰輕孰重的位置?詩人海子的死亡,成了那個凋零年代裡最煜煜耀眼的光芒。這之後的二十餘年間,海子的詩歌在廣泛的流傳,海子的詩集被再三的出版。就連海子故鄉的那間環堵蕭然的破陋茅屋,也成了文學愛好者們競相膜拜的聖地。
  • 莫言:文學獎不是政治獎 作家不為黨派服務
    我上個月在上海也著重的回答了這個問題,當時有一個日本的作家阿刀田高在跟我對談的時候他說過,他知道文學是幹什麼的和為什麼幹,原因是因為他讀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然後他就問我,你對這個《講話》怎麼看,我說這是一個在網上炒了很久的問題,而且也是讓我挨了很多罵的問題。
  • 中原土地上長出的生命之樹
    、河南省作家協會主席李佩甫的新書、「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生命冊》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並在北京首發。李佩甫說: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對平原尤其是我的家鄉——豫中平原這塊土地比較關注。每一個作家可能都有自己的寫作領地,或者想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內挖一口井,我是在80年代末期找到了我的領地,這就是平原。這個平原已經不是具象意義的平原或有具象生活的平原,而是變成了我心中的平原,是虛擬的平原。
  • 品讀經典,抱樸存真——趙宗彪先生的二十四節氣木刻畫觀後感
    他是個媒體人,記者,公務員,也是個作家,著作有七,八部厚厚的書籍,雜文集等,品讀過他的《水滸亂談》,《三國笑談》,感受到他恣意縱橫的思維和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獨特的見解。總之,這是個有獨立思想,在當代公務員隊伍中難能可貴,有些鶴立的老兄。今天又辦藝術個展了,我自忐忑。
  • 《幸福的尤剛》書評:當基因改造遇上鄉土倫理
    前不久,由著名科幻作家吳楚所著的長篇科幻小說《幸福的尤剛》出版,這部小說寫的就是當下熱門的基因改造話題,本書最大的亮點就是,作者從鄉土的角度出發,把鄉土文學的元素和現代科學結合在一起,能給讀者帶來親切感和強烈的代入感,因為寫的就是鄉土百姓最平常的生活,文風幽默而有趣,文中的人物富有情感,個性鮮明,讀起來暢快淋漓,欲罷不能。
  • 用「歷史發展合力」的理論理解新世紀鄉土小說
    如何在社會、歷史整體發展過程中理解新世紀的鄉土小說及其所敘述的鄉土世界呢?恩格斯曾說:「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
  • 品讀|平民視角下展現獨特的人性情懷——簡評廣東小小說作家韋名...
    此次,韋名小小說作品新著《老街》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以城市、鄉村、老街、小巷等作為人物活動的場景,以賣菜大叔、修車老人、理髮師、叔公、二婆、鄉村父輩長者等一系列的平凡人物作為塑造的藝術形象,以平民視角去觀察展現現實生活和人生之中獨特的鄉土情懷人性情懷。這部體現文學寫作新題材、新手法、新風格的作品專集,內容餘味悠長發人深省,展現了當代作家貢獻創新創作文學文本的責任擔當與文學情懷。
  • 【鄉土情緣】路琳:狗尾巴草
    在鄉下一望無際的田野上,最常見最多的就是這狗尾巴草了,田間地頭,溝溝坎坎坡坡,甚至是存在的屋頂上牆縫裡牆根下,狗尾巴草都能旺盛地生長。 這些倔強但堅強的生命,就是這樣,從不挑剔自己的生存環境,只要一點泥土,一點陽光,一點水分,它們就能生長得轟轟烈烈。
  • 守望心靈的故鄉---讀張煒《我跋涉的莽野》
    劉恩波  也許,人類的沉思者是可以分為若干族群的,比如我們可以把薇拉.凱瑟、福克納、李奧波德、弗洛斯特等人放在一起談說,當然圍繞著他們的一個共同話題就是鄉土情結。尤其今天當商業主義潮流、物質至上傾向開始大面積沿著人們心理欲望的聚焦點肆意蔓延之後,對星空的懷念,對鄉野的鐘情,對原初本真精神的捍衛,便成了思想者無法迴避的精神需要。
  • 長24.8公分寬28.6公分 比普通美國人長6公分
    長24.8公分寬28.6公分 比普通美國人長6公分 8月22日消息,據記者Marc J Spears報導,勒布朗-詹姆斯、凱文-杜蘭特、卡哇伊-萊昂納德以及騎士前鋒奧斯曼今天在UCLA大學進行了合練。
  • 品歲月,讀人生,它憑什麼代表南中國?
    標準之標準林語堂先生講,採茶「必須在天氣清明的清早,當山上的空氣極為清新,露水的芬芳尚留於葉上時,所採的茶葉方稱上品」。他對喝茶也很講究,極推崇明代張源之見——「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幽,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這裡說的,其實是個標準。那麼,「英德紅茶」中的「英德」,含義是什麼呢?
  • 餘華對話澳大利亞作家弗蘭納根:文學,生生不息
    所以我當時讀第一章的時候,弗蘭納根吸引我的是他的敘述的那種分寸和節奏的把握,但是到了讀第二章以後,這個故事一下子打開了,一直到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我讀完以後,又重新回來讀第一章,我覺得非常美妙的第一章,就是他一直都是想打開這個小說的門,就是作為一個作者,他要打開尋找他的路,或者是打開一個長幅,看看他的路通往什麼地方。
  • 我省在植樹造林、園林綠化中推廣特色鄉土樹種
    不僅是黃花梨,近年來,海南大力推廣種植珍稀鄉土樹種,沉香、油茶、坡壘等適應性強、具有經濟效益的鄉土樹種被廣泛種植。    澄邁縣加樂鎮效古村的沉香展館,擺放著用沉香製作的扇子、手釧、線香等精緻的手工藝品,用沉香提煉的精油每克售價上千元。    過去的效古村,主要種植桉樹,每噸木材只能產生300餘元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