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詩詞遇上南極科考……

2021-01-07 國家海洋預報臺官方

這些天,日本援助我國物資上的標語火了。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還有一句「 遼河雪融,富士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更是取熔經義,而自鑄偉辭。

這幾句詩含蓄之中帶有磅礴,雋永之中飽含深刻,那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感,又有著無以倫比的穿透力。

「i自然全媒體」記者看到這些優美的詩句的第一反應是,肚子裡沒有貨,只蹩腳的幾個詞,翻來覆去搗個稀碎,就會讓人味同嚼蠟。

人與自然、物我相溶的佳作,總是讓人眼前一亮,不由自主地想分享出去。由此,「i自然全媒體」記者想起了近日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總決賽。在比賽進行到44分多時,一道身臨其境題一下子將觀眾帶入了南極。

晶瑩剔透的雪山,憨態可掬的企鵝,破冰前行的「雙龍」……閃過幾個鏡頭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科考隊員慄多武出現在視頻中。

他說:「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我國南極中山站,儘管時值春節,我們都願意為祖國事業堅守在南極陣地。此刻的我們,胸中既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也有對祖國南極事業的滿腔熱情,很想用一句詩詞送給家人,表達自己的心情。詩詞大會的選手們,你們能幫我看看哪一句最合適嗎?」

畫面轉到大會現場。主持人說:「請問,以下哪聯詩句表達春節期間,值守南極科考站的工作人員的心情?」

A、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

B、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C、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各位網友,你會選擇哪一項呢?要知道正確答案,請戳視頻。

這句詩形容南極工作者,也是讓人眼前一亮,再細品一下,愈發恰如其分。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詩詞歌賦成為人們日常生活、陶冶情操、抒發感情、激勵奮進的重要文化載體之一。

自古及今,流傳下來膾炙人口的詩詞,多是詩人觸景生情,或者遇事有感而發。

換句話說,就是有特別的環境和事件,才會誕生好的詩詞。

南極科考渡過重洋,跨越萬裡,一走少則半年,多則500多天,可以說,是我國科學考察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的活動之一。

在首次南極科考以來的36年裡,我國建成了4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羅斯海附近還有一個在建的站。如今的歷次科考,隊員們都會分派到各個站點開展不同的科考內容。

人跡罕至的環境,各行各業的隊員,多種多樣的考察活動,總會讓人或觸景生情,或有感而發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詩詞,就是其中一種形式。

中國詩詞大會能夠選擇南極科考作為身臨其境的詩詞題目,是對南極科考隊員舍小家、顧大局,為祖國發展遠赴險地,奔波萬裡的有力宣傳和文化熔鑄。正如主持人說的,極地工作者是最可愛的人,向你們致敬!

「i自然」今天借著中國詩詞大會的「東風」,鬥膽將中國詩詞與南極科考聯繫起來,用「詩詞」話科考,以「微言」明大義。

· 「報名」詩 ·

每年,我國都會組織南極科學考察,發出通知後,許多人都會積極報名參加,其中還有的去過多次的老隊員,他們「只要祖國有召喚,就義不容辭」。這時,用這樣兩句詩形容最為貼切:

這兩句詩源自林則徐的七律《赴戍登程口佔示家人》,原詩為:

赴戍登程口佔示家人

林則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

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

試吟斷送老頭皮。

該詩作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的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當時,林則徐雖然抗英有功,但遭到投降派誣陷,被革職發配伊犁贖罪。他走到古城西安,與妻子離別赴伊犁時寫下此詩。

詩人表達出「只要有利於國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為害怕災禍而逃避」的崇高品德和忠誠無私的愛國情操。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成為百餘年來廣為傳頌的名句,也是全詩的思想精華所在。

· 「送別」詩 ·

10月或者11月,新組建的南極科考隊將隨船出徵前往南極。

1984年,首次南極科考隊乘坐的是海軍J121船和「向陽紅10」號船。再往後,還有「極地」號、「雪龍」號船執行科考任務。

2019年,我國首次派出「雪龍」「雪龍2」號船,「雙龍探極」執行36次南極科考任務。

每一次出徵,隊員們與祖國和親人都會面臨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半的分離。

送別,就顯得格外不同。這時,用這樣兩句詩形容比較合適:

這兩句詩源自李白的五律《送友人》,原詩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該詩創作時間、地點不明,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詩人表達出「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裡之外去了」的意思,有一股感人力量,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

· 「航行」詩 ·

南極科考隊起航出發後,根據任務不同,有時候先到長城站,有時候先到中山站,中間停靠外國港口補給,在海上航行一般20天~30天不等。

航行期間,用《木蘭辭》裡面的兩句詩比較相像:

《木蘭辭》的作者不詳,是一首北朝民歌,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讚揚了她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雖然南極科考不是煙火沖天的戰場,但卻不亞於戰場。行軍途中,與狂濤怒浪戰鬥,與風霜雨雪戰鬥,與孤獨寒冷戰鬥,很快地穿越春夏秋冬的季節,從北半球到達南半球的「戰場」。因為《木蘭辭》比較長,這裡就不貼出原文了。

· 「匯合」詩 ·

我國南極考察線路要麼先經紐西蘭到達長城站附近,要麼先經澳大利亞到達中山站附近。近些年,先到達中山站的次數較多,我們就以抵達中山站為例來介紹。

科考船一般到達中山站邊緣是12月左右,由於冰層較厚,不能停靠到中山站邊上,只能破冰到幾公裡外的海域。考察隊要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上站慰問上一次科考隊的留站越冬隊員。他們從上一年隨船從祖國出徵,到下一次科考隊到站,間隔一年多。

一年多的時間,再見祖國親人,股股暖流湧心頭。在此,用這樣兩句詩形容比較合適:

這兩句詩源自唐朝詩人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原詩為:

喜見外弟又言別

李益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表現了傾訴別情的場面,熱烈地交談,從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話音,表明情誼的深長。

在南極,人們的感情往往比較真摯和深厚,兩支隊伍相逢,談話也像詩中所說,停不下來。

· 「戰鬥」詩 ·

這之後,便是南極首場重要「戰役」——卸貨。

這時候,隊上、站上所有人員全部投入卸貨任務,就是將從國內運載到船上的物資卸到站上。這決定著考察站工作能否順利開展,是一項重要任務。

卸貨的時間緊,任務重,必須趕在冰情好的時候開展,隊員們往往日夜不休,通宵達旦。那場景用下面的詩句似乎才能表達:

這兩句詩源自宋朝詩人陸遊的《老馬行》,原文為:

老馬行

陸遊

老馬虺隤依晚照,

自計豈堪三品料?

玉鞭金絡付夢想,

瘦稗枯萁空咀噍。

中原蝗旱胡運衰,

王師北伐方傳詔。

一聞戰鼓意氣生,

猶能為國平燕趙。

這首詩是陸遊82歲時寫的。當時宋寧宗下詔伐金,他心情激動,以老馬自喻。「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充分表現了詩人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和激烈慷慨的愛國情操。

南極卸貨時,不管隊員年長與年幼,聽到指令,也像「一聞戰鼓」一樣,精神抖擻,意氣風發,衝鋒在前,不舍晝夜地完成卸貨任務,為國效忠。

· 「奮戰」詩 ·

近幾年,我國南極科考會分為幾個小隊如:長城隊、中山隊、泰山隊、崑崙隊、雪龍船隊、大洋隊、羅斯海新站隊等。每個隊都有著自己的科考工作,最忙碌的時候是12月至次年2月底。處於內陸的崑崙站和泰山站的隊員還要從中山站附近的出發基地,乘坐雪地車遠赴目的地,開展科考作業。

在這段時間,茫茫白色南極大陸會散布著若干身著紅色中國科考隊員,閃現著他們忙碌的身影,沒有節假日,更無團圓時。元旦期間、春節期間,他們忍受離別之苦,不懼風刀雪劍,堅守崗位,建功南極。這時候,用下面兩句詩形容最為貼切:

這兩句詩源自明朝兵部尚書于謙的《立春日感懷》,原詩為:

立春日感懷

于謙

年去年來白髮新,

匆匆馬上又逢春。

關河底事空留客?

歲月無情不貸人。

一寸丹心圖報國,

兩行清淚為思親。

孤懷激烈難消遣,

漫把金盤簇五辛。

這首詩作於擊退瓦剌入侵後第二年的立春日。身在前線,又逢節日,詩人內心複雜的心情,真摯的情感通過平實的語言表達出來。讀罷令人感佩不已。南極隊員也像于謙一樣,「念念不忘一片忠心報祖國,想起尊親來便禁不住熱淚沾巾。」

· 「返程」詩 ·

一般情況,3月初,科考隊將完成南極科考度夏的任務,在長城站和中山站留下一部分人繼續越冬,大多數隊員返程回國。經過多天在那樣特殊環境下並肩作戰,隊員之間凝結了深深的感情。想想留下的隊友還需要在南極繼續堅守一年多,即將回國的隊員與戰友依依惜別的場景每一次都令人感動。在這裡用這樣的詩句似乎更合適:

這兩句詩源自清代王國維的《蝶戀花》,原詩為:

蝶戀花

王國維

滿地霜華濃似雪。

人語西風,瘦馬嘶殘月。

一曲陽關渾未徹。

車聲漸共歌聲咽。

換盡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舊年時轍。

自是浮生無可說。

人間第一耽離別。

這首詞道盡了分別情深的味道,滿地凝結著寒霜,似覆上一層白雪。人們站立在風中話別,路邊的馬對著殘月不斷嘶鳴。送別時,《陽關》一曲猶未唱完,遊人就已經漸行漸遠。作者感嘆人生的漂浮無定,人世間最傷心的事莫過於離別,就像南極奮戰數月而後分離的隊友,情真意切。

· 「凱旋」詩 ·

踏上歸國的徵程是喜悅的。接下來的時間,科考隊乘船心情就是期盼「千裡江陵一日還」。經過幾個月的南極考察,置身於汪洋大海,穿梭於極地冰穹,戰鬥於風霜雨雪,經歷了勞動不輟,感受了饑寒交迫。回家,是一件幸福事。

這兩句詩選自唐代詩人杜甫的名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原詩全文為: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該詩作於公元763年春,那時杜甫52歲。他聽說唐軍在洛陽附近打了一個大勝仗,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心情大好。

「想要縱酒高歌,結伴著春光同回故鄉」的兩句,正像往回趕路回國的南極隊員一樣,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杜甫的心魂早已高飛,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隊員的心魂也早已高飛,穿越了太平洋,直到祖國。因為那裡,有親人在渴盼著他們回家。

整個南極考察過程,也像毛主席寫的那首《長徵》裡的四句:

來源:i自然全媒體。

本文由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微信公眾號「i自然全媒體」獨家編輯。

未來兩天近海預報

預計明天,

渤海、黃海、東海北部有1到1.5米的輕浪到中浪;

東海南部、釣魚島附近海域、臺灣海峽、臺灣以東洋面有1.5到2.4米的中浪區;

南海、巴士海峽有2.5到3.5的大浪區;

北部灣有1到1.8米的輕浪到中浪。

預計後天,

南海、巴士海峽的大浪區維持,浪高2到3米。

2月19日-24日西北太平洋

海浪數值預報動圖

明日濱海出行提示

沿岸海域海況

預計明天,

平潭海域有中浪,且風力偏大,不適宜開展濱海休閒觀光活動;

我國其他主要沿岸海域海況都不錯,廈門、深圳、三亞海域有中浪,其他沿岸海域是輕浪,雖然都適宜濱海休閒觀光,但建議大家能宅就宅;

青島、連雲港海域伴有輕霧,海上視程稍差。

未來三天詳情請查看「潮汐預報」

我國主要沿岸海域包含:

Ⅰ大連;Ⅱ天津;Ⅲ青島;Ⅳ連雲港;Ⅴ上海;Ⅵ舟山;Ⅶ平潭;Ⅷ廈門;Ⅸ深圳;Ⅹ北海;Ⅺ海口;Ⅻ三亞。

主要航線海況

預計明天,

三亞至西沙北礁航線有大浪伴小陣雨,乘船舒適度為3級;

我國其他主要旅遊航線都是以輕浪為主,海況不錯,但建議大家能宅就宅;

廈門至金門航線有中浪,乘船舒適度為2級。

未來兩天詳情請查看「航線預報」

我國主要旅行航線包含:

①大連-煙臺;②上海-普陀山;③海口-北海;④廈門-金門;⑤深圳-珠海;⑥海口-海安;⑦三亞-西沙北礁航線。

乘船舒適度分為五級:

一級:海面狀況極佳,非常適宜乘船旅行;

二級:海面狀況優良,適宜乘船旅行;

三級:海面狀況良好,較適宜乘船旅行;

四級:海面狀況較差,基本適宜乘船旅行;

五級:湧浪偏大,不適宜乘船旅行。

美麗海島海域海況

預計明天,

永興島、永署礁附近海域有3.1米的大浪,平潭、東山島、南澳島、萬山群島、川山群島、分界洲島、蜈支洲島、黃巖島附近海域有2.1-2.3米的中浪,以上海島不適宜乘船出行;

湄洲島附近海域有1.9米的中浪,海陵島、南三島、東海島附近海域有1.3-1.7米的中浪,這些海島的海況較適宜乘船出行,但建議大家能宅就宅;

我國其他各美麗海島附近海域都是輕浪,海況適宜乘船出行和海島遊玩,但建議大家能宅就宅。

未來三天詳情請查看「海島預報」

美麗海島是指以下的35個海島:

覺華島、長山群島、菩提島、長島、劉公島、靈山島、秦山島、連島、崇明島、嵊泗列島、岱山島、東極島、普陀山、大陳島、玉環島、洞頭島、南麂島、嵛山島、三都島、平潭島、湄洲島、東山島、釣魚島、南澳島、萬山群島、川山群島、海陵島、南三島、東海島、潿洲島、分界洲島、蜈支洲島、永興島、黃巖島、永暑礁。

美麗海島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30個國家的科學家啟動人類首次環南極科考
    來自30個國家的50多名研究人員將展開人類歷史上首次環南極洲科學考察,一次性走遍南極大陸及南極洲所有主要島嶼,以期深入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球南大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我們對南極洲周邊變化的了解遠不及北極及其附近島嶼,」此次科考的發起者之一、瑞士極地研究所共同創始人腓特烈·保爾森說,「而這些變化起了溫度計的作用,反映正在發生的情況。」   按照保爾森的說法,這次科考項目的規模「前無古人」,很可能「後無來者」。   這次科考項目涉及從生物學到生態學、再到大洋科學等多個互相關聯的領域。
  • 武大女博導南極科考 兩艘雪龍號接她回家
    12歲"屈原後人"能背800首詩詞 1/5 趙羲在科考飛機前留影
  • 去南極科考看企鵝
    科考隊員和南極生物親密接觸羊城晚報記者 林世寧 實習生 雷葉婷 通訊員 餘珊燕春遊去哪兒?賞花、登山、戲水……美好卻不夠前衛,就在一個月前,汕頭大學的22名師生將「春遊」的腳步踏上了南極大陸,汕大也成為國內首所組織師生到達南極科考探險的高校。在南極大陸登陸8次汕頭大學於2012年12月啟動南極科考探險項目,2013年6月南極科考隊正式成立。在2014南極科考探險項目之前,科考隊員已先後赴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廣東七目嶂、香港、東北長白山等進行戶外技能培訓。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雪龍2號開啟南極科考徵程南極大陸總面積約為1400萬平方千米,其中有95%我國的四個南極科考站我國為了在南極大陸進行科學考察,自1985年開始,此外,我國自1980年開始就組織人員進行南極科學考察,到如今已經完成了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2020年11月10日,我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前往南極開展科學考察任務,這次考察任務的總航程大約為3萬海裡。
  • B站直播連線南極科考站!南極企鵝能rua嗎?
    在今晚的第一個環節中,我們首次連線南極中山站,在線對話南極科考隊員,了解他們的越冬科考的日常吃住行和站區環境。其實許多越冬的科考隊員都是90後,有的也是B站用戶,他們在祖國萬裡之遙的世界之南,不僅要維持科考站正常運轉,還要進行科學考察研究,365天挑戰南極極限生存。
  • 探索南極已有百年 南極科考都在研究什麼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探索南極已有百年 南極科考都在研究什麼  「中國牆」包圍南極冰蓋最高點  1月12日中國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再度登頂南極「冰蓋之巔」,1月15日冰雷達探測小分隊因雪地車故障遇險,16日遇險隊員和救援人員安全返回大本營
  • 雪龍號前任船長談南極科考:科考船要跨「四關」
    昨日上午,中國唯一從事極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龍號」,從上海出發開赴南極,執行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記者了解到,此次南極考察,是自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以來,考察隊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昨日下午,就讀者關心的幾個問題,本報(註:揚子晚報)記者電話連線採訪了江蘇老鄉——「雪龍號」前任船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袁紹宏先生。
  • 南極科考進入「航空飛機」時代
    原標題:南極科考進入「航空飛機」時代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我國第32次南極科考隊隊員7日乘坐「雪龍」號破冰船奔赴南極。我國首架極地專用固定翼飛機將在南極拉斯曼丘陵、格羅夫山、崑崙站等區域試飛,完成南極首飛。   我國將在此次科考中為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確址。
  • 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
    中新社蘭州3月9日電 題: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作者 孔子俊提起南極,人們大多會想到寒冷、企鵝、海豹、冰川……如果說南極有植物,許多人的心裡都會有一個大大的問號。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肖灑和副教授陳書燕近期跨越萬裡繪製「南極植物圖譜」,並發現「南極不僅有如藻類、地衣、苔蘚和被子植物等,且其類型很有代表性。」蘭州大學9日發布消息稱,1月13日,肖灑和陳書燕受邀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
  • 當詩詞遇上鐵路,句句美到窒息!
    當詩詞遇上鐵路,句句美到窒息!05-14 04: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詩詞與鐵路
  •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外星人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在南極科考中確實有不少外來物質的發現,像是隕石。在南極,除了外星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研究,例如,巖石、冰雪、大氣、土壤等方面。南極作為地球上至今未被開發、未被汙染的潔淨之地,那裡有無數的科學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 中國南極科考內陸隊順利抵達崑崙站
    記者通過銥星電話從崑崙站獲悉,經過15天1200多公裡的艱難跋涉,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內陸隊——崑崙隊於當地時間30日17時20分抵達中國南極崑崙站。
  • 華東師大南極科考人,都經歷了什麼?
    拍攝這部短片《極地之南 | 三代科考人》,旨在紀念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橫穿南極大陸的壯舉。,中國先後派出近7000人到南極考察,一批批中國南極考察隊員,推動中國南極科考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極地之南 | 三代科考人》片中的三位科考人,分別代表著南極科考的「拓荒者」、中流砥柱和新生力量。
  • 奧克斯空調與中國南北極科考牽手十年,助力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
    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的「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科考國內基地碼頭啟航,再次開啟了一次長達100多天的考察徵程。從1984年首支國家科考隊遠赴南極大陸迄今,30多年來共開展了30餘次南極科學考察,10多次北極科考,在中國已形成一支較為穩定的極地科研保障團隊,並建立了南極的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和北極的黃河站、冰島站6個極地科學考察站。
  • 科普丨南極大洋科考關注些什麼
    ,此次科考計劃12天完成42個重點站位的考察作業。自1984年首次南極科考以來,南極半島海域都是我國南極科考的研究重點。大洋隊科考隊員都在專注於哪些研究?想要獲得哪些樣本和數據?新華社記者帶你走近南大洋上科考作業現場,聽聽科考隊員們的介紹。南大洋中溫室氣體的「物理泵」此次作業航線中完成了西風帶區域內兩條重要的海域斷面考察。
  • 俄羅斯客船被困南極 中國科考船火速營救
    在南極進行第30次南極科考的「雪龍」號改變航向,經過50多個小時、600多海裡的航行,於27日抵達遇險船密集浮冰區。  被困科學家特尼在北京時間27日17時發布的照片也顯示,雪龍號已出現在地平線上。特尼在推特中說:「好消息,雪龍號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所有人都很開心。」截至23時左右,「雪龍」號距離遇險船還有6海裡。
  •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海洋六號」科考船從2016年12月底開始在南極海域執行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任務,航程近7萬公裡、歷時共232天。這是一次從深海大洋向極地冰海跨越的歷史性航程。作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一艘高性能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海洋六號」同時還執行了2016年深海地質航次、中國大洋41航次科考任務。
  • 海墾母山咖啡登上「雪龍號」中國南極科考船和國家海洋科考船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18日消息(記者 杜倬荷)近日,海南農墾大豐咖啡產業集團旗下的母山咖啡部分產品登上了「雪龍號」中國南極科考船,成為中國遠徵南極的科考隊員的能量保障,受到了在場人員的熱烈歡迎。同時,母山咖啡還將供應給「向陽紅21號」等中國海洋科考船隊。
  • 自拍視頻記錄198天南極科考之旅
    作為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助理工程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屆畢業生郭安博宇,在2019年10月9日至2020年4月23日之間,跟隨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從上海出發,參加我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在這198天裡,他不僅運用專業知識,為南極科考提供精準的氣象參考,還拍攝了南極之行的各種見聞,受到眾多「後浪」點讚。
  • 目標南極!3位氣象科考隊員隨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出徵南極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在上海出發。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選派的山西省氣象局五臺山氣象站董劍、陝西省氣象局華山氣象站武維剛以及安徽省壽縣氣象局凌新鋒將隨「雪龍」號分別前往南極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為期18個月的常規氣象觀測和大氣成分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