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的味道

2020-12-04 河北新聞網

地衣的別稱很多,有地耳、地軟、地見皮、地錢和地曲連等。因其是在河灘或山坡草地裡生長,又稱草耳。地衣還有個不太文雅的俗名,叫「雷公屎」,因其出現在雷雨之後,故而得名。

《本草綱目》稱地衣「地踏菰」,《野菜博錄》謂之「鼻涕肉」。緊貼住地面生長的地衣膠質豐厚,滑嫩透明,色澤或暗黑或深綠,摸上去滑溜溜的,猶如凝脂一般。地衣如翡翠之綠,但比翡翠更青;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像粉皮之軟,但比粉皮更脆,吃起來潤而不滯,滑而不膩,鬆軟脆嫩,爽適可口,算得上鄉間味道最鮮美的一種野菜。

夏日,屬於撿拾地衣的最佳時節。接連下過三五場雨後,村子後面小山上、田野裡,便長出了一片又一片黛青色的地衣,像盛開的褐色花朵鋪滿一地。大地母親的四時孕育,讓深埋於地下的地衣菌種積攢了勢不可擋的力量,在黑暗的泥土中蓄勢待發。隨著一場場激情夏雨的搖旗吶喊,激情滿懷的地衣爭先恐後破土而出,粉墨登場,排山倒海般綴滿溝溝壑壑,鋪展出生命的葳蕤和頑強。晶瑩透亮的雨水是迎接地衣出場的使者,也是滋潤地衣的最好養料。雨水越連綿不斷,地衣長得越旺盛勃發,模樣也愈加水靈鮮嫩。

陣雨初歇,空氣中氤氳著溼漉漉的涼意,蓬鬆的亂草叢中、雜亂的碎石堆上,一片片一簇簇的地衣痛飲著甘露,貼著地面瘋長,為廣袤的原野塗抹上濃重的一抹亮色。俯下身仔細端詳,這些大如銅錢、小如紐扣、褐中透綠的地衣或鑽於草叢,或長在石縫,一簇簇、一朵朵,猶如用水浸泡過的木耳,水靈靈,嫩生生,肥潤潤,溼漉漉,滑膩膩,手拉手、肩並肩擠在一起,嬌小纖弱,楚楚動人。

在鄉間,農民沒有將地衣製成幹品貯存起來隨吃隨泡的習慣,基本上都是即採即食。把地衣連沙帶草撿拾回家後,擇洗起來很是麻煩,需要細心和耐心,是一件費工費時的精細活兒。畢竟,地衣生長在草窩裡,一道道褶皺裡挾裹著泥沙,夾雜著草末。泥沙倒好清洗,草末是最難去除的,密密麻麻吸附在滑膩的地衣上,不用水淘洗十遍八遍,很難收拾乾淨。

地衣的吃法很多,可涼拌,可摻入雞蛋熱炒,也可製成素餡蒸包子或者包餃子。涼拌地衣的做法很簡單,只需將其放入開水中焯一下,用竹製的笊籬撈出控幹,倒進調涼菜的搪瓷盆中,加入精鹽、食醋、醬油與味精等佐料,再淋上芝麻香油拌勻,撒適量蔥花,裝盤即可。

家裡最拿手的,除了地衣炒雞蛋外,就是地衣包子了。將擇洗乾淨的地衣剁碎後,摻入煎得金黃的雞蛋以及剁碎的粉條、蔥花與薑末,再加入花椒麵、精鹽等佐料,均勻攪拌成餡料。然後,將頭一天就發好的面塊拽成數個拳頭大小的麵團,擀成碗口大小略厚一些的麵皮,將餡料裹進去,捏出無數褶子,上籠大火蒸兩碗茶的工夫,便有一縷縷地衣的清香味從籠與籠之間的縫隙裡鑽出來。嫋嫋香氣,撲鼻而來,把貪吃的孩子們,饞得直流口水。

地衣又叫「地踏菜」。明代王磐《野菜譜》中收錄了一首民謠:「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莊前阿婆呼阿翁,相攜兒女去匆匆。須臾採得青滿籠,還家飽食忘歲兇。」這首清新自然富有鄉土氣息的歌謠,寥寥幾筆,生動地勾勒出一家老小採食「地踏菜」果腹度荒的場景。看來,很久以前,地衣就是飢年度荒的天然野蔬。

地衣,一個樸素尋常且帶著泥土氣息的名字,宛如鄉間素麵朝天粗布衣衫的清秀村姑,又似雨後田野競相綻放的淡雅花朵,雖然沒有濃妝嫵媚的姣好面容,也無婀娜多姿的動人身材,卻迎著縹緲的水汽恍然出現在很多人的夢境之中,搖曳著淡淡的鄉愁味道。(梁永剛)

相關焦點

  • 又見地衣
    用手輕輕一撥,地衣就脫落下來,再撥一下,一層一層,重重疊疊,柔軟肥厚。有多少年沒見到地衣了,而且是在城市中發現的。我捧起一把地衣,像捧著一個奇蹟。地衣有多種名字,雷公菌、地木耳、地耳、天仙菜、地皮菇……不同地方的人,用不同的名稱,表達對它的認識和喜愛。
  • 《萬物皆奇蹟》:地衣、橡苔、鹿蕊
    1.認識地衣(lichen)當我聽說地衣的英文名lichen的時候,頗有好感。因為它特別像中文的拼音,而且似乎和我的姓氏有某種關聯,此生肯定是不會忘記了。當我聽說地衣既非動物也非植物的時候,充滿好奇。地衣是不同藻類和藍藻共生的一種生物,它們是穩定且互利共生聯合體。當我聽說是有這樣的說法,生物界分為三界:動物界、植物界、藍藻界,我很詫異。藍藻既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它屬於真菌。地衣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組合的一類生物,它包含兩類生物:能光合作用的藻類和真菌,其中真菌負責是主要成員,真菌構建了地衣的外形。
  • 地衣長城
    我基本可以肯定灰白色的是衰老的,並確實看到已死的地衣。不過,最後發現的幾片黑色地衣是不同種類,形狀像木耳,而不是麗石黃衣那樣的鱗殼狀。 地衣的年齡是個有意思的話題,壽命可長達幾千年!石黃衣在石頭表面生長,蔓延速度很慢,通常說不超過一年0.1毫米,要是自然條件特別不利生長,就更慢。
  • 地衣繡的花
    雲南山多,生態環境大家也還認可,遊山玩水看石頭是很重要的旅遊資源,是如石林、土林、沙林等等
  • 為地衣搬家
    一支由地衣植物學家組建的團隊,正計劃將覆蓋在當地樹表的某些地衣,小心地剝離,轉移到新的生長地。就目前所知,在保護區內,戴氏牛皮葉(dey's moon lichen)的分布面積只有數平方英裡(1平方英裡約為2.6平方千米),其他稀有的當地特產的地衣也瀕臨滅絕。海水入侵最終將毀滅低洼地帶的沿海森林,例如鱷魚河流域的沼澤森林。因此,重新安置可能是拯救當地許多地衣的唯一辦法。
  • 多樣的植物——地衣植物
    每種地衣都包含一種藻類和一種真菌生物,並在兩者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獨特的共生關係。全世界已發現的不同種類的地衣大約兩萬多種,其中有小到平方毫米的南極洲地衣,也有長達3米如頭髮一樣的熱帶雨林地衣。地衣是大約4億多年前,在地球上生長的首批植物之一,至今它們的適應性都非常強。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
    地衣能夠自養,因而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王立松舉例說,在一些極端環境裡,比如乾旱的沙漠地區,或者是高海拔地區,動物死去後骨骼甚至牙齒表面都會有地衣。「牙齒表面是琺瑯質組成的,很沒有營養,但是地衣可以生活得非常好。」  地衣同時又對環境質量有著很高的要求,甚至可以看作是環境監測師。「觀察你生活的周圍,如果有地衣生長,說明你很幸運地生活在沒有汙染的環境中。」
  • 地衣:未來火星拓荒者
    地衣在6億年前最早登上陸地,並對陸生環境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改造,之後陸地上才出現了苔蘚、蕨類、孢子植物等。因此,地衣又被稱為「先鋒生物」和地球陸地「拓荒者」。  歐洲航天局曾多次將不同品種的地衣帶上太空,發現它們能在外太空環境下存活一定時間。如果未來想將火星改造成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地衣可能是最理想的拓荒者。
  • 王立松:地衣王國痴心漢
    38年紮根小眾領域 急脾氣專家遇上「慢性子」地衣 地衣生長緩慢,平均年生長不足1釐米。即使長得最快的松蘿,每年也只能長2釐米左右。長得最慢的地衣是生長在高海拔地區的地圖衣,每年僅長0.2毫米。雖然長得慢,但地衣很「長壽」。
  • 地衣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
    (材料來自於果殼網)目前已知的地衣大約有500屬,25000多種,還有很多種類有待發現。如此眾多的成員大致可以按外貌分為三類:緊貼石壁、樹皮等生長,像幹殼般的殼狀地衣;呈樹枝狀或柱狀,多數具分枝,僅基部附著於基質上的枝狀地衣;體扁平,有背腹之分,呈葉片狀,四周有瓣狀裂片,下方(腹面)以假根或臍固著在基物上,易與基質剝離的葉狀地衣。
  • 地衣,平淡而神秘的生命
    但是當我蹲下身子在拍一朵小花的時候,我的微距鏡頭掃入了一塊石頭表面的地衣,在取景框中,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這些地衣,突然發現,它們千姿百態,深淺不一,那麼富有美感。有的像剝落的油漆,有的像海中的珊瑚,有的像蜿蜒的蠕蟲,特別是那些和苔蘚長在一起的地衣,形成特別的風景。我請教了張力老師,張老師說這是某種殼狀地衣,我知道這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生命形式。地衣是由真菌和藻類組合而成的,一株真菌包住一株藻,兩者共同運作,成為一個單一的實體。大多數地衣都是匍匐在地的,而且像一個有生命的甲殼一般四處蔓延。和植物不同的是,地衣沒有根或者葉子,它們也不會開花。
  • 你所不知道的地衣
    地衣為什麼對周圍環境具有指示作用,這還要從地衣的結構說起。地衣為什麼具有指示性?       雖然地衣歸為真菌界,但地衣是由地衣共生菌和共生藻共同組成的複合有機體,是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儘管地衣在自然界的分布極為廣泛,從赤道到北極都有分布,然而城市中卻鮮見,猶如「地衣荒漠」,人工栽培地衣幾乎不能成活。因此科研人員只能在野生環境下進行長期觀測,對地衣的研究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等待人們去探尋。
  • 因強抗壓能力而成為生命力極頑強的生物:比小強還小強的地衣
    無論是在極端環境的南北極,還是乾旱缺水的沙漠;都可以見到這種生物,這就是地衣!地衣嚴格說來,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它是一種由真菌和藻類結合在一起,互利共生的複合有機體。因為其強大的環境抗壓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無論是在高海拔、高緯度的極端環境,還是在物種豐富的熱帶雨林,地衣都能生存下來。據估計地球的陸地表面,約有6%的面積被地衣覆蓋著。而經過多年的演化,地衣已經發展成擁有2萬多種類的龐大家族。
  • 地衣芽孢桿菌的作用
    地衣芽孢桿菌是一種已經在養殖業中廣泛應用的菌種,它的作用十分廣泛,作用也十分強大,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地衣芽孢桿菌的強大功能吧! 其次是健康保護作用,地衣芽孢桿菌能夠分泌抑菌物質,減少腸胃炎的發生,防治腹瀉,對菌裡治療效果明顯,能夠顯著抑制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等有害細菌的生長繁殖,提高動物的非特異性免疫力。最後是營養作用,地衣芽孢桿菌能夠分泌多種酶類,例如果膠酶、澱粉酶、脂肪酶、纖維素酶等等,不僅彌補了動物內源酶不足的問題,而且產生的一些小分子蛋白質和有機酸更容易被動物消化吸收,提高了飼料利用率,生產成本低且效益更高。
  • 【它世界】植物界的混血兒——地衣
    海拔4000米的太白山頂裸露的巖石上,生長的一種地衣紅腹石耳:地衣體葉狀,近圓形,直徑可達6.5釐米,葉體中央長著一個臍狀的固著器,以此固定在基物上。本種屬石耳科,為我國特有種,只生長在太白山高海拔地區,被學術界稱為地衣中的」大熊貓「,這種地衣是一味治療胃病的特效藥材。
  • 植物天地 先鋒植物——地衣
    當今人類已經認識的地衣,大約有500屬,26000多種,從它們的體態上,可以分為殼狀、葉狀、鱗片狀和枝條狀四種。從寒冷的北極苔原,到炎熱的熱帶雨林,到處都能見到地衣的蹤跡。殼狀地衣緊貼在樹皮和巖石上生長,衣體很難剝離。貼附在地面生長的梅衣,屬於葉狀地衣,其葉狀體的邊緣有許多分叉的裂片,從上面看就像一朵朵盛開的梅花。黃綠色絲狀的枝狀地衣——松蘿,通常吊掛在樹木上,可以隨風飄蕩,不易折斷。
  • 生命力最頑強的植物—地衣
    地衣(lichen)是真菌和光合生物(綠藻或藍細菌)之間穩定而又互利的也就是說地衣是一類專化性的特殊真菌。傳統定義曾把地衣看作是真菌與藻類共生的特殊低等植物。1867年,德國植物學家施文德納作出了地衣是由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共生的結論。在這以前,地衣一直被誤認為是一類特殊而單一的綠色植物。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屬,26000多種。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新聞—科學網
    王立松解釋說,「因為地衣對汽車尾氣、酸雨,以及工業排放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中心是看不到地衣的。但是我們到野外,就可以看到樹幹上、樹枝上、建築物表面,甚至是玻璃表面,都是有地衣的。」 先鋒生物 如果人類未來要移民外星球的話,那麼地衣很可能是「先遣隊」,王立松將地衣稱為「先鋒生物」。
  • 【人民日報】王立松:顯微鏡下對話地衣
    「我當時不通英語,更不用說地衣文獻大多是拉丁文、日文,不少地衣資料對我而言就像是天書。」憑著笨功夫,王立松開始了地衣研究:在各個圖書館之間奔波,從各種期刊查找、抄錄國外的研究資料,看不懂拉丁文就自學,沒有文獻就借,複印不起就手抄……  如今,王立松積累了幾千張地衣文獻卡片、6萬多號標本和近3萬張地衣物種生境圖,「特別是地衣物種生境圖,國內我這裡最全」。
  • 植物與動物學:地衣比科學家想像的年輕
    由於它們可以在裸露的巖石上生長,因此科學家認為地衣是最早從水中進入土地,改變地球大氣層並為現代植物鋪平道路的一些生物。地球生物學的一項新研究通過深入研究形成地衣的藻類和真菌的DNA,並顯示了地衣可能在植物生長數百萬年後才得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