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父老鄉親哪裡去了》一書,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至今已多次再版印刷,被中宣部推薦為全國農家書屋書目,是近年來一部引人關注的現實主義力作。
在參觀了汨羅與平江的新農村建設成果之後,我再次重溫了劉鴻伏的《父老鄉親哪裡去了》,感慨萬千。這部作品正是文學發揮積極社會促進作用的具體表現之一。新農村建設的速度與成果,令人格外高興。在建設農村公路網,村村通公路之後,空心屋改造已經蔚然成風。綠水青山已經成為了金山銀山花果山的今天,不能不感謝劉鴻伏這樣有膽識有文採的作家,書寫了底層民眾生活的艱辛和鄉村變異的大小環境。
著名作家韓少功有言:「文學存在的最大理由,往往在於細節,在於眾多細節組成的氛圍、情感、價值觀、精神指向,在很多時候還具有多義性,是模糊的發散和輻射。而這恰恰是理論家所不屑做,不願做,也做不了的事。」這恐怕就是散文集《父老鄉親哪裡去了》備受讀者喜愛的緣故。劉鴻伏敢於直面人生的苦難和道路的泥濘坎坷,這才會有掏心裂肺的痛感和悲天憫人的感染力。
作者深入調查走訪故鄉,一個僅幾百人的小村莊。作者回憶長丘大田與村中風水樹及全牛宴,真正是風雨滄桑,夢繞魂牽,令人無法釋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安穩和諧富有的鄉土田園,才是幾千年來人們夢想的桃花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綠水青山,才是我們的追求。劉鴻伏散文集《父老鄉親哪裡去了》,以人為本,貼近鄉親家人與家園泥土老屋,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長期被忽視了的人物與角落,這真是文學創作的社會功能的體現。強烈的現場感和生動活潑的細節描述,詩情畫意的語言雕刻與人文批判眼光,使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巨變的背景,交相輝映,互為補充,讓讀者過目難忘,精神為之振奮,也想說點什麼寫點什麼。
真正的人民作家應當像劉鴻伏同志一樣,成為人民的兒子,成為社會底層的知心朋友和代言人。「文學的意象創造如同繪畫,畫外之意或文外之意,才是最值得讀者回味與體悟的。」這是閱讀散文集《父老鄉親哪裡去了》的顯微鏡,也是作者貼心的提示語,千萬不可就事論事,只看表面文章,一目十行,走馬觀花。他巧妙地真誠地描述了個人和時代交叉點上的故事。
社會和人生的詩意投影寫照,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時代大變局大事件,這是《父老鄉親哪裡去了》一書讓讀者愛不釋手的緣故。這本書使人奮起而不是引人消沉,使人覺醒而不是沉睡。
作者感情充沛而深沉,筆帶風雷,手法多變,視野廣闊,思想深邃。書中的文字充滿思辨和張力,往往畫龍點睛,一波三折,在行雲流水的描述中,當代中國農村各種大小事件和各類人物寫得有聲有色,跌宕起伏,直抵人心,每每令讀者熱血為之沸騰。
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劉鴻伏和他的前輩作家一樣,正因為他愛這片土地愛得如此深沉,才有了這部凝聚著心血和情懷的現實主義力作,他把它奉獻給土地和土地上他的父老鄉親。
文/朱先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