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極,人類有著怎樣的探險史?丨文化客廳

2021-01-13 新京報

主講人| 馬睿

綜合整理 | 徐悅東

隨著全球變暖,北極航道上的堅冰逐漸融化,如何可持續地開發北極成為了這個世紀許多國家的重要戰略。對於北極,人類有著怎麼樣的探險史?在北極蒼茫的冰蓋上,又誕生過什麼樣悲壯的故事?5月16日,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甲骨文推出的譯想沙龍No.5,邀請到了《冰雪王國:美國軍艦珍妮特號的極地遠徵》的譯者馬睿,與大家聊了聊北極探險史。

《冰雪王國:美國軍艦珍妮特號的極地遠徵》,[美] 漢普頓·塞茲著,馬睿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17年4月版

搜救富蘭克林探險隊和尋找西北航道,是十九世紀北極探險的主題

1870年代末,在報界大亨貝內特的資助下,美國海軍軍艦珍妮特號試圖通過白令海峽進入北方航道,以求到達北極點。但是,該軍艦很快就陷入浮冰。探險隊員們為生存展開悲壯的戰鬥,最終只有12名探險隊員倖存下來。

這就是《冰雪王國:美國軍艦珍妮特號的極地遠徵》用了五百多頁的篇幅所講的故事梗概。簡簡單單的一個故事,卻被作者寫得千迴百轉,令讀者牽腸掛肚。珍妮特號的探險故事,為大家展現了一幅北極探險和美國歷史的全景畫卷。

在英語世界中,到北極探險的主要國家包括英國、美國和加拿大。在《冰雪王國》的主角喬治·德隆所進行的北極探險,實際上是英國北極探險的延續和創新。德隆的北極探險,也代表著美國南北戰爭後全面崛起的縮影。

在書裡,德隆出場的身份是朱尼亞塔號的副指揮官,準備前往格陵蘭島,去救援被困的北極星號。北極星號是美國北極探險歷史上初嘗試。北極星號的船長叫查爾斯·弗朗西斯·霍爾。霍爾的第一次探險就以慘敗告終。

霍爾是一位心事重重、性情古怪的空想家。他堅信遇難的北極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的一些探險隊員還活著,他們估計還跟著因紐特人一起生活。霍爾由此生出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覺得上帝在召喚他,讓他身赴北極去救助他們。為此,他拋妻棄子,到北極去尋找富蘭克林探險隊的隊員們。

在探險途中,霍爾遇到了兩位因紐特人。那兩位因紐特人當了他的嚮導,這使得毫無經驗的霍爾,變成了北極探險史上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

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

其實,在19世紀,北極探險的兩大目的,就是尋找西北航道和富蘭克林探險隊。北極航道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最短的航道。沿著這條航道,從歐洲出發,船隻到東亞的航程能縮短1400公裡。最早尋找西北航道的嘗試可追溯到1596年英國海員馬丁·弗羅比舍的航行。在富蘭克林探險隊遇難之前,英國人已經在這條徵途上探索了近三個世紀,有無數人因此失去生命。

在富蘭克林的探險隊失蹤之後,從1848年開始,各個國家共組織過四十多次救援,長達十年之久。根據因紐特人的口述歷史,富蘭克林死後,他的大部分探險隊員都在維多利亞海峽和威廉王島附近放棄了船隻,步行向北美大陸南邊前進。在途中,許多人死了。有因紐特人發現了35-40具探險隊員屍體。由他們的屍體殘破狀態和燒水壺中的物質可以看出,這些人為了活下去,也許他們吃自己人。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並不相信因紐特人對富蘭克林探險隊的口述史。在當時英國充滿種族主義偏見的人們看來,因紐特人就是野蠻人。大文豪狄更斯在聽到這件事後,還寫了一篇檄文,說富蘭克林的隊員很可能是因紐特人殺害的,因為他相信每個野人內心都是貪婪、狡詐和殘忍的,他的白人同胞是不會被溫柔相待的。實際上,根據如今的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的研究,因紐特人有關富蘭克林探險隊的口述史很可能是真的。

總之,富蘭克林探險隊的遇難引起了西方各國的軒然大波。富蘭克林探險隊幾乎終結了英國人對尋找西北航道的興趣。在美國的南北戰爭之後,美國崛起。跟英國一樣,美國的許多富商出資贊助探險隊去尋找西北航道。美國政府也表示,為發現西北航道的探險者者獎勵兩萬英鎊,相當於現在的260萬美元。美國人把國家利益和商業利益結合起來,這繼承並突破了英國人的北極探索模式。

美國人為何要探索北極?

喬治·德隆的珍妮特號的前身是潘多拉號,其船主是英國人艾倫·楊。艾倫·楊買下了皇家海軍炮艦潘多拉號,又得到了富蘭克林夫人的幫助,前往北極搜救富蘭克林探險隊。他的搜尋並沒有成功。在1876年,喬治·德隆買下了潘多拉號,這艘船由一個北極探險家換到了另一個北極探險家手裡。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海軍得到極大的發展。在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的戰略思想從大陸主義變為擴張性的海軍主義,實行海洋擴張戰略。美國的西進運動使得美國廣大的西部併入美國,並形成廣大的國內市場。1867年,美國從沙皇手裡買下阿拉斯加。所以,當時德隆的探險想法就是,從舊金山出發,穿過阿拉斯加和俄羅斯之間的白令海峽,直達北極點。

為何美國人想探索北極?因為北極探險能帶來很多經濟效益,比如捕鯨、開礦和皮毛。一直到20世紀初,捕鯨業都在美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人用鯨魚提煉魚油,來照亮街道上的路燈,並為紡織廠加工提供能源。美國人還用魚骨來製作雨傘傘架、軟百葉窗和女式內衣和群撐等產品。

《利維坦:美國捕鯨史》,[美] 埃裡克·傑·多林著,馮璇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19年3月版

美國的捕鯨船首次穿越白令海峽是在1848年。那年,他們收穫頗豐。1850年,夏威夷一家報紙居然聲稱,去北冰洋捕鯨,已經成為了一種夏日休閒活動,因為那裡鯨魚很多,在那捕鯨又安全。當然,這個美夢很快就破碎了。1871年,美國的捕鯨船隊發生了美國捕鯨史上損失最嚴重的事故,價值160萬美元的33艘捕鯨船全部損壞,但是沒有船員傷亡。

皮毛貿易也是當時北美經濟和貿易的一大支柱。1630年,新英格蘭地區發展最完善的產業就是清教徒的河狸皮毛出口生意。在河狸被殺得差不多之後,美國人開始捕殺海獺、海豹、海獅和阿拉斯加海狗來獲取皮毛。從1870年到1890年,阿拉斯加的商業公司從美國政府手上獲得捕殺10萬頭熊和海狗的批准條文。此外,成千上萬隻海獺也被殺死了。

皮毛貿易公司本身也為北極探險提供資金、補給和人員支持。這些皮毛公司實際上承擔了早期北美大陸的開發探索。而如今,石油成了推動北極開發探索最重要的資源。

德隆不湊巧的出航時間,使他與成功失之交臂

德隆的珍妮特號雖然被浮冰困住了,他的探險歷程十分悲壯。但是,我們不能說德隆的探索是完全失敗的。他們發現了德隆群島,並進行了大量的科學探測。最主要的是,德隆的探險隊紀律嚴明,沒有發生像富蘭克林探險隊那樣的人倫慘劇。

19世紀北極探險的科技進步,有賴於16世紀以來航海技術的發展。珍妮特號上有兩位科學家——氣象學家傑羅姆·柯林斯和博物學家雷蒙德·紐科姆。在19世紀,航海探險家們不光有著高度發達的航海技術和設備,而且他們已經開始有了全球數據的共享。只不過,德隆出海的時機很不湊巧。

在德隆剛出海後,美國博物學家多爾就發表了一份關於黑潮的報告。該報告表明,不會有暖流流向白令海峽。於是,德隆距離成功失之交臂。

當時,德隆對許多新發明有著勇於嘗試的態度。最新發明的發電機、電燈和電話都被德隆帶上了珍妮特號。當時,愛迪生的白熾燈還在測試階段,德隆就從愛迪生的公司下單了四條電路,其中每條15盞探燈,他還買了必要的電線和一臺發電機。

在1879年10月15日,極地的冬天即將到來,船員們需要電燈提高士氣。但是,德隆發現,這些電燈不管怎麼樣都不亮。而在美國,那年的10月21日的晚上,愛迪生成功地用了一種碳化縫紉線製成的燈絲使得電燈能持續亮四十多個小時,電燈的發明才終算成功。

愛迪生的電燈實驗似乎是美國的北極探險的一個隱喻。探索總要反覆嘗試和失敗才能成功。而喬治·德隆的他的戰友們就如失敗的電燈實驗一樣。作為一本非虛構作品,《冰雪王國》為讀者呈現了一位近乎完美的探險指揮官、一個優雅端莊的妻子、一個信守承諾、最後一刻還在守護指揮官的醫生、一個聰明幹練的工程師以及許多意志堅定的海員。由於沒有驚天動地的大發現,德隆的珍妮特號北極探險在北極探險史上,不過是頁碼底部的註腳。

黃線為西北航道,藍線為東北航道。

在1879年,瑞典探險家阿道夫·埃裡克·諾登舍爾德男爵終於穿越了東北航道,為西伯利亞的皮毛、木材和礦石開拓了商業通道。相比之下,1906年,阿蒙森走完了西北航道,但這卻沒有再引起加拿大和美國的興趣了。這一局面直到1968年,人們在北美的北極地區發現了石油後,加拿大和美國隊西北航道和北極的興趣才又開始點燃。

主講人丨馬睿綜合整理丨徐悅東

編輯丨董牧孜校對丨李立軍

相關焦點

  • 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簡史丨文化客廳NO.31
    新京報·文化客廳在疫期特別策劃了一系列線上活動,將邀請編輯、學者等嘉賓組建微信社群,在線上用語音的形式繼續給各位讀者分享智識盛筵。或許,他們未必都能為疫情提供良策;但也許可以讓我們安頓下來重新考量,我們周圍那些習以為常的人或事務。
  • DK人類探險史-關於毅力與探索的偉大故事
    > [英]皇家地理學會 DK公司 譯 徐菊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年09月 內容簡介 探險,是人類歷史和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 關於"北極"一書的寫作
    其實,北極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休戚相關。我國地處北半球,來自北極的冷氣團和來自赤道的熱氣團的相互作用是造成我國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特別是近30年來,全國範圍內頻發的風災、雪災、水災、旱災、森林火災等都與北極的洋流變化、極冰「瘦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科學考察和研究北極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
  • 丨文化客廳
    10月20日,在孫歌的《尋找亞洲》新書發布會上,文化客廳第十七場,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一頁folio」和中間美術館,邀請到思想史家孫歌、社科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員李志毓與主持人一頁的創始人範新一起,與大家討論了這些問題。
  • 大英博物館「北極」特展 探索北極原住民的文化與創造力
    大英博物館新展「北極:文化與氣候」是該館首次舉辦以「北極及其土著居民歷史」為主題,通過出土文物、攝影作品、當代藝術作品等,呈現英國收藏的與北極相關的藏品,揭示當地土著居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在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看來,這是一場激動人心的展覽,讚揚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北極地區的文化與藝術創造力,也批判了斥責現代工業對北極地區生態影響。
  • 有聊丨地球「發燒」了,人類怎麼辦?
    諸位有沒有想過,如果「發燒」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地球,會發生怎樣的情況?極端天氣頻發今年以來,全球出現的極端天氣越來越多,就在您看這篇《有聊》的時候,在巴西,全球最大的溼地之一潘塔納爾溼地正遭受近5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
  • Beyondsea北冰源「北極冰參 探索榕城」海參文化沙龍福州上線
    文化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基礎,倘若說企業文化能激發員工的使命感,那麼海參文化則能讓一群來自不同行業的人,有了同一個偉大的夢想。2020年05月25日,以主題為「北極冰參 探索榕城」的海參文化交流活動在福州清涼上線。
  • 科學網—南極探險史上的航空時代
    裴特即鼎鼎大名的南極探險家、美國海軍少將理察.E.伯德(R.E.Byrd,1888—1975),他是以飛機在南極洲探險的先驅,從而開創了南極探險史上的航空時代。 據本書譯者在序中介紹:在南極探險史上,「應用了近代科學工具和技術,集合了自然科學各部門的專門學者,在這荒涼大陸上作科學上精密考察的,卻要算1928年至1930年美國裴特少將所領導的南極探險是第一遭了」。
  • 他首次登上南極點,從此人類徵服南北兩極
    1903年到1906年,他親自駕駛「讓拉號」進入北極區域,創下單艘船隻橫穿西北航道的世界紀錄。1909年,乘探險船「奮進號」制訂徵服北極點的計劃的途中,獲悉美國探險家羅伯特·皮爾裡已捷足先登,便毅然決定放棄北極之行,調轉方向朝南極點進發。
  • 北極冰架崩塌,為人類行為買單的,是毫不知情的北極生物!
    北極最後一個冰架崩塌,為人類行為買單的,是毫不知情的北極生物!根據8月6日的報導,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的北極冰架坍塌,對於這一新聞登上熱搜,很多人都不以為然,那麼這一次冰架的坍塌對於北極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 為什麼北極只有北極熊,南極只有企鵝?北極熊是怎樣來到北極的?
    我們都知道北極是北極熊的世界,南極是企鵝的世界。那麼問題來了,北極和南極同樣覆蓋著冰川,同樣氣溫非常低,在這樣兩個氣候如此相似的地方,卻生活著兩種不同的生物,並且它們互不侵犯。為什麼北極有北極熊而無企鵝,南極有企鵝而無北極熊?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了許多科學家。生物的生存與周圍環境密切相關,它們會隨著氣候和地形等環境因素的改變而遷徙。
  • 海洋深處的地質剖面、北極的永凍層,這一切都會出現在你的客廳裡
    大自然是美麗的,而人類的藝術家從她那裡獲取靈感,是幾千年以來一直在做的事。
  • 北極為什麼沒有企鵝?把企鵝運到北極會怎樣?為什麼科學家反對?
    北極大企鵝在北極地區天敵很少,主要是大型海洋哺乳動物以及一些猛禽,但由於它們不會飛行、行走緩慢、不怕人類的特徵而遭到人類的屠殺。,因此在19世紀時北極大企鵝因為遭遇人類的屠殺而滅絕。
  • 人類起源的文化格局
    例如,人類的語言表達的指稱能力,概念思維的認識能力,概念之物的實踐創造力能,是動物世界包括人形動物都不具有的。它們是怎樣發生的呢?物種變異和自然選擇一直沒能給出進化替代的範例證明,也無以通過生物體的生理解剖來獲得證實。這就給上帝的創造之說,宇宙外星的製作之說,提供了質疑的窗口和想像的空間。
  • 全球溫度不斷升高,北極頻繁出現問題?人類到底該怎樣處理?
    全球溫度不斷升高,北極頻繁出現問題?人類到底該怎樣處理?對於人類而言,2020年可以說是非常難熬的一年。目前,已經過去了將近7個月的時間,可以說我們經歷了大大小小的災難,有不少人不禁感嘆,2020年當真是一個「保命年」。
  • 北極為啥沒有企鵝,把企鵝送到北極會怎樣?為何科學家不支持?
    比如,赤道地區常年受到太陽光照射,十分炎熱;溫帶地區氣溫一般較為適宜,適合人類居住;而至於寒帶呢,則終年寒冷,不利於人類以及其他動植物的生存。因此生活在那裡的人類和動物都非常之少。但是,有這麼一種動物,它就生長在世界上最寒冷的極點之一——南極沒錯,這種動物就是企鵝。 不知道大家平時會不會有這樣的迷思:南極北極都非常寒冷,那為什麼企鵝只生活在南極,而不生活在北極呢?
  • 北極氣候變暖,科學家發現遠古生物,人類千萬不能大意
    講到南極北極,大部分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極光,或者當地特有的動物,例如北極熊和企鵝。,要知道南極北極其實在維持地球的生態系統方面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人們關注到,由於氣溫升高,北極地區發現了很多的遠古生物。而正是這些生物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並且讓科學家們擔憂人類的未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些遠古生物的神秘面紗。
  • 人類的文化演化和文化智能
    人類和動物的不同是,人類經歷了文化演化,並在文化演化中獲得了文化智能。 人類的生物進化,大體經歷了森林古猿從攀援樹木的生存方式到遷移地面的生存方式,成為直立人,以及生成前肢和後肢,即手和腳分工的漫長曆程。 人類文化演化的源頭,也就是說,文化演化的開端,源自符號指稱的生成和應用。對此,德國人文學者的《人論》專著作了論述,把人稱之為符號動物。
  • 嘉善大雲「雲上文化客廳」落成 打造文旅品牌
    大雲首個「文化會客廳」正式亮相開幕式上進行了「雲上文化客廳」啟動儀式,大雲首個「文化會客廳」——雲上文化客廳於當天正式對外亮相。雲上文化客廳,融藝術文化與豐富體驗於一體,將文化、藝術、旅遊、生活有關的內容相結合,未來將定期舉辦藝術展覽、文化講座、讀書會、籤售會等文化活動,為廣大文藝愛好者搭建一座舒適的、開放的、分享的公共文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