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南極探險史上的航空時代

2020-11-22 科學網

 

■金濤

【當年中國的翻譯界和出版界,是以最快的速度將伯德飛向南極的壯舉介紹給中國讀者的。這也充分表明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對於南極探險的高度關注。】

關於南極探險和科學考察的讀物,《南極探險記》算得上是我國出版史上年代較早的,民國二十三年十月初版,為開明書店作為「開明青年叢書」的一種。該書為翻譯的通俗讀物,作者為裴特,譯者胡仲持。裴特即鼎鼎大名的南極探險家、美國海軍少將理察.E.伯德(R.E.Byrd,1888—1975),他是以飛機在南極洲探險的先驅,從而開創了南極探險史上的航空時代。

據本書譯者在序中介紹:在南極探險史上,「應用了近代科學工具和技術,集合了自然科學各部門的專門學者,在這荒涼大陸上作科學上精密考察的,卻要算1928年至1930年美國裴特少將所領導的南極探險是第一遭了」。

伯德早先曾經創造飛向北極點的世界紀錄(1926年),這次前往南極洲的探險,其陳容也是頗為壯觀,他也曾作了充分的準備。探險隊共有54人,兩艘裝滿物質的船(「紐約」號和「厄拉涅波」號),4架飛機,其中三汽缸的福特機1架,單汽缸的費厄吉爾特機1架,單汽缸的福特機1架。(有一架維基尼阿號飛機毀於冰原的風暴中)還有一輛雪地汽車,80頭耐寒的北極犬,攜帶航空汽油1200加侖。1928年10月11日從美國啟航,12月25日抵達羅斯冰架邊緣,三天後在鯨灣附近登岸,卸下各種物資,建築大小房舍,設立無線電臺和天線塔,構通了與美國本土及世界的通信聯絡,在那裡建立「小亞美利加」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宿舍與食堂(會議室)之間以隧道構通,以防暴風雪天氣無法往來。

很快,在進行了幾次狗拉雪撬的短途考察及飛機試飛後不久,漫長寒冷的冬天籠罩著「小亞美利加」基地。冬季漫長,其間有4個月不見太陽(4月18日至8月20日),直到1929年10月中旬,隨著白晝一天天延長,他們期盼已久的時刻終於來臨。

伯德少將從飛向南極點的歷史性航行,選定在11月29日,用了15小時51分鐘,順利地完成了從「小亞美利加」基地到南極點的往返,創造了人類乘飛機到達地球最南端的新紀錄。而在18年前,1911年12月9日,挪威偉大的極地探險家阿蒙森率領的小分隊,以狗拉雪撬的徒步跋涉,徵服了南極點的壯舉,往返花費了99天!(出發時間是1911年10月19日,返回基地已是次年1月26日。)

伯德飛越南極的消息迅速傳遍世界,1929年11月29日《紐約時報》最先刊登了該報記者拉塞爾·歐文發自「小亞美利加」基地的長篇通訊:「理察·伯德於今晨1時10分飛進了營地,共經過了18個小時59分鐘(原文如此)的飛行,其間花了一小時在山上的基地加油。」這篇題為《伯德飛越南極》的新聞獲1930年普利茲報導獎。

伯德曾4次赴南極探險,開展多學科的考察,正是他率先把飛機、汽車、拖拉機等現代化交通工具和無線電通信設備帶到南極,極大地改善了探險條件,迎來了今天的全面科學考察的新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南極探險記》是直接從雜誌上翻譯的,「這篇簡短的探險記是裴特少將回國之後,特地寫給美國地理雜誌的。原文載在1931年8月號那期的雜誌上」。譯者指出,他的譯稿是1931年冬季完成的。不幸的是,由於「一·二八」戰事,他的位於上海閘北的家毀於日寇炮火,譯稿自然付之一炬。直到1933年又重新翻譯,正式出版已是1934年10月了——這至少說明,當年中國的翻譯界和出版界,是以最快的速度將伯德飛向南極的壯舉介紹給中國讀者的。這也充分表明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對於南極探險的高度關注。

南極探險從此進入了航空時代。在南極的冰原和沿海島嶼建起機場,以飛機運送科考人員和各種物資,用飛機進行空中考察和航拍,以及用直升機從考察船卸載人員和裝備飛往科學站,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寫到這裡,不禁想起多年前去南極的親身經歷。我第二次去南極是乘飛機經美國轉機,到智利南端的彭塔阿雷納斯。那是麥哲倫海峽邊上一個重要港口,也是通向南極洲的前哨,有很多國家的科考船從這裡出發駛向南大洋,也可以乘飛機前往南極。那次,我們就是乘智利空軍的「大力神」運輸機越過大洋,飛到冰天雪地的喬治王島,降落在智利的馬爾什基地的軍用機場,僅用了一個多小時,親身體驗了南極飛行的便捷。由於南極天氣瞬息萬變,飛機飛行還是比較危險的。登機前,每個人都要稱體重,據說是防止飛機超重,以免發生意外。另外,還要填一張生死責任狀,主要內容是如果飛機出了事,只能認命,航空公司不僅不予賠償,甚至無法營救等等。這些霸王條款也夠嚇人的。

幾個月後,我離開中國長城站,也是乘飛機返回美洲,但那次乘的是巴西空軍一架「大力神」運輸機。

這都是30多年前如煙的往事了……

《中國科學報》 (2018-10-19 第7版 作品)

相關焦點

  • 南極科考進入「航空飛機」時代
    原標題:南極科考進入「航空飛機」時代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我國第32次南極科考隊隊員7日乘坐「雪龍」號破冰船奔赴南極。我國首架極地專用固定翼飛機將在南極拉斯曼丘陵、格羅夫山、崑崙站等區域試飛,完成南極首飛。   我國將在此次科考中為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確址。
  • 《南極洲》: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的大陸的故事
    本書講述了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的探險、科考及地緣政治史。作者遍查歐洲、美洲和澳洲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梳理史實,細緻考證,使得南極洲兩百餘年的歷史第一次全方位展現在世人面前。  [書摘]  序  南極洲是地球上唯一沒有原住民居住的大陸。
  • 人類南極「航空探險」考察,尋找傳說中納粹南極地下城最驚心動魄
    1928年11月,英國人休伯特·威爾金斯爵士,飛躍南極半島並在空中拍下一系列照片,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南極的飛行。真正揭開南極「航空探險」序幕的人,是美國的伯德。飛機再度升起,他們到達了南極點,並考察了南極大陸的很多空白點,在空中拍下了許多照片。只花了9個多小時,他們就順利返回了營地。後來,他又到南極大陸飛行考察了4次。南極「航空探險」中最秘密,也最驚心動魄的一次考察,大概是美國於1946年進行的一次「高空降落」南極特別行動。關於這次探險的目的,一直是美國軍方的機密。據說,他們是為了尋找傳說中的納粹南極地下城。
  • 在北極,人類有著怎樣的探險史?丨文化客廳
    主講人| 馬睿 綜合整理 | 徐悅東隨著全球變暖,北極航道上的堅冰逐漸融化,如何可持續地開發北極成為了這個世紀許多國家的重要戰略。對於北極,人類有著怎麼樣的探險史?在北極蒼茫的冰蓋上,又誕生過什麼樣悲壯的故事?
  • DK人類探險史-關於毅力與探索的偉大故事
    本書梳理了從古至今近百位偉大的探險家和對人類文明有深刻影響的探險活動,這些故事主要摘錄自皇家地理學會豐富的歷史典藏,輔以地圖、期刊、檔案等各類資料,全面而生動地展現了一部波瀾壯闊的人類探險史。
  • 美國建立在南極點的科考站,為什麼以挪威人和英國人的名字命名?
    今天的地球兩極是各國熱衷於科考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冷、人最晚踏足的大陸。在各國科考站中,最南的當屬美國在南極點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了。阿蒙森斯科特站由何得名?為何美國要把科考站修在南極點呢?除了油田、礦產和佔地球72%的淡水資源外,南極大陸對於天文、材料和生物研究領域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天然實驗室。南極大陸上,最為特殊的位置當屬南極點了,在南極點上,沒有東、西、南之分,無論朝哪個方向,都指向&34;;這裡有半年全是白天,半年全是黑夜。
  • 王文:站在南極點上,才覺得中國人來得太晚了
    中國人去南極點,需要有「中國力量」 「南極」是地球上第五大洲「南極洲」的簡稱,面積約1400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寒冷、最荒涼、最乾旱、最孤立的大陸,除了少數科考人員季節性地工作逗留外,沒有任何常住居民。
  • 冰河時代極地生物曾「冷」得打顫
    (圖片來源:NOAA) 眾所周知,生活在南極海洋中的生物是習慣於寒冷的。不過英國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即使是這些習慣寒冷的生物,在上個冰河時代的寒冷氣候裡生存狀態也是「舉步維艱」。相關論文發表在《生態學》(Ecology)上。
  • 南極探險失敗之旅為何成史詩之旅
    遺憾的是威爾克斯發現南極大陸的事實長期受到質疑,直到20世紀40至50年代,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科學家先後到達南極上空進行航空勘測後,威爾克斯南極大陸地圖,最終得到了它應有的榮譽。這一新聞登上《紐約時報》頭條。後來,人們將澳大利亞正南方所對著的那塊冰蓋覆蓋的南極大陸,命名為「威爾克斯地」。 地理學者通常講南極大陸是最後一塊被畫上地圖的地方。
  • (第33次南極科考)「雪鷹601」飛機飛抵中國南極中山站執行任務
    新華社「雪龍」號11月11日電(記者榮啟涵)記者11日從中國南極中山站了解到,經過7小時33分的飛行,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於當地時間11日9時14分由南極點順利飛抵中山站,計劃於近期開展國際合作任務。
  • 從南極到北極:斯文·赫定的全球視野
    與這兩位諾獎得主同時代的斯文·赫定,儘管在文學造詣上不如前者,但同樣參與了這一類型作品的寫作,貢獻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從南極到北極》(1911)。與兩位諾獎得主的作品類似的是,《從南極到北極》同樣以作者豐富的探險經歷作為藍本,被作為學齡兒童的教科書使用,且盛行多年。
  • 巨大南極冰山將撞南喬治亞島
    2017年,一座冰山從南極半島的拉森C冰架上脫落,開始在海上漂浮。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冰山,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山,科學家給它編號A68a。人民視覺 資料圖「企鵝島」的危機在南極探險史上,南喬治亞島和英國探險家沙克爾頓緊緊聯繫在一起。1914年,他所領導的「堅忍號」在探險途中遇險沉沒後,為了求援,他與5名隊員在風暴中登陸南喬治亞島,忍受著惡劣天氣攀越山脈,最終尋找到捕鯨人的援助,所有堅忍號隊員最終得救。
  • 我在南極上班:企鵝、鯨魚和探險隊員的日常-虎嗅網
    去南極這件事,對於很多愛旅行的人來說,可以說是一個終極夢想。從中國到南極,要飛越大半個地球到達南美洲的最南端,然後換乘專業的抗冰船再一路向南。這樣一趟完整的旅程下來,至少要花上小十萬塊人民幣。我第一次去南極是 2018 年 2 月。當時是南極的夏天,過了南極圈後,有一天的時間我們坐著小艇在海上巡遊,突然駛入了一片飄滿碎冰的海域。駕駛小艇的隊員把發動機關上了,我們一行 11 人飄在南極靜謐的海面上,聽見的只有碎冰之間撞擊的聲音。
  • 氫動力航空時代已經來臨
    《氫動力航空時代已經來臨》的演講。氫航科技的主題演講《氫動力航空時代已經來臨》在輕鬆愉快的科普氣氛中開場。劉海力和大家一起回顧了世界上第一臺內燃機的發明歷史。歷經一個世紀在周邊技術和基礎設施不斷發生有利變化後,並經過幾代人繼續創新改良,這項技術才帶來了內燃機時代以及汽車時代的到來。
  • ...歷時158天航程約3萬海裡-雪龍 南極考察隊 南極大陸 赫德島...
    據《勞動報》報導,昨日上午,在歷經長達158天驚濤駭浪、冰雪交加的洗禮和考驗後,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完成了各項預定考察任務,乘坐「雪龍」號返回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科考期間,中國首架極地專用固定翼飛機在南極拉斯曼丘陵等地試飛成功。
  • ...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上午凱旋-雪鷹 南極考察隊 極地 赫德島...
    東方網4月12日消息:「雪鷹」的成功試飛,「雪龍」的最南航行,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的初光,南極冰芯單季鑽探的新紀錄,崑崙站主體建築的正式入住使用……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今日凱旋,其出色的成績單上充滿了引人矚目的關鍵詞。上午10時,在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國家海洋局與上海市政府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何毓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為科學網的一名博主,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舞臺上中國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年之際,我願送上我最美好的祝福。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融合媒體的美麗畫卷上,書寫出更加壯麗的新時代科技創新偉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