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飛機網訂閱號 昨天
DC-3飛機,是指美國道格拉斯飛機公司在1936年生產投入使用的雙發活塞式&34;。採用下單翼,全金屬機身。895kW的大功率發動機,載客量21人,巡航速度達到310km/h。其設計和製造技術都是當時最先進的,可靠性、舒適性均好。作為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的飛機,DC-3在其服役期間,足跡遍及全球,經歷驚險而神奇。
現有一架DC-3飛機可以,1945年出廠,總時間18000小時,19座,2014年進行了大修,附件了多種航點設備,以及艙內設施,各部件均有剩餘時間,可正常飛行。飛機正在執行第91部分運行的2年/600小時核准檢查計劃(AAIP),飛機交付時將完成新的600小時檢查。
基本參數
機組人員:兩名
載客量:21–32名乘客
長度:19.7 m
翼展:29.0 m
高度:5.16 m
空重:7,650公斤
總重:11,431公斤
燃料容量:3736公升
動力裝置:2× 普惠R-1830-S1C3G
巡航速度:333 km / h
服務上限:7,100 m
爬升速度:5.7 m / s
由於性能優越,DC-3被世界各國航空公司大批購買。二次大戰前夕,世界各國乘坐飛機旅行,90%以上是用DC-3飛機。DC-3是航空史上第一款使航空公司實現盈利的機型。飛過DC-3的飛行員有一句對它的評價「你能找到的替換一架DC-3的飛機是另外一架DC-3」,可見DC-3在航空史上的經典地位。
DC-3有許多種不同的型號,最著名的是軍用運輸機C-47,另外有R4DC-53、達科塔或者達克、空中列車、C-49等,除了運載旅客和貨物等基本任務之外,DC-3還作為救護機、滑翔機牽引機、空中指揮所、水陸兩用機、滑橇式飛機、飛行火炮平臺、救火機、農業噴灑機,甚至轟炸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DC-3曾被盟軍徵召為軍機作戰,軍用的DC-3被稱為C-47。而作戰期間對運輸機需求大增,C-47被大量生產,曾擔任過的任務多不勝數,C-47亦被視為盟軍取勝的功臣之一。
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卓越表現,DC-3一共生產了13,000餘架,這在民航史上是空前的。DC-3被認為是航空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運輸機之一。前蘇聯也曾在二戰時期仿製過DC-3,即裡-2型運輸機。裡-2型運輸機是蘇聯生產製造的近程活塞式運輸機,1940年投入使用。該機型曾被命名為波斯-84,後以其主任工程師裡森諾夫的名字改為裡-2型。
二戰後,大量退役的C-47由軍轉民用,各中小航空公司皆引進這些DC-3以開拓業務及創業,這些以退役物資出售的二手C-47價廉物美,成為各航空公司的旗艦機種。它亦執行戰後冷戰時期的人道任務,可說當時全球各地機場皆能找到DC-3的蹤影。
DC-3飛機在全世界廣泛應用,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運輸機。大部分的DC-3製造於二十世紀3、40年代,但其生命力延續到了二十一世紀。由於足夠數量的DC-3存在,很多公司開始購置二手DC-3並加以改裝,使其煥發了青春。
美國巴斯勒渦輪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巴斯勒沒有想到DC-3以及後來改裝而成的BT-67成為了極地考察的主力軍。它超優良的空氣動力學設計,簡單易用,維護成本低,配備了新的發動機後,起到了大馬拉小車的效果,特別適合在極地區域的運行。所以每到南極夏季,有一大批DC-3和改裝後的BT-67紛紛像候鳥一樣從北半球飛到南極。
BT-67能比DC-3多裝1,800公斤貨物,巡航速度增加72公裡/小時。「嶄新」的BT-67價值4百萬美元。有5架BT-67機鼻上部安裝了前視紅外轉塔,並有一座12.7毫米機槍轉塔與之隨動,賣給了哥倫比亞用於反毒品巡邏。BT-67在全世界的應用很廣,從泰國的人工降雨到美國林業局的空降消防員作業。
最後一架離開生產線的DC-3是在1946年下線的。根據幾年前道格拉斯公司的估計,目前世界各地還有三千架DC-3在為商業、軍隊、政府和私人服務。很多退役的DC-3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餘熱。在瑞典和南非,有人將報廢的DC-3機身改裝成餐館;在日本,被改裝成小旅館;在巴基斯坦,被改裝成夏令營營房。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位名叫斯莫克·諾蘭德的人將他發現的丟棄的DC-3下半部機身改裝成可移動式住房。
DC-3飛機在中國
DC-3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包括國民政府時期、新中國建國後以及海峽兩岸。其中包括中國戰場運輸任務的駝峰航線。在這條航線上擔任運輸飛行任務的是美國陸軍航空運輸總隊(ATC)和中國航空公司,使用的飛機主要是:C-46、C-47和C-53、C-54、C-87、C-l09等。
1945年8月27日,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和蔣介石的代表張治中乘C-47飛機到延安來接毛澤東。8月28日,毛澤東等人乘此機離開延安赴重慶談判。
上海解放初至1951年,經民航員工的努力,陸續修復了「中航」和「央航」棄置在上海的12架破舊飛機,其中C-46型飛機10架,C-47型飛機2架。這些運輸機對於新中國早期民航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9年12月6日13點21分,在中國華北空管局各管制單位的通力配合下,一架1944年出廠、有著75年機齡,註冊號為N41CQ的DC-3老飛機,安全降落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跑道上,圓滿完成了兩航起義70周年紀念飛行。
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飛機,由BT-67改裝而來。國家海洋局於2014年籤署了價值近1億人民幣的購置合同,巴斯勒渦輪公司這架C-47開始了變身為「雪鷹601」的歷程。
「雪鷹601」飛機
按照合同要求,在巴斯勒渦輪公司,我國購買的這架C-47被拆解,然後逐一檢查維護更換,安裝新的發動機、螺旋槳、新的駕駛艙、新的液壓系統等等。巴斯勒渦輪公司將其改裝後更名為BT-67,「BT」就是這家公司名字Basler Turbo的縮寫,「67」則是取自換裝的加拿大普惠發動機型號。隨後,按照我方要求,進一步進行極區改裝、增加科研模塊、新塗裝等改制工作,2015年10月,「雪鷹601」正式誕生。
「雪鷹601」上搭載的儀器設備主要有:航空冰雷達、航空重力儀、航空磁力計、雷射高度計、高清攝像機、高精度GPS以及慣性導航系統(在這些設備中,最重要的是有「南極科考三劍客」之稱的一個「套裝」,包括航空冰雷達即穿透雷達、航空重力儀和航空磁力計)。這些儀器的性能與美俄等國所使用的處於同一個水平線,而且為了滿足今後不斷升級的需要,飛機上還預留了進一步添加新儀器設備的模塊化接口。
20191月18日,「雪鷹601」成功降落在位於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崑崙站機場,這也是「雪鷹601」繼2017年1月「首降」以來,第三次成功降落在這一海拔4090米的機場。這是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中國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順利完成對東南極冰蓋分冰嶺、埃默裡冰架南緣等重要航線的探測,標誌著中國科研人員具備了獨立開展南極航空科考能力。
撞山後復飛
1957年4月21日,美國邊區航空公司「飛行7號」DC-3在飛行途中,由於受到惡劣天氣影響,在爬升中撞山,雖然飛機由於嚴重震動遭到破壞,卻仍然對操縱反應靈敏,搖搖晃晃地上升,並且從撞擊點飛走,幾秒鐘之後,飛出雲層,進入晴空。飛行員凝神一看,發現飛機左翼幾乎剪斷了9英尺。
「飛行七號」搖搖晃晃地繼續飛行,午後2點零5分安全降落,比規定時間僅遲到2分鐘。飛行84英裡,其中至少37英裡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飛行。
擊敗戰鬥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中國南部,中國—緬甸—印度戰場上。山峰上面,飛翔著一架同盟國的軍用運輸機C-47,即DC-3的軍用型。突然,中途竄出一架攻擊型日本零式戰鬥機,像老鷹撲向小雞一樣,從後面猛烈撞擊C-47飛機的尾部,幾乎撞掉1.5英尺長的方向舵,日本零式戰鬥機像醉鬼一樣歪歪扭扭地下沉墜毀,而C—47卻迂迴地飛向基地,並且迅速修復,投入繁忙的運輸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神風式飛行員又名自殺飛行員,起飛之後,不再返回。有一次,一名日本神風式飛行員駕駛一架攻擊機,射擊C-47,企圖打下那架笨重的、未武裝的運輸機。在幾次沒射中的情況下,神風式飛行員便駕駛飛機衝向毫無防禦能力的C-47,在機身脊背擦穿一個洞。神風式飛機燃著熊熊大火下墜,C-47運輸機卻聳著肩膀沿著航線繼續飛行。
DC-3飛機趣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架中國的DC-3飛機,因發動機故障被迫停飛,遭受5架日本戰鬥機的掃射,機翼和機身上擊穿了三千多個彈孔。發動機馬馬虎虎被修復,被子彈打穿的孔也用帆布和臨時準備的粘合劑補上了。飛機起飛後,陷入暴風雨中,發動機粗魯地咆哮著,一陣陣地噴出藍色和橙黃色火焰,大雨迅速將修補的補丁衝走。當飛機蹣跚地奔向機場時,雨打在機身和機翼上,升起尖哨聲。六架敵機組成的巡邏隊好像發現獵物似的,立即奔向狼狽飛行的DC-3。但是,沒有發起攻擊,敵機就退卻了。安全著陸之後,飛機空勤組監聽到一則東京廣播消息,描述一件同盟國的新型秘密武器,「它飛行時噴出火焰,發出尖叫聲」!
另外,一架日本轟炸機炸掉了停放在中國某地機場上的DC-3的整隻機翼。在急需運輸的情況下,人們將粗略相似,空閒沒用的DC-2的一側翼(短五英尺)安裝在DC-3上,並且作了調整,以免飛行時發生橫滾。這架拼湊的飛機竟然飛行了許多小時,沒出事故。
有一次,C-47在空中飛行用完了燃油,空勤人員跳傘。而飛機呢,自己柔和地降落在草地上,完好無恙,距離空勤人員棄機的地方僅僅數英裡。
反覆超載,是DC-3忍受的另一樁事。例如DC-3的軍用型C-47運輸機,按照設計能力運載乘客最多不超過三十名,在緬甸,一次竟運載了七十四名。更為玄乎的是,在巴西,DC-3飛機一次竟塞滿93名洪水災民,笨重地飛離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