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科考進入「航空飛機」時代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南極科考進入「航空飛機」時代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我國第32次南極科考隊隊員7日乘坐「雪龍」號破冰船奔赴南極。我國首架極地專用固定翼飛機將在南極拉斯曼丘陵、格羅夫山、崑崙站等區域試飛,完成南極首飛。
  我國將在此次科考中為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確址。
  相關人士表示,極地環境複雜艱險,按國際慣例,極地新建科學考察站之前需進行持續多年的選址工作。此前,我國已在羅斯海維多利亞地開展了三年的現場選址工作,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將完成最後一次優化選址工作,在預定地點進行包括基礎測繪、生態與環評等在內的綜合調查,為新站建設提出更多的選址方案。這將是我國繼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之後的第五個南極考察站。
  此次科考,我國將繼續開展深冰芯探測,在原來300米的基礎上再鑽探150米左右,深探至冰下450米左右。「雪龍」號此次還在船尾新配備了「衛星球」。這套衛星遙感信息系統,不僅將為觀測大尺度的全球變化提供移動平臺,而且能及時掌握現場天氣變化,為風雲莫測的極地航行、科考、物資運輸等現場活動增添「安全砝碼」。
  本次考察隊由277名隊員組成,計劃航線為:從上海出發經澳大利亞到達中山站、長城站,在智利補給後,經羅斯海維多利亞地到達澳大利亞凱西站,然後再次到達中山站。在完成預定任務後,經澳大利亞回國,總航程約3萬海裡,歷時159天。

相關焦點

  • (第33次南極科考)「雪鷹601」飛機飛抵中國南極中山站執行任務
    新華社「雪龍」號11月11日電(記者榮啟涵)記者11日從中國南極中山站了解到,經過7小時33分的飛行,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於當地時間11日9時14分由南極點順利飛抵中山站,計劃於近期開展國際合作任務。
  • 科學網—南極探險史上的航空時代
    裴特即鼎鼎大名的南極探險家、美國海軍少將理察.E.伯德(R.E.Byrd,1888—1975),他是以飛機在南極洲探險的先驅,從而開創了南極探險史上的航空時代。 據本書譯者在序中介紹:在南極探險史上,「應用了近代科學工具和技術,集合了自然科學各部門的專門學者,在這荒涼大陸上作科學上精密考察的,卻要算1928年至1930年美國裴特少將所領導的南極探險是第一遭了」。
  • 揭秘中國南極科考飛機雪鷹601:參加諾曼第登陸的功勳戰機
    簡單說,固定翼飛機是相對於直升機來說的,區別在於,飛行時直升機是由旋翼產生升力,而固定翼飛機則是靠機身上的固定機翼產生升力。作為從始至終參與南極科考固定翼飛機項目論證、實施的資深人員,崔祥斌說,我們國家南極科考固定翼飛機項目的建設其實早在2008年就開始了,是由國家海洋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推進實施的。為什麼需要固定翼飛機?
  • 中國將建第五個南極科考站 這塊寶地有啥奧秘
    執行我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科考隊員們現在正乘坐雪龍號船,駛出南極洲,闖過咆哮的西風帶,趕在回家的路上。  我國現有南極科考站四個,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兩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和崑崙站、泰山站兩個度夏科學考察站。其中崑崙站由於選址在南極內陸的冰天雪地中,雪層會不斷積累,因此設計壽命只有10年。同樣,泰山站的設計使用壽命也只有15年。
  • 在南極海拔最高的科考站,中國幹了這幾件大事!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在完成南極內陸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各項科考任務後,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崑崙隊24日撤離崑崙站營地,踏上返回南極中山站之旅。16名崑崙隊隊員自本月4日抵達崑崙站以來,開展了天文望遠鏡的維護和往年數據回收、天文臺址測量設備的安裝與運行、深冰芯鑽探設備維護與冰雪採樣、絕對重力測量等科考項目。
  • 中國南極科考內陸隊順利抵達崑崙站
    記者通過銥星電話從崑崙站獲悉,經過15天1200多公裡的艱難跋涉,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內陸隊——崑崙隊於當地時間30日17時20分抵達中國南極崑崙站。
  • 空軍飛機忙著飛南極 美國開發南極軍事價值(圖)
    美軍飛機忙著飛南極    據執行過此種飛行任務的美空軍飛行員介紹,在飛行過程中,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低溫嚴寒。冬季時,南極的氣溫保持在零下40攝氏度左右,還常伴隨有大風天氣,這對飛機發動機的性能以及空乘人員的駕駛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阻止新冠病毒進入冰層」,多國削減南極科考人員
    儘管研究南極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大意義,受疫情影響,多國科學家不得不暫緩或改變前往南極進行科學考察的計劃,以防止新冠疫情擴散到南極洲。南極洲研究站的醫療服務非常有限,而科學家在科考活動期間的集體生活極易導致疾病傳播,減少派出科學家數量能降低新冠疫情在南極洲暴發的風險。國家南極局局長理事會(COMNAP)正在大幅度削減各國赴南極科考團隊人員,澳大利亞和德國計劃將削減50%,紐西蘭將削減66%。科考人員抵達南極洲後將進行新冠病毒檢測,並保持社交距離。
  • 中國科考船在南極突撞冰山,24名隊員受困,鄰國直升機到達現場
    南極被我們稱為第7大陸,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唯一沒有人員定居的大陸,整個南極大陸被一個巨大的冰蓋所覆蓋,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這裡雖然有著美妙的風景、萌噠噠的生物,但這裡也險象環生。世界多國在南極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科考站,展開對這片大陸的探索。
  •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外星人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在南極科考中確實有不少外來物質的發現,像是隕石。在南極,除了外星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研究,例如,巖石、冰雪、大氣、土壤等方面。南極作為地球上至今未被開發、未被汙染的潔淨之地,那裡有無數的科學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 「阻止新冠病毒進入冰層」:多國削減南極科考團隊人員
    儘管研究南極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大意義,受疫情影響,多國科學家不得不暫緩或改變前往南極進行科學考察的計劃,以防止新冠疫情擴散到南極洲。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以往的10月到次年2月是南極洲最繁忙的夏季,來自數十個國家的數千名科學家聚集在研究站附近開展科考任務。然而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許多科學家將不再前往南極洲實地考察,而依靠遙感和前幾年收集的數據和樣本進行研究。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雪龍2號開啟南極科考徵程南極大陸總面積約為1400萬平方千米,其中有95%我國的四個南極科考站我國為了在南極大陸進行科學考察,自1985年開始,此外,我國自1980年開始就組織人員進行南極科學考察,到如今已經完成了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2020年11月10日,我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前往南極開展科學考察任務,這次考察任務的總航程大約為3萬海裡。
  • ...歷時158天航程約3萬海裡-雪龍 南極考察隊 南極大陸 赫德島...
    據《勞動報》報導,昨日上午,在歷經長達158天驚濤駭浪、冰雪交加的洗禮和考驗後,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完成了各項預定考察任務,乘坐「雪龍」號返回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科考期間,中國首架極地專用固定翼飛機在南極拉斯曼丘陵等地試飛成功。
  • 澳科考隊員急需醫療救護撤離南極 中美聯合伸出援手
    《澳大利亞人報》網站12月20日刊發題為《中國和美國共同幫助救護澳大利亞南極科考隊員》的報導稱,儘管地緣政治關係緊張,但在美國的協助下,中國正在幫助一名患病的澳大利亞科考隊員從南極撤離。即使在最好的天氣情況下,在南極展開空運救護也非常困難,而由於澳大利亞南極科考站沒有配備裝有雪橇式起落架的飛機,這項工作變得更加複雜。報導還稱,變通的方法是讓中國和美國參與在南極的這項救援工作。
  •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海洋六號」科考船從2016年12月底開始在南極海域執行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任務,航程近7萬公裡、歷時共232天。這是一次從深海大洋向極地冰海跨越的歷史性航程。作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一艘高性能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海洋六號」同時還執行了2016年深海地質航次、中國大洋41航次科考任務。
  • 南極科考「雪龍號」直升機墜毀 機骸已找到 1人失蹤
    圖:南極科考「雪龍號」直升機墜毀 機骸已找到 1人失蹤「直九」直升機在南極考察時執行飛行任務(資料照片)。據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辦公室值班人員介紹,4月12日11時20分,南極考察船「雪龍號」在上海外高橋5號溝碼頭附近停靠,「雪龍號」租用的一家通用航空公司的直升機在完成考察船上的工作任務後,從「雪龍號」上返航回駐地。飛機在起飛1分鐘後墜海,機上4人隨機落水。
  • 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製作完成
    該地圖由黑龍江省測繪地理信息局製作,精度高、現實感強、可量測,能夠直觀反映地物的外觀、位置、高度等屬性,可為科考站區的空間演示、規劃研究、分析評估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在我國第32次南極考察長城站度夏期間,考察隊員首次採用「冰川」號傾斜攝影測量無人機系統,共執行8個架次飛行,利用獲取的南極長城站站區周邊5000餘張釐米級高解析度航空影像製成該地圖。
  • 南極科考有了「充電寶」,設計者卻沒能看到……
    十年前,東南大學接到任務,打造我國自己的極地科考支撐平臺;十年後,定型的「東大極能」踏上遠赴南極大陸的徵途,當初主持設計它的人,卻沒能看到這一天……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席元11月9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穿越咆哮西風帶,向南極進發。
  • 去南極科考看企鵝
    科考隊員和南極生物親密接觸羊城晚報記者 林世寧 實習生 雷葉婷 通訊員 餘珊燕春遊去哪兒?賞花、登山、戲水……美好卻不夠前衛,就在一個月前,汕頭大學的22名師生將「春遊」的腳步踏上了南極大陸,汕大也成為國內首所組織師生到達南極科考探險的高校。在南極大陸登陸8次汕頭大學於2012年12月啟動南極科考探險項目,2013年6月南極科考隊正式成立。在2014南極科考探險項目之前,科考隊員已先後赴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廣東七目嶂、香港、東北長白山等進行戶外技能培訓。
  • 南極科考用上「巨型充電寶」 24小時不間斷供電
    ,即將踏上前往南極的徵途,開展為期半年的科考任務。另一個貨櫃裡是一個發電系統,裡面有5臺發電機組,和一個可以存儲5噸航空燃油的油箱,保證一年的無人運行,自動的供油。  貨櫃內還包括控制系統,保證發電機組的自動運行;另外還有一個遠程通訊系統,負責把現場運行的一些狀態數據,通過衛星通訊發回到國內的運控中心。  「微型電廠」24小時不間斷供電  海拔2600多米的泰山站,是中國位於南極大陸腹地的科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