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極"一書的寫作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地球最北端的那一塊被大陸環繞著的冰雪世界,似乎離我們是那麼遙遠。除了星象學家偶爾抬頭看一眼璀璨的北鬥星外,我們把它遺忘了百年、千年。

  其實,北極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休戚相關。我國地處北半球,來自北極的冷氣團和來自赤道的熱氣團的相互作用是造成我國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特別是近30年來,全國範圍內頻發的風災、雪災、水災、旱災、森林火災等都與北極的洋流變化、極冰「瘦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科學考察和研究北極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

  上海科委特地撥出專項資金,資助極地所寫出一本內容翔實、通俗易懂的系統解讀北極的書,定名《走進北極,遙遠不是夢》。這本書誰來寫呢?數次參加北極科考的科學家,專業分工相當明確,大氣和氣象學家未必知道北極苔原上的植物分類,冰川學家未必搞得清楚北極旅鼠群體自殺之謎,海洋生物學家對於冰面上奔跑的北極熊、狐也缺乏興趣。他們試寫的幾章都是專業性過強,非專業讀者是很難有閱讀興趣的。於是,上海科普出版社找到我,因為我寫過介紹南極的書。我一聽也頭疼,寫南極時得到了三次去過南極的顏其德先生鼎力相助,一本10多萬字的薄薄的書,看過的資料從地上摞起來比人還高。現在寫北極要30萬字,我得查閱多少相關資料,走訪多少親歷者?已出版的寫北極的書,大概介紹的居多,即便有「深度遊」的文字也是以個人經歷為主,如北極科考家位夢華的《北極》、香港女攝影家李樂詩的《北極札記》等。從「百度」裡能搜到的東西並不比圖書市場豐富。

  上次「雪龍」船去北極,我如果申請隨船前往,應該是有可能的。但我過不了位於黑龍江的極地訓練中心的考核關,比如在零下10度的冰水裡泡上半小時,然後上岸測心跳、血壓,我估計我的所有指標都夠得上叫「120」來了;還有帶上5斤乾糧和一頂帳篷去冰天雪地的野外生存5天,我可能就回不來了。這些訓練不達標,是到不了兩極的。所以,我的「北極寫真」,親歷的路是斷了。

  書的定位是雙重的,其中大部分內容屬報告文學體,小部分內容屬科學考察論文體,無論哪一種體裁,都決定了它是北極探險和科考的實錄,是不允許虛構的。

  北極與南極,雖然都是冰天雪地,但地質結構、冰川構成、氣候特點、植物形態、動物種類等都是不一樣的,張冠李戴是絕對不行的。

  北極還有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人類活動遠遠超過了南極,就是說北極探險、開發本身就是一部恢宏的史記。寫北極,千年探險史是重頭戲,避不過去的。寫人物最難,因為人的活動總是與歷史背景、所處環境、思想行為等聯繫在一起。寫一個探險家的真實的人生故事,可能就要看10多種文獻,如寫俄國傑出探險家白令勇闖北極的生死經歷,就看過前蘇聯出版的《白令傳》,因是俄文版,還得請懂俄文的朋友譯出來後閱讀;俄國科學家對北極科考的評價;俄國沙皇時代的政治和社會背景等。

  這是我國首部完整而系統披露北極探險史的科普著作。「本書的創作思想新穎,融原創性、知識性、抒情性和哲理性於一體。材料翔實,數據精確。」(引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上海市科協主席葉叔華的審讀報告)

  成稿後,出版社還請一些多次去北極科考的專業人員來核對書中的數據、資料,都說作者沒去過北極是不可能的,比如對北極苔原上植物的描繪(北極動物和海洋生物由多次去北極考察的極地所助理研究員俞勇撰寫),對冰裂的形聲描繪等,若不是親眼所見,怎能寫得如此栩栩如生?還有對冰川剖切面的精確計算及描繪,不去實地踏看是不可想像的。

  我說我真的沒去過北極。專業人員還是不信。當我把所查閱過的圖書、文獻資料清單和所採訪過的人員名單拿出來後,他們才相信一個沒到過北極的人也是可以寫出一些真實展現北極探險史和人文地理的原創文字來的。不過,我假如能到北冰洋的冰面上去走一走,當然不宜碰到冰裂和北極熊,我可能會寫得更真切。真實離開真切還有一步之距,那就是自己的感覺和體驗。

  (注:《北極圈內的生死角逐》節選自《北極,遙遠不是夢》(上海科普出版社出版),從8月22日起在《姑蘇晚報》連載。)

(責任編輯:侯彥方)

相關焦點

  • 關於寫作的一些感悟
    不管十五天的新手考驗期能否通過,我知道自己是不會放棄寫作的。1愛上寫作,令自己驚訝。愛上寫作,曾經讓自己都驚訝。業餘時間裡,我重新拾起了中學時代的愛好——讀文學書。小說集、散文集一本又一本,被我捧在手心。在閱讀中,我感受著文字之美、結構之美、靈魂之美;在閱讀中,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比較、學會了寫作。閱讀、寫作成了我的業餘愛好,我一邊閱讀文學書籍,一邊將所感、所思、所想寫下來。
  • 寫作變現月入過萬?先看看這本書再說—《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
    所以在你真的決定走上這條路前,倒不如先壓抑興奮的心,靜下心來,看看這本美國高中生3年的課本、美國常春藤名校入學考試必備讀物——布蘭登·羅伊爾的《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任職期間,他潛心研究英文寫作、語言和邏輯推理教學,總結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獨創了一整套教學體系,除了出版《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外 ,還有《一本小小的金色語法書》、《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等經典著作,這些書籍已經成為了全球英文寫作、語法、邏輯推理領域的標杆之作。雖然這本書是作者為英文寫作而出版的,但是對於用中文寫作的我們,依舊是十分有用的乾貨大成之作。
  • 關於閱讀與寫作的一些體會和建議
    說到閱讀和寫作,我回想起大學時,因為喜歡聽現代文學老師的課,所以老師上課時提到過或推薦過的書,都會下意識地從圖書館借來慢慢讀。畢業工作了,閒暇的時候,斷斷續續地也會找一些喜歡的作者的書來讀。我喜歡張愛玲、嚴歌苓、餘華等小說作家;讀的書也大多是小說,像《月亮與六便士》《古船》《活著》《無字》……這期間大概有六七年,我從未想過自己可以寫作。直到我無意間報了一個幾十塊錢的寫作班,才算打開了新的大門。目前,業餘寫手一年半,有一本籤約待出版的書,有一個粉絲1000的自媒體帳號,累積寫作收入不足萬元。
  • 玻恩和沃爾夫合著的《光學原理》一書寫作過程
    從加伯這裡,沃爾夫了解到1950 年玻恩正在準備寫一本新的光學書,延續他1933 年在德國出版的《光學》的風格,但是要包括1933年之後20 多年裡光學的重要的新進展;當時的玻恩已經近70 歲,很快就要在愛丁堡大學退休,他想物色願意與他合作的現代光學方面的專家和他一起完成撰寫新光學著作的計劃。玻恩請加伯出主意,一開始加伯和霍普金斯(H. H. Hopkins)計劃加入這本書的寫作計劃。
  • 關於寫作方向的誤解與迷茫,你中了嗎? | 症在寫作
    原創 葉偉民 葉偉民寫作 收錄於話題#症在寫作16個Photo by Valentin-Antonucci這是「症在寫作」欄目第 26 篇文章文 | 葉偉民一個人決心寫作,對未來的理解常常窄化。
  • 《關於寫作》,你只需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去寫,為文思開一扇窗
    一位六歲的美國男孩,在看了大概六噸重的連環漫畫書後,拿著自己連抄帶編的故事,給下班回家的媽媽讀。媽媽鼓勵他自己寫一個,相信寫的會更好。幾天後,寫出4個故事的小朋友,得到了讀者獎賞的第一筆「稿費」。媽媽鼓勵的話語,為他打開寫作之門,媽媽支持的那一元錢,讓他永生難忘。
  • 大科學家寫給孩子的北極探險書培養全球觀
    「冰雪北極科學探險」典藏書系書封 鍾欣 攝>  他是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隊總領隊,他15年間10進北極、在北極生活時間超過1100天,他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今年78歲的位夢華。
  • 「冰雪北極科學探險」書系 科學家寫給孩子的探險書
    該書的作者位夢華是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隊總領隊、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和冰心兒童文學獎等大獎獲得者,他15年間10進北極,在北極生活時間超過1100天,「冰雪北極科學探險」典藏書系講述的斑斕多姿的極地探險故事,即是他15年研究北極的沉澱。
  • 從南極到北極:斯文·赫定的全球視野
    然而,他還寫過一部體現出一種全球性視野的作品,正如書名所顯示的那樣:「從南極到北極」(From Pole to Pole)。    從瑞典到全球:民族主義與全球性視野    位於北歐的瑞典為世界貢獻了諾貝爾獎這一焦點。
  • 史蒂芬·金的《寫作這回事》:給寫作小白上的一堂入門基礎課
    《寫作這回事》可能並不被我們熟知,但《肖申克的救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這些書都出自史蒂芬金(以下簡稱金),他十歲前後開始試筆,到2000年五十三歲時發表作品35部,被《紐約時報》譽為"現代恐怖小說大師"。自80年代至90年代以來,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金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
  • 我們的寫作水平會隨著我們閱讀書的數量增加而有效提升嗎?
    寫作是一個長期輸入與輸出的過程。讀書越多積累的素材也越多,當要寫作的時候,有源源不斷的素材可以信手拈來的用。想要輸出,那讀書是寫作的必要條件。 雖說讀書越多,積攢的素材越多,對寫作有更大的幫助。但是想要在寫作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光讀很多的書是不夠的。是需要從好幾個方面去提升,才能得到顯著的效果。
  • 《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9卷)發布
    《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9卷)是由中國海洋大學極地研究中心承擔、法學院黨委書記劉惠榮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培育項目「北極地區發展報告」的研究成果。極地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基地,《北極地區發展報告》是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的品牌成果之一,自2014卷發布之後,迄今為止已經連續出版五卷,2019卷是第六卷。
  • 金氏《寫作這回事》:一門入門寫作基礎課小白
    《寫作這回事》我們可能不熟悉,但《肖申克的救贖》我們熟悉。這些書都來自史蒂芬金(以下簡稱金)。他十歲前後開始寫作。到五十三歲時,他出版了35部作品,被譽為「現代恐怖小說大師」。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金庸小說一直高居美國暢銷書榜首。他是世界上最博覽群書、最著名的小說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為搶手貨的好萊塢製作人。
  • 推薦 | 《走進北極動物》
    海豹需要每隔10分鐘到海面透氣而鑿出一個窟窿,北極熊就等候在這個「通氣口」旁邊,「守株待兔」,一逮一個準。你知道嗎?傳說中聖誕老人坐的雪橇,是靠在北極生活的馴鹿來拉的。北極海鸚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它們一直保持著「優生政策」,每次只生一隻小寶寶,並給獨生寶貝最悉心的照顧。它們家庭生活美滿,夫妻關係維持時間也比較長。這麼多可愛的動物,這麼有趣的知識,哪裡才能看到?如果有一本關於北極的書,能看,能玩,又能學,就太好啦!
  • 李淼:給孩子講科普寫作
    我是李淼,大家好啊,今天有幸被邀請到和同學們來分享我的科普寫作體會。然後也會提及關於一些科幻寫作的看法,雖然科幻寫作不是我的長項,但我也做過一點。今天我就基本上分三部來與同學們分享。第一部分關於科普,第二部分關於三種寫作,最後一部分關於科幻。我還會在最後留下時間,回答這個你們的問題。    首先,關於科普。
  • 值得一讀的十四位作家寫作建議
    你會尤其不喜歡晨起即寫作這建議,但如果你能做到,這也許會成為你為自己所做的最好的事。這本書是關於由內而外成為一名作家的。許多後來的建議書由此而生。你真的不需要任何其它建議了,儘管如果你想提升信心,」教程「書也很少會對你有害。你可以從一些小小的寫作練習開始整本書。3.要寫你想讀的書。如果你不想讀,那為什麼其他人會想呢?別為意識到的觀眾群或市場寫作。
  • 關於科研寫作感想的分享
    科研論文是根據有價值的生產實踐或科研課題寫作的,具有原創性和獨到性的論文。那麼,如何寫好一篇科研論文呢?藍譯在這裡分享一篇關於科研寫作的感想,希望對大家進行科研寫作有所幫助。對於科研寫作,首先是態度的問題。
  • 《寫作之書》告訴你寫出好文章的法則
    《寫作之書》中說睿智的標誌之一就是將文章簡化的能力,讓複雜難懂的內容變得易於理解的能力。《寫作之書》闡述了寫作中常遇到的各種問題,寫作中的基本原則,列舉了常見的詞彙、語句、邏輯等方面的錯誤。從詞彙、語句的用法到寫出好故事,每個章節有教科書級別的舉例說明,加深了讀者對原則的理解。這本書有三個部分。
  • 北極:地球最後一處宜居樂土?
    摘要 【北極:地球最後一處宜居樂土?】說起北極,我首先會想起央視播放的生態風光片,還有星野道夫鏡頭裡憨態可掬的小棕熊。這塊純淨的荒原令很多人生出嚮往之心。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說,到了2050年,大部分人都會遷往北極居住,你真的樂意嗎?
  • 《學會寫作》:學會寫作的這三個核心要素,寫作能力將大幅度提升
    但是新媒體寫作和過去的傳統寫作不同,有自己的獨特屬性。所以我們必須要掌握新媒體的短平快節奏,並且掌握傳播的核心,才能讓自己的內容脫穎而出。之前我也看過很多關於新媒體寫作書,但是一直沒有遇到實操性更強的書。最近得到了一本粥左羅的《學會寫作:自我進階的高效方法》受到了很大啟發。