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的別稱很多,有地耳、地軟、地見皮、地錢和地曲連等。因其是在河灘或山坡草地裡生長,又稱草耳。地衣還有個不太文雅的俗名,叫「雷公屎」,因其出現在雷雨之後,故而得名。
《本草綱目》稱地衣「地踏菰」,《野菜博錄》謂之「鼻涕肉」。緊貼住地面生長的地衣膠質豐厚,滑嫩透明,色澤或暗黑或深綠,摸上去滑溜溜的,猶如凝脂一般。地衣如翡翠之綠,但比翡翠更青;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像粉皮之軟,但比粉皮更脆,吃起來潤而不滯,滑而不膩,鬆軟脆嫩,爽適可口,算得上鄉間味道最鮮美的一種野菜。
夏日,屬於撿拾地衣的最佳時節。接連下過三五場雨後,村子後面小山上、田野裡,便長出了一片又一片黛青色的地衣,像盛開的褐色花朵鋪滿一地。大地母親的四時孕育,讓深埋於地下的地衣菌種積攢了勢不可擋的力量,在黑暗的泥土中蓄勢待發。隨著一場場激情夏雨的搖旗吶喊,激情滿懷的地衣爭先恐後破土而出,粉墨登場,排山倒海般綴滿溝溝壑壑,鋪展出生命的葳蕤和頑強。晶瑩透亮的雨水是迎接地衣出場的使者,也是滋潤地衣的最好養料。雨水越連綿不斷,地衣長得越旺盛勃發,模樣也愈加水靈鮮嫩。
陣雨初歇,空氣中氤氳著溼漉漉的涼意,蓬鬆的亂草叢中、雜亂的碎石堆上,一片片一簇簇的地衣痛飲著甘露,貼著地面瘋長,為廣袤的原野塗抹上濃重的一抹亮色。俯下身仔細端詳,這些大如銅錢、小如紐扣、褐中透綠的地衣或鑽於草叢,或長在石縫,一簇簇、一朵朵,猶如用水浸泡過的木耳,水靈靈,嫩生生,肥潤潤,溼漉漉,滑膩膩,手拉手、肩並肩擠在一起,嬌小纖弱,楚楚動人。
在鄉間,農民沒有將地衣製成幹品貯存起來隨吃隨泡的習慣,基本上都是即採即食。把地衣連沙帶草撿拾回家後,擇洗起來很是麻煩,需要細心和耐心,是一件費工費時的精細活兒。畢竟,地衣生長在草窩裡,一道道褶皺裡挾裹著泥沙,夾雜著草末。泥沙倒好清洗,草末是最難去除的,密密麻麻吸附在滑膩的地衣上,不用水淘洗十遍八遍,很難收拾乾淨。
地衣的吃法很多,可涼拌,可摻入雞蛋熱炒,也可製成素餡蒸包子或者包餃子。涼拌地衣的做法很簡單,只需將其放入開水中焯一下,用竹製的笊籬撈出控幹,倒進調涼菜的搪瓷盆中,加入精鹽、食醋、醬油與味精等佐料,再淋上芝麻香油拌勻,撒適量蔥花,裝盤即可。
家裡最拿手的,除了地衣炒雞蛋外,就是地衣包子了。將擇洗乾淨的地衣剁碎後,摻入煎得金黃的雞蛋以及剁碎的粉條、蔥花與薑末,再加入花椒麵、精鹽等佐料,均勻攪拌成餡料。然後,將頭一天就發好的面塊拽成數個拳頭大小的麵團,擀成碗口大小略厚一些的麵皮,將餡料裹進去,捏出無數褶子,上籠大火蒸兩碗茶的工夫,便有一縷縷地衣的清香味從籠與籠之間的縫隙裡鑽出來。嫋嫋香氣,撲鼻而來,把貪吃的孩子們,饞得直流口水。
地衣又叫「地踏菜」。明代王磐《野菜譜》中收錄了一首民謠:「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莊前阿婆呼阿翁,相攜兒女去匆匆。須臾採得青滿籠,還家飽食忘歲兇。」這首清新自然富有鄉土氣息的歌謠,寥寥幾筆,生動地勾勒出一家老小採食「地踏菜」果腹度荒的場景。看來,很久以前,地衣就是飢年度荒的天然野蔬。
地衣,一個樸素尋常且帶著泥土氣息的名字,宛如鄉間素麵朝天粗布衣衫的清秀村姑,又似雨後田野競相綻放的淡雅花朵,雖然沒有濃妝嫵媚的姣好面容,也無婀娜多姿的動人身材,卻迎著縹緲的水汽恍然出現在很多人的夢境之中,搖曳著淡淡的鄉愁味道。(梁永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