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濤
【當年中國的翻譯界和出版界,是以最快的速度將伯德飛向南極的壯舉介紹給中國讀者的。這也充分表明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對於南極探險的高度關注。】
關於南極探險和科學考察的讀物,《南極探險記》算得上是我國出版史上年代較早的,民國二十三年十月初版,為開明書店作為「開明青年叢書」的一種。該書為翻譯的通俗讀物,作者為裴特,譯者胡仲持。裴特即鼎鼎大名的南極探險家、美國海軍少將理察.E.伯德(R.E.Byrd,1888—1975),他是以飛機在南極洲探險的先驅,從而開創了南極探險史上的航空時代。
據本書譯者在序中介紹:在南極探險史上,「應用了近代科學工具和技術,集合了自然科學各部門的專門學者,在這荒涼大陸上作科學上精密考察的,卻要算1928年至1930年美國裴特少將所領導的南極探險是第一遭了」。
伯德早先曾經創造飛向北極點的世界紀錄(1926年),這次前往南極洲的探險,其陳容也是頗為壯觀,他也曾作了充分的準備。探險隊共有54人,兩艘裝滿物質的船(「紐約」號和「厄拉涅波」號),4架飛機,其中三汽缸的福特機1架,單汽缸的費厄吉爾特機1架,單汽缸的福特機1架。(有一架維基尼阿號飛機毀於冰原的風暴中)還有一輛雪地汽車,80頭耐寒的北極犬,攜帶航空汽油1200加侖。1928年10月11日從美國啟航,12月25日抵達羅斯冰架邊緣,三天後在鯨灣附近登岸,卸下各種物資,建築大小房舍,設立無線電臺和天線塔,構通了與美國本土及世界的通信聯絡,在那裡建立「小亞美利加」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宿舍與食堂(會議室)之間以隧道構通,以防暴風雪天氣無法往來。
很快,在進行了幾次狗拉雪撬的短途考察及飛機試飛後不久,漫長寒冷的冬天籠罩著「小亞美利加」基地。冬季漫長,其間有4個月不見太陽(4月18日至8月20日),直到1929年10月中旬,隨著白晝一天天延長,他們期盼已久的時刻終於來臨。
伯德少將從飛向南極點的歷史性航行,選定在11月29日,用了15小時51分鐘,順利地完成了從「小亞美利加」基地到南極點的往返,創造了人類乘飛機到達地球最南端的新紀錄。而在18年前,1911年12月9日,挪威偉大的極地探險家阿蒙森率領的小分隊,以狗拉雪撬的徒步跋涉,徵服了南極點的壯舉,往返花費了99天!(出發時間是1911年10月19日,返回基地已是次年1月26日。)
伯德飛越南極的消息迅速傳遍世界,1929年11月29日《紐約時報》最先刊登了該報記者拉塞爾·歐文發自「小亞美利加」基地的長篇通訊:「理察·伯德於今晨1時10分飛進了營地,共經過了18個小時59分鐘(原文如此)的飛行,其間花了一小時在山上的基地加油。」這篇題為《伯德飛越南極》的新聞獲1930年普利茲報導獎。
伯德曾4次赴南極探險,開展多學科的考察,正是他率先把飛機、汽車、拖拉機等現代化交通工具和無線電通信設備帶到南極,極大地改善了探險條件,迎來了今天的全面科學考察的新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南極探險記》是直接從雜誌上翻譯的,「這篇簡短的探險記是裴特少將回國之後,特地寫給美國地理雜誌的。原文載在1931年8月號那期的雜誌上」。譯者指出,他的譯稿是1931年冬季完成的。不幸的是,由於「一·二八」戰事,他的位於上海閘北的家毀於日寇炮火,譯稿自然付之一炬。直到1933年又重新翻譯,正式出版已是1934年10月了——這至少說明,當年中國的翻譯界和出版界,是以最快的速度將伯德飛向南極的壯舉介紹給中國讀者的。這也充分表明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對於南極探險的高度關注。
南極探險從此進入了航空時代。在南極的冰原和沿海島嶼建起機場,以飛機運送科考人員和各種物資,用飛機進行空中考察和航拍,以及用直升機從考察船卸載人員和裝備飛往科學站,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寫到這裡,不禁想起多年前去南極的親身經歷。我第二次去南極是乘飛機經美國轉機,到智利南端的彭塔阿雷納斯。那是麥哲倫海峽邊上一個重要港口,也是通向南極洲的前哨,有很多國家的科考船從這裡出發駛向南大洋,也可以乘飛機前往南極。那次,我們就是乘智利空軍的「大力神」運輸機越過大洋,飛到冰天雪地的喬治王島,降落在智利的馬爾什基地的軍用機場,僅用了一個多小時,親身體驗了南極飛行的便捷。由於南極天氣瞬息萬變,飛機飛行還是比較危險的。登機前,每個人都要稱體重,據說是防止飛機超重,以免發生意外。另外,還要填一張生死責任狀,主要內容是如果飛機出了事,只能認命,航空公司不僅不予賠償,甚至無法營救等等。這些霸王條款也夠嚇人的。
幾個月後,我離開中國長城站,也是乘飛機返回美洲,但那次乘的是巴西空軍一架「大力神」運輸機。
這都是30多年前如煙的往事了……
《中國科學報》 (2018-10-19 第7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