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父老鄉親哪裡去了》:貼近體溫的書寫

2020-12-04 紅網

散文集《父老鄉親哪裡去了》一書,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至今已多次再版印刷,被中宣部推薦為全國農家書屋書目,是近年來一部引人關注的現實主義力作。

在參觀了汨羅與平江的新農村建設成果之後,我再次重溫了劉鴻伏的《父老鄉親哪裡去了》,感慨萬千。這部作品正是文學發揮積極社會促進作用的具體表現之一。新農村建設的速度與成果,令人格外高興。在建設農村公路網,村村通公路之後,空心屋改造已經蔚然成風。綠水青山已經成為了金山銀山花果山的今天,不能不感謝劉鴻伏這樣有膽識有文採的作家,書寫了底層民眾生活的艱辛和鄉村變異的大小環境。

著名作家韓少功有言:「文學存在的最大理由,往往在於細節,在於眾多細節組成的氛圍、情感、價值觀、精神指向,在很多時候還具有多義性,是模糊的發散和輻射。而這恰恰是理論家所不屑做,不願做,也做不了的事。」這恐怕就是散文集《父老鄉親哪裡去了》備受讀者喜愛的緣故。劉鴻伏敢於直面人生的苦難和道路的泥濘坎坷,這才會有掏心裂肺的痛感和悲天憫人的感染力。

作者深入調查走訪故鄉,一個僅幾百人的小村莊。作者回憶長丘大田與村中風水樹及全牛宴,真正是風雨滄桑,夢繞魂牽,令人無法釋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安穩和諧富有的鄉土田園,才是幾千年來人們夢想的桃花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綠水青山,才是我們的追求。劉鴻伏散文集《父老鄉親哪裡去了》,以人為本,貼近鄉親家人與家園泥土老屋,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長期被忽視了的人物與角落,這真是文學創作的社會功能的體現。強烈的現場感和生動活潑的細節描述,詩情畫意的語言雕刻與人文批判眼光,使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巨變的背景,交相輝映,互為補充,讓讀者過目難忘,精神為之振奮,也想說點什麼寫點什麼。

真正的人民作家應當像劉鴻伏同志一樣,成為人民的兒子,成為社會底層的知心朋友和代言人。「文學的意象創造如同繪畫,畫外之意或文外之意,才是最值得讀者回味與體悟的。」這是閱讀散文集《父老鄉親哪裡去了》的顯微鏡,也是作者貼心的提示語,千萬不可就事論事,只看表面文章,一目十行,走馬觀花。他巧妙地真誠地描述了個人和時代交叉點上的故事。

社會和人生的詩意投影寫照,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時代大變局大事件,這是《父老鄉親哪裡去了》一書讓讀者愛不釋手的緣故。這本書使人奮起而不是引人消沉,使人覺醒而不是沉睡。

作者感情充沛而深沉,筆帶風雷,手法多變,視野廣闊,思想深邃。書中的文字充滿思辨和張力,往往畫龍點睛,一波三折,在行雲流水的描述中,當代中國農村各種大小事件和各類人物寫得有聲有色,跌宕起伏,直抵人心,每每令讀者熱血為之沸騰。

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劉鴻伏和他的前輩作家一樣,正因為他愛這片土地愛得如此深沉,才有了這部凝聚著心血和情懷的現實主義力作,他把它奉獻給土地和土地上他的父老鄉親。

文/朱先澤

相關焦點

  • 致北河莊鎮父老鄉親的一封信
    本次疫情傳播速度快、防範難度大,為保障全縣父老鄉親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縣委、縣政府及時組織了全民核酸檢測。但由於本次疫情暴發集中、發展迅猛,潛伏時間較長,且我縣有不少往返過石家莊市、南宮市的鄉親。為保證各位父老鄉親絕對安全,防止疫情擴散,需要核酸檢測結果出來後,繼續居家7天。希望各位父老鄉親理解和配合,自覺做到不流動、不扎堆、不聚集、不出小區(社區)和村莊。
  • 鐵揚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行
    原標題:85歲再出文學新作 鐵揚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行河北新聞網訊(趙榮昊)11月27日,鐵揚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行,省內外知名作家、評論家在會上給這部作品以高度評價。
  • 體溫槍測額頭和測手腕哪裡更準確?
    去公眾場合,像超市這類人員聚集的地區,依舊要接受體溫檢測,疫情正式結束前,依舊不能掉以輕心。目前,在公共場合最常用的測溫儀就是體溫槍,檢測方便迅速,避免交叉感染,只需將體溫槍這類便攜的設備對準被測試者的額頭或手腕「嘀」一下就能獲知體溫,測溫原理就是根據接收到的紅外能量快速檢測出相應位置的溫度。而體溫槍這類型的產品,雖然種類品牌較多,但也由於疫情的關係,成為了嚴重缺貨的產品。
  • 測量體溫的小常識及不同體溫計的使用方式
    由於孩子的溫度調節能力還不完善,如果懷疑寶寶發燒,測量體溫時應該注意:如果寶寶剛剛吃完飯、喝完奶、喝完水;如果寶寶剛剛劇烈運動停下;如果寶寶剛剛洗完澡,請等寶寶平靜20分鐘後再測量。 2.
  • 專家點讚鐵揚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
    本報訊(記者 黃鎣 通訊員 於梟)11月27日,由河北省作家協會主辦的鐵揚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辦,來自省內外三十餘位作家、評論家對作品給予高度評價。  鐵揚,當代著名畫家。1935年生於趙縣,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
  • 講述作為「空間」的歷史——讀石一寧散文集《履痕心緒》
    相對「時間」書寫而言,石一寧的散文集《履痕心緒》更注重書寫作為「空間」的歷史,通俗講,就是以現實性的地理空間為發散點,通過發揮自身豐富的歷史想像力,來講述該地域所包含的多元歷史文化,並經由現實與歷史的雙重敘述,形成自身的特點。如散文集的開篇《嶽麓的雨》以「嶽麓書院」為地理空間,漸次呈現嶽麓書院的由來以及其中懸掛的「瀟湘槐市」「實事求是」等匾額的歷史知識。
  • 共同書寫|體溫:武漢人如何自查自報
    三天前開始,測體溫成了每天的固定活動。入戶測體溫的流言讓武漢市民的汗毛頓時立了起來,家人們都在商量,萬一有入戶檢查的話,怎麼辦呢?此後,可以居家自查自報的消息確認後,大家才鬆了一口氣。但新的問題來了:家有溫度計嗎?怎麼報體溫呢?幸運的是,我們家保存了之前使用的所有溫度計,一共有3個,一時間,我們竟然有了「暴發戶」的感覺。
  • 病毒仍在人間遊蕩,懇請父老鄉親們千萬不要摘下口罩!
    父老鄉親們,新冠病毒仍在未遠去,雖然我們肉眼看不到它們,但它們卻一直我們周邊面目猙獰的遊蕩著,時刻窺探我們,伺機侵入和摧殘我們的健康!我們周邊的每一個人隨時都有被傳染的可能!
  • 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陳學仕散文集《仰望蒼穹》出版發行
    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陳學仕  散文集《仰望蒼穹》出版發行  近日,學院副教授、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陳學仕的散文集《仰望蒼穹》由中國文聯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書裡的核心詞彙是『鄉土』和『記憶』,但這不是一本通常意義上敘事、記人的散文集,作者在敘事的過程中總是能夠透遞出自己關於世事與人生的思考,瀰漫著哲理性乃至學術性。」「《仰望蒼穹》出版面世,我相信這將為我國生態文學創作領域增添一抹生機盎然的新綠。」
  • 體溫36度正常嗎 體溫偏低怎麼辦
    身體正常體溫在36—37度左右。但是有的朋友發現,自己的體溫一直在36度甚至更低一點,便會擔心是不是身體哪裡出了問題。本文詳細的講解了人體體溫的奧秘。體溫36度正常嗎?男女老幼的體溫有什麼差別?要想讓體溫維持正常該怎麼做?相信你看完會有所了解。
  • 人體溫36-37度,貓狗的正常體溫你知道嗎?估計90%的人都會答錯!
    沒有行動的理想都是妄想學過生物學的人都知道我們人體正常的體溫介於36度至37度之間,尤其是今年的疫情影響,我想絕大部分人都非常關注自己體溫的變化,看看有沒有超過37度,從醫學角度來說體溫超過37.3度就算作是低燒了,如果現階段體溫升高,估計你連小區都進不了,哪裡也去不了了。
  • 正常體溫是多少?37度算發燒?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每天測量體溫是我們的日常操作,現在也有不少人復工了,進單位前或回家時或都需要測體溫。很多細心的人就發現了測量額頭、手腕和耳後,得到的溫度有所差別,那麼人的正常溫度到底是多少?測量哪裡更為準確呢?超過多少度才算是發燒?
  • 紅外體溫測量儀正式入駐長沙學校
    今天,經技術人員安裝、調試,紅外體溫測量儀在長沙市長郡湘府中學正式投入使用。與此同時,長沙外國語學校、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小學、長雅中學等學校均添置了這款開學必備「神器」。一大早,長郡湘府中學副校長賀建軍帶領工作人員對這套紅外體溫測量儀進行了模擬檢測。將測溫儀接入電腦進行配置,即可同時對幾名過檢人員進行體溫檢測,如被檢者體溫超過預設溫度,則會報警提醒值守人員進行進一步處理。
  • 2017年甘肅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知識點:護士日常文件書寫注意事項
    詳細內容1.體溫單的書寫:40~42℃橫線之間用紅色水筆在40~42℃橫線之間相應時間欄內,縱行填寫入院時間、手術、分娩、轉入、轉科、出院、死亡。(1)體溫符號:口腔溫度以藍「●」表示,腋下溫度以藍「×」表示,直腸溫度以藍「〇」表示。(2)脈搏以紅「●」表示,心率以紅「〇」表示。
  • 臺北雙年展:人類自然書寫的演化歷程
    「美國自然文學之父」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1837-1921)便是這樣一位自然書寫者。他傾心於體驗自然、書寫自然,作品通常既符合自然史的事實,又帶有林地生活的詩情畫意,代表作有鳥類學散文集《醒來的森林》(Wake-Robin)等。他的一生及其著作,似乎都在做著簡單的一件事情:把人們送往大自然。
  • 寶寶測體溫測哪裡最準確?3種科學方法,多數父母知其一不知其二
    寶寶發燒時,測量體溫通常劃為三種測量方式:肛門、液窩、口腔三種。我們都知道,通過對腋下測量小兒體溫,是最常見的方式,對嬰幼兒來說也挺適合。雖然肛表的測量更精準,更接近機體溫度,但是在推廣使用和消毒護理方面比較費事。
  • 人死之後,意識去哪裡了?人瀕臨死亡時,多會有2個表現
    那麼,人死之後具體的意識到哪裡去了呢?平時觀看一些電視劇或者電影都可以了解到,人在死亡之後可能會出現一些意識變化。很多人還很好奇,死亡之後意識到哪裡去。其實,死亡是一個過程。通過相關的研究發現,死亡並不是一瞬間就發生的。在死亡的時候,人的身體意識會慢慢消失,會發生一種潛在可逆轉過程,比如心跳停止,大腦停止工作,這個過程就稱為臨床死亡階段。
  • 參考文獻的格式要求和書寫規則
    參考文獻是大家在論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很多同學對參考文獻的格式表示疑惑,哪裡該用英文?哪裡該用中文?哪裡用全形?哪裡半角?今天我們主要就是解決如何寫一份完美的標準版參考文獻。參考文獻的書寫樣式不可隨意更改,要按照標準仔細地進行排版。參考文獻的編寫順序是按照論文中引用文獻的順序進行編排,採用中括號的數字連續編號,依次書寫作者、文獻名、雜誌或書名、卷號或期刊號、出版時間。參考文獻的書寫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參考文獻的全形和半角問題。
  • 秋冬早晚溫差大,4個方法,隨時掌握寶寶體溫,寶媽要學起來!
    寶寶的體溫,就像是一張健康的「陰晴表」,尤其是秋冬交替感冒發燒高發的時期,在日常中,對於寶寶的體溫更是要分外注意,實時了解,才能更好地跟蹤寶寶的身體狀況。但對於嬰幼兒的體溫應該怎麼測量才是既正確又準確呢?接下來一起來看看。
  • 濱州市人民醫院蘇全志:護理工作要貼近臨床、貼近患者
    可以說住進醫院的患者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焦慮和緊張,去發現患者的心理變化並給予心理支持是蘇全志的工作之一。蘇全志憑著自己的細心、耐心和專業知識,逐漸了解了患者的心理,掌握了一套安慰患者的心理護理方法,受到患者的肯定。而護理那些臨終患者是最為辛苦和具有挑戰性的,因為他們脆弱的不止是身體,還有心理,在照顧病人身體的同時,還要對病人的心理給予安慰和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