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南極科考飛機雪鷹601:參加諾曼第登陸的功勳戰機

2020-11-23 澎湃新聞
停在中山站附近機場的「雪鷹601」 新華社記者 榮啟涵 圖

這兩天,一架特別的飛機上了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華社1月10日報導稱,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1月8日成功降落南極冰蓋最高區域崑崙站,完成首次冰穹A區域業務化降落測試飛行。

此次「雪鷹601」成功降落崑崙站實現了三大突破:一是成功實現該類飛機首次降落冰蓋最高區域冰穹A,這在國際南極航空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二是成功降落崑崙站,徹底告別我國南極內陸野外考察沒有空中力量支撐的歷史。三是「雪鷹601」作為高效科研和保障平臺的作用進一步加強,為我國在南極開展空中考察積累了經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此次「雪鷹601」飛行航程1316公裡,飛行時間約4小時15分鐘,全面驗證了飛機的動力系統、控制系統、續航能力及適應南極高原環境複雜條件的技術性能。

「雪鷹601」從崑崙站返回途中在泰山站加油,當時的風速達到15米/秒 微信公號南極之南 圖

其實,「雪鷹601」引人關注的「資本」遠遠不止這些。隨便說幾條,都足夠讓你目瞪口呆。

比如,這架飛機1944年出廠,至今已經70高齡;

又比如,它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國C-47運輸機,是個標準的軍用飛機;

再比如,這架飛機在二戰時參加過著名的萊茵河戰役,還參加過更著名的諾曼第登陸,真正上過戰場,空投過盟軍傘兵,並上演了被打成「篩子」依然平安返航的奇蹟;

最「傳奇」的是,從被製造出廠至今,這架飛機70多年間在美國、英國、巴西、以色列之間多次輾轉,最終才「落戶」中國,「身價」更是接近1億人民幣!

相信你一定被震驚到了吧?也許你會問,為什麼要買一架這麼「老」的飛機?既然花重金買回了這架「傳奇飛機」,又量身定製了高科技的儀器設備,那「雪鷹601」究竟搭載了什麼?這些設備在南極究竟能幹什麼?「雪鷹601」在這次科考中又會執行什麼樣的任務?而且,為什麼南極進行科考一定要有「空軍」的幫助呢?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記者,專門連線了正在萬裡之外南極執行科考任務的崔祥斌,他是我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成員、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雪鷹固定翼飛機航空科學考察主要參與人。

添置固定翼飛機,這個想法從2008年就有了

固定翼飛機簡稱定翼機,常被再簡稱為飛機,是指由動力裝置產生前進的推力或拉力,由機身的固定機翼產生升力,在大氣層內飛行的重於空氣的航空器。它是固定翼航空器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另一種固定翼航空器是滑翔機。飛機按照其使用的發動機類型又可被分為噴氣飛機和螺旋槳飛機。簡單說,固定翼飛機是相對於直升機來說的,區別在於,飛行時直升機是由旋翼產生升力,而固定翼飛機則是靠機身上的固定機翼產生升力。

作為從始至終參與南極科考固定翼飛機項目論證、實施的資深人員,崔祥斌說,我們國家南極科考固定翼飛機項目的建設其實早在2008年就開始了,是由國家海洋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推進實施的。為什麼需要固定翼飛機?原因其實有很多,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南極大陸面積非常大,有14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半中國,絕大部分被冰雪所覆蓋。惡劣的自然環境意味著當地無法提供生存資源,幾乎全部物資要依賴外部輸送。自南極考察開始以來,船舶一直是最主要的運輸工具,但每年也只有南極夏季才有幾個月的使用期。在每年4月到10月南極冬季,海冰的邊緣距離陸地可達上百公裡,這期間任何船隻無法靠近南極大陸,各國考察站真正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

其次,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在南極的科學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可是惡劣的自然條件導致從地面獲取研究數據非常困難,不但效率非常低,而且成本非常高。

2016年10月27日,美國宇航局拍攝的南極洲西部海岸附近的冰層 中國天氣網 資料圖

第三,從1984年以來,我國在南極已經建設運營了長城、中山、崑崙、泰山四個科學考察站,這些考察站在南極分布範圍非常廣,彼此間的距離也非常遠。舉個例子:距離崑崙站最近的是泰山站,700公裡,無人值守,而常年有人值守的中山站距離崑崙站已經有1300公裡之遙了。每年南極的度夏和越冬考察,難免會有一些突發事件,比如人員的傷病、考察過程中的緊急醫療救助等等,各個站之間如此遙遠的距離是處置這些突發事件的最大阻礙。

有了固定翼飛機,這些問題全都可以迎刃而解。例如,「雪鷹601」在探測冰蓋下地形方面效率高、覆蓋面廣,可以完成對很多地面車輛無法到達區域的測量。此外,在鑽取1000米以下深冰芯方面,過去我國科考隊員只能在夏季通過近20天的雪地車行駛才能到達冰穹A開展作業,有效作業時間只有20天左右,而在冰穹F等地使用飛機運輸的國家,每年有效工作時間達到近80天,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目前中國唯一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號 新華網 資料圖

另外,從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科考算起,中國已經邁入南極33年。雖然已躋身南極考察大國之列,但每年南極考察站的物資保障,都要依靠唯一一艘「雪龍」船補給。從上海出發到達南極,「雪龍」需要一個月,如果再進行環南極航行,對沿途各站進行補給,時間無疑會更長,因此從極地大國到極地強國,航空力量不可或缺,「雪鷹601」的入列完全彌補了這個缺憾,而且在人員運輸和物資調配上也有了更靈活的選擇。所以,固定翼飛機對南極科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為啥「相中」這架70歲的老飛機?

對於購買什麼飛機這個問題海洋局還是考慮了很久的。

就目前為止,能夠在極地運行的飛機一共不超過10種,其中3種是現役軍用運輸機,分別為美國的C-130,C-17以及俄羅斯的伊爾-76運輸機。這三種飛機或是無法買到或是要價不菲,剩下的飛機要麼維修成本過高,要麼機身承載力不足以支撐科考要求。

看來看去,國家海洋局注意到了這架被巴斯勒渦輪公司收購併準備進行改裝的「C-47」。

這家公司改裝的後的C-47更名為BT-67,「BT」就是這家公司名字Basler Turbo的縮寫,「67」則是取自換裝的加拿大普惠發動機型號。

之所以會看中這架「老飛機」,是因為雖然這型飛機(軍用版型號叫C-47,民用版本叫DC-3)製造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但由於機體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原配的老式活塞發動機已經「壽終正寢」,通過換裝新一代的渦槳發動機,完全可以讓這一機型繼續「發光發熱」。

而且,

憑藉C-47/DC-3超優良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再加上簡單易用,維護成本極低的優勢,而且配備了新發動機後,起到了「大馬拉小車」的效果,使得這種飛機特別適合在極地區域的運行。

所以每到南極夏季,都會有不少改裝後的BT-67從北半球飛到南極。

由於之前看到過由巴斯勒渦輪公司改裝的後「BT-67」在極地的強大功能,國家海洋局在為中國極地考察選擇第一架固定翼飛機的時候,自然不會錯過這個經典機型。接下來的劇情就是,經過一系列科學論證,國家海洋局於2014年籤署了價值近1億人民幣的購置合同,這架C-47開始了變身為「雪鷹601」的歷程。

從C-47到BT-67再到「雪鷹601」

變身的過程還是看圖吧!

這是改裝成「雪鷹601」之前的C-47 微信公號縱橫之美 圖

被我國購買的這架C-47正在巴斯勒渦輪公司接受現代化改裝  微信公號縱橫之美 圖

正在接受現代化改裝的C-47  微信公號南極之南 圖

C-47變成「雪鷹601」首先要進行標準化改裝:

按照合同要求,在巴斯勒渦輪公司,我國購買的這架C-47被拆解,然後逐一檢查維護更換,安裝新的發動機、螺旋槳、新的駕駛艙、新的液壓系統等等。一架嶄新的BT-67雛形初步顯現。

正在接受現代化改裝的C-47 微信公號南極之南 圖

C-47改裝前的機艙座位 微信公號縱橫之美 圖

C-47改裝後的機艙座位  微信公號縱橫之美 圖

C-47改裝前的駕駛艙 微信公號縱橫之美 圖

C-47改裝後的駕駛艙 微信公號縱橫之美 圖

現在,經過上面的過程,我們選中的這架C-47已經成為一架基本款的BT-67了。但是,基本款的BT-67隻是一款多用途的通航飛機,只有再經過進一步的改進,才能成為具有「專業技能」的特種飛機。南極科考隊定製的BT-67,是要把C-47「一步到位」地升級改裝成專門在極地作業的特殊型號。所以,接下來還要進行極區改裝,並增加科研模塊。C-47改裝後的機艙座位

首先進行極區改裝:

然後添加科研模塊:

由C-47改裝的「雪鷹601」正進行塗裝 微信公號南極之南 圖

最後,在搭配上專門為我國「量身定製」的機載設備和科考儀器,同時完成「史上最漂亮公務機塗裝(沒有之一)」之後,2015年10月,這架70多歲「高齡」的C-47獲得「重生」,脫胎換骨成為嶄新的「雪鷹601」!

漂亮的「雪鷹601」閃亮登場 新華網 資料圖

「雪鷹601」搭載「南極科考三劍客」

「變身」的過程是不是特別神奇、特別有穿越感?

其實完成改裝,成為「雪鷹601」只是個開始。既然固定翼飛機應用於南極科考,可以大幅度提高數據觀測和採集的效率,那麼就不能不關注一下飛機上到底都有些什麼設備。

據崔祥斌介紹,「雪鷹601」上所搭載的科考儀器,都是根據我國極地科考的研究方向和實際需要而「量身定製」的。

具體來說,目前飛機上搭載的儀器設備主要有:航空冰雷達、航空重力儀、航空磁力計、雷射高度計、高清攝像機、高精度GPS以及慣性導航系統。這些儀器的性能與美俄等國所使用的處於同一個水平線,而且為了滿足今後不斷升級的需要,飛機上還預留了進一步添加新儀器設備的模塊化接口。通過增加新的設備,「雪鷹601」未來能夠執行的任務在現有基礎上還會有大幅度增加,可以涵蓋包括遙感、大氣、高空物理測量以及地球物理等多個學科。

在這些設備中,最重要的是有「南極科考三劍客」之稱的一個「套裝」,包括航空冰雷達(也叫穿透雷達)、航空重力儀和航空磁力計。

「雪鷹601」上的「三劍客」 新華網 資料圖

航空冰雷達在南極已經有60多年的發展應用歷史,它可以探測南極冰蓋的基本特徵,包括厚度、冰下的地形地貌、冰下湖,也可以反映出南極冰蓋的內部結構。簡單的說,它能夠給南極冰蓋做精細的「CT」掃描。

而航空重力儀主要是用來觀測地球重力場的異常變化,並以此反映出南極大陸地質構造的相關信息,是南極資源和環境調查的重要設備。

如果將這兩者結合使用,則可以調查南極冰下湖的深度、冰下沉積物厚度等重要信息,為南極冰下環境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航空磁力計的本領也不小,在飛機飛行的路線上,地球磁場的微小變化都會被這個儀器捕捉到。引起磁場變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冰蓋下基巖的屬性,是否含金屬等。

如果把這「三劍客」結合使用,則可以從上到下對南極冰蓋和南極大陸交界面,以及南極大陸面以下地質構造進行綜合研究,為研究引起南極冰蓋快速變化的因素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

南極洲地圖,伊莉莎白公主地位於中國崑崙站(紅字標識)以東 中國海洋報 資料圖

「伊莉莎白公主地」,「雪鷹601」的「重點目標」

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對於南極科考來說,「雪鷹601」這塊「好鋼」又會首先用在哪裡呢?

崔祥斌介紹說,從「雪鷹601」加入我國南極科考以來,研究人員就把這架飛機初期研究調查的重點放在了崑崙站以東一塊非常大的區域,叫「伊莉莎白公主地」。

伊莉莎白公主地位於東南極洲,該地區在1931年2月9日由英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探險隊發現。

這塊區域是南極科學研究的「空白地帶」。在過去60年的調查中,南極絕大多數地區都已有航空測量數據,唯獨這片區域還沒有被涉及到。

另外,近期的研究也表明,在「伊莉莎白公主地」可能發育了南極第二大的冰下湖,還可能存在一個長達1000多公裡,延伸直達南極內陸的裂谷系統。這不僅對冰蓋的穩定性有重要影響,而且對研究冰蓋的演化過程有重要意義,因此國際上對這塊區域的科學研究非常重視。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站分布圖 中國海洋報 資料圖

非常幸運的是,我國中山站、泰山站和崑崙站所處的位置,都完全可以保障對這塊區域進行航空調查,這給我們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雪鷹601」近期的工作方向和重點就是「伊莉莎白公主地」。

崔祥斌信心滿滿地表示,「未來這一地區的科學研究,一定會打上中國的烙印,這一地區也會成為既中山站、Dome A和格羅夫山之後,另一塊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區域」。

為保持南極「純淨」,需要「實質性存在」

通過崔祥斌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從1984年首次南極科考算起,我國逐漸形成了「雪龍」船、長城站、中山站、泰山站、崑崙站為一體的「一船四站」體系。「雪鷹601」此次降落冰穹A,更是標誌著中國極地固定翼飛機將可能實現在南極大陸全域的「存在與抵達」。

「雪鷹601」飛越南極崑崙站 新華網 圖

極地科考能力提高的背後,意味著持續不斷的大力度和高投入,那麼,越來越「大手筆」的南極科考,意義又究竟在哪裡?

崔祥斌認為,我們國家正在建設海洋強國,在這個大定位下,我們也在積極建設極地強國。雖然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畢竟在世界上是一個大國形象。既然是大國形象,那我們就需要、同時也應該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有實質性的存在。南極的科學研究對了解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有重要的作用,我們責無旁貸要對此盡一份力量和責任。另外,對南極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特點的研究也會帶動我們國家其他相關科學技術領域的創新和提升。

再有,南極目前是一塊「沒有主權」的大陸,但這不是永久的。在「南極條約」的約束下,相關各國對南極的領土主權要求被暫時「凍結」,但是期限只有60年。如今,距離條約到期只剩兩年左右的時間,在這樣一個時刻,考驗的是世界上各個相關國家的智慧。如何讓南極永遠「和平」、「純淨」下去,避免紛爭,只為人類的科學研究服務?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能否扮演這個角色的基礎就是在南極「實質性的存在」,以及在南極科學研究中所作出的貢獻。

正是由於以上的原因,我們必須要加大對南極科學研究的力度和投入。

應該看到,即便我們如今在南極科學研究上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和美俄等「南極科考強國」相比,我們依然有比較大的差距。這種差距是綜合性的,不是單獨某一方面的。單就南極科考的歷史來說,美國已經有60年經驗和數據的積累,而我們只有30年左右。至於極地航空調查,美國更是從很早就開始了,而我們則是近來剛剛補上這塊「短板」。

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效果圖 新民網 資料圖

為了縮小差距,我們國家在這方面也進行了非常大的投入,「雪鷹601」的入列,讓中國南極科考有了「空軍」,前不久,我國第二艘更加先進、功能更加強大的破冰船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未來將和「雪龍」一起為中國的極地科考服務,同時,我們在南極的第五個科考站也開始進行選址,初步方向選在東南極洲,羅斯海與羅斯陸緣冰西側的「維多利亞地」,這裡礦藏豐富,還擁有南極大陸最大的「綠洲」。這不僅是我們國力提升的表現,更是國家對極地科考重視程度的體現。相信有了這些「硬實力」的幫助,會讓我們更有「底氣」和「資本」,在國際社會中扮演好我們所應該扮演的角色。

雪鷹601「前世」檔案

姓名:C-47A-75-DL

別名:空中列車

出生地:達科他州,美國

製造廠家: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美國

出廠編號:19446(1944年製造的第6架C-47飛機)

美國陸軍編號:42-100983

出生日期:1944年1月14日

機長:19.63米

翼展:28.90米

機高:5.18 米

總重:14980千克

載重: 227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368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7076米

最大航程:4900千米

動力裝置:2臺R-1830-92活塞發動機,單臺功率為883千瓦

Tips: 助力中國南極科考的飛機「三劍客」

「雪鷹601」固定翼飛機

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可搭載多種科學觀測設備,是高效的科研平臺,也是擁有集快速運輸、應急救援和航空科學調查於一體的多功能固定翼飛機。最大速度:403 km/h,巡航速度:380 km/h,航程:3440 km,升限:7620 m,功率/重量:163 W/kg

「雪鷹12號」直升機

2013年11月6日入列,替代於2011年在南極墜毀的「雪鷹」號直升機。同它的前任一樣,「雪鷹12」直升機為俄羅斯生產的卡-32A11BC型直升機,最大載客量為14人,最大起飛和著陸重量11噸,艙內最大載重3.7噸,艙外最大載重5噸,最高時速260千米/時,最大航程800千米,實用升限5200米,懸停高度3500米。該機型為加拿大和歐洲認證的版本,使用兩臺2400馬力的克裡莫夫的TV3-117MA發動機,並在直升機發動機和槳葉配有專用的寒帶防結冰系統。

直升機本身是在俄羅斯高寒地區製造,耐低溫、抗風抗腐蝕能力都比較強,基本上適宜零下40℃的低溫條件,同時其雙旋翼系統的抗側風能力也比較強,可以抵抗9級大風。

「海豚」型B7102號直升機

「海豚」型B7102號直升機,隸屬海直通航,自第30次南極科考起,替代由哈飛公司提供的「直九」型直升機。相對於12噸級的卡-32,只有4噸的「海豚」顯得輕巧很多,在使用過程中,卡-32主要承擔重型貨物吊運任務,而「海豚」主要承擔探路等任務,二者搭配使用。 

(原題為《諾曼第登陸的二戰功勳戰機是如何變身加盟中國南極科考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第33次南極科考)「雪鷹601」飛機飛抵中國南極中山站執行任務
    新華社「雪龍」號11月11日電(記者榮啟涵)記者11日從中國南極中山站了解到,經過7小時33分的飛行,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於當地時間11日9時14分由南極點順利飛抵中山站,計劃於近期開展國際合作任務。
  • 在南極海拔最高的科考站,中國幹了這幾件大事!
    1月18日,中國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飛越南極崑崙站上空。當日,中國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成功降落在位於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崑崙站機場。這也是「雪鷹601」投入使用以來第三次成功降落在這一海拔4090米的機場。
  • ...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上午凱旋-雪鷹 南極考察隊 極地 赫德島...
    東方網4月12日消息:「雪鷹」的成功試飛,「雪龍」的最南航行,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的初光,南極冰芯單季鑽探的新紀錄,崑崙站主體建築的正式入住使用……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今日凱旋,其出色的成績單上充滿了引人矚目的關鍵詞。上午10時,在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國家海洋局與上海市政府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
  • 中國南極永久機場將開建 備選位置選在哪?
    中國南極永久機場資料圖: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按照計劃,我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將於11月2日搭乘「雪龍」號前往南極。作為「先遣部隊」,如果一切順利,「雪鷹601」將在北京時間28日15點左右抵達南極中山站。這是「雪鷹601」第4次參加中國南極考察。
  • 中國南極科考內陸隊順利抵達崑崙站
    記者通過銥星電話從崑崙站獲悉,經過15天1200多公裡的艱難跋涉,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內陸隊——崑崙隊於當地時間30日17時20分抵達中國南極崑崙站。
  • 中國欲在南極建永久機場 位置特殊有3個重大意義
    目前,在南極建設永久性機場有著非常大的現實需求,美、俄、英、澳等多個大國均在南極建有永久性機場,最大的機場甚至能起降空客A319飛機和C-17戰略運輸機。中國首個南極永久機場29日,中國《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一篇題為「重磅!中國將在南極冰蓋建首個永久機場」的文章在國內網際網路上刷屏,也引起境外媒體的轉載與關注。
  • 中國南極永久機場將開建 備選位置竟然是運動的冰蓋
    中國南極永久機場 資料圖: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按照計劃,我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將於11月2日搭乘「雪龍」號前往南極。作為「先遣部隊」,如果一切順利,「雪鷹601」將在北京時間28日15點左右抵達南極中山站。這是「雪鷹601」第4次參加中國南極考察。作為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可搭載多種科學觀測設備,巡航速度380公裡/小時,航程3440公裡。本次考察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距離南極中山站28公裡的冰蓋上,建設我國第一個南極永久機場。
  • 武漢女教師「滯留」南極,祖國這樣接她回家
    趙羲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隊隊員今年2月她原本計劃完成任務後乘飛機經澳大利亞回國但受疫情影響她最終「繞路」回家這一路,堪稱硬核這次科考中趙羲的工作是藉助「雪鷹601」平臺執行航空調查任務有人說這是坐飛機「遊」南極事實上,由於是科研飛行平臺飛機艙內和艙外的溫度幾乎相同條件十分艱苦
  •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在當天舉行的「海洋六號」科考船成果發布會上,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何高文說,在南極航程中,「海洋六號」掃描長度超過250公裡、寬度超過80公裡,獲得的數據量達80G左右,形成的無縫隙近三維立體海底地貌圖可為我國後續極地科學考察和船舶航行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水深及海底數據。
  • ...歷時158天航程約3萬海裡-雪龍 南極考察隊 南極大陸 赫德島...
    據《勞動報》報導,昨日上午,在歷經長達158天驚濤駭浪、冰雪交加的洗禮和考驗後,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完成了各項預定考察任務,乘坐「雪龍」號返回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科考期間,中國首架極地專用固定翼飛機在南極拉斯曼丘陵等地試飛成功。
  • 「雪龍號」歸國 第33次南極科考刷新抵達全球最南紀錄
    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10日抵達上海長江口水域。 芊燁 攝   中新網上海4月10日電 (陳靜顧榮華)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10日抵達上海長江口水域。此番科考,雪龍號科考船行駛到南緯78°41′羅斯海水域,刷新了全球科學考察船在南極海域到達的最南紀錄,同時開闢了中國極地科學的海陸空立體化協同考察新紀元。
  • 中國向極地考察強國邁進 第5個南極考察站即將開建
    5月22日,南極條約協商會議首次在中國召開。作為負責任大國,我國正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南極事務。中國的南極考察歷史僅有短短的33年,但這33年來,我國向極地考察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   1984年,中國首支南極洲考察隊成立。隊長郭琨率領考察隊員奔赴南極,僅用40天就建成長城站。
  • 中美澳南極科考隊千裡接力送傷員,澳科考站升起中國國旗,中方愉快...
    經過各方協調,最終形成了一個複雜的跨國接力式救援方案:中方直升機從中國的南極科考站中山站出發前往110公裡外的戴維斯站,運輸物資人員到37公裡外的冰蓋上建立一條可供飛機起降的跑道,隨後再將傷員從戴維斯站運抵機場,乘上美國飛機飛向位於南極洲邊緣、條件更好的凱西站。最後將建設人員帶回戴維斯站。 當地時間20日,澳方對外公布了這一行動方案。
  • 首架極地飛機穿越南極最高區
    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長城站電 記者從中山站獲悉,當地時間9日下午,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成功飛越位於南極冰蓋最高區域的崑崙站,持續飛行2600多公裡安全返回中山站。  當地時間9日13時31分,「雪鷹601」從中山站附近的冰蓋機場起飛,飛行4小時23分後成功飛越崑崙站上空,飛行9小時4分鐘後返回中山站,持續飛行2623公裡。
  • 向經典傳奇致敬:劃時代的「空中之王」,二戰最強飛機DC-3
    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飛機,由BT-67改裝而來。隨後,按照我方要求,進一步進行極區改裝、增加科研模塊、新塗裝等改制工作,2015年10月,「雪鷹601」正式誕生。(在這些設備中,最重要的是有「南極科考三劍客」之稱的一個「套裝」,包括航空冰雷達即穿透雷達、航空重力儀和航空磁力計)。
  • 這回,澳大利亞科考站升起中國國旗
    在經過中、美、澳三國人員跨越海、陸、空數千英裡的努力後,一名澳大利亞南極科考隊員成功獲得醫療救援,從南極洲撤離。澳方感嘆,這次「幸運地」碰到了中國破冰船。期間,澳大利亞科考站還專門升起了中國國旗。圖自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網站南極科考隊員成功轉移,澳大利亞感謝中美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12月25日報導,澳大利亞官員周五稱,得益於團隊合作和南極地區夏季的良好天氣,為期5天的行動取得了「顯著成功」。
  • 頭條 | 外界曾屢屢質疑中國的南極戰略,現在卻說——
    5月22日開始的第40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對在南北極地區作用不斷擴大的中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也是顯示其致力於南極及其海洋保護的絕佳機會。1983年,中國加入了該條約,如今中國在該地區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在南極洲有4個科考站,而且還將在羅斯海地區建造第5個科考站。
  • 在南極長城站越冬是怎樣一種體驗?
    固定翼飛機在執行飛行科考任務時,程緒宇乘坐雪地車在旁邊進行安全保障。 祝標攝(人民視覺)衝鋒舟衝破海上浮冰,登陸南極洲南設德蘭群島喬治王島的時候,風雪正大,五六級的大風吹著乾燥的雪往臉上砸,凍得有些麻木的臉隱隱生疼。就在這漫天風雪中,看到了獵獵的五星紅旗——中國南極長城站到了。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記者王立彬 張建松)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中國科學家首次繪製南極巖石圈、地殼厚度圖
    圖為「雪鷹601」飛越南極崑崙站  新華社發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